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以急性肺水肿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以急性肺水肿为主要表现的AMI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所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探讨AMI时发生急性肺水肿的机制。结果44例中,29例(65.9%)为无痛性梗死;32例(72.7%)为急性非透壁性梗死,7例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LVEF〈40%26例,≥40%18例。随访24例,半年内死亡7例(29.2%)。结论以急性肺水肿为主要表现的AMI多为无痛性梗死,心电图表现多为急性非透壁性梗死。AMI时发生急性肺水肿的机制为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的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右心梗死并急性下壁或正后壁心梗时临床表现。方法:收集30例急性右心梗死并急性下壁或正后壁心梗患者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26例,死亡4例,治愈率为86.67%。结论:(1)临床上出现右心衰竭体征而无左心衰竭证据之急性下壁或后壁心梗患者,应考虑急性右心梗死。(2)不能用低血容量或泵衰竭解释出现的低血压患者,应考虑急性右心室梗死。(3)急性右心梗死的低血压可以通过快速的静脉补液和扩容加以纠正;当急性右心梗死并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时,可静脉应用阿托品或异丙肾等药物予以改善。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右心衰竭时使用或不用利尿剂。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钾含量与心律失常和梗死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可并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和室上世,但既往报道中很少涉及急性心梗早期(指症状出现24h以内)血钾含量与心律失常和梗死部位的相关性。本文通过对42例AMI病人早期血钾测定,探讨其与心律失常和梗死部位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近2年来收治AMI患者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34~84岁,平均676岁。梗死部位:前壁21例,下壁5例,下壁+后壁8例,下壁+右室5例,前壁+下壁+右室3例。1.2方法入院确诊为AMI的病人未经治疗且症状出现在24h之内者,采静脉血查血钠、钾、氯、二氧化碳结合力、血…  相似文献   

4.
林斌  章耀  王凯华  王军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1):1651-1652
目的:研究急性心梗(AMI)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和梗死部位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功能正常者及101例AMI患者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充盈峰值流速(A)、E/A比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支病变组舒张、收缩功能开始出现异常(P〈0.05),2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舒张功能、收缩功能下降更为明显(P〈0.01)。不同梗死部位急性心梗的舒张功能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ST段抬高的急性心梗收缩功能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非ST段抬高心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MI时冠状动脉病变影响心脏功能。并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逐渐减退。由于梗死部位不同,左心收缩舒张功能亦随之变化,尤以广泛前壁,前壁和(或)前间壁梗死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致命性冠心病的死亡原因──10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冠心病为死亡主要或重要原因100例的尸解所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冠脉主支有≥Ⅲ级者占98%,多个主支有≥Ⅲ级者70%,主支有完全或几乎完全阻塞性病变者35%。单纯AMI者18%,兼有AMI与OMI51%,急性缺血性心肌病变6%;多处心梗病变者85%。25例发生心室壁瘤,14例发生心脏破裂。经统计学处理死亡原因居首位为急性左心衰竭(含泵衰竭)占85%;第二位为严重心律失常40%(含猝死为55%)、心源性休克42%(含泵衰竭38%)、呼吸衰竭31%;第三位为心脏破裂14%与多脏衰16%,三者间有很显著差异(P<0.01)。严重心律失常及猝死在院前及发病早期占死亡原因的首位。针对以上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脉成形术(PCI)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9月-2007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3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住院期间的病死率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依次为:术前Killips〉1级[比数比(OR)=7.17,95%可信区间(CI)=1.637~31.408,P=0.009;肌酐≥100μmol·L^-1(OR=12.071,95%CI=2.502~58.222,P=0.002);恶性心律失常(0R=14.831,95%CI=2.475~88.865,P=0.003);心源性休克(OR=38.275,95%CI=7.968~183.869,Pd0.001);非梗死血管狭窄≥70%(OR=5.578,95%CI=1.057~29.430,P=0.043)。结论:研究显示有5个独立因素(术前Killips〉1级、肌酐≥100μmol·L^-1、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心源性休克及非梗死血管狭窄≥70%)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stress hyperglycaemia,SHG)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7例AMI中合并SHG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AMI合并SHG的发生率前壁组高于下壁组(P<0.05),合并SHG组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高于不合并SHG组(P<0.05)。合并SHG对AMI患者住院期间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发生率有较大影响。结论:表明AMI合并SHG患者梗死面积大,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死(Mydardlol infarction)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急性心肌梗塞主要是心肌大面积坏死而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情危重,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中心自2000年以来救治24例AMI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CG和心肌酶学系列检测均系心梗演变期,其中广泛前壁16例,广泛前壁加下壁2例,广  相似文献   

9.
陈朝彦  胡杰妤  覃桦  赵晓琴 《临床荟萃》2009,24(13):1108-1111
目的探讨影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合并急.性肾损伤(AKI)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RRT)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评价急性肾损伤分期标准(RIFLE)作为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8年2月行CRRT的184例合并AKI的MODs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方法回归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并着重以单因素分析RIFLE标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态Ⅱ(APACHEⅡ)评分、治疗用药等临床信息,结合两者分析结果而判断预后影响因素。结果①全部患者病死率为54.3%,AKIⅠ期、Ⅱ期、Ⅲ期病死率分别为44.4%、63.6%、54.7%。AKI各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②器官衰竭数未随AKI分期的加重而增多。患者病死率随着器官衰竭数的增加而增多(r=0.555,P=0.000)。③治疗前器官衰竭数(≥4个)(OR=10.671,95%CI3.841~29.644)、APACHEⅡ评分(〉20)(OR=5.639,95%CI1.444~22.022)、医院获得性AKI(OR=3.030,95%cI1.321~6.950)以及需使用多巴胺(OR=7.744,95%CI2.450~24.472)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0岁)亦是危险因素之一(OR=2.03,95%CI为1.12~3.66)。结论①RIFLE标准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其在预判MODS并AKI患者CRRT预后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②治疗前器官衰竭数(≥4个)、APACHEⅡ评分(〉20)、年龄(〉60岁)、需使用多巴胺、医院获得性AKI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泵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6例泵衰竭与139例不伴泵衰竭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I并发泵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肌梗死病史与心肌多部位梗死是AMI并发泵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318、2.968),而成功溶栓及早期介入治疗则是保护因素(OR分别为0.067、0.163)。结论:对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多部位梗死的AMI患者应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其泵衰竭的发生;早期积极的心肌再灌注治疗可有效预防AMI患者发生泵衰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院前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对长期预后危险度分层的价值.方法 281例首次AMI患者出院前常规进行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患者进行2~10年随访,平均随访5.5年.结果 281例患者有室壁运动异常者152例(54.1%),其中室壁瘤49例,无室壁瘤的室壁运动异常者103例.室壁运动正常者为127例.患者出院后发生再梗死78例,充血性心衰64例,心源性死亡31例.室壁瘤组患者长期预后发生再梗死26例,充血性心衰23例,心源性死亡9例.该组患者的预后明显较有无室壁瘤的室壁运动异常组和室壁运动正常者组更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严重室壁运动异常(室壁瘤)是影响AMI长期预后主要因素.出院前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对AMI长期预后危险分层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道瑞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7):1215-1217
【目的】探讨心肌灌注指数联合左室舒张功能指标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5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情况和左室舒张功能分为三组。A组:心肌灌注及左室舒张功能正常,B组:心肌灌注异常或左室舒张功能异常,C组:心肌灌注及左室舒张功能均异常。追踪患者出院后3年内情况,分析其与心肌灌注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预后最佳,3年存活率为84.2%,C组患者预后最差,3年存活率为53.3%,B组为75.0%。【结论】心肌灌注联合左室舒张功能可以用于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早发现高危患者,有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符合 AMI 诊断标准病例,排除包括年龄<18岁、住院时间<2 d、临床资料不完备、住院期间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并发症及终末期肾脏病或已行透析患者,从基线资料、心肌梗死病情、实验室检查、药物以及器械辅助等治疗等方面收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有 AKI 及无 AKI 两组,利用 SPSS 19软件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获得 AKI 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病例565例,发现 AKI的发病率为16.1%,其中 AKI 组患者病死率为19.8%,非 AKI 组病死率为0.4%(P <0.01)。单因素组间比较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包括:(1)基本病史年龄、高血压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史、慢性肾脏病史、脑梗死史、周围血管病史;(2)心肌梗死病情心室纤颤、心率、Killip分级≥3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实验室资料血肌酐、eGFR、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钙蛋白I、B 型脑钠肽、C 反应蛋白、空腹血糖、白蛋白;(4)药物及器械辅助等治疗呋塞米最大日剂量、未使用 ACEI /ARB 类药物及他汀类药物、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安置临时起搏器、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进行机械通气治疗(P <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AMI 后 AKI 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早期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重构影响患者预后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超声可早期检测和评价AMI患者左心室重构情况,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超声新技术评价AMI后左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形成术(PTCA)后的治疗效果,探讨影响AMI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预测和改善AMI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将其分为MACE组(n=39)和无MACE组(n=90)。分析患者PTCA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的改变,比较两组患者相关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绘制风险列线图。结果行PTCA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QT间期离散度(QTd)为(53.60±9.94)%、(53.80±7.43) mm、(45.34±6.80) ms,均较术前[(40.96±6.49)%、(56.93±4.08) mm、(66.88±7.81) ms]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MACE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家族史和吸烟史患者占比、QT间期离散度、血红蛋白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治疗量利多卡因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人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使用治疗量利多卡因用于预防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128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分为精神障碍组和非精神障碍组,对临床资料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精神障碍组年龄明显高于非精神障碍组,且梗死范围、无痛性心梗发作次数、心功能及并发急性左心衰的发生率与非精神障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精神障碍的发生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精神障碍会使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加重,提示在护理过程中要做好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同时要注意预防利多卡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并发心脏游离壁(简称心壁)破裂的诱发因素,为护士进行预见性评估、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某部队医院心内科监护室1993-2010年AMI病例资料4 545例,统计分析诱发心壁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共发生心壁破裂44例,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心率持续增快(45.45%)、血压不稳定(22.72%)、心绞痛和急性左心力衰竭(31.81%)、睡眠状态(22.72%)等。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壁破裂明显高于下壁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论心率持续增快是并发心壁破裂的主要诱因,而收缩压持续低于90 mmHg(1mmHg=0.133kPa)与收缩压持续高于140mmHg的患者并发心壁破裂的发生率相同;梗死后反复发作心绞痛和急性左心心力衰竭均可诱发心壁破裂;高危人群即使处于睡眠状态也有发生心壁破裂的可能,故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病情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  相似文献   

18.
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前使用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早期肝素组在UK溶栓之前静注肝素,对照组在UK使用前不应用肝素。超声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和容量(ESV)、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容量(EDV),计算左室射血分数(EF)和室壁阶段运动积分(RWMI),比较2组的左室重构情况。结果:早期肝素组的ESV和ED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55或P<0.01),RWMI低于对照组(P<0.05),EF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肝素组的下壁梗死组ESV、EDV、RWMI和EF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前壁梗死组的ESV、EDV、RWMI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EF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肝素辅助溶栓治疗,可改善左室重构,提高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9.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left ventricular changes caused by changes of left ventricular pump function and remodeling are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s to early recovery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This article compared and observ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uerarin infection on 126 cases of AMI and normal treatments and evaluated them through echocardiogram and walking test of six minutes.Now reports as following: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伴白细胞增多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外周血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00例AMI分为白细胞正常组及增高组,比较两组病例的特点。结果 AMI白细胞增高组易并发左心衰、心律失常及应激性高血糖,具有较高的心电图QRS积分及CK峰值,住院病死率高。结论 白细胞计数对于AMI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