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巴曲酶联合洛赛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锦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0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0例。单药治疗组患者使用洛赛克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单药治疗组的基础上联合巴曲酶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止血效果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功能指标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聚集率(MAR)进行检测,统计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做组间比较。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止血、血压稳定、腹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单药治疗组,胃管引流量低于单药治疗组(P 0. 05)。治疗前两组PT、APTT、FIB、D-D、PDW、MPV、PLT、MAR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后两组PT、APTT、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FIB、PDW、MPV、PLT、MAR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PT、APTT、D-D水平低于单药治疗组,FIB、PDW、MPV、PLT、MAR水平高于单药治疗组(P 0. 05)。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 00%,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的82. 00%(P 0. 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药治疗组(P 0. 05)。结论运用巴曲酶联合洛赛克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改善患者出血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栓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9月在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脑梗死的病人118例,分为联合用药组(78例)和对照组(40例)。联合用药组采用血栓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聚集率(MAR)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PT、APTT、FIB、D-D、PLT、MA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胶囊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脑梗死,不会增加病人的出血风险,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UAP患者1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Fg、PLT、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g、PLT低于对照组,PT、APTT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UAP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8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较前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变的程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老年冠心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4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均治疗6个月。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均行空腹静脉血检测,测定并记录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聚率、凝血指标,治疗期间观察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T、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治疗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试验组血小板凝聚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能有效降低血小板凝聚率。  相似文献   

6.
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治疗产后大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治疗产后大出血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输血量〉2000ml的产后大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者与联合输注者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指标输注前及输入后1~2h患者:①凝血酶时间(TT);②凝血酶原时间(PT);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计数PLT;⑥24h内有效止血率;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患者输注后1~2h比输前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Fbg及ALT显著增加(P〈0.01),平均止血时间为2.45±1.36h,24h止血有效率为96.15%。结论:在产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应用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联合输注有着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诊联合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在治疗急性大失血患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急性大失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组(共43例),单采血小板单独输注组(共13例)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组(共11例)。联合输注组先后输注血小板10U,冷沉淀凝血因子10U;单采血小板单独输注组,给予单采血小板10U;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组给予冷沉淀凝血因子10U输注。检测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输注单采血小板组和冷沉淀组相比,联合输注组PT、APTT、TT均显著性缩短(P〈0.05或P〈0.01),有效止血率明显增高(P〈0.01),平均止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24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在大量失血患者的治疗中,联合输注血小板及冷沉淀能显著改善凝血功能,促进止血功能,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临床价值。方法 140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Pugh A级组(38例)、Child-Pugh B级组(60例)、Child-Pugh C级组(42例),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患者PA、TBA、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A降低,TBA升高,PT、APTT、TT延长,Fib降低,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均0.01)。随着患者Child-Pugh级别升高,PA逐渐降低,TBA逐渐升高(P均0.01);凝血功能PT、APTT、TT逐渐延长,Fib逐渐降低(P均0.01);血小板参数MPV、PDW、P-LCR逐渐增高,PLT逐渐降低(P均0.01)。结论 PA、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国产比伐卢定(bivalirudin,B)与肝素(heparin,H)对大鼠颈总动脉血栓模型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以50%FeCl3诱导大鼠左颈总动脉血栓形成建立模型。42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n=6)、血栓模型组(M组,n=12)、国产比伐卢定联合尿激酶(urokinase,UK)组(B&UK组,n=12)、肝素联合UK组(H&UK组,n=12),观察4组给药前与用药后2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血栓质量的变化。结果与S组比较,M组、B&UK组及H&UK组给药前APTT、PT均缩短,但后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给药后M组APTT、PT明显缩短:与S组及M组比较,给药后B&UK组及H&UK组APTT、PT均明显延长(P〈0.01),而H&UK组APTT比B&UK组显著延长,相反,B&UK组盯比H&UK组显著延长。S组血管内无血栓形成.B&UK组及H&UK组血栓质量均显著低于M组[(2.14±0.40)mg比(3.28±0.58)mg,(2.41±0.58)mg比(3.28±0.58)mg,P均〈0.01]。结论国产比伐卢定与肝素均能在大鼠UK溶栓过程中发挥抗凝及抑制血栓形成作用,且国产比伐卢定比肝素抑制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更明显,能更有效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老年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对其影响。方法:选择16例中或重度OSAS老年患者(OSAS组)给予nCPAP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0d时的早晨(6:00)及午后(16:00)检测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聚集率(PAG)、血液黏滞度(WBV)、血浆纤维蛋白原(Fng)、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OSAS患者nCPAP治疗前早晨与午后相比,HCT、WBV、血浆Fng及PAG均明显增高,PT及APTT缩短。经nCPAP治疗30d时各项指标在早晨与午后已无明显差异;与治疗前早晨相比,治疗30d早晨的HCT、WBV、PAG、血浆Fng水平均明显降低,且PT及APTT明显延长;与治疗前午后相比,治疗30d时午后的HCT、PAG明显降低,PT及APTT显著延长。结论:OSAS老年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血栓前状态,nCPAP治疗对其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8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尼莫地平及肠溶阿司匹林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160mg/d静脉输注,连用10d,低分子肝素钙5000U腹壁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7d。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对两组病人的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进行测定。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率为72.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5%(P〈0.01);两组血小板计数、PT、APTT、Fg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DIC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素云 《山东医药》2010,50(22):79-79
目的观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检测20例健康非孕妇(对照组)、20例健康产妇(妊娠组)、20例发生DIC产妇(DIC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mer)水平。结果妊娠组妇女与对照组相比,PT、APTT、TT明显缩短(P均〈0.05),FIB明显升高(P〈0.05);DIC组妇女与妊娠组和对照组相比PT、AP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D-Dimmer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DIC产妇PT、APTT、TT延长,FIB降低D-Dimmer升高。检测上述指标变化对DIC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及联合组,各40例。单一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凝血功能[包括纤维原蛋白(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管内皮功能[包括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神经功能[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单一组(P0.01);联合组Fib水平低于单一组,PT、APTT、TT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NO水平高于单一组,ET-1水平低于单一组(P0.01);联合组IL-8、TNF-α水平低于单一组(P0.01);联合组BDNF高于单一组,NSE水平、NIHSS评分低于单一组(P0.01)。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能改善病人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因子释放,提高病人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常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成7组各10只,其中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西洛他唑组、三联组均制备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建模成功后分别灌服安慰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连续7 d;假手术组在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制作中以生理盐水代替血栓微粒注入左心室,术后灌服安慰剂。实验期间各组均经腹主动脉取血,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测定凝血参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采用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仪在6μmol/L的腺苷二磷酸(ADP)诱导下测量最大血小板聚集率,采用ELISA法测定环腺苷酸(c AMP)、血栓素A2(TXA2)和Ⅲ型磷酸二酯酶(PDEⅢ)水平;实验结束后,将各组大鼠仰卧固定消毒、麻醉,采用左颈外静脉、右颈总动脉置入聚乙烯管法检测血栓形成抑制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4个用药组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血栓形成抑制率显著升高,血浆c AMP显著升高、TXA2及PDEⅢ显著降低,尤以三联组为著(P均〈0.01)。实验第3~7天假手术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三联组上述凝血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诺他唑均可抑制血栓形成,三者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减少血小板聚集、上调血浆c AMP及下调TXA2及PDEⅢ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方法对危重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统计60例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治疗累计总时间将患者分为〈72h组和〉72h组,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和出血发生率。结果:〈72h组在治疗24h后与治疗前比较PLT、纤维蛋白原(FIB)下降,PT、APTT延长(P〈0.05);〉72h组在24h、72h后各项指标有同样变化,且72h后PLT、FIB下降更多(P〈0.01),PT、APTT延长更明显(P〈0.05、P〈0.01)。〉72h组继发出血情况较〈72h组严重(P〈0.01)。结论:连续性肾替代治疗连续多次治疗后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凝血时间延长,出血发生率增加。治疗期间应加强凝血功能监测,治疗次数和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病情改善及时停止治疗,避免增加出血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外科手术输血治疗中的止血疗效。方法:选择输血量大于2000ml的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者与联合输注者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指标(输注前与输注后1~2h):①凝血酶时间(TT);②凝血酶原时间(PT);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计数PLT;⑥24h内有效止血率;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3组患者组内比较输注后1~2h比输前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Fbg及ALT显著增加(P〈0.05或P〈0.01);联合输注组与单采血小板对照组比较,TT、PT、24h止血率及平均止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冷沉淀对照组比较,TT、PT、APTT、PLT、24h止血有效率及平均止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个对照组比较Fbg及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外科手术患者输血治疗中,联合输注组比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单独输注组具有更为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R)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重症肺炎患者中,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R高于非MODS组;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9.
刁国红  王书强  李娜 《山东医药》2011,51(39):70-71
目的探讨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剖宫产患者凝血状态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60例行剖宫产术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予PCEA,对照组未采取镇痛措施。比较两组术前、术毕及术后24、48 h血浆PT、APTT、TT及Fi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4、48 h PT明显延长,P〈0.01;术后48 hAPTT明显延长,P〈0.05;Fib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术后PCEA镇痛可促进产妇高凝状态的改善,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患者术前不同时期的凝血功能,来探讨延迟手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180例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未进行预防性药物抗凝治疗,其中85例于伤后48h内进行手术治疗,95例手术时超过伤后48h。术前常规检查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凝固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早期手术组DVT发生率(24.7%)、明显延迟手术组DVT发生率(41.1%)(P〈0.05),二组APTT、PT、TT、Fib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为(P〈0.05)。结论延迟手术可导致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