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 研究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取170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85)和对照组(n=85)。两组均接受常规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用药,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血糖水平及预后。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血清N末端钠钛前体、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美国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可以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功能,并改善血糖水平,提高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达格列净在治疗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用药组各62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联合达格列净治疗.结果:用药组用药4周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组用药4周后收缩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压、血糖和胆固醇的影响。方法选取揭阳市慈云医院2018年2—1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伴代谢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前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后者使用达格列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常规检查指标、糖脂代谢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BMI、腰臀比、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伴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者糖代谢指标和血压,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陈华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620-1621
目的分析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联合门冬胰岛素30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T2DM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组接受门冬胰岛素30,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对比两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体质量指数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PG、2 h PG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体质量指数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3.77%(2/53)]、心力衰竭发生率[1.89%(1/53)]与对照组[13.21%(7/53)、3.77%(2/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冬胰岛素30治疗T2DM患者基础上加用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可降低血糖和体质量指数,且MACE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2型糖尿病是指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造成的血糖水平上升,其发病原因可能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胰岛α细胞功能异常、肠促胰素分泌缺陷等有关。病情严重者可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目前临床尚无特效药治愈该病,仅能通过终身服药控制血糖水平,缓解症状,防止代谢紊乱。瑞格列奈为短效胰岛素促泌剂,通过促进胰腺释放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甘精胰岛素是一种抗糖尿病药物,可用于需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8.
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临床防治困难。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达格列净,作为一种新型的降糖制剂,其降糖效果确切,且在降压、调脂、降尿酸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除此之外,其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潜在的益处,能预防和减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深入了解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以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助于达格列净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联合西格列汀对脆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脆性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格列汀治疗,观察组给予达格列净联合西格列汀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血脂水平、炎性因子以...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全面评价艾塞那肽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时对患者血脂的影响情况,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可靠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2006~2011)和维普、万方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6~2011)中关于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实验(RCTs),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利用RevMan5.0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搜索共纳入4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5μg和10μg的艾塞那肽均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5μg和10μg艾塞那肽均有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趋势,10μg剂量组达到统计学差异(P=0.001);10μg艾塞那肽对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艾塞那肽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时,主要降低血清TC和LDL-C水平,对血清HDL-C和TG无明显改善作用,而且高剂量(10μg)的艾塞那肽会引起血清HDL-C下降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探讨厄贝沙坦或氨氯地平是否能独立于其降低体循环血压的作用而减慢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病进展。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吴川市人民医院就诊的525例2型糖尿病所致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接受厄贝沙坦(300 mg/d)、氨氯地平(10 mg/d)或安慰剂治疗组。所有各组目标血压均为≤130/85 mm Hg。比较各组达到主要复合终点的时间及到达次要心血管复合终点的时间。结果:随访时间为平均1.6年。厄贝沙坦治疗与主要复合终点危险下降相关,厄贝沙坦组的危险比安慰剂组低20%(P=0.02),比氨氯地平组低20%(P=0.006)。对于血清肌酐浓度倍增危险,厄贝沙坦组比安慰剂组低33%(P=0.003),比氨氯地平组低37%(P<0.001)。厄贝沙坦治疗使发生终末期肾病的相对危险比其他两组都低20%(两组比较均P=0.07)。这些差异不能用治疗获得的血压差异来解释。厄贝沙坦组血清肌酐浓度增加的速度比安慰剂组慢24%(P=0.008),比氨氯地平组慢21%(P=0.02)。所有原因死亡及心血管复合终点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厄贝沙坦在保护2型糖尿病引起的肾病方面有效,这种保护作用与其引起的血压下降无关。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尿微量清蛋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小丽  安巍  万国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8):2020-202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尿微量清蛋白的关系。方法入选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1例,女49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是否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是否应用胰岛素治疗〕,检测血脂〔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水平,计算尿微量清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记录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参数、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按照ACR,将患者分为微量清蛋白尿组(ACR在30~299 mg/g,35例)和非微量清蛋白尿组(ACR<30 mg/g,6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高血压病史、应用ACEI/ARB治疗、HbA1c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量清蛋白尿组患者的收缩压(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脉压(包括24 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糖尿病病程和使用胰岛素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微量清蛋白尿组(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微量清蛋白尿患者在动态血压方面表现为收缩压、脉压过高和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14.
背景 2型糖尿病(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相关并发症,代谢紊乱是其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而PR间期延长是亚临床CVD的重要标志。目的 探究达格列净与利格列汀对T2DM患者代谢指标及PR间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A组和Li组,各40例。DA组患者口服达格列净片10 mg/d;Li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利格列汀5 mg/d;治疗周期为24周。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保持原有降压、调脂等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固醇(LDL-C)、血尿酸(SUA)及PR间期,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DA组、Li组最终各有35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FPG、TC、TG、HDL-C、LDL-C、SUA、PR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组患者治疗后HbA1c低于Li组(P<0.05)。治疗后DA组患者体质量、HbA1c、FPG、TG、SUA低于同组治疗前,PR间期短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DA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TC、HDL-C、LDL-C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i组患者HbA1c、FPG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Li组患者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TC、TG、HDL-C、LDL-C、SUA、PR间期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结论 达格列净与利格列汀均可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且达格列净还能减轻T2DM患者的体质量,降低TG、SUA,缩短PR间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区规范管理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本社区的10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仅进行普通治疗和一般宣教,观察组在上述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膳食运动指导等综合干预措施。进行12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率、血压达标率及再住院率。结果经过12个月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管理干预,观察组血压及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饮食控制率、适当运动率、自我监测率及遵医行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医院管理干预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及血糖,提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糖达标率,值得在社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谢乃强 《热带医学杂志》2004,4(6):727-728,730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DM)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为防治2型DM患者心脏损害提供依据。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或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血压检查筛选排除合并冠心病等其它心脏病、高血压病,无糖尿病肾病的60例2型DM患者并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将患者分成左室肥厚组(LVH组共28例)及非左室肥厚组(NLVH组共32例)。监测他们的24h动态血压。结果显示LVH组与NLVH组相比,在平均24h收缩压、平均白天收缩压、平均24h舒张压、平均白天舒张压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平均夜间收缩压、平均夜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常血压的2型DM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可能是致2型DM患者左室肥厚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和血糖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3-10~2014-06间于我院就诊并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00例,作为糖尿病组;非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血液检测血常规,并测量坐姿血压。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为(95.20±30.10)mg/dL,糖尿病组为(147.85±72.54)mg/dL。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平均血压分别为138/90 mmHg、120/80 mmHg,平均RDW-SD ( RDW标准差)分别为(46.84±3.18) fL、(46.44± 4.64)fL,两组的平均RDW-CV(RDW变异系数)分别为(14.80±0.71)%、(14.74±1.94)%。糖尿病患者中RDW-SD和空腹血糖、血压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而RDW-CV和血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RDW-CV与血压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对血脂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存在的血脂异常及血糖浓度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对20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将病人分为血糖控制良好、控制较差和控制差3组,采用方差分析法观察血糖浓度对血脂的影响。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蛋白(HbA1c)与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P<0.05);随着HbA1c水平升高,TG、TC、LDL呈逐渐增高趋势,HDL呈下降趋势。结论血糖浓度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血糖浓度的同时应注意其对血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