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气囊上滞留物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目的探讨气囊上滞留物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关系。方法对33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机械通气患者,分别于插管后48h、7d及14d同步行咽拭子、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细菌分泌物定量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VAP的发病率为48·5%,病死率为37·5%;VAP组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和鲍曼不动杆菌;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优势菌符合率为62·5%,且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的株数逐渐增多。结论RICU中VAP患者相关部位(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咽拭子)优势菌以G-杆菌为主;气囊上滞留物优势菌与VAP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致病菌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提示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的移行是导致VAP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气管插管时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对实施机械通气患者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的意义。方法对入住ICU预计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者使用可冲洗式气管插管100例,随机分为引流组和非引流组,各50例。评估指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例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出现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死亡例数,记录每天声门下区域持续引流量,定期留取气管内痰液、声门下分泌物及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1)VAP的发生率引流组为28%,非引流组为46%(P〈0.05);(2)发生VAP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引流组为(11.2±3.2)d,非引流组为(5.3±2.5)d(P〈0.05);(3)引流组发生VAP14例患者的引流量为(32.3±10.5)mL/24h,未发生VAP36例患者的引流量为(42.3±13.3)mL/24h(P〈0.05);(4)两组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的致病菌分布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致病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可降低VAP的发生率,使机械通气时VAP发生时间延迟,但对病死率、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背景 人工气道的建立损害了口咽部及下呼吸道的生理保护屏障,使含有大量细菌的口咽分泌物及胃内容物积聚在声门下和气管套管气囊之间,成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重要来源。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可抑制口腔内细菌的黏附和生长,杀灭多种致病菌。目的 研究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声门下冲洗引流对VAP及其致病菌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入住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及综合ICU需行经口人工气道建立和机械通气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0.9%氯化钠溶液冲洗引流组(A组)60例和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冲洗引流组(B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下,A组每隔6 h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并持续负压吸引,B组每隔6 h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冲洗并持续负压吸引。观察终点为机械通气开始后第14天。分析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声门下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致病菌及耐药性。结果 B组VAP发生率低于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于A组(P<0.05)。第3、6、9、12天,B组声门下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均少于A组(P<0.05)。B组VAP患者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低于A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MDR)、泛耐药(XDR)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声门下冲洗引流可以明显减少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声门下滞留物中的菌落数,还能明显减少VAP的主要革兰阴性菌致病菌及耐药性,可作为VAP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集束化干预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进行机械通气大于或等于48 h 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口腔冲洗组36例(对照组)、口腔冲洗结合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37例(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和口腔冲洗、气囊上滞留物引流联合半坐位组37例(集束化组),观察3组患者 VAP 发生率、VAP 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 ICU 时间。结果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和对照组在机械通气第3、7天 VAP 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集束化组与对照组在 VAP 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大于9 d 与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机械通气时间和住 ICU 时间明显缩短。一旦发生 VAP,3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严格执行半坐卧位,加强口咽部各环节的干预管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气囊上持续吸引冲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福泰  赵红梅  臧奎 《重庆医学》2009,38(22):2878-2879
目的 探讨气囊上持续吸引冲洗(CASS)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ICU156例气管切开带气管套管机械通气患者分成A组(气囊上持续吸引组)80例和B组(非吸引组)76例,记录每日气囊上持续吸引分泌物量、VAP发生时间和例数、机械通气天数、住院平均天数及病死率.结果 A组气囊上日吸引量明显低于B组,A组分泌物培养致病菌与其下呼吸道分泌物一致性明显低于B组,两组病原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优势菌.两组机械通气(MV)5d内VAP发生率A组(10.0%)较B组(42.1%)明显减少(P<0.01).结论 气囊上持续吸引可显著降低VAP发生率,同时降低G+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率,是预防VAP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从而降低病死率,降低平均住院日,安全方便,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声门下滞留物引流的操作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门下滞留物引流(SSD),又称气囊上滞留物引流,是指应用附带于气管导管壁内的引流管路对气囊上滞留物进行持续或间断负压引流的一项操作技术(图1)[1]。气囊上滞留物进入下呼吸道是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重要因素,SSD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进入下呼吸道,从而减少细菌在下呼吸道的定植或感染,降低VAP发生率[1]。国外SSD用于临床已有十多年[2,3],国内近几年也开展了有关的临床应用和研究[4-7]。本文主要就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必要性,SSD相关装置、操作技术和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图1声门下滞留物引流图示一、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必…  相似文献   

7.
宋波 《吉林医学》2014,(2):243-244
目的:研究间断声门下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及对病菌谱的影响。方法:将83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气管插管组)和观察组(可吸引气管插管组),观察两组患者VAP的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死亡率。对确诊VAP患者进行下呼吸道细菌培养,观察致病菌谱。结果:观察组患者VAP的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VAP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断声门下吸引能减少VAP的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能降低革兰阳性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导管气囊上可吸引滞留物对重症治疗病房(ICU)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发病、成本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ICU2004年5月-2006年5月气管切开危重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气囊上滞留物引流(Subballonet secretion drainage,SSD)组60例,对照组(未引流组)60例,记录发生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时间、细菌培养的结果,气管切开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天数。结果: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病原体有一致性和相似的构成比,SSD组院内感染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可以明显降低ICU气管切开危重患者院内感染肺炎发生率,减少气道开放时间,相应的也减少ICU的住院时间,降低总住院时间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MV)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属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机械通气应用的增加,AVP发病率逐年增多。由于VAP较普通肺炎复杂,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近年来对VAP的研究已受到广泛重视。引起VAP的原因较多,目前主要集中于外源性感染因素,如气道切开导致病原菌侵入等,而对于气管插管后呼吸机气囊滞留物与VAP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对2007—2008年气管插管后发生VAP患者进行动态呼吸机气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学培养,探讨气囊滞留物与VAP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呼吸机相关性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临床和病原学特点,为临床更好地防治呼吸机相关的院内感染提供帮助。[方法]分析92例机械通气>48 h老年患者的资料,依据临床症状、X线胸片和下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将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分成38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组和32例呼吸机相关性气管-支气管感染(VAT)组。分析两组发生率、病原学和预后差异。[结果]VAP、VAT发生率分别为41.3%和34.8%,13例VAT(40.6%)继发VAP。对比VAT组,VAP组机械通气2周前使用抗生素、COPD患者的比率显著增高,感染发生滞后,病死率高,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延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VAP组前四位致病菌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VAT组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的G-菌株70%为多重耐药菌株,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结论]VAT的早期发现和控制,有利于防止VAP发生,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从性表格法实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集束化管理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收住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行机械通气治疗超过48 h的患者共240例,前瞻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表格组120例采用依从性表格法的方式实施VAP集束化管理方案,对照组120例采用日常医嘱的方式实施VAP集束化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依从性达标率、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 d病死率及ICU住院费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表格组患者的依从性达标率明显提高(81.6%比52.5%),VAP发生率明显降低(14.5例/1000机械通气日比36.2例/1000机械通气日),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5 d比8 d),住ICU时间明显减少(8 d比13 d),28 d病死率明显降低(12.5%比28.3%),ICU住院费用明显降低(36 437元比58 942元),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依从性表格法实施VAP集束化管理方案比采用日常医嘱的方式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依从性,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ICU时间,降低病死率,节约住ICU费用。  相似文献   

12.
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持续声门下吸引(CASS)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6月1日-2012年6月1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需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MV)的18岁以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排除入ICU前已建立人工气道或MV时间不足48h患者。入选患者随机分为CASS组(A组)和不行声门下吸引组(B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VAP发生时间及例数,CASS组声门下7d内引流量,以及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共96例患者入选,A组51例,B组45例。A组患者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0),两组患者MV 7d内VAP发生率具有更显著的差异(P=0.007),MV 7d后VAP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856)。A组患者VAP发生时间较B组延迟(P=0.000)。两组患者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777)。CASS组内VAP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发生VAP者(P=0.040),发生VAP患者声门下7d内平均引流量明显少于未发生VAP者(P=0.000)。结论:有效的CASS可降低MV患者VAP发生率,尤其是早发VAP发生率。CASS可使MV患者VAP发生时间延迟,对MV患者病死率无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3.
杜育刚  曾杏梅  黎敏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394-2396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185例机械通气治疗≥48 h的患者依据是否发生VAP分为病例组(65例)和对照组(120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VA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VAP发病率为35.1%;VA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时间(OR=3.015)、侵入性操作(OR=3.166)、留置胃管(OR=4.757)、使用制酸剂(OR=4.211)、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OR=4.125)、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OR=2.366)。结论 EICU进行机械通气具有较高的VAP发病率,影响其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来防止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ICU住院并实施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微生物学资料,按照VAP诊断标准分VAP组和非VAP组。统计分析确定与VAP发病关系密切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感染慢性肺部疾病等14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VAP发病关系密切的危险因素有5项:非感染慢性肺部疾病、机械通气时间、留置胃管肠饲营养、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制酸剂和抗菌素联合应用(>2种)。结论ICU病房VAP是外部的医院环境和患者自身的内环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VAP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重点监控,采取不同预防策略联合应用,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早期肠内营养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N)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方法 53例机械通气患者根据胃肠道功能是否正常分为两组:EN组25例,接受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组(PN组)28例,接受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1周内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平均营养费用及机械通气(MV)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治疗后EN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分别P<0.05),且均高于PN组治疗后水平(分别P<0.05).EN组1周内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PN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和1周内平均营养费用则明显低于PN组(分别P<0.05);两组1周内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费用低,能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只要胃肠道功能正常,应尽早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PIC)窗为切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撤机时机。方法选择40例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且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随机分为以PIC窗为切点有创-无创序贯撤机组和有创通气传统撤机对照组。两组患者开始均采用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辅助/控制模式逐渐过渡到压力支持通气。在PIC窗出现后治疗组序贯改用无创机械通气,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有创通气,直至脱机。观察两组病例机械通气前后pH、PaO2、PaCO2、HR、RR、MAP及出PIC窗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PIC窗出现时循环、呼吸和血气指标均较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VAP发生率(15%)较对照组(62%)明显降低(P<0.05)。结论以PIC窗为切换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能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分别大于7,14,21 d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记录和回顾性分析患者在疾病稳定期,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时及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期间的特征.以t检验,X2检验和逻辑回归分析作为统计学方法.结果:63例COPD需要机械通气患者入选.其中26例患者机械...  相似文献   

18.
两种撤机方式在COPD病人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病人在进行有创通气中常会遇到脱机困难,为解决此问题,寻找一种安全,快速的撤机方式。方法68例COPD并进行有创通气的病人,分T管组和双水平正压(BiPAP)组,每组各为34例,记录完全撤机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3天的总体撤机成功率。结果BiPAP组相对于T管组具有较短的撤机时间和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减少了VAP的发生率(P<0.01),短期和总体撤机成功率较高(P<0.05),将T管脱机失败的病人采用BiPAP序贯脱机,也能达到45%的成功率。结论COPD病人在撤机过程中采用BiPAP过渡,较传统T管法具有安全,快速,并发症少,节省费用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Early withdraw from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 followed by noninvasive MV is a new strategy for changing modes of treatmen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efficacy of early extubation and sequential noninvasive MV commenced at beginning of pulmonary infection control window in patients with exacerbated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caused b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 Method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eleven teaching hospitals’ respiratory or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China. Ninety intubated COPD patients with severe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triggered by pulmonary infection (pneumonia or purulent bronchitis) were involved in the study. When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had been controlled by antibiotics and comprehensive therapy,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control window (PIC window)' has been reached. Each case was randomly assigned to study group (extubation and noninvasive MV via facial mask immediately) or control group (invasive MV was received continuously after PIC window by using conventional weaning technique).Results Study group (n=47) and control group (n=43) had simila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itially and at the time of PIC window.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study group had shorter duration of invasive MV [(6.4±4.4) days vs (11.3±6.2) days, P=0.000], lower rate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3/47 vs 12/43, P=0.014), fewer days in ICU [(12±8) days vs (16±11) days, P=0.047] and lower hospital mortality (1/47 vs 7/43, P=0.025).Conclusions In COPD patients requiring intubation and invasive MV for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which is exacerbated by pulmonary infection, early extubation followed by noninvasive MV initiated at the start of PIC window may decrease significantly the duration of invasive MV, the risk of VAP and hospital mort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