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清代名医叶天士虽然一生从未亲笔著述,但他为后世留下的诸多医案风行海内.尤其他的“久病入络”理论和从奇经八脉论治杂病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其一代宗师的地位.叶氏在治疗产后杂病时尤其注重调理奇经八脉,以致有“女科肝病为多,产后必病及八脉”(《眉寿堂方案选存》)和“奇经八脉,为产后第一要领”(《临床指南医案》,以下凡未注明者均出自此书)的论断.现就叶天士从奇经八脉论治产后病的学术经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林榕  吴焕林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82-2584
叶桂在继承《内经》和《难经》有关奇经的理论上,融汇脏腑、十二经脉和奇经理论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了前所未有的比较全面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奇经辨证论治学说,不仅填补了奇经辨治的空白。更为内伤杂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叶天士对奇经辨证论治研究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桂在继承《内经》和《难经》有关奇经的理论上,融汇脏腑、十二经脉和奇经理论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了前所未有的比较全面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奇经辨证论治学说,不仅填补了奇经辨治的空白,更为内伤杂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叶天士对奇经八脉学说的发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者按:徐大椿在《临证指南医案》的批语中说:“奇经乃十二经之余气,治十二经则奇经之治药正在内,并无别有治奇经之药也。此老好为立异,故其说如此,但于理无碍,则亦各成议论耳。”徐氏之意本欲贬之,然毕竟无法否定叶氏,故不得不以“于理无碍,则亦各成议论”的话了结,并为其评说留下了一定的余地。事实上,徐氏之语了而未了,如何对叶天士的奇经论治作正确评价,并认真探讨和总结其证治用药规律,应该是一件很有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工作。一、奇经八脉源流奇经八脉即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脉、阳脉,其说最早见…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奇经八脉辨证论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天士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奇经辨证论治学说。叶氏以前的医家运用奇经八脉理论来治疗的疾病主要偏于妇科,涉及其他科极少。有学者统计,叶天士运用奇经八脉理论来治疗疾病的医案计165例,病种较丰富,有:虚劳、遗精、疝气、痿、久疟、久痢、淋浊、不寐、诸痛、经带及胎产疾病。叶氏认为,奇经病证的治疗与正经病证的治法不同,无论补虚治实,均需采用"通因"一法,强调在补益之中结合通调,通其脉络。从叶氏对奇经八脉治疗疾病的医案来分析,冲、任、督、带各有一味主药,并且奇经药物各有归经,分经用药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佘燕达  鞠宝兆 《北京中医药》2017,36(11):1013-1014
张锡纯继承了《黄帝内经》对心病的认识,同时借鉴西医理论对心主神明、主血脉等理论予以发展,进而创立了"大气理论"。其在此认识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形、神、他脏整体论治与善补胸中大气的系列心病治法。张锡纯对心病的认识和治疗理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奇经病变多虚证,或表现为以虚证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其病变可以单经病变,更多的时候是两条以上经的交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奇经病的理法方药,确定奇经病诊治通因为要,开辟了内伤杂病诊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清代医家翁藻所著<奇经八脉>一书进行了客观点评,通过对其博采众家之长,比较各家之言,针、灸、约并重,突出八脉交会穴等特点的详细阐述,指出本书对学习及研究奇经八脉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梓博  赵兵德  李永津 《新中医》2023,55(7):207-210
中医对痹证理论的详细阐述首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继承《黄帝内经》痹证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其医学经验和医学实践,富有创新性地发展了痹证理论。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痹证病因病机、辨证分类、治疗体系等的论述展开探讨,认为两部经典均将痹证归因于正气不足与外感风寒湿邪。《伤寒杂病论》对痹证创新性的辨证分类,为其诸多经方的创制提供了基础,并使其与《黄帝内经》的朴素分类与针药治疗相区别又各具特色。此外,《难经》也发挥了介导痹证理论自《黄帝内经》向《伤寒杂病论》发展的桥梁作用。以上均对后世医家理解和治疗痹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419-1421
目的:了解《伤寒论》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创新情况。方法:分别梳理《伤寒论》和《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框架,并进行比较,发掘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变化。结果:《伤寒论》在阴阳学说哲学思想、藏象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则治法方面对《内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并以三阴三阳辨证理论体系加以概括总结。结论:《伤寒论》三阴三阳理论体系是在深刻吸纳《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加以临床实践总结与创新而建立的。中医理论的创新需要加深对经典理论框架的理解并洞悉其演变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面对阻碍中医学复兴发展的重大障碍,虽然经过现代医学几十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明确定论的人体经络实质,反过来探寻中国古人是如何发现人体经络的。方法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以及通过对中医学的源头《黄帝内经》[2]等书籍的学习、思考,从实践之路、理论之路两个方面来探寻中国古人的人体经络发现之路。结果中国古人的人体经络发现之路,实际上已经明确写在《黄帝内经》开篇第一章(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了。结论不是人体经络不存在,也不是现代人不如中国古人,只是中国古人走的这条人体经络发现之路石破天惊,大大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能力,现代医学之所以研究人体经络实质几十年未果,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奇经八脉的循行最早见载于<内经>,但内容零散、无明确起止和无阴阳部位区别,<难经>在其基础上规范和概括了奇经八脉的起止循行,不但促进了奇经循行理论的完善,而且对深刻认识奇经八脉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下称《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成书年代久远,篇幅繁多,文辞古奥,给初学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学者“知”(研读经典)“行”(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相合学之,方能多有获益。吾师赵国仁,于《内经》深有造诣,验之临床,每获良效,今结合验案,由赵师口述,笔者整理,遴取三段陈述之,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14.
结合《内经》原文,对肝的一些生理特性和病理特征进行浅析。从3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肝体阴而用阳;二是女子以肝为先天;三是肝经与生殖的关系。介入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验证古代先贤的医学理论,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本文旨在更深入地理解、还原《内经》原貌,通过细致的分析,更好地解释原文,运用经典。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太素》,唐初医学家杨上善所著,是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版本。该书以唐初哲学为指导,开分类研究《内经》先河;延续《内经》脏为库藏、藏天地间精气的基本功能,突出并论证五脏藏神为五脏核心功能。其中,肝为库藏,应春,储藏天地之间少阳之气、五行木气;肝藏血,血是肝所储藏的精气;肝舍魂,舍魂为肝的核心功能,主藏血是为舍魂。《太素》对《内经》肝理论的发展:1)分类整理,使知识同一系统;2)以肝舍魂为核心功能协调并论证了肝所藏精气、血及魂的结构关系;3)以佛教理论指导,论证神、魂内生。明确《太素》肝脏象理论结构,对于明确肝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对当代中医肝脏象理论的深入认识,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络学大家李鼎教授应用奇经八脉于临床的经验。方法:从奇经八脉的意义及主治入手,配合典型案例说明阴维脉、阳维脉、督脉、冲脉的临床应用原则、方法及疗效。结果:奇经八脉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结论:中医奇经八脉中蕴含有深意,临床应用范围广泛,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概念整合理论与《黄帝内经》隐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莫南  张斌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135-3137
隐喻能够填补词汇空缺,增强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从认知功能看,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黄帝内经》中存在大量隐喻,正确的解读和翻译隐喻,能使其内涵得以更准确的传播。文章总结了《黄帝内经》现存英译本,概述了《黄帝内经》隐喻英译的现状及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和基本概念,试图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来研究《黄帝内经》中的隐喻翻译,以期为中医典籍翻译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不寐”论治内容丰富,正常寤寐与阴阳变化、营卫巡行、跷脉盛衰密切相关,不寐由外邪侵袭、脏腑失调(肠胃、肝、肾)、营气不足所致,治以补虚泻实、疏通经络、祛邪外出,方药或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9.
经脉理论与络脉理论是各自不同的理论,不能合并起来研究,经络研究就是因为选择了经脉和络脉不分的经络概念为研究对象,并误解为经络系统研究,实际是以经络取代经脉,以穴位连结线取代经脉循行线进行检测,抛弃经脉理论研究而陷入找经络系统形态结构及相关物质的研究误区,所以无法取得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