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泽春  张璇  铙云鹤 《贵州医药》2009,33(8):763-764
肠病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婴儿期发病,以口腔周围和肢端之皮炎、腹泻、秃发为其临床特征,不治可致死亡。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30例肠病性肢端皮炎患儿,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肠病性肢端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肠病性肢端皮炎患者进行外用药物和内服硫酸锌药物治疗。结果单用外用药16例,皮疹消退后20d以内复发率占80%;内服锌剂16例,皮疹消退后20~30d内复发率领占10%;内外同前治疗30d内复发率仅4%。结论内外用药同步进行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肠病性肢端皮炎(AE),属于代谢营养障碍性皮肤病,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婴幼儿疾病。现将本院临床治疗的1例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男,14个月,于3个月前开始发现口周、肛门、手  相似文献   

4.
严重肠病性肢端皮炎1例周岚,马婉君患儿女,42天。生后第20天开始在臀部出现绿豆大小丘疹,逐渐融合,有水疤及结痂,继之皮肤糜烂,迁延半月,症状加重,伴发热、腹泻、头发脱落,四肢指趾端皮肤起皮疹及水疱。体检:体重4kg、生长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头发枯黄...  相似文献   

5.
肠病性肢端皮炎(简称AE)多见于婴儿,我院从1972年至1994年收治17例,南京市儿童医院1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男12例,女6例。年龄2~3个月8例,~6个月2例,~Ic个月3例,1~2岁《例,4岁1例。二、临床表现:18例皮肤损害,以会朋、臀部和皮肤粘膜交界处的眼、鼻、口、肛门周围为多见,其次为肢端及颈项。皮疹特点:早期为丘疤疹,后为大瘤(6例无水癌),继发感染为脓癌,破后有红色基底,形成鳞屑或结痴,有皱裂及渗血,痴皮脱落后有红色创面。4例有口腔炎及舌炎;3例有趾甲剥脱;l例有结膜炎;3例角膜混浊或穿孔;10…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肠病36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毅  曾连招  陈燕琼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3):3376-3377
目的:分析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缺血性肠病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和缓解,外科手术治疗3例。结论:(1)对临床症状为腹痛、便血且伴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应考虑有缺血性肠病的可能。(2)大多数缺血性肠病通过保守治疗可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7.
徐平  何勤  龙娟  马锦媛 《贵州医药》2012,36(3):267-268
连续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continua,AC)又称肢端脓疱病、脓疱性肢端皮炎、匐行性皮炎、Hallopeau顽固性皮炎,为一种罕见的慢性复发性无菌性脓疱病,好发于指(趾)部,常在外伤和局部感染后发病.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不全,中等度棘层肥厚,表皮嵴延长,棘细胞上层可见kogj脓疱,在脓疮下方的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脓疮内有中性粒细胞及变性上皮细胞[1].笔者收治1例从局限性到泛发性连续性肢端皮炎个案并文献复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蛋白丢失性肠病的临床诊疗思路.方法 通过对2例蛋白丢失性肠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随访观察、治疗反应,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两患儿均系婴儿,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低蛋白血症,可伴随其他系统相关症状,行消化内镜+病理活检或核素检查诊断为蛋白丢失性肠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给予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喂养等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临床上对于低蛋白血症的患儿,在除外肝肾疾病和营养不良的基础上,应尽早进行淋巴管扩张症乃至蛋白丢失性肠病的排查,以提高疾病的诊治率及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肠病性肢端皮炎是主要发生于儿童的一种罕见的家族性疾病。国内外有关本病的报导甚少,1942年Danbolt和Closs首先描述本病,并提出诊断本病的三大主要症状:①特殊的皮疹(好发于身体的腔口周围和末端);②腹泻,③脱发。此外病人还可能有舌炎、口炎、畏光、结膜炎、甲沟炎、指甲萎缩,精神紊乱等,并常伴发皮肤和粘膜的细菌或霉菌感染。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遇到的一例报导如下。患儿女性,年龄1岁10个月,因身体腔口周围肢端部位的皮肤反复起水疱、破溃、结痂,伴双下肢浮肿二十余天而入院。患儿为足月顺产第二胎,以母乳为主。其兄、父母均无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的分析,以提高认识,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 对36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仔细诊断结合超声、生化检查等,确诊33例,占91.67%;误诊3例,误诊率为8.33%;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死亡2例,死亡率为5.56%。结论 缺血性肠病临床症状与体征缺乏特异性,误诊率、病死率高;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是提高愈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连续性肢端皮炎又名固定性肢端皮炎人群中偶有发生。已有报告连续性肢端皮炎与脓疱型银屑病、疱疹样脓疱病并存。笔者发现1例连续性肢端皮炎与脊髓空洞症并存,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患者,王××,男,22岁,农民,黑龙江省(?)泉县人。因右手拇指反复起脓疱4年,于1987年1月13日入院。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右手拇指甲下及指头起群集性米粒大脓疱,甲沟肿胀,伴有疼痛。经消炎治疗,数日后脓疱干固。1个月后甲下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2007年至2011年诊治的3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34例川崎病患儿中男23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2∶1;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主(88.2%);发病季节以春、秋为主;不完全川崎病17例(50.0%)。发热率100%,确诊前平均发热时间为6.5 d,其他临床表现依次为口唇病变(83.4%)、球结膜充血(70.6%)、肢端硬肿或脱皮(64.7%)、皮疹(52.9%)、淋巴结肿大(35.3%)。(2)心血管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27例(79.4%),未见有冠状动脉瘤。(3)其他系统并发症: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口腔溃疡等。结论:川崎病具有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升高有关,不完全川崎病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3.
李娜  王伟 《中国实用医药》2013,(16):142-143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川崎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在鹤壁市人民医院住院被确诊的2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在临床中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川崎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早期应用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肠溶阿司匹林片,临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几率变低,临床症状很快恢复,效果明显。结论早期了解川崎病的诊断、治疗,避免误诊、漏诊,尽可能早期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片,保证治疗的效果,防止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缺血性肠病临床分析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确诊为缺血性肠病的56例患者对其进行临床资料、诊断、治疗及转归情况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有26例出现误诊,其中包括11例急性胰腺炎、5例急性菌痢、4例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例药物相关性肠炎、4例肠梗阻.总识诊率达46.42%,识诊时间为1~4 d 不等.结论 由于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中极易造成识诊.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临床准确判断是有效治疗该病的关键.治疗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后进行抗凝、改善微循环等内科保守治疗处理可起到良好的疗效,使多数病例好转.  相似文献   

15.
<正> 1955年意大利米兰大学Gianotti首先报告3例患儿,皮炎的特点是单一形态的红色斑丘疹,限局于四肢、颜面及颈部,皮疹持续的时间比病毒性发疹要长。次年又报告了8例,以后命名为儿童丘疹性肢端皮炎(Papular Acrodermatitis of Childhood,PAC),又称婴儿丘疹性肢端皮炎(Infantile Papular Aerodermatitis,IPA)。此后许多国家相继报告此病,而称之为Gianotti-crosti综合征。1964年Gianotti指  相似文献   

16.
佟晗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169+172-169,172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肠病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治疗组)采用方丹参+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治疗。30例(对照组)单纯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近期治愈28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92.0%(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22/30),P〈0.05。结论:缺血性肠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有较大帮助.采用复方丹参+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谢美云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4):2126-2127
目的:探讨适当放宽川畸病诊断标准对实现川畸病早期治疗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对入选的36例川畸病疑似病例早期应用阿斯匹林(ASP)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MG)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6例中最后有32例确诊为川畸病,初诊时确诊5例,约占13.9%,其余为疑似病例,在平均病程6.93天开始上述治疗,比平均确诊日期(10.32天)明显提前,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6.25%)明显低于传统治疗。最后诊断非川畸病的4例未因上述治疗加重或延误病情。结论:适当放宽川畸病诊断标准,能有效实现川畸病早期治疗,降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且安全、实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7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儿均临床治愈,未发现冠状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出现。结论: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以临床表现为依据,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应特别注意早期诊断,减少冠状动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邹文凯 《北方药学》2014,(12):124-124
目的:分析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特征观察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4月~2014年4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36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患儿18例采用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1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特征,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两组患儿的病症均得到有效的控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效果更加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丹参注射液治疗红斑性肢痛病的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红斑性肢痛病的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治疗方法与途径。方法:红斑性肢痛病58例,随机分2组。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丹参组予丹参注射液20~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传统用药组,使用阿司匹林、苯噻啶、吲哚美辛、美西麦角等药物治疗,2组疗程均为3 wk。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检测3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58例红斑性肢痛病病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丹参组有效率为91%,传统用药组为50%,2组疗效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丹参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而传统用药组治疗后指标则无明显变化(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0 vs 27%,P<0.05)。结论:红斑性肢痛病病人存在微循环障碍,丹参注射液治疗该病疗效良好且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