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doc-1基因及其家族成员是首次在口腔鳞癌组织研究中克隆到的抑癌基因。这些基因在多种动物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细胞中呈生理性表达,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而抑制细胞增殖。这些基因在口腔鳞癌等恶性肿瘤组织中常出现杂合性丢失、表达下调,经转染在恶性肿瘤细胞重新表达后,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口腔鳞状细胞癌Fas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Fas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Northern 杂交、双参数流式术(TUNEL法)检测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Fas mRNA及蛋白的表达,鳞癌细胞的细胞周期与凋亡水平。结果 5例正常口腔黏膜标本中均有Fas mRNA及蛋白的表达。在口腔鳞癌组织中,Fas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组织病理学分级有关(P<0·005),与口腔鳞癌组织分化程度和凋亡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口腔鳞癌中 Fas基因的表达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及细胞凋亡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口腔颌面鳞状细胞癌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定量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筛选和验证与口腔颌面鳞状细胞癌密切相关的基因,为口腔鳞癌寡核苷酸功能芯片的制作提供可靠的靶标基因。方法 选用近5年口腔鳞癌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方面的文献资料,按标准筛选可能与口腔鳞癌相关的基因,用22对临床配对肿瘤与正常黏膜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验证候选基因的表达情况,结合 内参照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管家基因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在课题组前期筛选到38个口腔鳞癌密切相关基因的基础上,又筛选出8个相关基因,其中富含半胱氨酸酸性分泌蛋白(SPARC)、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PDGF—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SERPIN口)、转化生长因子C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因分别在16个以上肿瘤组织标本中过表达,细胞角蛋白15(CK15)基因在19个肿瘤标本中低表达,且肿瘤与正常黏膜组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周期D1蛋白基因(CCND1)和细胞凋亡相关的抑制蛋白(BIRC3)基因在肿瘤组织中过表达,但与正常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ARC、PDGF—A、SERPIN口、TGF-β、、VEGF—C、CK15是与口腔鳞癌密切相关的基因,可作为口腔颌面鳞癌寡核苷酸功能芯片制作的靶标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Omi/HtrA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低分化口腔鳞状细胞癌、20例高分化口腔鳞状细胞癌、20例口腔乳头状瘤、20例癌旁组织切除标本中Omi/HtrA2 mRNA与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口腔正常组织标本中Omi/HtrA2mRNA与蛋白的表达情况作比较.结果 Omi/HtrA2蛋白在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未检测到表达,在口腔鳞癌组(高、低分化)与口腔乳头状瘤组织中均有表达.Omi/HtrA2蛋白表达在高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低分化鳞癌组织、口腔乳头状瘤组织和癌旁组织(P<0.05).Omi/HtrA2基因在高分化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低分化口腔鳞癌组织、口腔乳头状瘤组织以及癌旁和正常组织(P<0.05).结论 Omi/HtrA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有表达,表明Omi/HtrA2可能参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口腔鳞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的原位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PV16-E6基因在口腔粘膜白斑,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及分布特征。方法:应用地高辛标记的HPV16-E6的寡核酸探针分别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口腔粘膜白斑组织,宫颈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进行原位杂交,以检测各组织中HPV16型的DNA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HPV16阳性率46.67%;口腔粘膜白斑组织阳性率60%。HPV16E6基因阳性信号集中分布于癌细胞胞核中。结论:原位杂交方法可用来检测OSCC组织中HPV16型DNA的存在并能准确组织定位;较高的阳性率进一步支持高危型HPV16型的感染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在癌前病损组织中的高危型HPV16的检m率高于口腔鳞癌组织,说明HPV在口腔鳞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可能具有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基因(Serine/Threonine kinase15,STK15)在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表达,探讨其在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10例口腔疣状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相应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上述标本STK15基因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口腔疣状癌组织STKl5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正常组织,其差异显著(t=2.333,P〈0.05);口腔鳞癌组织STK15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正常组织,其差异显著(t=2.498,P〈0.05);STK15基因mRNA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口腔鳞癌(t=2.199,P〈0.05)。结论:STK15基因可能在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STK15基因在疣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较在口腔鳞癌中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2-A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其在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β2-AR在65例口腔鳞癌组织、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Tca8113细胞系中的表达,比较β2-AR表达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口腔鳞癌组织中β2-AR的表达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β2-AR的表达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4)。在口腔鳞癌中,有淋巴结转移者的β2-AR阳性率为85.3%,无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率为48.3%,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RT—PCR和Western检测表明,口腔鳞癌组织和Tca8113细胞系中均有β2-AR表达,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无β2-AR表达。结论:β2-AR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可能在口腔鳞癌发生和淋巴结转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Lnc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 FOXCUT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功能,探讨口腔鳞癌分子标志物及靶基因。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3例鳞状细胞组织及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和SCC-9中FOXCUT的表达,然后采用MTS(细胞增殖实验)单细胞克隆及细胞划痕等细胞功能实验检测FOXCUT基因下调以后在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中的功能。结果 LncRNA FOXCUT在23例口腔鳞癌有21例高表达,在Tca8113和SCC-9细胞中表达均高于人正常黏膜HOK细胞中的表达。当Tca8113细胞转染FOXCUT siRNAs后,FOXCUT的表达降低了,在体外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功能实验中,FOXCUT表达下调后抑制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能力。结论 LncRNAFOXCUT可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成为口腔鳞癌潜在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细胞易位基因1(BTG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78例口腔鳞癌组织、78例癌旁组织、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及80例颈淋巴结中BTG1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蛋白免疫印迹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78例口腔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BTG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S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XIAP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局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初步评价其表达水平是否可以作为预测口腔癌局部淋巴结转移新的靶基因。方法 收集40例原发口腔鳞癌标本及11例术后复发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标本中XIAP蛋白的表达水平,评价其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0例原发口腔鳞癌标本中XIAP在细胞胞浆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及复发显著相关。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胞浆中XIAP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局部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可能是口腔鳞癌淋巴转移新的促进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白斑及口腔鳞癌组织中不同癌基因的表达。方法 通过HE染色确定口腔黏膜组织类型,提取组织中RNA,采用RT-PCR的方法研究不同组织中c-myc、ras、cyclinD1及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 正常口腔黏膜中未见c-myc、ras、cyclinD1及bcl-2基因表达;轻、中、重度异常增生白斑和鳞癌组织中c-myc、ras、cyclinD1及bcl-2基因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c-myc、ras、cyclinD1及bcl-2基因的表达增加与口腔黏膜白斑及鳞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口腔鳞癌中nm23-H1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及其与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斑点杂交的方法检测8例口腔鳞癌,2例正常口腔粘膜中nm23-H1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2例正常口腔粘膜中nm23-H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均较高;4例手术时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组织中3例nm23-H1mRNA呈相对高表达,1例表达水平较低;而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4例口腔鳞癌组织中nm23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调亡相关基因Fas/FasL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和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26例上皮异常增生、38例口腔鳞癌组织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Fas/FasL的表达。结果:Fas在正常口腔黏膜中广泛表达;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癌组织表达明显下调(P〈0.05);Fas表达与口腔鳞癌分化程度有关;FasL在正常口腔黏膜不表达;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癌组织表达明显上调(P〈0.05);FasL表达与口腔鳞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TIL细胞Fas、FasL阳性表达率为81.6%和84.2%。结论:Fas表达与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自然分化成熟、衰老及口腔鳞癌的形成和肿瘤的恶性度有关;FasL的表达上调可能是口腔鳞癌组织免疫反攻击的体现;Fas、FasL可作为监测口腔上皮癌变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口腔疣状癌与口腔鳞癌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探讨口腔疣状癌(oral Verrucous carcinoma,OVC)与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基因学基础。方法应用cDNA芯片技术对4例OVC和4例OSCC组织mRNA检测,通过芯片杂交、生物信息学处理,找出两者间差异表达基因。结果BioStarH-40芯片发现差异表达基因593条,差异表达基因占15.2%,其中表达增强283条(显著增强59条),表达降低310条(显著降低98条)。结论OVC与OSCC基因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差异可能在各自不同的生物学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27与p16基因产物在口腔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了解p27与p16在口腔鳞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p27与p16单克隆抗体,用免疫组化S—P法对37例口腔鳞癌组织、30例癌旁组织、10例正常口腔黏膜p27与p16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p27与p16表达减少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和恶性程度有关。p27表达下降与临床分期有关,p16与临床分期无关。p27与p16在口腔鳞癌中表达无关,但在口腔鳞癌中表达随恶性程度的增高而降低。结论 p27与p16蛋白有可能作为有价值的标志物,在口腔鳞癌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中起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在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分析ZO-1相关的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参与口腔癌发生发展的情况。方法:取20例口腔鳞癌及其癌旁组织,10例口腔疣状癌组织及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荧光实时定量Real-time PCR方法检测ZO-1基因mRNA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口腔疣状癌与鳞癌组织中ZO-1基因mRNA的表达低于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与癌旁组织(P<0.05);口腔疣状癌中ZO-1基因mRNA的表达高于鳞癌(P<0.05)。结论:ZO-1作为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其在口腔疣状癌与鳞癌中表达水平的差异,表明口腔鳞癌与口腔疣状癌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上皮间充质转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1在口腔疣状癌(OVC)中的表达。方法选择15例口腔疣状癌、10例正常口腔黏膜、20例口腔鳞癌标本(高、低分化鳞癌各1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IMP-1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口腔疣状癌组织中TIMP-1阳性表达率为80%(12/15),高于高分化鳞癌(60%,6/10)和低分化鳞癌(40%,4/10)(P<0.05);平均染色强度高于高、低分化鳞癌(P<0.05);口腔疣状癌、口腔高分化鳞癌、口腔低分化鳞癌组织中TIMP-1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结论OVC是一种不同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独立类型的恶性肿瘤,TIMP-1可以抑制肿瘤的浸润与转移。  相似文献   

18.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的免疫组化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16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对5 6例口腔鳞癌组织、30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口腔黏膜中P16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应用全自动图像分析仪对染色结果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口腔鳞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及正常黏膜(P <0 .0 5 ) ,口腔鳞癌Ⅲ级低于Ⅰ、Ⅱ级(P <0 .0 5 )。颈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组(P <0 .0 5 )。结论 P16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常为缺失,说明其作为抑癌基因在口腔鳞癌的发生中起作用。P16蛋白的表达程度越低,分化越差,肿瘤越易于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9.
Livin基因及其蛋白在人口腔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的新成员Livinct和Livinβ及其基因在人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20例口腔鳞癌组织、15例口腔软组织囊肿和10例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LivinαmRNA和LivinβmRNA的表达.并用Western印迹检测2种Livin蛋白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例口腔鳞癌组织中均有Livina和LivinβmRNA的表达,14例口腔软组织囊肿和10例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均可见Livina或LivinβmRNA的表达.3者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但Livina和LivinβmRNA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口腔软组织囊肿和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1),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和RT-PCR结果一致。结论:Livin可能在人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16基因的缺失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S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口腔鳞癌中p16基因的缺失表达。结果 30例口腔鳞癌患者中16例存在p16的缺失,缺失率为53.3%。p16基因的缺失表达与口腔鳞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系(P〈0.05)。结论 p16基因缺失可能参与了口腔鳞癌的癌变过程,p16基因的缺失表达可作为估计口腔鳞癌患者预后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