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肿瘤和部分实体瘤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其对大部分实体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肿瘤抗原异质性和免疫逃逸、免疫细胞浸润能力差、免疫抑制微环境、代谢微环境阻碍和T细胞耗竭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免疫细胞对实体瘤治疗的疗效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寻找新抗原、设计多靶点CAR、过表达趋化因子受体及细胞因子、敲除抑制性信号分子、增强T细胞代谢能力、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及表观遗传修饰等手段能够有效改善免疫细胞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效果。本文系统性地对TIL、TCR-T细胞和CAR-T细胞为代表的免疫细胞对实体瘤治疗的研究现状、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CRC)是最常见、致死率最高的肿瘤之一。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在CRC中未能重现其在血液肿瘤和部分实体瘤治疗中获得的成功,其原因除CAR-T细胞治疗本身的研发困境(肿瘤抗原的异质性、特异性抗原的缺少等)外,CRC肿瘤微环境(TME)中存在着多重物理和生化障碍限制了T细胞抗肿瘤作用:TME复杂的脉管系统、纤维性物理屏障影响T细胞的迁移、抑制性细胞如Treg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富集的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影响T细胞的激活、肿瘤细胞通过代谢重编程影响T细胞的存活和功能等。优化CAR结构设计、构建靶向TME中免疫抑制因素的CAR-T细胞和其他治疗手段联合治疗等策略是克服CAR-T细胞治疗应用于CRC解决低响应率的关键性思路,将为靶向TME的精准免疫治疗深入发展提供线索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通过增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进一步增强DC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效果。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DC体外经携带人MIP1β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 expressing human macrophoge inflammatory protein1 beta, AdhMIP1β)转染后(MIP1βDC),用小鼠CT26结肠腺癌细胞相关抗原冲击致敏,然后免疫正常同系小鼠,观察其体内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的保护性免疫反应;通过体内阻断试验探讨免疫细胞亚群及免疫分子在DC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结果:经抗原致敏的MIP1βDC能更有效地诱导特异CTL活性,能使免疫动物产生更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抵抗肿瘤细胞的攻击。通过对其抗肿瘤免疫机理的分析发现,CD4+、CD8+ T 细胞共同参与了经抗原致敏的MIP1βDC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是主要的抗瘤效应细胞,NK细胞作用不明显。结论:通过基因修饰增强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体内趋化活性,能更有效地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为树突状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树突细胞疫苗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其独特型是一种肿瘤特异性抗原.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传统治疗对其效果不佳.借助树突细胞(DC)强大的抗原递呈功能结合独特型制备疫苗,可在体内外活化CD4+、CD8+T细胞,从而激发特异性抗肿瘤效应.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近年来,DC疫苗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用各种基因修饰DC疫苗,解决了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弱和DC抗原提成能力低所引起的抗原解离以及肿瘤免疫逃逸等问题,诱导产生更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达到抑瘤、减瘤的效果,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摘要]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在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成熟DC具有激活T淋巴细胞并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功能,以DC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疗法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免疫检查点疗法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另一强有力手段,以PD-1 和CTLA-4 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在肿瘤微环境中起着免疫调节的作用,同时也对DC的成熟和功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肿瘤微环境中的未成熟DC和免疫检查点分子是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究免疫检查点分子对DC成熟及功能的调控机制对于抗肿瘤治疗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DC的视角,阐述了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检查点分子对DC成熟及功能的调控机制以及免疫检查点靶向药物联合DC疫苗应用于肿瘤临床实验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的肿瘤抗原负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体外负载肿瘤抗原致敏DC可以有效地增强其抗原提呈能力,所制备的肿瘤抗原DC疫苗回输体内后可促进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其他抗肿瘤免疫应答机制,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已发展了多种针对DC负载肿瘤抗原的方法,有些方法已被应用到了人体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8.
郭建巍  蔡美英 《中国肿瘤》2002,11(2):97-100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由DC激活的T细胞免疫在抗肿瘤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关于DC肿瘤疫苗临床应用的结果显示出DC疫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国内外有关DC疫苗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刘晓玲  宋振川 《肿瘤学杂志》2012,18(11):870-874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能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生成.大量研究表明,DC在机体免疫应答及抗肿瘤免疫巾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及DC疫苗等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手段显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可在体内外激活初始T细胞,并有效诱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采用DC疫苗进行抗肿瘤治疗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DC抗肿瘤机制及DC疫苗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等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1.
DC是目前已知人体内功能最强的免疫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成熟的DC通过诱导细胞免疫、参与体液免疫以及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多种途径,在抗原的捕获、加工、提呈和激活T细胞产生抗肿瘤免疫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DC功能缺陷,基因修饰的DC可为机体免疫系统提供多个可供识别的抗原表位,是加强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手段之一。基因修饰的DC疫苗种类较多,如肿瘤相关抗原基因、细胞因子基因、共刺激分子基因、黏附分子基因、免疫调控分子基因、凋亡相关基因、癌基因以及多种基因共同修饰的DC疫苗等,这些经基因修饰后的DC疫苗在抗肿瘤免疫的基础研究方面已经证实了其免疫增强作用,而且部分DC疫苗在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抗肿瘤疗效,这些都将为基因修饰的DC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从DC的生物学特征、DC的抗肿瘤机制以及基因修饰的DC疫苗在抗肿瘤免疫中的基础研究和相关临床试验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增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进一步增强DC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效果.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DC体外经携带人MIP-1β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 expressing human macrophoge inflammatory protein-1 beta,AdhMIP-1β)转染后(MIP-1β-DC),用小鼠CT26结肠腺癌细胞相关抗原冲击致敏,然后免疫正常同系小鼠,观察其体内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的保护性免疫反应;通过体内阻断试验探讨免疫细胞亚群及免疫分子在DC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结果:经抗原致敏的MIP-1β-DC能更有效地诱导特异CTL活性,能使免疫动物产生更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抵抗肿瘤细胞的攻击.通过对其抗肿瘤免疫机理的分析发现,CD4 、CD8 T细胞共同参与了经抗原致敏的MIP-1β-DC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是主要的抗瘤效应细胞,NK细胞作用不明显.结论:通过基因修饰增强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体内趋化活性,能更有效地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为树突状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6周龄雌性BALB/c小鼠, 采用小鼠B细胞淋巴瘤A20细胞株构建小鼠B细胞淋巴瘤双侧皮下肿瘤模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皮下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未治疗组(不接受任何治疗)、ADU-S100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激动剂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多柔比星)和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ADU-S100+多柔比星), 每组5只。将荷瘤小鼠右侧肿瘤定义为近端肿瘤, 左侧肿瘤定义为远端肿瘤, 仅对近端肿瘤进行瘤内药物注射治疗, 远端肿瘤不处理。肿瘤接种后第23天,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中CD11c+树突细胞(DC)、CD8+ CD11c+ DC和CD80+ CD11c+ DC亚群的比例。采用A20肿瘤细胞裂解物体外刺激各组小鼠的脾细胞,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原位疫苗治疗组CD8+ T细胞中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EdU+)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TNF-α+)细胞的比例, 并使用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检...  相似文献   

14.
[摘要] 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为代表的基因编辑T细胞在血液肿瘤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并逐渐应用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2017 年,先后有两款针对血液肿瘤的CAR-T细胞产品在美国获批上市,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但是利用CAR-T技术治疗实体瘤却遇到一些困境,实体瘤特有的微环境和表面肿瘤抗原的限制导致CAR-T细胞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脱靶效应造成的细胞毒性更为棘手。针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型的基因编辑T细胞用于实体瘤的治疗,其中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子基因编辑的T细胞(BiTE-T)在体外评估以及体内动物模型中展现出高效的抗肿瘤效果引起了高度关注。本文主要论述目前实体瘤治疗面临的困境以及BiTE-T细胞制备的原理、特点和应用于实体瘤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CpG ODN加强树突状细胞疫苗抗Lewis肺癌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CpGODN对树突状细胞 (DC)疫苗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 应用ODN182 6作为DC的成熟刺激信号 ,体外控制DC充分成熟 ,以混合或融合的方式将肿瘤抗原负载于DC制备DC疫苗。以特异性杀伤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测定疫苗的体外免疫活性 ,并将疫苗经小鼠腹腔注射 ,观察治疗和预防实验肿瘤的生长情况。结果 经ODN 182 6刺激后的DC细胞形态呈成熟状态 ,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刺激前后DC细胞表面分子CD4 0的表达分别为 11和 2 4 (MFI) ,CD86的表达分别为 33和 75 (MFI) ,刺激后的DC培养上清中IL 12的分泌水平为刺激前的 10倍。刺激后DC融合疫苗组CTL活性、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体内Lewis肺癌移植瘤的抑瘤率均明显高于未刺激的DC融合组 (P <0 .0 5 )。结论 CpGODN能通过诱导DC成熟 ,增强DC疫苗的抗肿瘤作用 ,有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抗肿瘤反应。未成熟的DC可通过与肿瘤细胞混合的方式 ,获得较好的抗原捕获效果 ,产生一定的抗肿瘤效应 ,而对于刺激成熟的DC则需通过融合手段负载抗原 ,达到有效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抗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缺乏强有力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其原因是肿瘤细胞的抗原性较弱,而且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低下,使肿瘤抗原不能有效地提呈给淋巴细胞。因此如何能有效地诱导出抗肿瘤免疫效应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建立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方法并观察其诱导的抗肺癌作用的研究,为以DC为基础的肺癌免疫瘤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mol/L氯化钾法提取人肺腺癌细胞GLC-82的可溶性抗原多肽;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用GM-CSF、IL-4和TNF-α体外诱导扩增DC,用流式细胞仪FCM及免疫染色法分析鉴定DC;肺癌肿瘤可溶性抗原(tumor soluble antigen,TSA)和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A,SEA)联合修饰致敏DC;以联合抗原修饰后的DC、单纯肺癌抗原TSA致敏的DC、单纯超抗原SEA修饰的DC和未经抗原修饰的DC分别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同孵育,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诱导产生具有识别肺癌抗原的特异性CTL(作为效应细胞分别称为TSA-SEA-DCL、TSA-DCL、SEA-DCL、DCL);采用MTT法检测各效应细胞对靶细胞GLC-82、肺癌CALU-6和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的抗癌活性;镜下观察DC、效应细胞形态及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结果诱导出高表达CD1a、HLA-DR、CD80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特性的DC;TSA-SEA-DCL对靶细胞GLC-82的杀伤率明显高于TSA-DCL、SEA-DCL及DCL,亦明显高于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与靶细胞共育时镜下发现效应细胞CTL靠近并聚集在肿瘤细胞周围,致使肿瘤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及凋亡。结论本实验方法能成功诱导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成熟DC,肺癌TSA联合超抗原SEA诱导的DC疫苗对肺癌细胞有高效特异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 通过经肺癌肿瘤可溶性抗原(TSA)和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联合修饰致敏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对肺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为以DC为基础的肺癌免疫瘤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 3M KCI法提取人肺癌可溶性抗原;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扩增DC并鉴定;肺癌TSA和不同质量浓度的SEA联合修饰致敏DC;以联合抗原修饰后的DC、单纯肺癌抗原致敏的DC和未经抗原修饰的DC分别与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共同孵育,MTT法测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DC的免疫刺激活性,诱导产生具有识别肺癌抗原的特异性CTL(作为效应细胞分别称为TSA-SEA-DCL、TSA-DCL、DCL);用流式细胞仪FCS及免疫染色法分析鉴定DC和效应细胞表型;M1T法检测各效应细胞对靶细胞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诱导出表达CD1a,CD80,HLA-DR分子的DC;经肺癌TSA和SEA联合修饰致敏后,上述分子表达上调;联合修饰后的DC具有较强的免疫刺激活性,DC/T比例1:10可能为最适比例;TSA-SEA-DCL中CD3+CD8+细胞的比例大幅度增加;TSA-SEA-DCL对靶细胞GLC-82的杀伤率明显高于TSA-DCL及DCL,亦明显高于对肺癌CALU-6和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的杀伤率.结论 经肺癌TsA和sE^联合修饰致敏的DC可诱导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产生CD8+表达增加的CTL;联合抗原诱导的DC疫苗对肺癌细胞有高效特异性的杀伤作用,肺癌TSA和超抗原SEA联合修饰的DC的活性明显强于单用肺癌TSA修饰.  相似文献   

18.
固有免疫细胞(先天性免疫细胞)是机体对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是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免疫治疗(CIT)是指通过向肿瘤患者输注经体外培养扩增或激活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直接杀伤或激发机体免疫反应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这些细胞的种类有: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CD3e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及利用生物工程改造过的细胞毒性T细胞等。这些免疫细胞疗法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且通常和细胞因子联合使用,细胞因子结合回输的免疫细胞驱使机体的免疫细胞从数量和效率上得到加强,从而更加特异有效的杀伤肿瘤细胞。本文总结了执行固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γδT细胞)、杀伤细胞(NK)、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树突状细胞(DC)及固有淋巴样细胞(IL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肝癌3种不同全细胞抗原负载方式(肿瘤细胞裂解物、融合以及肿瘤细胞总RNA)制备DC瘤苗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其体外诱导T细胞反应的异同.以期选择更好的DC瘤苗。[方法]分离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DC;以上述3种抗原负载方式制备DC瘤苗(Lys—DC、Fus—DC、RNA—DC).刺激肝癌患者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肝癌细胞株HepG2为靶细胞,MTT法测定效应细胞对各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分离CD8^+和CD4^+ t细胞,瘤苗刺激后,应用IFN-γ 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CD8^+T 细胞IFN-γ分泌.MTT法检测各种瘤苗刺激自体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三种瘤苗刺激的淋巴细胞均显示对HepG2高效特异的杀伤活性,但Fus-DC-L、RNA-DC—L对HepG2的杀伤率明显高于Lys—DC—L组:Lys—DC、Fus—DC、RNA—DC刺激的CD8^+ T细胞组IFN—γ分泌显著高于DC刺激的CD8^+ T细胞组和单纯CD8^+ T细胞组;但Fus—DC、RNA—DC刺激组IFN-γ分泌显著高于Lys—DC刺激组:Lys—DC、Fus—DC、RNA—DC组刺激自体CD4^+ T细胞增殖功能显著高于DC组;但Lys—DC、Fus—DC、RNA—DC刺激自体CD4^+ T细胞增殖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肿瘤总RNA转染的DC以及融合瘤苗能更有效地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是更为有效的DC免疫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树突状细胞(DC)肿瘤疫苗的抗肿瘤机制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NCBI的PubMed文献数据库系统,以“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为关键词检索2001-01-01-2011-12-31文献1 589篇,纳入标准:1)DC抗肿瘤的机制;2)肿瘤抗原肽负载的DC肿瘤疫苗;3)肿瘤全细胞抗原负载的DC肿瘤疫苗;4)肿瘤细胞来源的基因修饰的DC肿瘤疫苗;5)DC-CIK联合修饰疫苗.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共30篇文献纳入分析.结果:DC是目前已知人体内功能最强抗原提呈作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与肿瘤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以DC为基础制备的不同类型肿瘤疫苗提高了抗肿瘤免疫反应,但存在不同的缺点.结论:DC肿瘤疫苗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临床免疫治疗将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