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下肢截肢的非理想残肢及临床处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崔寿昌  赵利 《中国康复》1995,10(2):66-68
对59例下肢截肢患者理想残肢与非理想残肢进行了复习,其中非理想残肢50例(84.7%),分为不良残肢及残肢并发症2种,列举了它的各种表现,说明了非理想残肢对假肢穿戴的主要影响和临床处理方法。从非理想残肢发生率之高,强调了外科医生应重视截肢与假肢的现代理论与技术的必要性。现代假肢为闭合的全面接触全面承重的接受腔,故传统的截肢方法造成的园锥形残肢已不适用于现代假肢接受腔的安装。  相似文献   

2.
近十多年来 ,随着生物力学基础理论研究 ,新材料、新工艺、装配技术、截肢者康复等的发展 ,假肢新型接受腔的应用 ,改变传统的末端开放式接受为闭合的全面接触、全面承重式接受腔。传统的截肢方法所造成的圆锥状残肢显然已不适合现代假肢接受腔的装配 ,就要求残肢要有合理的长度 ,圆柱状的外形 ,良好的肌力和功能。因此 ,截肢技术也相应的有了很大发展。本文就现代截肢观念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1 理想残肢的概念[1]  作者单位 :5 70 10 2海口 ,海南省人民医院复康中心假肢科  残肢要安装良好的假肢才能发挥最佳的代偿功能 ,这就要求残…  相似文献   

3.
对截肢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 ,随着生物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 ,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假肢制作技术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假肢新型接受腔的应用 ,传统的末端开放式接受腔改变成为闭合的、全面接触、全面承重式接受腔 ,并具有残肢承重合理、穿戴舒适、假肢悬吊能力强、不影响残肢血液循环等优点。为了适合现代假肢的良好配戴和发挥最佳代偿功能 ,残肢应具备如下条件 :残肢外形为圆柱状 ,有适当的长度 ,良好的皮肤和软组织条件 ,皮肤感觉正常、无畸形 ,关节活动不受限 ,肌肉力量正常 ,无残肢痛或幻肢痛等。这就要求在截肢部位的选择、截肢手术方法、截…  相似文献   

4.
假肢是用来代偿正常人体截肢部位机能和外表形状的装置,安装假肢是截肢患者恢复活动能力和外观的主要康复手段。假肢接受腔作为人与机械系统之间生物力学的界面,是截肢患者肢体残端和假肢之间载荷传递的惟一通道,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以满足功能性、舒适性的要求。一个完整的残肢接受腔有限元模型包括几何模型、材料特性、载荷状况和模型边界条件。下肢残肢-假肢接受腔界面应力的有限元理论仿真要求能够达到快速建立几何模型、准确模拟不同部位的材质特性、定义人机界面的接触特征、精确施加动态载荷。假肢接受腔以人工假肢个性化制造为研究对象,运用有限元法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并集成了生物医学、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快速成型技术。  相似文献   

5.
背景:假肢接受腔作为截肢患者肢体残端和假肢之间载荷传递的惟一通道,是影响假肢适配性的重要部件.假肢接受腔的三维建模是接受腔实用性的关键,可以在测量时得到更准确的数据.目的:建立假肢接受腔计算机三维模型,为接受腔有限元分析提供数据基础,为加工制造接受腔提供可靠的参数.方法:选择1例32岁右侧小腿截肢的男性患者,髋关节各肌力正常,髋18°屈曲挛缩,其他关节活动度正常.根据患者CT和核磁共振扫描图像,采用Mimics10.0软件处理数据,构建假肢接受腔计算机三维模型,准确模拟残肢和接受腔的结构.结果与结论:建立的小腿残肢和接受腔计算机三维模型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接受腔和残肢的几何特征和外部轮廓.假肢接受腔三维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制作的成功率,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依靠手工设计、测量、取型、修型等落后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6.
小腿残肢与假肢接受腔界面应力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装假肢是截肢患者恢复活动能力和外观的主要康复手段.假肢接受腔作为截肢患者肢体残端和假肢之间载荷传递的唯一通道[1],是影响假肢适配性的重要部件.残肢软组织不适合承重,过高的压力和剪应力会导致残端皮肤和软组织的破坏[2].因此,研究残肢-接受腔之间界面的载荷传递特性对提高假肢性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对影响假肢穿戴的非理想残肢康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肢患者穿戴假肢才能发挥代偿功能 ,假肢代偿功能的水平与残肢条件密切相关 ,一些残肢由于并发症等原因而影响假肢穿戴。本文就我院 8年来收住院的 16 4例截肢患者中 81例影响假肢穿戴的非理想残肢康复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影响假肢穿戴的非理想残肢的概念 ;非理想残肢的种类及对假肢穿戴的主要影响 ;康复的原则和方法 ,假肢制作技术的改进和主要的手术方法 ,以达到改善非理想残肢条件 ,使其可以穿戴良好的假肢 ,发挥满意的代偿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使用专业假肢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制作系统进行远程制作大腿假肢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互联网,将异地假肢临床接待室的8例大腿截肢患者残肢尺寸数据传送到计算机假肢制作加工中心,利用软件数据模型库选择相应的大腿假肢接受腔口型圈并按照尺寸表进行数据模型修改,将修改后的数据模型进行实体模型加工并送至假肢临床接待室给患者适配假肢。给患者试穿假肢后按照大腿假肢临床功能评估进行评价。结果 7例患者大腿假肢临床功能评估达到要求。结论通过严谨的残肢尺寸测量并进行计算机设计和远程加工的模式是可行的。该模式可解决偏远地区大腿截肢患者无法制作假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两组不同类型的接受腔使用试验,观察不同接受腔对残肢肌肉萎缩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大腿截肢后首次安装假肢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观察截肢者使用两种接受腔后6个月、12个月后的残肢肌肉萎缩情况,分析引起肌肉萎缩的原因。结果:试验组15例使用坐骨包容接受腔,6个月后残肢萎缩约2.0%—3.0%,12个月后残肢围长变化为5.0%—7.0%;对照组13例使用坐骨承重接受腔,6个月后残肢萎缩约4.0%—6.0%,12个月后萎缩约8.0%—9.2%。结论:假肢的接受腔部件是连接假肢与残肢的主要载体,不同形式的接受腔设计可明显影响残肢肌肉萎缩的速度。坐骨包容接受腔是目前最为先进的设计,它能实现残肢与接受腔全接触,通过对股三角区的释放,残肢表面均匀的分布负荷等设计有效减缓残肢在使用假肢过程中的肌肉萎缩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成像三维重建的残肢上设计和制作坐骨下缘压紧/释放型大腿假肢接受腔。方法采用1例大腿截肢患者的磁共振成像作为三维重建素材,接受腔的基础模板在SolidWorks软件中以零等距三维重建后的残肢外表面创建。利用软件的扫描曲面等功能对模板接受腔进行设计,此接受腔的穿戴结果应用有限元进行分析并用实验方法加以验证。结果压紧/释放型接受腔被成功创建,并利用有限元模拟得到残肢表面的压力分布。有限元分析得出残肢表面最大接触压力为218.5 kPa,F-scan压力传感器测得的最大压力为239 kPa。患者在穿戴接受腔后,残肢表面应力值在疼痛阈值和疼痛可耐受范围内,患者在问卷反馈中对此接受腔感到满意。结论基于重建的残肢三维影像资料构造压紧/释放型大腿假肢接受腔,为假肢接受腔的设计研究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尝试。特别是当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时,计算机可以模拟接受腔的试样过程而对接受腔设计在初期进行优化,从而减少在患者身上的反复尝试。  相似文献   

11.
假肢技术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安装假肢是截肢者代偿缺失的运动功能,回归社会的有效手段。假肢使用的效果不仅与截肢部位和截肢手术有关,而且假肢接受腔、假肢部件及其控制方法的性能和质量也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随着信息科学、传感技术、材料科学及其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假肢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假肢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假肢技术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使用专业假肢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制作系统远程制作大腿假肢的成功率,验证加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大腿截肢患者16例,分为计算机加工组和手工组各8例。手工组按照常规手工流程制作大腿假肢,计算机加工组通过互联网将大腿截肢患者残肢尺寸数据传送到计算机假肢制作加工中心,通过软件设计、制作、加工及修改后快递至假肢临床接待室给患者适配假肢。试穿假肢后,评价2组患者大腿假肢临床功能及制作时间。结果:患者穿戴假肢后,2组大腿假肢临床功能评估均达到要求,在制作流程中计算机加工组的时间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通过严谨的残肢尺寸测量并进行计算机设计和远程加工的接受腔与手工制作无明显差异。大腿假肢远程加工模式是可行的,解决了偏远地区大腿截肢患者无法制作假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东  武继祥  陈南  张勤 《中国康复》2017,32(1):86-87
目的:观察全面承重小腿假肢(TSB)对残肢肌肉萎缩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5例首次装配小腿假肢的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TSB接受腔,对照组采用小腿假肢(PTK)接受腔。结果:2组使用假肢随访2年,观察组12及24个月残肢围长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接触负重技术可有效减小残肢缓萎缩速度,提高接受腔适配性,是现代假肢接受腔适配技术的重要理念和新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肢截肢患者的常规康复治疗、残肢肌电信号训练程序以及装配肌电假肢的方法,并观察其效果。 方法对20例截肢患者(22个残肢)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肌力训练、肌肉收缩控制训练和残肢并发症的处理。采用德国Otto Bock公司提供的肌电信号检测和训练软件系统进行肌电信号训练(分为基础肌电信号训练和视觉反馈训练两个阶段),并装配肌电假肢。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20例截肢患者22个残肢肌肉无明显萎缩,肌力好,关节活动范围无明显受限,患者能较好地控制残肢肌肉收缩。装配肌电假肢20例(20个),所有残肢均能有意识地引出肌电信号,控制假肢的手指打开、闭合以及腕关节的旋转或肘关节的屈伸。 结论残肢常规康复治疗和肌电信号训练对装配肌电假肢,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假肢功能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膝下残肢界面应力准动态有限元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计算小腿截肢患者行走过程中残肢和接受腔之间的界面压力.方法:根据残肢、骨骼和假肢接受腔的真实几何形状建立了准动态有限元模型,采用了自动面面接触模型模拟皮肤和接受腔衬套之间的边界摩擦和滑动,并在考虑行走过程中外力和惯性载荷的同时,考虑了膝关节刚体位移和残肢弹性变形之间的耦合.结果:对一个步态周期内的残肢界面压力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界面压力主要分布在髌韧带区、腘窝区、胫骨内外侧.在站立相,除髌韧带区外,其他区域的压力具有与地面反力相似的变化规律.结论:本文所建立的准动态模型考虑了患者行走过程中膝关节位移,更接近于人体真实运动,能够用于假肢接受腔界面特性的预测和现代假肢的数字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超声成像技术提取小腿肢残患者残肢内外轮廓形状,为制作假肢接受腔提供一种残肢端部三维建模方法。 方法 将超声探头与残肢一同放入水中测量后进行图像重建和特征提取。入选患者分别穿戴利用超声、CT测量数据制作的小腿接受腔假肢,并对比患者穿戴不同假肢时其肢体运动功能差异。 结果 通过超声测量、处理获得的小腿残端三维模型可见皮肤、骨骼轮廓光滑清晰,能较真实地呈现患者小腿残肢形状结构。入选患者分别穿戴利用超声、CT扫描数据制作的小腿接受腔假肢时其肢体运动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借助超声测量提取残肢内外轮廓数据具有成本低、易于操作、无辐射损伤等优点,能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作假肢接受腔提供准确建模数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半期假肢技术迅速发展,现代假肢技术的代表是以符合生理解剖原理的吸着式接受腔和以先进工业技术生产的组件式下肢假肢,随着大量新技术和新材料引入假肢领域,实现了假肢的钛合金化、碳纤维化和计算机智能化控制,极大的提高了截肢患者的生存质量。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社会理念的进步,使截肢和假肢治疗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在截肢与假肢治疗中常见的相关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恐惧、自我概念的改变、强迫的敏感性增高、社会适应力改变、残疾认同心理问题。截肢与假肢治疗康复不是单纯的假肢装配和训练,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从截肢手术到重返社会的全过程。截肢与假肢治疗康复理想的流程应包括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截肢与假肢治疗中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包括心理康复、职业前训练,一直到回归家庭和社会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小腿假肢接受腔-残肢生物机械系统三维几何模型。方法:以一名25岁男性小腿截肢患者为对象,采用三维坐标测量和核磁共振成像获得原始数据,利用软件MIMICS、SURFACER、SOLIDWORKS等实现了接受腔和残肢的三维重构.并根据接受腔修型模式等完成了系统装配。结果:数字化三维模型较精确的反映了接受腔-残肢系统的几何特征。结论:这种低成本方法可用于假肢数字化设计、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相似文献   

19.
对截肢者康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截肢康复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包括从截肢手术到重返社会的全过程 ,不要将康复与截肢手术治疗截然分开。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 ,尽早介入系统正规的康复 ,及时处理假肢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非常重要。1全面康复的理论截肢康复不是单纯的假肢装配和训练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截肢康复理想的流程应包括截肢前对患者全身状态的评价、截肢手术、术后处理、运动疗法、物理治疗、残肢评定 ,尤其是对不适合假肢穿戴的非理想残肢的处理、临时假肢的穿戴、临时假肢穿戴后的评定和训练、正式假肢的穿戴和训练、心理康复、职业前训练 ,一直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设计小腿残肢负重压力取型系统实现全面承重的小腿假肢在取型中合理分配残肢末端的承重量。方法设计制作小腿假肢接受腔负重压力取型系统。6例患者均穿戴该方法制作的接受腔和传统手法取型制作的髌韧带承重接受腔,对比接受腔界面压力,评价取型效果。结果与髌韧带承重接受腔相比,使用本系统制作的接受腔承重更加均匀,在取型时就能完成对残肢的压缩和对残端压力的控制。结论负重压力取型技术可以制作全面负重的小腿假肢,提高接受腔适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