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心衰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的益处已受到广泛认可,但由于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生成还可通过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故ACE抑制剂并不能完全阻止AⅡ的生成,并增加体内缓激肽水平,引起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副作用。因此从理论上,ACE抑制剂和直接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亚型1(AT1)受体的非肽类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1-7)]-MAS-ERK通路的影响。方法30周龄SHR随机分为SHR组(n=11)、氯沙坦组[氯沙坦灌胃30mg/(kg·d),n=12],以Wistar大鼠(WKY)作正常对照(n=12)。处理12周后,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ACE2和MAS受体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CE、ACE2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用药12周后,氯沙坦组血压明显低于SHR组[(164.3±21.6)比(241.3±24.5)mmHg,P<0.01];SHR组心肌ACE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WKY组,而ACE2 mRNA和蛋白表达、心肌MAS受体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WK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氯沙坦组ACE2 mRNA和蛋白表达、MAS mRNA表达水平高于SHR组(P<0.01),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821例高血压患者的ACE基因型,同时测定其血清ACE水平、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及醛固酮浓度,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其血清ACE、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有无差别.结果Ⅱ、ID、DD基因型患者血清ACE水平分别为(32.09±15.62)U/L,(41.46±16.67)U/L和(47.60±19.54)U/L;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三组基因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分别为(63.78±29.86)pg/mL,(63.89±29.19)pg/mL和(62.35±20.66)pg/mL,三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醛固酮浓度在三种基因型患者中分别是(151.98±52.91)ng/L,(155.39±49.91)ng/L和(171.82±43.82)ng/L,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DD基因型是影响血清ACE水平的主要因素,但对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影响.结论不同ACE基因型患者血清ACE水平存在明显差异,DD基因型患者血清ACE水平明显高于ID型和Ⅱ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三种基因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ACE抑制剂的应用使充血性心衰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负反馈作用,长期使用ACE抑制剂引起血浆肾素活性增高,从而增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该文旨在研究长期使用ACE抑制剂治疗的充血性心衰病人血管紧张素Ⅱ升高的发生率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ACE抑制剂的应用使充血性心衰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负反馈作用,长期使用ACE抑制剂引起血浆肾素活性增高,从而增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该文旨在研究长期使用ACE抑制剂治疗的充血性心衰病人血管紧张素Ⅱ升高的发生率和意义。 方法 研究对象取自门诊病人70例,平均年龄(59±9)岁,于ACE抑制剂(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0例接受地高辛和速尿维持治疗,伴频发心律失常的充血性心衰患者(按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给予乙丙脯氨酸[enalapril,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治疗12周,并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以评价疗效。9例给予安慰剂作对照。两组均采用双盲法及相同的研  相似文献   

7.
依那普利和氯沙坦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_1受体拮抗剂)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冠脉结扎制成心肌梗死模型,24小时后随机分为依那普利(enalapril)治疗组,氯沙坦(losartan)治疗组,安慰剂(placebo)组,治疗6周.假手术组为对照.6周后测定体重、梗死区重量、心脏重量/体重、血浆及心肌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心肌胶原含量及血浆内皮素浓度.结果enalapril及losartan治疗组中心脏重量/体重及心脏胶原含量高于假手术组,而低于安慰剂组.在三个梗死组中,梗死区的重量无显著差异.enalapril治疗组血浆AngⅡ浓度降低,而losartan治疗组中血浆AngⅡ浓度升高.梗死后安慰剂组心脏局部AnsⅡ浓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enalanril和losartan治疗组.enalanril及losartan可降低血浆ET-1浓度.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阻止心室重构的发展具有相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衰)模型,随机将30只大鼠分为心衰对照组,贝那普利组.另假手术组(15只).喂养2个月后通过颈动脉插管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计算体重与左心室重量指数,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肌组织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ACE2 mRNA表达,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ACE2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衰对照组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明显升高(P<0.01).心肌组织ACE2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P<0.05~<0.01).与心衰对照组比较,贝那普利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明显降低(P<0.01),循环和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下调(P<0.05~<0.01),心肌组织ACE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心衰大鼠心肌组织ACE2表达上调,贝那普利可进一步刺激ACE2表达增强,这是对该药物作用机制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9.
左室功能不全引起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运动时过度通气。有报道认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通过对心脏、外周血管、骨骼肌代谢的有益作用而增加运动时氧的摄取,延长运动耐受时间。肺组织中存在大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ACE被阻断后减少血管紧张素的生成,促进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的产生。本研究旨在证实ACEI能否改善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患者的肺功能并提高运动耐量。选心衰组23例均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入选标准(1)稳定期左室功能不全,心功能~级,心脏超声测量射血分数(EF)<35%;(2)能完成自行车测力计关于心肺…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已知血管紧张素Ⅱ的多数病理生理作用是通过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AT1)受体介导的。氯沙坦(losartan)钾是AT1类新药中的第一种。根据4000多例病人的资料,氯沙坦钾在剂量为50~100mg/日时是一种有效的抗高血压药,而且耐受良好。与ACE抑制剂相反,采用氯沙坦钾治疗的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检测 82 1例高血压患者的ACE基因型 ,同时测定其血清ACE水平、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及醛固酮浓度 ,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其血清ACE、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有无差别。结果 II、ID、DD基因型患者血清ACE水平分别为 ( 3 2 0 9± 15 62 )U/L ,( 4 1 46± 16 67)U/L和 ( 4 7 60± 19 5 4)U/L ;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 1) ;三组基因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分别为 ( 63 78± 2 9 86) pg/mL ,( 63 89± 2 9 19) pg/mL和 ( 62 3 5± 2 0 66)pg/mL ,三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醛固酮浓度在三种基因型患者中分别是 ( 15 1 98± 5 2 91)ng/L ,( 15 5 3 9± 49 91)ng/L和( 171 82± 43 82 )ng/L ,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DD基因型是影响血清ACE水平的主要因素 ,但对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影响。结论 不同ACE基因型患者血清ACE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DD基因型患者血清ACE水平明显高于ID型和II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三种基因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AIRE试验评价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雷米普利,ramipril)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心衰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在平均15个月的随访期中,各种原因的死亡率由22.6%(安慰剂组)下降至16.9%(雷米普利组),即绝对死亡率下降5.7%,相对危险  相似文献   

13.
四、药物干预预防PTCA后再狭窄的未来方向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预防再狭窄以ACE抑制剂预防再狭窄是基于以下几个设想:局部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参与了管壁损伤后血管反应的调节(表1b).ACE抑制剂阻断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Ⅱ的转换,进而防止平滑肌细胞的激活和基质的合成.Weber等报告,,血管紧张素Ⅱ对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肌有直接的纤维化重建效应,血管紧张素Ⅲ也有促有丝分裂和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氯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时血流动力学、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变化及氯沙坦对其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每组30例,疗程12周.测定治疗前、治疗1、12周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治疗前、治疗12周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变化.3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氯沙坦组治疗后1、12周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以1周升高明显(P<0.05),而1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醛固酮水平治疗后1、12周与治疗前比较则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依那普利组治疗1周、12周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而肾素活性水平则升高,以1周升高明显(P<0.05),而1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在治疗12周后,多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是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氯沙坦治疗后可获得有益的临床、血流动力学及神经激素效应,且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福辛普利与氯沙坦联用对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福辛普利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氯沙坦联用和单一药物剂量加倍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的影响.方法 此研究为随机双盲实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6名随机分为单用福辛普利组(10 mg/d,n=50)、氯沙坦组(50 mg/d,n=41)和联合用药组(福辛普利5 mg 氯沙坦25 mg/d,n=45).所有患者治疗4周后能够耐受者增加药物剂量达到目标剂量,随访4周.人选患者均分别于研究开始、治疗4周、8周后测定MAU及血压.结果 治疗8周后3组血压下降幅度分别为:福辛普利组[n=42,(12.6±2.3)/(9.2±1.5)mmHg],氯沙坦组[n=39,(12.2±2.1)/(9.3±1.5)mmHg],联合用药组[n]=43,(12.2±2.2)/(9.6±2.1)mmHg],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AU降低幅度分别为:福辛普利组[(18.3±3.1)×10~mol/L].氯沙坦组[(18.5±3.3)×10-8mol/L],联合用药组[(26.1±4.35)×10-8mol/L],两个单用组与联合用药组比较,P均<0.01.结论 ACEI类药物和ARB类药物联用和单用ACEI或ARB加大单药物剂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没有明显差别,但是联用两种药物较单用加大单药剂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在重度心衰者,即使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长程治疗,亦难有效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亢进。晚近发现,在钠依赖者,选用血管紧张素Ⅱ-1(AT_1)受体拮抗剂辅助ACEI远较单用两药更能有效地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本文拟就AT_1受体拮抗剂依奥沙星(Iosartan)对接受ACEI的重度心衰者其运动耐量和心脏功能的可能作用进行了分析。对象与方法 33例伴严重症状的重度心衰者,心功能分属NYHAⅢ~Ⅳ级。均在接受地高辛、利尿剂和最大剂量或最大耐受量的ACEI 3个月以上时纳入研究。研究中分为随机双盲接受依奥沙星50mg/d的治疗组16例,和仅服安慰剂的对照组17例,疗程均为半年。于入选时、治后3个月和半年,分别接受运动试验,计算最大耐量时的耗氧峰值(VO_2),藉此评估运动耐量,并分别评估心脏功能。嗣后比较两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衰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老年重症心衰患者12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平均分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组与联合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利尿、强心治疗,血管紧张素组采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治疗,联合组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治疗半年和1年时间,联合组和血管紧张素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都要优于对照组,治疗1年,联合组优于血管紧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血管紧张素组在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和死亡率方面,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又优于血管紧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衰患者的治疗,应该在常规利尿强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能够很好的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ELITE研究显示,在老年心衰病人的治疗中,采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ⅡA)氯沙坦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更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且氯沙坦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ELITE研究的病例数尚少.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进行了更大规模随机双盲的ELITEⅡ研究-即氯沙坦心衰生存研究.  相似文献   

19.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中的一个关键酶,它将无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Ⅰ ,AngⅠ或Ang1-10)转化为具有血管收缩效应的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或无活性的血管舒张因子缓激肽.AngⅡ是RAS中起主要生理病理作用的组分,ACE抑制剂能够减少A ngⅡ的生成,从而控制血压的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应用ACE抑制剂的标准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患者心功能衰竭的发展和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氯沙坦、卡托普利及联合用药对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 (氯沙坦 )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卡托普利 )以及二者联合用药对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 ,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水平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动脉壁粥样斑块内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情况 ;CD6 8蛋白表达水平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基质金属蛋白酶 1和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 1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结果发现 ,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对血脂、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无影响 ;氯沙坦及氯沙坦与卡托普利联合用药可显著降低动脉压 ;主动脉与肾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r =0 .5 9,P <0 .0 0 1 ) ;氯沙坦组和联合服药组较高胆固醇组肾动脉内膜面积占有率显著降低 (P <0 .0 5 ) ,肾动脉胆固醇含量显著减少 (P <0 .0 5 ) ,血循环中内皮素含量明显减少 ,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 ,粥样斑块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 (P<0 .0 1 ) ,CD6 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P <0 .0 5 ) ,基质金属蛋白酶 1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氯沙坦还可显著升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