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药疹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松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429-2429
目的:分析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药疹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5年4月在我院皮肤科疗的重症药疹患者48例诊治情况。结果:抗癫痫药所致药疹为第一位,其次为抗生素和抗痛风药,解热镇痛药所占比例最小。患者的预后与病情轻重、基础疾病、年龄、糖皮质激素总量有关。结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药疹应早期应用大剂量,有效后快速减量。  相似文献   

2.
陈焕英  米宁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0):1173-1174
目的 探讨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的皮炎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3年 2月资料完整 2 82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 82例患者 ,分别外用皮康王霜、皮炎平霜、肤轻松霜等。或外用 2种以上皮质类固醇制剂 ,人均用药时间为 2~ 13个月 ,人均用药量 30~ 16 2g。其临床表现为红斑、干燥、脱屑 2 82例 ( 10 0 % ) ,毛细血管扩张 15 9例 ( 5 6 38% ) ,毛囊性炎性丘疹 14 5例( 5 1 4 2 % ) ,皮肤萎缩 12 6例 ( 4 4 6 8% ) ,色素沉着 98例 ( 34 75 % ) ,毛孔粗大 6 5例 ( 2 3 0 5 % ) ,多毛 5 7例( 2 0 2 1% )。结论 面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的皮炎发病原因与适应证掌握不准确、药物品种选择不当、用药部位选择不当、用药时间过长有关 ;其临床表现以红斑、干燥、脱屑为基本损害的多形性皮损 ;治疗方法为首先停用激素 ,采取综合治疗 ,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的副作用。方法将136例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的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68例使用Triameinolone Acetonide(醋酸曲安缩松)20—40mg+1%procaine sol2~4ml,B组68人使用Hydroprednisone Acetatis(醋酸氢化泼尼松)1-2ml(25mg/ml)+1%procaine sol2~4ml作皮损内注射,疗程为每周1次,共4-8次。观察其副作用。结果皮质类同醇激素局部注射副作用常见,其中最常见为月经紊乱,皮肤萎缩和色素减退,而且Triamcinolone比Hydroprednisone引起者更常见。结论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要注意选择药物,注意用药剂量浓度和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校学生药疹的临床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现对我校自1990~1999年,学生药疹患者3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9例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16~37岁,其中16~20岁发病者36例占9.2%。潜伏期4min~20d,1~7d占96%。本组引起致敏的药物15min,其中抗生素类25例,占第1位;其次为解热镇痛药6例;磺胺药3例占第3位;痢特灵2例,这四类药物的发病率占95%。其它药的引起者还有654-2、颠茄、甲氰咪呱各1例。39例在发疹期均有不同程度皮肤瘙痒,有10例伴有发热,荨麻疹型患者有5例伴有胸闷、心悸、恶心等不适,伴有发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THS)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效果,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0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患者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需排除其他可引起头痛及眼肌麻痹的疾病,皮质类固醇激素效果显著。结论 皮质类固醇激素对THS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刘慧敏  吴平  王世君 《中国药师》2006,9(6):544-545
目的:对我院2003-2005的药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对收治的292例药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18种,其中排在前4位分别是抗菌药类49.7%、解热镇痛类16.4%、磺胺药14.4%、中药12.3%。药疹的临床类型以猩红热型、荨麻疹型、多形性红斑、固定型药疹为多见。其中轻型270例,重型22例,2例死亡。结论:我院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以抗菌药中氨苄青霉素最多,中药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唐志凌 《天津药学》2013,25(3):38-39
目的:探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13年3月的185例药疹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185例患者潜伏期短于7 d者121例,8~14 d者56例,超过14 d者8例。致敏药物明确的156例患者中:抗生素致敏者81例,其中青霉素类28例,头孢菌素类34例;解热镇痛药致敏者27例;生物制剂致敏者13例;其他药物致敏者35例。因服自拟中药方致敏药物不明者29例。185例药疹患者中,多形红斑型药疹56例,多为青霉素类、头孢类和解热镇痛药所致;荨麻疹型药疹43例,多为青霉素、头孢类和生物制剂所致;湿疹型药疹19例,中药多致。结论:药疹潜伏期多在14 d之内;青霉素类药和解热镇痛药是引起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多形红斑型及荨麻疹型药疹常见,生物制剂、头孢类抗生素及中药导致的药疹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疹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1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7例有明确潜伏期,致敏药物以解热镇痛类及青霉素类为主,皮疹呈多样性,以猩红热型最多见。210例治愈,1例死亡,8例遗留有瘢痕,2例发生寻常型银屑病皮疹,2例发生自癜疯皮疹。结论药疹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致敏药物为解热镇痛类,大部分预后良好,极少数严重不良反应可致死亡。  相似文献   

9.
用Locoid霜治疗65例湿疹、皮炎及银屑病病人,其中35例单独外用Locoid,余30例分2组,每组15例分别用Locoid霜与同样浓度的去炎松及氢化考的松霜在同一病人身上作对照治疗。结果,Locoid霜近期治愈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治疗结果,Locoid霜与去炎松霜疗效相同,但比氢化考的松霜疗效优越。  相似文献   

10.
药疹是药物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指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使用,甚至通过破损的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性皮疹,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笔者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50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药疹是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病情危重者可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新药不断研发和上市,引起药疹的药物不断增加,致敏药物也发生了变化。为研究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笔者对2000~2009年我院收治168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987~1989年我科收治住院患者795例,其中药疹83例,占同期住院患者10.4%。现将药疹的特点及发病情况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患者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及类型,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9例药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由抗生素所致药疹最多,其中头孢菌素类28例,青霉素类19例,解热镇痛类位居第2,生物制品位居第3;而药疹类型以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多见。结论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和生物制剂,主要药疹类型为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因药疹住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5例患者中有62.8%(91/145)可明确为一种致敏药物。由抗生素类引起的药疹共有58例,其中青霉素类27例,其次是解热镇痛类药9例。重症药疹16例,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疹中重症药疹分别占66%(2/3)及80%(4/5),治疗所需的糖皮质激素控制剂量多为泼尼松80~120mg/d。病程较长。结论抗生素类是引起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  相似文献   

15.
沈悦 《淮海医药》2000,18(2):120-120
药疹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反应,重症者常伴内脏损害。现将我院1994年1月~1999年4月以来150例药疹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本组150例均为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其中男69例,女81例、年龄5岁~80岁,儿童15例,平均年龄36.6岁。1.2致敏药物①抗生素类71例,占药疹总数47.3%,其中青霉素类药疹30例;痢特灵引起药疹18例;磺胺类11例;另外还有喹喏酮类,大环内酯类、头孢类等。②解热镇痛类药疹45例,占30.0%,常见药物有阿斯匹林、安乃近…  相似文献   

16.
小儿药疹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小儿药疹进行临床分析,探讨防治方法。方法对86例小儿药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患儿中,重症药疹4例,全部病例采取相应治疗措施,1周后皮疹开始消退,2~3周左右治愈,预后良好。结论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对待小儿药疹的病史采集及诊断过程,避免遗漏,尤其是中药及特殊途径用药的患儿。一旦确诊,应立即停用致敏药物,早期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儿童药疹的发病情况、特点及治疗,本文对58例儿童药疹患儿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药疹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在致敏药物中,以抗生素及中药多见,尤其是口服青霉素类常见.重型药疹中以磺胺和抗癫痫药物多见.患儿皮疹多分布于躯干部,常伴瘙痒.早期、大剂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明显地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常见的易致敏药物和药疹的类型。方法对235例药疹进行临床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31例为重症药疹,抗生素类为最常见的致敏药物,致重症药疹的药物中,又以抗癫痫药位居第一。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此类药物应慎重,特别是抗癫痫药。  相似文献   

19.
地塞米松是临床常用的药物,实践证明它是安全有效的.但同其他皮质激素类药物一样,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类固醇肌病.在极少数敏感个体,短期少量应用亦可导致较为严重的急性肌无力.笔者于1994年1月至2001年5月发现局部应用地塞米松滴眼液引起急性肌无力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重症药疹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重症药疹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重症药疹患者潜伏期1~68d,平均28.8d。发病年龄20~82岁。发热30例,肝脏损害29例,黏膜损害26例。结论发热、脏器损害、黏膜损害是重症药疹的主要临床特征。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较快的控制病情,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