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正虚血瘀”中医病机已被学术界接受,病机中“血瘀”的阐述比较明确,但是有关“正虚”的阐述则比较笼统,未能阐明正虚的具体表现,因此较难指导临床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本文综述了课题组近年来为解答这一问题开展的临床观察和研究的结果。明确指出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正虚血瘀”病机中,“正虚”的具体表现是脾气虚弱和肝肾阴虚,因阴精虚损使疾病进展,致“虚损生积”导致肝硬化;进而提出在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的同时,需根据证候表现采用健脾益气或补益肝肾之法,尤其要重视及早养阴柔肝以延缓或逆转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慢性肝病"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指标体系与诊疗标准,提高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诊疗水平、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方法:采用肝损伤与肝再生的现代生物学指标作为考察"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指标,使"肝肾精虚"的"隐性证候"成为可以准确把握的"显性证候"。结果:建立以肝脏组织学损伤、肝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或紊乱等生物学指标为基础的"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指标体系及诊疗标准,据此对慢性肝病"肝肾精虚"证的演变规律进行动态监测,判断预后和指导辨证论治。结论:慢性肝病"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研究是提高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诊疗水平、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崇敏  徐列明 《中医杂志》2011,52(14):1190-1193
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肝硬化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古今很多著名中医在治疗积证时都从"瘀"、从"虚"论治。许多在临床运用的具有扶正化瘀功效的中药也被现代的科学研究证明具有改善肝硬化程度的功效。基于多年的临床、实验研究,从以方测证的角度提出"虚损生积"的肝硬化病因病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来阐述。  相似文献   

4.
黄褐斑是女性常见损容性疾病,易诊断难治愈,慢性病程且复发率高。笔者通过古籍文献梳理及长期临床实践,提出黄褐斑的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因虚致郁(瘀),强调在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的同时,应将“补法”贯穿于黄褐斑治疗始终。《本草纲目·虚损》将虚分为“气虚,血虚,精虚,五脏虚,虚热,虚寒”六类。本文以此为纲,根据黄褐斑的颜色、在面部分布的特点以及伴随症状等,将其分为不同证型:五脏虚而生斑包括心气虚而生斑、心神虚而生斑、肺气虚而生斑、脾气虚而生斑、肝血虚而生斑、肝阴虚而生斑、肝气虚而生斑、肾阴虚而生斑、肾阳虚而生斑、肾精虚而生斑;因气血为生命活动之根本,故特分出气虚生斑和血虚生斑之证;又因临床阳虚和阴虚褐斑患者众多,故不能遗漏虚热生斑和虚寒生斑的病机探讨。笔者分别论述了因虚生斑的具体病机和相应的治法方药,旨在丰富黄褐斑的中医辨证体系,拓宽本病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所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综合征。部分会进一步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1])。王绪霖教授强调脾肾两虚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运用益肾健脾、涤痰软坚散结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甚佳,现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属中医"肝痞""胁痛""积证"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肾两虚、标实为  相似文献   

6.
"肝肾同源"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乙癸同源"的调控机制和"肾肝同治"的治疗法则。李瀚旻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继承"肝肾同源"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工作。重点阐发肝主藏血与肾主藏精相生、肝主疏泄与肾主闭藏统一、肝主生发与肾主涵养协调的"乙癸同源"调控机制和维持"肾精-肝血相生"、"闭藏-疏泄统一"、"生发-涵养协调"的"肾肝同治"的治疗法则。将"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推进到"肝肾同源于脑、下丘脑-垂体-肝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肝再生调控网络、髓-肝转化和干细胞及其组织微环境",极大地深化和提高了"肝肾同源"的理论认识。创新"髓失生肝"的病因病机,根据肝损伤与肝再生失衡是"肝肾精虚"诸证生物学基础的新认识,揭示补肾"开源节流"的配伍规律。在临床应用方面提出"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标准,确定"髓"为中心的治疗靶点,强调早期干预的临床应用时机。  相似文献   

7.
探讨乙型肝炎的病机,认为"污秽之血"是乙型肝炎发病的基础,湿热毒盛是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机要素,疏泄失常是乙型肝炎的病机环节,肝血瘀阻是乙型肝炎的病机关键,脏腑虚损是乙型肝炎病机的发展趋势。指出本病临床虽可有寒热实的不同见证,但总以因实致虚、虚实夹杂为特点。因此临证应遵《内经》"谨守病机"之旨,以求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8.
沈智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31-1632
近年来 ,笔者从肌营养不良患者肌群萎缩无力与肌肉假性肥大等主要临床症状出发 ,从体虚毒滞、痰瘀交阻立论施治 ,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1 中医学认识病因与发病 本病起因于先天禀赋不足 ,肝肾亏虚。若后天失予调养 ,则致肝脾肾三脏虚损而发病。病情可因劳倦、外感寒湿、情志刺激等因素而加重。一般初期即表现为虚象 ,有脾肾两虚和肝肾阴虚等 ;久病则出现肝脾肾俱虚 ,痰、瘀、毒邪留著 ,以致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候。本病病位以肝、脾、肾为主 ,也可累及心肺。病机 本病多起因于本虚 ,正虚无力御邪 ,导致病邪滞着 ,日久形成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9.
膝骨关节炎与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等因素相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条信号通路,但其具体发病机制未明。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但缺乏规范、统一的辨证分型名称,相关治法不尽相同,各有侧重。结合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及发病特点,本文提出膝骨关节炎存在"虚、瘀、毒"病机特点。因脾、肝、肾脏腑虚损,不能对膝关节进行正常的濡养,则肌肉不充,筋骨不坚,髓海失养,髓枯骨痿,发为本病,即"因虚致痹";因气血亏虚,瘀血内生,痰湿内聚,以及跌打损伤,或长期慢性劳伤,即"因瘀致痹";又可因风、寒、湿等外毒侵袭,以及因机体正气不足,内毒即生,内外之邪毒,痹着筋骨,即"因毒致痹"。同时,膝骨关节炎中"虚、瘀、毒"三者又可相互影响,如因脏腑虚损,瘀血内生,感毒加剧,即"因虚、毒致瘀";或因机体正气不足,瘀血内阻,内毒即生,即"因虚、瘀致毒";又可因内、外毒,筋骨痹阻,导致脾、肝、肾气虚损,即"因毒、瘀致虚"。因此,"虚、瘀、毒"三者紧密关联,共同存在于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在对膝骨关节炎进行中医病机阐述、临床选方用药、预后康复时,应掌握"虚、瘀、毒"病机特点,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抑郁症临床分为初、中、末三期,初期病位在肝脾,病变涉及少阳,病性为实,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中期肝气郁滞较重,其病位涉及肝胆脾胃,病性亦为实证,主要病机为肝气郁滞,可伴痰浊内生;末期虚证多见,病位涉及心肺肝肾等,可兼痰浊瘀血阻滞,也有因虚致实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