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中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HFMD重症患儿75例,采用PCIS法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加以评估,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PCIS评分所得值越低,患儿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的病例越多,且器官累及的数目也呈较多表现。本组75例患儿中,危重病例18例,占24%;重症病例57例,占76%。共死亡7例,占9.3%。危重病例死亡6例,占85.7%;重症病例死亡1例,占14.3%。两组存活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足口重症病例中采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对病情程度进行评估,利于准确判断病情的轻重程度,为疾病诊断、治疗方案的治疗、预测预后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来评估入院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并分析该评分系统对预后(并发症和结局)的预测能力。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的符合重症手足口诊断标准的患儿123名。收集PCIS评分系统的相关生理参数及结局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来评估评分系统对并发症、结局和后遗症的分辨力。结果:通过PCIS来评价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存活组患儿评分的中位数明显高于死亡组患儿(Z=-8.82,P=0.00)。病情评估发现危重型病例仅有10(8.13%)名。小儿危重病例分辨是否发生并发症、死亡和后遗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分别是0.78(0.70,0.88)、0.86(0.78,0.95)和0.84(0.77,0.89)。结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不能充分评价重症手足口病病情的严重程度,需要探索更能反映手足口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朱永玉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32-2333
目的:研究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作危重病例评分分析,探讨分值与病情危重程度及器官受累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分值越低,病情严重,脏器受累数量越多。结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能客观反映婴幼儿重症肺炎的病情程度,并可动态反映其病情变化,且简单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的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新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评估我院PICU危重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PICU4a来636例危重患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与器官功能衰竭评估,评分值从高分到低分:-100--90,-80,0-70共3组,依次代表病情非危重,一般危重,危重,极危重。住院期间进行4次评分,其中32例采取与国外PRISM评分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首次评分显示:非危重,一般危重,危重,极危重患儿病死率依次为2.04%,9.56%,16.75%,34.44%。各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其后各次评分结果与首次评分相似。器官功能衰竭评估:1,2,3及3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32.7%,25.6%,16.4%,6.3%,其病死率依次为2.9%,15.3%,38.5%,47.5%,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非危重,一般危重,危重至极危重患儿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发生率依次为7.1%,34.3%,67.0%,91.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可准确判断病情轻重,分值越低,病情越重,器官功能衰竭数越多,病死率亦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危重症病例评分(PCIS)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1月PICU收治的149例危重患儿进行4次小儿危重病例评分,计算分值并探讨其变化的意义及与治疗效果、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按首次评分分值分为4组,分别为A组>90,B组81~89,C组71~80,D组<70,各组的死亡率分别为0%,5.5%,8.6%,35.3%;B、D组、C、D组组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次评分分值中&gt;90组的构成比由16.1%上升至72.1%,大分值的病例增多,PICU的总体死亡风险降低。肺炎及颅内感染在多次评分中分值>90组的构成比上升的速率落后PICU的整体水平,而手足口病的上升速率高于整体水平。结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能反映病情和预后,是预后不良和疾病严重性的早期预测指标,值得危重症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份住院的68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并参考相关的文献报道.结果 68例患儿3~7 d皮疹消退,3~5 d 口腔溃疡痊愈,5~9 d全部治愈,无一例危重患儿.68例住院病例平均6.54 d痊愈.结论 HFMD的高发年龄为1~3岁,发病情况与儿童抵抗力低及不良卫生习惯有关.病情以轻型为主,有部分重症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但这些病例临床经过良好,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依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对小儿重症肺炎患儿进行重症评估,并且依据危重程度评估相应结果对患儿的临床治疗加以指导。方法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小儿重症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同时,根据入选患儿的病症情况,及危重评分结果对患儿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加以治疗。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患儿进行激素治疗、抗感染治疗、机械通气治疗等治疗措施。结果 B组93例患儿的总治愈比例达到98.92%。而其中有1例危重患儿应治疗无效而最终死亡,占患儿总数的1.08%,这例死亡患儿的致死原因为呼吸衰揭。结论根据A组对照组与B组重症评价组患儿的治疗结果对比可知,对小儿重症肺炎患儿进行危重评分,能够在判断小儿重症肺炎患儿病情轻重程度时进行准确的指导。同时,医护人员可以根据评分结果针对性的对患儿进行对症给药,进而有效的纠正重症肺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从而使患儿的病死率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作为危重患儿转运的指征。方法 对 2 0 0 0年 6月至2 0 0 2年 11月由我院出车接回重症病房的 10 2例患儿 ,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进行评分 ,按分值高低顺序将患儿分~ 10 0分、~ 90分、~ 80分及~ 70分四组。分析评分值与患儿转归、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关系。结果 转运病例中主要疾病顺位为支气管肺炎、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癫痫等 )、小儿肠炎与意外事故等。危重度评分值越低 ,发生损害的器官数量越多 ,病死率越高 ;各系统器官损害中以呼吸系统损害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结论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能反映患儿危重度 ,完全适用于基层医院作为危重患儿转运指征 ,建议在一级基层医院评分 <90分者即宜转运 ,对于有条件的二级基层医院评分 <70分者必须转运 ,当评分在~ 80分和~ 90分者经治疗无好转尽早转诊 ,若无条件开展评分者 ,则草案中单项指标可作为转运指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0年4~8月收治的70例HFMD患儿临床诊治及疗效资料。结果 70例患儿经诊治,预后良好,46例轻症患儿7d内治愈出院,伴有并发症者治疗7~14d后治愈出院。本组患者未发现后遗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小儿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须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加强早期干预和患儿病情观察,是降低HFMD患儿危重症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9月收治的55例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均出现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半数以上患儿出现惊跳、肢体抖动、精神差和(或)嗜睡,部分患儿出现惊厥,危重型2例,均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顽固性休克。应用利巴韦林、甘露醇、免疫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等综合治疗,治愈38例,好转15例,2例死亡。结论 3岁以内HFMD患儿在病程的第3~5天易发展成重症,出现持续高热、惊跳、肢体抖动、抽搐、嗜睡多提示病情危重;出现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休克则认为为危重型病例。重症手足口病起病凶险,须早期发现危重征象,并及早给予相关的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诊治经验,探讨早期干预措施,以提高救治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8月收住院121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者121例,男68例,女53例,男女比例为1.28∶1。年龄6个月~6岁,平均2.3岁,其中<3岁者97例,占81.6%,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为多;121例病例中,重型116例,危重型5例。本组临床特征:重症患儿出现最多的症状及体征是惊跳、易惊,持续高热、呕吐、膝反射异常。心率增快,呼吸增快或减慢,四肢发凉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应及早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本组病例EV71感染率高;粪便EV71阳性者78例,占66.67%。重型病例全部治愈,危重型病例治愈3例,死亡2例。平均住院天数6.8d。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极快,预后极差,早期识别和发现重症病例,早期及时干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死亡病例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北海市承担手足口病诊治医疗机构上报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北海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49例,其中死亡15例。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57:1;病原学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毒核酸阳性107例,阳性率为71.8%,(死亡病例阳性率100%);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皮疹不典型或无皮疹、初步诊断不明确、呼吸急促或不规则、面色苍白、肢体震颤、眼球运动异常、粉红色泡沫痰发生率在死亡病例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部分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因皮疹不典型或无皮疹给早期诊断治疗带来困难,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肢体震颤、眼球运动异常、呼吸急促或不规则、粉红色泡沫痰、面色苍白、EV71核酸检测阳性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葛美  刘代勋  王怡 《贵州医药》2002,26(10):910-910
小儿危重病例 (非甲状腺疾病 )可引起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 ,且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密切相关。本文观察了 2 8例危重患儿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的变化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观察组 :选择 1 992年 3月至 1 998年 1 0月住院治疗的 2 8例危重患儿 (以卫生部儿童急救培训中心拟定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为评定标准 ) ,3分为重症组 ,共 1 8例 ;~ 5分为危症组共 1 0例。其中男 1 7例 ,女 1 1例 ,年龄 <1岁 1例 ,~ 3岁 5例 ,~ 6岁 1 0例 ,>6岁 1 2例。呼吸系统疾病 6例(2 1 4% ) ,循环系统疾病 3例 (1 0 7% )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干预措施,阻止轻症患儿向重症患儿转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28例HFMD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患儿中,男81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1.72︰1,发病年龄最大5岁,其中0~3岁最多,占90.6%;大部分患儿热程持续≥3d,出现嗜睡、激惹、惊跳等神经系统表现;粪肠道病毒71型检测阳性128例(100%)。结论重病症及危重症HFMD病例主要是EV71感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尤其1~2岁。对于HFMD患儿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危重病例,早期干预,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诊治经验及病原学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0~12月收治住院的71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甘露醇脱水、短期应用激素,抗病毒选用喜炎平治疗。出现高血压者给予酚妥拉明积极降压治疗,其中44例酚妥拉明达20μg/(kg.min),高血压仍未控制改用静滴硝普钠。粪便RT-PCR核酸检测EV71及CoxA16。结果经积极有效治疗,70例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治愈出院,1例双下肢瘫痪患儿明显病情好转出院,随访治疗半月后治愈。全部病例粪便送检:检出阳性63例(88.73%),在阳性病例中EV71阳性56例(88.89%),混合感染3例(4.76%),EV阳性4例(6.35%)。结论目前HFMD已成为儿科较常见、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传染病。EV71感染是造成危重型病例的最主要病因。本组病例均出现高血压,高血压严重程度与病情成正比。本组病例在治疗脑炎的同时积极治疗控制高血压,明显减少了静脉丙种球蛋白使用病例数及剂量,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取得了满意疗效。重视及早期发现、诊断、救治危重型HFMD患儿,控制高血压是抢救危重型HFMD最重要措施之一,是最大限度降低危重型HFM病死率及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药实践》2016,(2):83-86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乳酸、降钙素原(PCT)和血糖水平变化评价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价值。方法:50例住院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早期乳酸、降钙素原、血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同时通过ROC曲线观察不同指标对预后的参考价值,并观察联合三种指标组(联合组)与非联合组间患者病死人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三种指标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指标预测死亡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0.83。联合组与非联合组间患者死亡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6,P=0.044)。结论:联合检测乳酸、降钙素原和血糖可以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7.
胡丽娜 《淮海医药》2009,27(6):482-483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二期合并病毒性脑炎22例患者,就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早期给予脱水、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所有患儿均达到临床治愈,未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重症HFMD合并脑炎病例,病情进展迅速,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治疗,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对儿科门诊115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1例因高热、精神差、呕吐、心电图提示sT-T段改变转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外,其余病例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HFMD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病例病情较轻,预后良好,但有少数重症病例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故应重视重症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重症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9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98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中,EV71为主要致病病原体。男性多于女性,农村患儿多于城市。3岁以下患儿最多见,患儿年龄最大为10岁,最小为3个月。一年四季均有发病,3~5月、9~11月呈现两个发病高峰。临床特点:皮疹,稽留热、精神差、惊跳、白细胞计数增高、高血糖,呼吸频率、心率增快。有效治疗方法应予积极降颅压,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糖皮质激素抑制炎性反应,机械通气等对症治疗。结论重症HFMD患儿病情进展迅速,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以及心脏损害。动态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尽早发现重症倾向,及进行机械通气、积极改善循环功能状态可改善预后,降低重症HFMD患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联合D-二聚体(D-D)及降钙素原(PCT)检测用于儿童感染病情的早期评判的价值.方法 选取ICU收治的感染性疾病重症患儿86例,根据PCIS结果分为危重组患儿43例(评分70~80),极危重组患儿43例(评分低于70分),对2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血清PCT、D-D及PCIS评分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PCIS与PCT及D-D之间关系,并对影响患儿死亡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28 d预后,ROC曲线分析,PCIS、PCT及D-D对预测28 d患儿生存情况.结果 极危重组患儿血清PCT和D-D水平明显高于危重组患儿(P<0.05);血清PCT和D-D水平均与PCIS呈显著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D-D、PCIS均为影响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CT、D-D和PCIS预测患儿28 d生存ROC曲线下面积为分别为0.875、0.872及0.863(P<0.01).结论 儿童感染危重患者的血清PCT和D-D是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联合使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对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