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隔物灸温度-时间曲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隔物灸温度-时间曲线特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量临床常用的隔附子饼灸、隔生姜灸在施灸过程中温度变化曲线,并以临床基本不用的隔黄芩饼灸为对照。结果隔黄芩饼灸温度最大值明显大于隔附子饼灸和隔生姜灸,其温度-时间变化曲线也有较大差异;隔附子饼灸、隔生姜灸温度最大值基本相同,但隔生姜灸温度上升段比隔附子饼灸陡峭。结论虽然隔附子饼灸、隔生姜灸温度最大值基本相同,但隔生姜灸时患者更易觉得疼痛;从温度-时间曲线特性看,隔黄芩饼灸不宜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喜歌乐隔姜灸疗贴与艾火隔姜灸的性能比较,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原料的发热层,与空气接触远红外线温灸效应,使喜歌乐隔姜灸疗贴下的温度在12h内保持在50℃~54℃。它具有升温迅速,温度恒温而持久,使温灸的疗效得到显著提高的同时,还具备治疗时无烟、无味、保护环境且成本低,使用方便等特点。然而,艾火隔姜灸只能使姜片温度在5min内保持在40.1℃~58.7℃,而且有烟、有味不利于灸法的普及。结果:本实验证明,喜歌乐隔姜灸疗贴明显优于传统的艾火隔姜灸,前者的恒温时间为后者的144倍,是艾火隔姜灸的替代产品。结论:喜歌乐隔姜灸疗贴的研制成功,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结晶,它为灸法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何婧  李璟  顾沐恩  李琪  王毅  陆佳婧 《陕西中医》2022,43(6):797-800
目的:探讨传统艾条隔姜灸和无烟艾条隔姜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CAG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传统艾条隔姜灸,观察组采用无烟灸条隔姜灸。比较两组皮肤温度-时间曲线、中医证候评分、血清学指标。结果:试验组穴位皮肤最高温度低于观察组(P<0.05),试验组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晚于观察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45.0%,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两组GAS水平升高,试验组PGⅠ水平升高(P<0.05)。结论:传统艾条隔姜灸和无烟艾条隔姜灸均可改善CAG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清学指标,但传统艾条隔姜灸适宜温度刺激时间长于无烟灸条隔姜灸,疗效更好,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悬起灸与隔姜灸之间温度产生的时间差异.方法 分别选取外关、中脘、足三里、肾俞等穴对43例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悬起灸与隔姜灸.结果 悬起灸与隔姜灸的初感温度、舒适温度、耐受温度在热感度产生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隔姜灸相比,悬起灸热感度产生更快.结论 悬起灸与隔姜灸在热感度产生时间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隔姜灸、悬灸对不同穴位各时段热感度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u M  Zhang LF  Yuan Y  Yu DD 《中国针灸》2011,31(3):232-235
目的:测定健康人不同腧穴对隔姜灸和悬灸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的阈值区间,以便更好地指导灸法的临床应用.方法:43名健康学生随机分为隔姜灸组(22名)和悬灸组(21名),于肾俞、中脘、足三里、外关穴分别行隔姜灸和悬灸,用测温仪分别测量受试穴的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值,测得数据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灸法、不同腧穴的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悬灸时的耐受温度为(40.69±1.85)℃,低于隔姜灸的(42.44±3.90)℃(P<0.05);隔姜灸肾俞的初感温度比其他腧穴低4~5℃;悬灸时外关穴的初感温度最低.结论:人体不同穴位对隔姜灸和悬灸各阶段的热感温度有一定的差异;隔姜灸的热感温度耐受阈高于悬灸;人体在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之间应存在一个稍高于正常温度的灸治最佳温度区域,临床上,医者应设法延长该温度区域的作用时间,以提高疗效;耐受温度作为受试者所能忍受的极限温度,可为临床安全施灸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隔姜灸、隔蒜灸、隔药饼灸于施术过程中产生药理作用的基本成分。方法 采用裂解气相色谱法(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PGC)测试分析隔介物底部的冷凝液。结果 谱图分析说明药饼在施灸全过程无相关中药成分分析出,隔姜析出少量成分物,蒜片灸烧后析出成分与蒜主要成分相同,并随灸量增加产生相应变化,结论 鲜质隔介物的析出成分可能是灸治作用基础,药饼存在其他作用环节,提示针灸临床药饼的制备需要从工艺方面更多改进。  相似文献   

7.
单壮艾炷灸的温度时间曲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艾炷灸后温度变化的时间曲线。方法:计量单壮标准艾炷直接灸和隔姜灸后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并与炷内温度变化比较,每min末读数并记录。结果:艾炷灸的温度变化曲线均有缓慢上升期、急速上升期、急速下降期和缓慢下降期;但灸后温差最大值隔姜灸仅是直接灸的36.24%(P<0.01),灸后到达温差最大值(最高温)的时间直接灸(9.83±2.64)min,隔姜灸(11±1.67)min,隔姜灸没有"灸痕"。结论:艾炷灸后温度变化的时间曲线为缓慢上升期、急速上升期、急速下降期和缓慢下降期,隔姜灸能"缓冲"灸后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8.
言芳  阳仁达  谭静  孙希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89-1991
笔者搜索近5年隔物灸的临床应用报道,其主要施灸方法可归纳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及复方隔药饼灸,将其治疗的疾病进行整理,梳理近年临床对隔物灸的应用方向及研究方法,指导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隔姜灸是利用生姜的温性与艾火热力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技术。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提到用隔姜灸来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于痔痛处,用艾柱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理瀹骈文》《针灸大全》等古书亦多次提及隔姜灸的使用。它不仅对虚寒、陷下、虚损之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隔药饼灸和隔姜灸对围绝经期血脂紊乱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工作优选间隔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隔药饼灸,对照组采用隔姜灸。2组穴位均选双侧天枢、足三里、丰隆、血海、三阴交,每日治疗1次,2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C、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Apo-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间接灸法均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治疗组总体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Apo-B水平方面,隔药饼灸优于隔姜灸。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7,(8):669-671
任脉灸疗法是指在腹部任脉段进行隔姜、隔药物灸的一种灸疗方法。该法集任脉、隔姜及隔药物灸作用于一体,通过任脉的疏通经络、隔姜灸的温通、药物的纠偏三重作用全面广泛地作用于人体,最终达到调和阴阳、未病先防、既病调体的目的。从任脉灸疗法的理论渊源、操作步骤、临床作用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12,(2):250-250
1.直接灸:①瘢痕灸也叫化脓灸。②无瘢痕灸2.间隔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3.艾条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4.温针灸5.酒灸器灸。  相似文献   

13.
隔姜灸治疗颈性眩晕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小香 《新中医》2004,36(8):52-53
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隔姜灸组40例,采用隔姜灸治 疗;针刺组38例,采用针刺治疗。结果:隔姜灸组治愈率为72.5%,总有效率为97.5%;针刺组分别为44.7%、73.7%。2组 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隔姜灸治疗颈性眩晕有良好疗效,优于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4.
Li J 《中国针灸》2011,31(6):559-561
目的:观察隔姜灸对刚果疟痰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隔姜灸疗法,以大椎、命门为主穴,普通型加灸陶道,胃肠型加灸脾俞,疼痛型配合局部阿是穴拔罐,感冒型配合膀胱经走罐.每3天施灸1次,5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31例,好转8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9%.结论:隔姜灸疗法治疗刚果疟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隔姜灸治疗三叉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该病患者2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5例,治疗组予电针配合隔姜灸治疗,对照组予口服西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0%,对照组为7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隔姜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隔姜灸至阴穴矫正胎位臀先露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灶金 《新中医》2003,35(8):59-59
目的:观察隔姜灸至阴穴矫正胎位臀先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胎位臀先露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疗组每晚睡前隔姜灸至阴穴、对照组白天隔姜灸至阴穴,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72.5%。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睡前隔姜灸至阴穴可以明显提高矫正胎位臀先露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高乐女  陈大为  段海玲  王勇 《新中医》2022,54(14):164-169
目的:观察并比较三伏天穴位中药贴敷联合隔姜灸与单一疗法(三伏天灸或隔姜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处于慢性持续期或临床缓解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44例,随机分为3组。在2020年三伏天期间,综合组14例予三伏天灸联合隔姜灸治疗;天灸组16例予天灸治疗,隔姜灸组14例予隔姜灸治疗,治疗3次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6,32和48周时,通过哮喘控制评分(Asthma control test score,ACT)评估疾病的控制情况。并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3例退出试验。纳入统计者综合组13例,天灸组15例,隔姜灸组13例。治疗后随访1年,天灸组支气管哮喘年度发作次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支气管哮喘年度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天灸组ACT评分从第32周开始改善,并持续至第48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ACT评分改善于48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姜灸组ACT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相似文献   

18.
无烟隔姜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无烟隔姜灸治疗RA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按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选择RA病人94例,分为艾隔姜灸治疗组31例,无烟隔姜灸治疗组33例,青霉胺对照组30例。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沉、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治疗前后的变化。与青霉胺对照组作疗效对照。结果:无烟隔姜灸组总有效率为81.8%,艾隔姜灸组总有效率为80.6%,青霉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经Kruskal-Wallis Test检验,3组比较,χ2=1.14,P>0.05,差异无显著性。3组治疗前后ESR的变化经t检验,P值均<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治疗前后RF的变化经t检验,无烟隔姜灸组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艾隔姜灸组RF下降,但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隔姜灸对治疗RA有较好的疗效,与青霉胺对照组疗效相仿。  相似文献   

19.
隔药物灸作为灸法的一种,在治疗疼痛性疾病方面运用广泛。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和其他隔药灸,在治疗头痛、颈腰椎疼痛、四肢关节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疼痛等方面,有着效果肯定、复发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田海燕  胡佳  王琳 《中国针灸》2013,33(6):485-489
目的:比较穴位贴敷加隔姜灸与电针加隔姜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穴位贴敷加隔姜灸组(穴位贴敷组)和电针加隔姜灸组(电针组),每组50例.两组均取大椎、肺俞、天突等穴,治疗时间均为一九、二九、三九及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穴位贴敷组给予隔姜灸后贴敷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末混合甘油及温热姜汁制成的药膏;电针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用电针治疗和隔姜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恢复评分、喘息控制评分、呼吸快慢评分、胸闷轻重评分、有无哮鸣音评分变化及愈显率.结果:穴位贴敷组的愈显率为72.0%(36/50),优于电针组的46.0%(23/50,P<0.05).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且穴位贴敷组优于电针组(均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加隔姜灸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并减少了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避免皮肤起泡,减轻了患者痛苦,且疗效优于电针加隔姜灸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