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上颌后牙区牙种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17例29枚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内提升和上颌窦外提升进行人工牙种植的患者,内提升9例,外提升8例,术前CBCT检查制定手术计划,术后CBCT检查评价上颌窦提升效果及上颌窦黏膜情况。结果:29枚植体全部进行上颌窦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其中有2例上颌窦内提升患者出现上颌窦黏膜穿孔,定期进行复诊,所有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现均已进行永久性种植修复,累积存留率100%,临床疗效确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结论:CBCT三维成像及测量技术为上颌窦提升的术前检查,术后手术效果评价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分析资料,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锥形束CT在评估上颌后牙缺牙区牙槽嵴高度、宽度及指导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23例行牙种植术患者在术前均拍摄锥形束CT,测量和观察上颌后牙缺牙区牙槽嵴高度、宽度及上颌窦的形态,完成上颌窦提升和牙种植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结果 牙种植术前经锥形束CT测量设计,手术均按术前设计完成了上颌窦的提升和牙种植体的精确植入,短期疗效满意.结论 锥形束CT应用于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前测量设计,可以达到规避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指导上颌窦提升和牙种植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上颌窦提升手术对上颌后牙区牙槽嵴发生萎缩的患者进行种植修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种植科2010-2011年的临床病例。采用闭式和开窗两种上颌窦提升手术方法,对36例患者45颗牙槽嵴萎缩垂直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行上颌窦提升术,之后行种植体植入术。6个月后拍摄数码曲面断层片,观察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术后种植体骨结合情况,测量手术后6~24个月期间内牙槽骨高度变化。结果无种植体松动、脱落以及上颌窦炎症发生。 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结论两种上颌窦提升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均为良好。上颌窦提升术的应用在上颌后牙牙槽嵴萎缩的患者中有广阔的前景,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在口腔种植中应用的可靠性和技术特点。方法选择20例上颌后牙区种植的患者,X线显示骨高度(5.6±1.1)mm。采用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技术,分别植入32颗种植体。完成上部结构修复26颗。结果所有种植体均取得临床骨结合,种植体稳固;无上颌窦炎症。X片显示上颌窦底平均抬高(3.8±1.5)mm,结构基本完整。结论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技术是一种临床实用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王艳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895-896
目的 探讨上颌窦提升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48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1例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患者,植入15枚种植体,1例患者发生种植体进行性骨吸收,1例患者发生种植体松动,无感染和炎症发生,X线片检查未发现种植体周围阴影,种植体提升高度为3.4~6.9mm,平均提升5.6mm.37例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患者,植入42枚种植体,术后均未发生种植体松动、感染以及炎症,X线片检查未发现种植体周围阴影,种植体提升高度为3.7~7.2mm,平均提升5.8mm.结论 上颌窦提升术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均有效可靠,同期种植疗效显著,成功率高,且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明显扩大了种植修复在上颌后牙运用的适应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7.
8.
低矮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术植骨与不植骨的临床观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98-102
目的 观察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和不使用植骨材料情况下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及种植体存留率。方法 对共60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在2~4 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30例患者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对照组30例患者未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术后2周和3年分别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分析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的骨量情况,并统计术后3年种植体存留状况。结果 在手术过程中,实验组1例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对照组未发现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实验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4.46±0.98)mm,对照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3.36±0.73)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0颗种植体未见松动脱落,3年种植体存留率100%;对照组30颗种植体中1颗在术后2个月时因种植体松动取出,3年种植体存留率96.7%,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植骨材料的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效果比不使用植骨材料者更为理想,但3年后种植体存留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颌窦提升术在上颌磨牙缺失种植修复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上颌磨牙后区牙槽骨严重吸收导致骨量不足的15例患者运用上颌窦提升术、人工骨植入术并同期植入BEGO两段式种植体17枚,其中上颌窦内提升术12例,植入种植体13枚;上颌窦外提升术3例,植入种植体4枚。全部病例术后1周和3、6、9个月摄曲面体层片检查种植体稳定性及人工骨与种植体愈合情况。结果17枚种植体无一枚感染及松动,无上颌窦炎症,术后6~9个月X线示人工骨粉均已改建成新骨,种植体周围无阴影。结论上颌窦提升术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方法可靠,具有良好疗效,可显著扩大牙种植体植入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种植术中上颌窦底意外穿孔的临床分类及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2005年~2011年间,25例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患者,种植过程中或上颌窦内提升时上颌窦底骨质意外穿孔,4例放弃种植,其余21例,采用穿孔分类相对应的治疗原则治疗,4~6个月后延期种植.结果:25例患者均未发生窦瘘,21例延期种植后完成修复,随访1~5年均获成功.结论:对于上颌窦穿孔程度为中度及以下,窦底距牙槽嵴顶高度大于6mm者,无须放弃种植.对穿孔部位行相应处理后延期种植,仍可获得较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总结开放式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种植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上颌牙列缺损患昔21例(23侧)行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及人工骨材料植入,同期植入种植体57颗。术后1,3,6,9月复查种植体骨结合及上颌寞情况。I期术后4~6月行Ⅱ期手术,Ⅱ期术后2~3月行上部修复。结果无种植体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症发生,X线复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阴影,均形成良好骨结合,术后6~9月完成种植体上部修复。结论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行之有效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口腔肿瘤治疗后上颌种植体的长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口腔肿瘤治疗后上颌牙列及上颌骨缺损种植体的5年累积生存率。方法 27例口腔肿瘤治疗后的患者,采用常规和特殊种植外科技术,植入131枚上颌种植体,其中25例佩戴了上颌种植义齿,术后采用KaplanMeier的方法统计种植体的累积生存率.Periotest评价生存种植体的稳定性。结果 口腔肿瘤治疗和重建外科术后,患者的种植体5年累积生存率大约65%.成功种植体的Periotest平均值为—0.23。结论 口腔肿瘤治疗后上颌种植体5年累积生存率比正常人低.但仍可以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微波在内窥镜上颌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在内窥镜鼻窦手术(ESS)中,应用微波热凝技术清除上颌窦腔各壁增生肥厚粘膜、囊肿、息肉等不可逆炎性粘膜病变和良性肿瘤,随访观察163例202侧。发现采用微波热凝术经扩大自然开口能顺利地清除上颌窦腔内、底壁及后外侧壁等部位的病变,避免了病变组织的残留和经唇龈沟径路手术的创伤,提高了ESS的疗效。结果表明微波热凝术是在内窥镜下经扩大后的上颌窦自然开口彻底、有效地清理窦腔各壁病变、防止扩大手术和再次手术的合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17.
曹安怡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7)
锥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口腔颌面部辅助检查方法之一,从它的三维图像上可以获得传统二维图像上无法获得的信息.相对于螺旋CT,CBCT费时短、放射剂量小、对颅面骨骼的良好成像效果使其在口腔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综述CBCT在口腔颌面部骨组织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
目的:观察和评估几类实用新型种植手术器械的临床疗效,旨在提高上颌窦内提升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方法:对20例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共植入种植体25枚,术中应用牙龈刻度探针、有刻度标识的环切刀和先锋钻,测量种植区黏骨膜组织厚度,以利于非翻瓣盲视条件下更准确地确定上颌窦底位置。结果:全部病例无1例发生上颌窦底穿通,上颌窦提升厚度为2-4mm,术后创口无需缝合和拆线,无肿胀疼痛和创口感染。结论:几种改良式种植手术工具发挥出良好的微创效果,既能减少上颌窦底穿通的风险、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又能有效减轻术后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手术显微镜下行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治疗33例慢性上颌窦炎患者,报告其手术方法及疗效,并与同期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柯陆二氏手术)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手术疗效明显优于柯陆二氏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CT影像特征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CT扫描检查在上颌窦霉菌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07例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及CT扫描结果,分析CT扫描对诊断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61.68%)高于男性所占比例(38.32%)(P〈0.05),107例患者中有104例病变仅累及一侧上颌窦。临床症状以回吸血涕最多见(89例),CT诊断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9.06%,特异性为97.27%。结论:上颌窦霉菌性病变有明显的临床特征。CT具特征性的表现,能准确反映鼻窦霉菌感染的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因此CT扫描可作为该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