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3~5期非透析住院患者血钾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共纳入2018年10月—2021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住院的CKD 3~5期非透析患者308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型,分析中医证型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CKD分期、血钾水平、高钾血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因风动证及热毒证比例极少,故未纳入分析,纳入分析的患者298例。虚证中,脾肾气虚证70例、肝肾阴虚证41例、脾肾阳虚证57例、气阴两虚证93例、阴阳两虚证37例;阴阳两虚证患者eGFR和CKD3期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其他证型者(P均<0.05)。脾肾气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患者血钾水平和高钾血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证型者(P均<0.05);阴阳两虚证患者血钾水平和高钾血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组(P均<0.05)。兼实证情况中,无兼证28例,兼实证270例,其中湿浊证53例、湿热证45例、瘀血证43例、湿浊+瘀血证60例、湿热+瘀血证69例;不同兼实证情况之间eGFR及CKD分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湿浊+瘀血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济宁市中医院肾病科住院的慢性肾脏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CKD合并UA组50例,CKD不合并UA组40例。采用现况研究方法调查法慢性肾脏病合并UA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辨证分型。结果:CKD合并UA组患者本虚证型中存在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中以脾肾气虚证最多。CKD合并UA组邪实证型中存在风动、水气、血瘀、湿热,其中以血瘀最多。结论:CKD合并UA患者主证是脾肾气虚兼血瘀,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查阅CRF各期患者住院病历500份,分析CRF患者中医正虚证和邪实证分布情况及中医正虚证和邪实证兼夹情况。结果CRF正虚证中最多为脾肾气虚,其次是肝肾阴虚.邪实证中最多为湿热证,其次为湿浊证、血瘀证。CRF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结论CRF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与邪实的兼夹是CRF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4.
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200例慢性肾脏病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原发病、原发病病程、肾功能衰竭病程、肾功能衰竭程度(血肌酐值)的相关性。结果:在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证最多(37.5%),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8%),肝肾阴虚证最少(5%)。气阴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兼夹湿热证最高,脾肾阳虚湿热兼证出现率最低。肝肾阴虚证水停兼证出现率最低。瘀血兼证,以脾肾阳虚证及脾肾气虚证分布最高。湿浊兼证在各正虚证候分布中以脾肾阳虚证最高,其次为阴阳两虚证。同时,阴阳两虚证的血肌酐水平最高,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的延长,脾肾气虚证的比例逐渐下降,阴阳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比例逐渐上升。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程度和病程年限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与彩色超声(B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12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本虚标实分为本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和标实证(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血瘀证、风动证)两组,统计不同中医证型频数;然后从两组中筛选出仅本虚证和仅标实证与B超显示平均肾脏长度、平均肾脏体积及回声像强度的关系。结果:本虚证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证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证、血瘀证、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其中仅标实证者25例,仅本虚证者41例。仅标实证患者平均肾长度长于仅本虚证(t=-24.978,P0.01),仅标实证患者平均肾体积大于仅本虚证(t=-20.450,P0.01)。仅本虚证以强回声型为主,与仅标实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3,P0.05);仅标实证以等回声型为主,与仅本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82,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多虚实夹杂;仅标实证者以等回声型为主,肾脏相对增大;仅本虚证者以彩色超声强回声型为主,肾脏相对减小,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证型与彩色超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血透室的慢性肾衰竭患者300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其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在3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最为多见,邪实证中以湿浊证和血瘀证为主,在正虚兼夹邪实证型的分布中,纯虚证未兼挟邪实者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湿浊兼证主要出现在脾肾阳虚证,湿热兼证在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中多见,血瘀兼证在脾肾气虚及脾肾阳虚证多见。结论: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与性别、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年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陈盼  许陵冬  陈继红 《河南中医》2019,39(5):735-737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非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方法:对100例老年CKD非透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统计,归纳中医证候特点,分析不同证型与年龄、CKD分期的关系,并归纳兼证分布情况。结果:老年CKD证型分布:脾肾气虚证32例(32%),肝肾阴虚证10例(10%),脾肾阳虚证33例(33%),气阴两虚证20例(20%),阴阳两虚证5例(占5%)。年龄:60~69岁以脾肾气虚证多见,70岁以上以脾肾阳虚证多见。老年CKD2-4期患者本证以脾肾气虚证多见,CKD5期患者本证以脾肾阳虚证多见。老年CKD患者兼证以湿浊证、瘀血证为多见。结论:老年CKD患者中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兼证以湿浊证、瘀血证多见,且瘀血证与其他兼证同时出现。老年慢性肾脏病单纯本虚证少见,本虚标实证多见,治疗当以固护脾肾之阳为重,同时还需加用活血和络泄浊之品。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肾功能衰竭各期患者21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表格观察中医正虚证和邪实证分布情况及中医正虚证与邪实证兼夹情况。结果:CRF正虚证以脾肾气虚型最为多见,其次为气阴两虚型,最少为阴阳两虚型。而且CRF可同时出现两个或多个邪实证的临床表现,以尿毒症出现各种邪实证候最多。结论:正虚证与邪实证的兼夹出现是CRF的临床特征,尤其是晚期CRF证候有相当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光明中医》2021,36(6)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5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比较不同分期患者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情况。结果 不同分期患者畏寒肢冷、食少纳呆、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分期患者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50例患者证候分布依次为脾肾阳虚(34.00%)、脾肾气虚(28.00%)、气阴两虚(20.00%)、肝肾阴虚(10.00%)、阴阳两虚(8.00%); CKD 1、2期患者脾肾气虚证多见,CKD 3-4期以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多见,CKD 5期以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多见。结论 慢性肾脏病1~5期患者中医症状各有特点,早期以脾肾气虚多见,3~4期多见气阴两虚证伴阳虚证,发展到5期阳虚症状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病人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分期、中医症状积分,血生化指标等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广东地区5家中医院前瞻性收集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病人的四诊及相关资料,由经过培训的中医副主任医师对证候分型进行判断。结果:从CKD 3期到5期,脾肾气虚证和血瘀证出现频次均为最高,但脾肾阳虚和浊毒证所占比例分别在本虚证和标实证中呈递增趋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恶心呕吐,脘腹胀满,水肿症状在脾肾阳虚证表现最明显(P<0.05),口干症状在气阴两虚证表现最明显(P<0.05),口苦症状在肝肾阴虚证表现最明显(P<0.05)。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eGFR、血清白蛋白指标在阴阳两虚证或脾肾阳虚证病人中较差(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为主,标实证中血瘀证贯穿疾病始终,但多与其他标证兼杂。从CKD 3期到5期,随着病情的加重,脾肾阳虚证、浊毒内蕴证的临床表现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