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学基础》部分 1.试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试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试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试述五行的含义及其属性归类 5.试述五行生、克、乘、侮的含义 6.试述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的病理变化,并举例说明之 7.试述脏象学说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8.试述心、肺、肝、脾、肾的主要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9.试述三焦的实质性及生理功能 10.试述命门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阴阳五行干支学说以及脏腑经络理论探讨胆与肾的相关性。认为胆为甲阳木,肾为癸阴水,两者存在阴阳互用,五行相生,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的关系。胆主决断可以帮助肾藏精,精能生髓,脑髓充盈,精神活动与感觉运动正常,继而有利于肾藏志;而肾气不足将会影响胆主决断,肾又主骨,骨赖肾髓充养,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二者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胆主决断与肾藏志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肾藏精失司,肾不藏志,出现神志惊恐不安;胆气升发不利,胆失决断,出现惊恐不安等情绪变化,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二者对情志病的影响主要是人体气机的变化,治疗时应注意疏肝胆之气,补胆肾精以固升发之本。上述认识对焦虑症、抑郁症等相关情志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细目一 :整体观念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2 .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 :辨证论治要点 :1.辨证论治的概念2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内涵第二单元 阴阳学说细目一 :阴阳学说的概念要点 :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2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细目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2 .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细目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2 .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上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上的应用第三单元 五行学说 …  相似文献   

4.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于我国古代的唯物论与辩证法范畴,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便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用以阐明生命过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断防治的客观规律。因此,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气与阴阳:欲弄清气与阴阳的关系,必须明确“道”、“太一”(太乙)、“太极”与阴阳的关系。《老子》认为,“道”又名“太一”,  相似文献   

5.
肾是中医脏腑学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理功能是:藏精、主骨生髓,为生殖发育之源,主纳气、主水液、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可见中医对肾的认识不仅包括肾的实质和泌尿方面的生理功能,而且还把肾视为多系统、多器官、有广泛联系的重要脏器.近年来西医对肾的认识,也从它有单纯的泌尿功能,而逐渐扩大到与调节血压,刺激造血,及影响钙磷代谢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 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处方用药的基本法则之一。升降浮沉与阴阳、四时、脏腑的关系升降浮沉与阴阳的关系阴阳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是指导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法则。升降浮沉学说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是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之,升浮者为阳,降沉者为阴。天之阴阳有六气,地之阴阳有五行,药之阴阳有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见《素问·至真要大论》)。“气薄者为阳中  相似文献   

7.
从五行学说到五脏相关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达理 《中医杂志》2008,49(10):939-941
指出了五行学说的不足:"木、火、土、金、水"不能很好说明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不能完整地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单线联系,而大部分内容则被遗漏了.五行学说用繁琐的语言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没有必要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诊治原则.  相似文献   

8.
一、单项选择硬1.奇恒之府是指()①脑、盆、脉、胆、命门;②女子胞、脑、三焦、骨、脉,胆;③脑、胆、三焦、心包、碱、脉;④脑、翻、骨、脉、胆、女子胞。2.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①肝在志为怒;②脾为筋之宗,③肾开窍于目;④肝为魄之处。3.临床上测知宗气的盛衰,常观察的部位是①脾气虚;②肺阴虚;③胃阴虚;④肾阴虚。13.“乙癸同源”是指()’①心与肾的关系;②肺与肝的关系,③肝与肾的关系;④心与脾的关系。14.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④血为气之母。巧.五脏六腑之大主是()①心;②肺;③脾;④肾。二、多项…  相似文献   

9.
贵刊1987年第六期载曾棠埭同志《阴阳五行与<周易>》一文,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源之周易”,“五行源之阴阳”,我以为不确,论述如下:一、五行不源于阴阳。曾文认为:“五行发源于阴阳”,“阴阳两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物质.”诚然,阴阳两气交感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取类比象"重新认识人体阴阳之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类比象”是指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相类比 ,而得出不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一部分 ,是中医五行学说形成的基础。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为核心 ,通过“取象类比”将五脏、五色、五方、五味等联为一体 ,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阐明五脏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变化。撇开五行学说 ,以五脏为中心 ,通过“取象类比” ,对五脏生理功能重新认识 ,会发现人体阴阳之根本非独肾也。人体五脏与自然界日、气、人、木、地之位置及功能有诸多相类似之处。心居于上属火 ,就像天上之太阳 ,骄阳四射 ;肺 ,五脏之中 ,惟其最…  相似文献   

11.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是中医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与重要理论工具,涉及藏象、经络、病机、治疗、方药、针灸、养生等中医学主要理论范畴的内容.对于阴阳的概念,应理清阴阳与矛盾的关系,并区分哲学阴阳与医学阴阳的不同.医学阴阳有其特定的医学内容,可直接用于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主要包括:①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质的抽象表述...  相似文献   

12.
一、滇空白 1。以阴阳的不同属性区分,人体的腹部为阴,背部为阳。 2.用五行学说解释,肺病影响到肝是金乘木。 3.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答胞宫、子宫亦可)。 4.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藏神。肝藏血,主要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5.血液生成的三大  相似文献   

13.
运气学说不只是在七篇大论,也不仅仅是疾病预测的问题。《黄帝内经》中到处都是五运六气,需要用五运六气来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许多原理。三阴三阳六气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精髓和特色体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描述的三阴三阳,表述了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笔者据此绘制的“三阴三阳开阖枢时空方位图”和“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可以作为理解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图式。五行即五运。把一年分作五个时段,就会依次出现以木、火、土、金、水为代表符号的五大类自然气息,是为一年中的五个主运。五行是五运的符号,五运是五行的灵魂。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首先是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型,在中医学中是具体的医学理论。撇开五运六气,阴阳五行就成为抽象的哲学概念。天人相应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灵魂,五运六气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有了五运六气,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天人相应思想。  相似文献   

14.
<正> 肾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水火之脏”,“阴阳之根”。其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属足少阴经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相络属,它们又在水液代谢方面直接相关。所以,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生殖机能、生长发育、水液代谢的异常及脑、髓、骨和某些呼吸方面的病变。临床上常见肾的病症有:阳萎、滑精、早泄、腰冷腰痛、下肢痿软、气喘、耳鸣、耳聋、遗精、肾泄(泄泻)、癃闭、水肿、消渴、眩晕、骨骼变形、未老先衰、不孕、脱发、小便失禁等。  相似文献   

15.
中医古籍中对肾与耳的关系多有阐述。中医学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耳窍通脑,故肾气强弱直接影响耳的功能,肾藏精,主先天与耳的联系。西医学也认为肾与耳有相关性,发现肾脏与内耳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酶的含量与分布上具有相似性,肾毒性与耳毒性、肾与耳在疾病发生上、肾与耳的疾病治疗上均具有相关性。从中西医角度分析肾与耳的相关性,通过研究肾与耳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为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内经》中肾系功能与妇科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系相关病证研究是以肾脏及其相关的脏腑、经络、器官等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病证规律.肾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阴,肾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肾气与四时之冬相应.  相似文献   

17.
从历代主流意识形态出发,探讨主流意识形态对各时代阴阳五行学说与肝脏象理论的影响以及理论所产生的具体变化。汉唐时期,受经学“天人宇宙论”的影响,阴阳、五行指的是气,来源于天,阴阳五行学说属于气的运行模式;肝藏为少阳、木气化生,储藏少阳、木气,化生精气构成相同爪、目等结构与物质。宋明时期,在理学新宇宙图式影响下,阴阳指气,五行指质,生于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属于宇宙发生模式;肝为厥阴风木之气,内寄相火,相火疏泄男子精液出现。清末以后,受西学唯物辩证法与生物学等影响,阴阳、五行为事物与现象的属性,仅仅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而非具体物质存在,此时,肝为功能系统,由木的特性推导肝主疏泄为核心功能,即肝气疏泄全身气机、防止郁滞的功能;由阴阳互根及物质与功能关系推导肝藏血为肝主疏泄的物质基础,并以肝体阴用阳概括。  相似文献   

1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l分,共40分):下列每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号码填在该题后面的括号内。 1.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论点的医家是()o ①刘完素;②张从正;③朱丹溪;④叶天士;⑤李呆。 2.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 ①心神的作用;②心气的作用;③脉气的作用;④血的作用;⑤精的作用。 3.“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是根据阴阳学说中哪一种原理提出的()。 ①阴阳对立;②一阴阳消长;③阴阳互根;④阴阳转化;⑤阴阳的平衡。 4.“中焦如()”。 ①雾;②讴;③露;④读;⑤权。 5.形神关系实际上是指()。 ①,气与血…  相似文献   

19.
中医藏象学说中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功能系统存在着纵和横两个方面的联系。通过从阴阳与五行学说入手对五脏功能系统各系统内部及相互间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相关性的分析,认为系统间横向联系遵循五行学说生克制化规律,表现为系统间阴与阳的变化,进而对广义与狭义“心肾相交”进行具体分析,认识到心肾相交理论反映了心肾二功能系统间横向联系,符合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20.
李成文  葛燕萍 《中医杂志》2005,46(7):492-493
心肾相交依据阴阳水火升降学说从生理方面阐释心与肾之间的相互关系,心属火、肾属水,心居上为阳,肾位于下属阴,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协调相交.然而历代在阐述心肾相交理论时混淆阴阳属性、错用五行理论,将阴阳位置属性,混同于脏腑阴阳属性,并运用阴阳理论将五行中的水火作为一对(阴阳)范畴论述心肾相互关系,因此,其理论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