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崔云教授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的主要方法。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肝气郁结、经络瘀阻、肾精不足,并由此提出"疏肝通络强精法"为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2.
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VC)是男性不育的第一大原因,中医学一般应用补肾、活血、补肾活血等方法治疗。研究认为"肝经循行"和"肝肾同源"决定了肝在VC不育中的作用,肝的生理功能异常与VC不育症状的吻合揭示了从肝论治该病的合理性,结合之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出肝疏泄失职是VC的基本病机,应用调肝中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具有科学性,丰富了中医治疗该病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王琦教授“三辨”诊疗模式为基础,对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的诊疗辨病为先,再以辨体为主导,结合辨证,总结出精索静脉曲张的根本病因为瘀血内阻,而精索静脉曲张导致不育症的主要病机为瘀热伤阴、肾精亏损;从而揭示不同体质患者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的病机及证候的差异,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以血瘀质为多,其他体质类型常见为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对于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瘀血内阻为主要的证候,常见合并的证候有肝肾阴虚证、肾阳亏虚证、精室湿热证、气血两虚证、肝郁气滞证。基于王琦教授主病主方思想的精髓制定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的治疗方案,以活血泄热、化瘀通络、养阴生精为治法,自拟丹红通精方为主方,遵循“四维”运用模式在本病的临床诊疗中灵活应用,对各种合并的证候施予相应的治法与方药。从体质、疾病、证候不同层面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疾病的本质以及发病规律和病变特点,灵活进行遣药组方,为本病的诊疗提供新的理解思路及更切合疾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并男性不育症日益受到重视,但各家论治决策存在争议。从肝论治精索静脉曲张并男性不育症疗效满意,在此临床研究基础上,从肝的生理功能、经络循行和临床治法及方药选择,探讨精索静脉曲张并男性不育症从肝论治的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闵泽  崔撼难  王家辉 《北京中医》2009,(10):783-784
历代医家都强调肾精在男性生育中的重要作用,而肾肝同居下焦,水木相生,乙癸同源,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常常相互影响,两脏同病。本文从五行关系、乙癸同源、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的协调统一、肝肾在经络中的相互联系、肝肾气化功能的相互影响等肝肾关系方面探讨男性不育症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6.
闵泽  崔撼难  王家辉 《北京中医药》2009,28(10):783-784
历代医家都强调肾精在男性生育中的重要作用,而肾肝同居下焦,水木相生,乙癸同源,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常常相互影响,两脏同病.本文从五行关系、乙癸同源、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的协调统一、肝肾在经络中的相互联系、肝肾气化功能的相互影响等肝肾关系方面探讨男性不育症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7.
男性不育患者中,精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为21%42%,位居各种原因之首。祖国医学历代文献中无相关记载,但近代医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精索静脉曲张致不育症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都有发挥。就精索静脉曲张致不育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专药运用、中成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其他疗法近年的发展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
戚广崇老帅从事中医男科临床与研究近20年,他对精索静脉曲张合并不育症的治疗颇有效验,使不少患者免除了手术之苦,现将老师治疗该症的经验简介于下。 精索静脉曲张属中医“筋瘤”范畴,是引起男子不育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所致不育的主要病机是精索静脉曲张引起血液瘀滞,影响了睾丸的生精功能。  相似文献   

9.
精索静脉曲张与男性不育症相关性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近年精索静脉曲张的研究进展,包括精索静脉曲张对精液参数的影响及治疗后精液参数的变化,重点探讨了精索静脉曲张与男性不育症的相关性.尽管近十年有大量相关报道,但精索静脉曲张对男性生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大争议.虽然男性不育症中更容易出现精索静脉曲张,但它对于精液参数的影响迄今没有定论,而且精索静脉曲张的确切机理不明.通过对文献地整理,得出精索静脉曲张可能并非男性不育症的绝对因素.对于进一步研究精索静脉曲张与男性不育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建军  邓尧 《中医药学刊》2004,22(3):486-488
综述近年精索静脉曲张的研究进展,包括精索静脉曲张对精液参数的影响及治疗后精液参数的变化,重点探讨了精索静脉曲张与男性不育症的相关性。尽管近十年有大量相关报道,但精索静脉曲张对男性生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大争议。虽然男性不育症中更容易出现精索静脉曲张,但它对于精液参数的影响迄今没有定论,而且精索静脉曲张的确切机理不明。通过对文献地整理,得出精索静脉曲张可能并非男性不育症的绝对因素。对于进一步研究精索静脉曲张与男性不育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当前舌象仪相关文献的发布情况,总结舌象仪的研究现况。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舌象仪or舌象分析仪or舌诊仪or舌象采集or数字舌图or舌象分割or舌体分割or舌象分析or舌诊客观化”,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0月。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作者、第一作者所在地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期刊情况、资助基金来源、主要研究内容、舌象仪型号及舌象仪研发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舌象仪相关研究的文献366篇,前期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但近年来年发文量增长缓慢。舌象仪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核心期刊。其主要的资助来源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各类厅局级项目。舌象仪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图像采集技术、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分析技术、舌象仪的临床应用及舌象仪的实验室应用等内容的研究。目前应用较多的舌象仪有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ZBOX型舌象仪和DS01舌象仪,DS01舌象仪包括DS01-A和DS01-B两种型号;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TDA-1小型舌象仪和DKF-Ⅱ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和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ZBOX-Ⅰ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TP-Ⅰ舌象仪;天津市天中依脉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YM-Ⅲ中医舌象采集仪;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Smart TCM-I舌象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TIAG 舌象仪;天津中医药大学研发的3D舌象仪。结论 舌象仪的相关研究虽然前期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进入平台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