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及以上的 1/ 3肝外胆管 ,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部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 ,约占肝外胆管癌的 6 0 %~ 70 % ,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和不同程度的慢性消耗征象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 。由于肝门部胆管癌特殊的解剖关系及生物学特征 ,易早期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及邻近的肝组织 ,故手术切除率低 ,约为 4 8 5 % [2 ] 。可见发病率高和手术切除率低影响着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效果 ,为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其治疗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究 ,本文就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 肝门部胆管癌…  相似文献   

2.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低^[1-6],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是提高切除率、减少或延缓术后复发的主要措施。半肝切除创伤大,有些患者难以耐受。局部扩大切除肝断面胆管很难成型和进行胆管-空肠吻合;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复发率高,局部复发的肿瘤压迫、阻塞胆管空肠吻合口,患者可能再发阻塞性黄疸。肝门-空肠吻合使肝门部胆管癌局部扩大切除、胆汁充分引流成为可能,并可能延缓肿瘤复发后黄疸再发时间。该手术方式精度高、风险大。本研究在一定数量患者的基础上,尝试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肝门-空肠吻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肝切除范围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起源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胆管上皮的肿瘤。由于其解剖部位特殊,且肿瘤具有沿胆管生长和向胆管外侵犯的生物学特性,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及长期生存率一直均较低。手术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肝门部胆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0%~75%,大多数胆管癌为腺癌.沿肝外胆管的淋巴分布及流向转移,并沿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神经鞘浸润是肝门部胆管癌转移的特点;由于肝门区的神经纤维主要是分布在肝动脉周围,肝门部胆管癌常累及肝动脉和门静脉.在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中,联合切除肝门部血管并予以重建,增加了肿瘤的切除率和根治率,保护了剩余肝脏的功能,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笔者报道1例Bismuth Ⅲb型肝门部胆管癌,肿瘤侵犯肝右动脉、门静脉分叉部;采用左半肝联合肝右动脉、门静脉整块切除的方法治疗该病人,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Hilarcholangiocarcinoma HC)或称近端胆管癌于1965年由Klatskin首先描述,是一种发生在左右肝管汇合处的恶性肿瘤,又称Klatskin's瘤,为胆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当然来自肝内大胆管癌也会侵犯肝门胆管,两者有时很难区分,因此美国癌症联合会的定义是"累及胆囊管开口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扩展至胆管汇合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癌".肝门部胆管癌易侵犯胆管周围的血管和向肝内扩散,早期诊断困难,50%以上的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存在血管侵犯[1,2],当侵犯邻近的门静脉、肝动脉、肝实质与尾叶时,往往难以达到治愈性切除[3,4],故而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5].  相似文献   

6.
胆管癌是一罕见病 ,占全部恶性肿瘤中不到 2 % ,其中肝右左管汇合处最易累及 ,也称肝门胆管癌 ,约占全部胆管癌的 4 0 %~ 6 0 %。为了分析其分期、切除率和结局 ,收集 Sloan Kettering癌肿中心自 1991年以来收治的 2 2 5例肝门胆管癌病史进行统计 ,计男 12 4例 ,女 10 1例 ,中位值年龄为 6 8岁 (35~ 87岁 ) ,1995~2 0 0 0年共收治 173例 (77% )。(一 )初步评估结果  6 5例肿瘤不能切除或不适合手术 (2 9% ) ,因转移 2 6例或局部进展期病灶 (侵犯血管 14例、侵犯胆管 8例、侵犯两者 4例 ) 2 6例。(二 )手术步骤  16 0例被认为可行切除 …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也称高位胆管癌或近端胆管癌,发病率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其生长特点为在胆管黏膜下层沿胆管壁纵向生长,透壁性浸润并向胆管周围组织放射状扩散,同时造成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2]。由于起病隐匿,解剖关系复杂、恶性度高,早期发现困难,患者就诊时病变往往发展为中晚期,近一半患者失去治疗性切除机会[3]。未切除肿瘤患者通常诊断后1年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胆道梗阻导致肝衰竭或胆道败血症。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生存率明显改善。但肝门部胆管癌仍被认为是肝胆外科领域的一个严峻挑战。对于Ⅲ、Ⅳ型肿瘤,即使采用局部肿瘤切除术加半肝或尾状叶切除术,胆肠吻合,效果仍较差[4];且术后并发症多,患者手术创伤大、花费高昂,而总生存期并未明显延长。本文就近年来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新的进展、认识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癌无论是原发于肝门或侵犯到该部位,手术切除率均很低,主要原因是肿瘤侵犯大血管,特别是门静脉受累。作者对肝门部癌侵犯门静脉患者采用肿物切除、右侧肝三叶切除及门静脉切除,从而提高了切除率。作者对68例胆管癌包括胆囊癌患者中的31例行切除手术,切除率为45.6%,其中8例行右侧肝三叶切除和门静脉汇合处切除术,包括肝内胆管癌3例,上段胆管癌2例、胆囊癌3例。术中证实肿瘤均广泛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是原发于左右肝管及肝总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又称高位胆管癌、上段胆管癌或Klatskin肿瘤,2009年AJCC第7版的TNM分期[1]将其归为肝门周围胆管癌或近侧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仍然是胆管癌的最常见类型,占胆管癌的50%~70%.由于肝门部胆管癌容易向胆管周围侵犯,甚至累及肝门部血管和肝实质,这给我们的外科根治性切除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肝门部胆管癌(h ilar cholangio carc inom a,HCC)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胆管(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黏膜上皮癌,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经过40多年的探索,手术治疗(肿瘤切除[1]或肝移植[2])仍是HCC惟一的根治手段[3]。目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范围有扩大的趋势[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2月期间采取手术治疗的16例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中行手术切除13例,切除率为81.3% (13/16).其中行根治性切除术(R0切除)7例,非根治性切除术6例;行左半肝+尾叶切除+右肝管成形、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行右半肝切除+尾叶切除+左肝管成形、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行肝方叶切除及围肝门切除+胆管开口肝门区-空肠盆式吻合术7例;其中2例因总胆红素>400 μmm.l/L而先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后再手术.3例患者无法完成手术切除,其中2例肿瘤侵犯门静脉左右支,1例术中发现肝脏多发转移瘤,3例均行肝内扩张胆管的术中置管引流术.所有患者的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降低或恢复至正常,术后引流有效率为100%.1例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对于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应力争切除肿瘤,解除胆管梗阻.对肝门区胆管解剖的熟知、娴熟的手术技巧和胆大心细的操作,有望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12.
有关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一些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胆管瘤可发生在胆管的任何部位,以肝门部发生率最高,约占胆管瘤的60%一80%。肝门部胆管癌又称中央型或高位胆管癌或Klatskin肿瘤。由于肝门部解剖结构复杂,该部位胆管癌发现时多已侵犯肝门部重要结构,故切除率较低。过去对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无有效的根治办法,仅能对部分病人做各种姑息性引流术。随着肝移植的迅速发展,有些学者试图根据肿瘤外科的根治性原则进行全肝切除和原位肝移植(orthotoPlclivertransplantation,OLT),希望得到治愈的效果,我们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是实践的结果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疗效[l,Zj。…  相似文献   

13.
全国40多家医院综合统计表明,胆管癌手术切除率11.1%~33.3%[1].上段胆管癌多见并且手术难度大,尤其当病变侵犯左右肝管、特别是肝内二级胆管时.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当胆管癌只侵犯左或右肝时,行肝门胆管癌骨骼化清除联合左或右肝切除,有望达到根治性治疗.我们在肝门部胆管癌侵犯左右肝叶时行肝门、肝叶切除胆管癌根治术.4例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肝门部胆管癌解剖的复杂性及肿瘤本身多极化浸润的生物学特性,致使患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关键[1]的R0切除率的机会相对较低,如何提高R0切除率是目前肝胆外科医生面临的共同挑战(R0切除:切缘无痛细胞;R1切除:切缘镜下可见癌细胞;R2:肉眼可见癌细胞).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特性认识的不断加深,目前已完全突破Klatskin对肝门部胆管癌的经典描述,即肝门部胆管癌是以高分化腺癌为主的生长缓慢的、以局部浸润为主、淋巴及远处转移率低的胆管腺癌.而目前则认为肝门部胆管痛具有易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周围血管侵犯及神经浸润的生物学特性,同时随着对其生物学特性的深入认识,手术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扩大的淋巴结清扫、联合肝叶包括尾状叶切除、血管的"骨骼化"处理等技术日渐受到重视,本文就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联合肝叶和肝门血管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治疗肝门胆管癌理想的肝叶切除术式 ,以期提高其疗效、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方法 对 16例侵犯肝门血管的肝门胆管癌 ,采用肝I ,IV段连同肝门胆管肿瘤与受侵血管整块切除及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淋巴清扫。结果  15例获手术切除 ,切除率为 93 .8% ,12例获R0 切除。无手术死亡和住院死亡。发生暂时性胆漏 1例 ,腹腔感染 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 13 .3 % ,均行非手术治愈。随访病例中位生存期为 2 2个月 ,7例尚存活。结论 合并肝叶、肝门血管切除可提高肝门胆管癌的切除率和生存率 ;肝中叶和肝尾叶是肝门胆管癌手术联合切除的主要部位。肝门受侵血管的切除对提高该病切除率和根治率是有意义的 ,应酌情重建或不重建肝门血管。  相似文献   

16.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kin瘤,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肝总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由于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加之具有侵犯胆管周围血管,并向肝内侵犯的特点,故肝门部胆管癌是最多见又最难处理的胆管与肝脏结合部的肿瘤[1].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成熟,联合肝叶切除术逐渐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使得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率以及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观.如何在提高根治切除率和手术治疗远期疗效的前提下降低术后并发症成为改善预后的关键,现将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08年1月-2011年11月手术治疗81例肝门部胆管癌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于安徽医科大学器官移植中心肝胆胰二病区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2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2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BismuthⅠ型1例(4. 5%),Ⅱ型2例(9. 0%),Ⅲa型9例(40. 9%),Ⅲb型3例(13. 6%),Ⅳ型7例(31.8%)。8例行术前减黄治疗。22例均接受根治性外科切除手术,其中半肝切除术14例,扩大半肝切除术2例,围肝门切除术6例,联合左尾状叶切除术3例,门静脉部分切除及修补术1例,肝动脉及门静脉切除重建术1例。术后病理证实中分化胆管细胞腺癌16例,低分化胆管细胞腺癌3例,中分化胆管粘液腺癌1例,低分化混合性肝癌1例,胆管细胞不典型增生1例。平均手术时间6. 8±1. 4小时;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86%),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或好转后出院。术后18例患者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3~2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术后肿瘤局部复发或肝内或全身转移。肿瘤局部复发及肝内转移4例,无瘤生存10例。最长无瘤生存时间28个月。结论根治性切除手术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可行的外科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惟一有效的方法。由于肝门部解剖关系复杂,胆管、肝动脉、门静脉紧密毗邻,且肝门部胆管癌具有沿淋巴管、神经、血管转移的生物学特性,故肝动脉、门静脉易受肿瘤侵犯,也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根治切除率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血管侵犯问题已经引起了外科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肝门部胆管癌放、化疗均不敏感,只有通过手术切除才有可能治愈.然而,由于肝门部胆管癌位置特殊,易侵犯邻近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脏实质,手术难度和风险相当大.目前,国内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为54%~83%,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30%~50%;国外手术切除率为28%~95%,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14%~95%,5年生存率为25%~40%[1-12].  相似文献   

20.
肝门部胆管癌放、化疗均不敏感,只有通过手术切除才有可能治愈.然而,由于肝门部胆管癌位置特殊,易侵犯邻近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脏实质,手术难度和风险相当大.目前,国内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为54%~83%,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30%~50%;国外手术切除率为28%~95%,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14%~95%,5年生存率为25%~40%[1-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