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椎板及后韧带复合结构瓣回植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椎板及后韧带复合结构瓣回植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 将部分腰背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椎板上骨膜保留,于病变节段下一椎间隙切断棘上棘间韧带,用骨刀(骨刀宽面与矢状面成角10-15度)在上下关节内侧2mm处自下而上并保持骨刀宽面进入椎板深度与椎板厚度相一致切断两侧椎板,牵开椎板及棘上棘间韧带,常规进行椎管减压,椎板及棘上棘间韧带回植。报告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62-81岁,平均67.6岁。结果 32例均随访,最长6年,最短8个月,平均36个月。总优良率90.6%。结论 本术式显露范围广、椎管减压彻底,使椎管重新成形,有效的预防术后脊柱不稳、顽固性腰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蒂椎板复合体回植、钛网固定行椎管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定减压部位,对15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保留双侧关节突关节,采用磨钻或微型咬骨钳沿双侧关节突内侧缘打开一个或多个椎板,切断一端棘上和棘间韧带,将椎板复合体翻转,椎管减压后再将其原住回植,钛网固定,重建椎管完整性和脊柱的稳定性。应用VAS和ODI评分对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主客观评价。结果随访12~28个月,平均(13±0.5)个月,所有病例回植物稳定,无塌陷及椎管狭窄,术后患者VAS和ODI评分较术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术中将带蒂椎板复合体翻转,术后用钛网回植固定,方法简便、安全,不限制脊柱活动度,减少术后脊柱不稳及加速退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脊柱后侧"H"型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 采用后正中入路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椎板间开窗黄韧带切除椎管减压、失稳节段小关节间植骨、后侧"H"型植骨块植骨治疗下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27例.结果 随访8~24个月,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优22例,良4例,可1例;植骨融合率为100%,无螺钉断裂、松动及其它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下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使滑脱椎体复位,相邻椎体稳定,后侧"H"型植骨块植骨融合稳定,同时避免术后瘢痕组织填塞椎管狭窄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脊柱后侧"H"型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椎板间开窗黄韧带切除椎管减压、失稳节段小关节间植骨、后侧"H"型植骨块植骨治疗下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27例。结果随访8~24个月,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优22例,良4例,可1例;植骨融合率为100%,无螺钉断裂、松动及其它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下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使滑脱椎体复位,相邻椎体稳定,后侧"H"型植骨块植骨融合稳定,同时避免术后瘢痕组织填塞椎管狭窄再发。  相似文献   

5.
腰椎管减压方法经历了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和椎板开窗等阶段.目前认为全椎板切除减压破坏了腰椎后柱的张力带结构,术后远期腰椎不稳定和椎管再狭窄发生率较高、疗效明显下降.椎板开窗须将骶棘肌剥离关节突,有可能损伤骶棘肌的支配神经;同时,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复合体可能因缺血而发生变性.为使骶棘肌和韧带复合体的损伤减少到最小程度,Cornish等最先开展了棘突截骨椎管形成术(Cornish未命名).早期临床观察表明该术式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自1997年我们采用该术正式治疗27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评估较满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作者使用的一种能保留后柱完整的经后路椎管成形术。方法是将带角度的平凿将椎板从两侧斜行切断,连用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棘突一起向上翻起,然后对椎管狭窄者行扩大成形,肿瘤者摘除病灶,去除病变后将椎板复位固定。临床使用41例近期效果满意。作者认为新手术有如下优点;①保持术后后柱完整,避免脊柱失稳。②减少硬膜周围疤痕形成。③器械简单,方法简便。作者强调:原有脊柱不稳者要作椎体间植骨,对椎管内肿瘤、凿开椎板时一定要小心仔细。  相似文献   

7.
李同相  肖睿  官清  李兴波  魏书一 《西部医学》2012,24(11):2151-2153
目的探讨带蒂椎板复合体回植、钛网固定,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椎管重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椎管内肿瘤患者保留双侧关节突关节,根据椎管内肿瘤的大小,采用磨钻或微型咬骨钳沿双侧关节突内侧缘打开一个或多个椎板,切断一端棘上和棘间韧带,将椎板复合体翻转,椎管内肿瘤切除后再将其原位回植,钛网固定,重建椎管完整性和脊柱的稳定性。结果 13例椎管内肿瘤全部成功切除,切除椎板数2~4个,平均(2.5±0.5)个。1例因粘连致硬脊膜破损,1例哑铃型神经鞘瘤术后6个月复发。随访12~27个月,平均(13±0.5)个月,所有病例回植物稳定,无塌陷及椎管狭窄,术后肢体瘫痪Frankel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将带蒂椎板复合体翻转,术后用钛网回植固定,方法简便、安全,有利于保持椎管的完整性及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式选择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1990年收治并随访脊髓型颈椎病155例,其中行椎板切除减压术26例,“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8例,用切骨刀、刮匙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57例,用气动磨钻行前路扩大开窗减压植骨术54例。术式选择:①2个节段以内的颈椎间盘脱出行前路手术;②3个节段以上突出物不超过1/3椎管矢状径者行后路手术;③突出小于1/3矢状径且合并椎管狭窄者行后路手术;④突出超过1/3矢状径合并椎管狭窄者,应行2次手术,并依颈髓受压情况选择先行前路或后路手术。⑤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者适于后路手术。用气动磨钻的扩大开窗减压优于用切骨刀、刮匙的椎间盘切除。“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疗效优于椎板减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椎板原位再植潜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上关节突内侧至下关节突中点连线为截骨线 ,骨刀 (或锯 )向外倾斜 3 0°至 45°截断并且撬起椎板 ,行椎管减压后将椎板内增生组织清除 ,回植椎板扩大椎管。结果 :2 8例腰椎管狭窄病人中 2 5例经随访 (平均 3 .2年 ) ,无脊柱不稳及顽固腰腿痛患者 ,优良率达 89.3 %。结论 :该术式不影响手术质量 ,不破坏后柱稳定性 ,可预防硬膜囊粘连受压、棘上滑囊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正> 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压迫马尾或神经根,需手术治疗,传统的全椎板切除或神经根管扩大、髓核摘除术,虽能达到减压目的,但由于切除了棘上、棘间韧带,全椎板和部分小关节突,造成后部结构的缺损,影响脊柱的节段性稳定.加上硬膜外瘢痕粘连,不少病人术后有一定的症状。我院自1992年10月开始,应用保留后侧韧带-骨复合结构,加上再造椎板的椎管成形术,治疗19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45~58岁,  相似文献   

11.
对腰椎椎管的研究提供临床参考资料。用220例整套成人骨骼的1100个腰椎,对腰椎椎管的横径和矢径进行了直接测量:腰段椎管的总均值,横径男23.6mm,女22.8mm;矢径男、女均为16.1mm;腰椎管矢径小于13.0mm为狭窄计18例共30个腰椎,其中29个腰椎位于L_3~L_5;连续二个以上腰椎狭窄的有9例.椎管横径与矢径乘积和椎体中横径与中矢径乘积的比值越小表示椎管矢径也小,这个比值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88例有椎管骨折之脊柱外伤的CT表现,探讨了椎管损伤与脊柱骨折类型及椎管狭窄程度与神经功能状态的关系,着重讨论了爆裂骨折对椎管结构的影响。提出CT对脊柱骨折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伤员的预后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是目前诊断脊柱外伤、尤其是椎管损伤的最好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杜瑞 《医学综述》2011,17(20):3103-3105
由于椎管内肿瘤可对脊髓造成压迫,若诊治不当而影响预后,甚至造成终身残疾。手术切除是唯一比较积极的治疗方法,所以一经确诊应尽可能地切除肿瘤,解除脊髓压迫。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如何保持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成为关注的焦点,完整切除肿瘤、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已经成为椎管内肿瘤治疗的两项基本原则。现就椎管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管内肿瘤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陈萍萍 《医学综述》2012,18(15):2424-2426
椎管狭窄症是脊髓脊柱常见疾病,常与脊柱退行性病变、椎管内内容物病变或外伤等因素有关,发病有增多趋势,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多节段受累时,多主张行后路手术治疗,后路手术中椎板成形术与传统椎板切除术相比,具有术后脊柱稳定性好、脊柱畸形及轴性症状发生率低、硬膜粘连致再狭窄少、再次手术易等优点,而较高的术后轴性症状、开门椎板再关闭等影响手术远期疗效。为此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改良术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狭窄症术式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和术中要点及椎弓根内固定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总结2005年7月~2007年6月采用广泛椎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的3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跛行改善者32例(100%),下肢肌力障碍恢复24例(75%),肌萎缩11例均有所改善;28例感觉障碍者,完全恢复7例(25%),部分恢复16例(57.1%),无明显恢复5例(17.9%)。结论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满意。术中椎弓根内固定可起到使滑脱椎体复位,有利于相邻椎体间稳定及椎间融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胸腰椎椎管狭窄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胸腰椎椎管狭窄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胸腰外伤患者的CT表现,重点研讨胸腰骨折及外伤性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椎管狭窄的CT影像特征及其产生的病理基础。结果60例椎体骨折中,发现77个胸腰椎椎管不同程度狭窄,其中胸椎T6-9 12个,胸腰段T10-I2 54个,腰椎L3-5 11个。结论CT是诊断外伤性胸腰椎椎管狭窄的最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KP)治疗椎管内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采用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6例(16个椎体)无神经症状的椎管内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中采用骨水泥分次灌注及C臂机动态观察技术。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并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Cobb's角及椎管骨块占位率。结果 1例患者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无症状性并发症。患者术后疼痛迅速缓解,VAS评分由术前的(8.1±1.2)分降为术后的(2.7±0.6)分(P〈0.05),末次随访时维持在(2.9±0.8)分。ODI评分术前为66.3±6.7,术后为35.8±2.9,末次随访时为37.1±3.2。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63.5±11.6)%,术后纠正为(86.3±12.6)%(P〈0.05);中部高度由(74.1±17.3)%纠正为术后的(84.3±7.5)%(P〈0.05)。Cobb's角术前为22.7°±6.8°,术后纠正为8.5°±6.8°。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及Cobb's角未见明显丢失。椎管内骨块占位率手术前是(15.1±3.1)%,术后为(14.8±2.3)%(P〉0.05),末次随访时为(14.4±3.1)%。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管内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可行的,其疗效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8.
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脊髓造影X光片分别测量椎管和脊髓的前后径、横径、面积。结果椎管和脊髓的前后径和横径之比均为1:0.5,椎管和脊髓的面积之比为1:0.3。提示脊髓型颈椎病其椎管狭窄不超过50%时,脊髓不会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9.
骶管冲击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骶管冲击疗法对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骶管冲击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79例。结果:经3月-7月随访,本组病例优149例,良89例,可35例,差6例,优良率85.3%,总有效率97.8%。结论:本疗法对腰椎管狭窄患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41例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加深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认为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呈多变性和多样性,易于误诊和误治。MRI是其最佳影像学诊断手段,椎管造形术亦应给予重视.强调早期诊断与及早手治疗的重要性.手术包括椎管减压和肿瘤切除,强调肿瘤切除而又不勉强肿瘤除,以免扰乱、损伤脊髓和马尾神经而影响其功能恢复.防治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治疗对促进病人康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