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尿 α1 -微球蛋白 (α1 - MG)早期诊断老年糖尿病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方法 用放免法和 SPECT等技术测定 96例老年糖尿病及 34例正常老年人尿α1 - MG、2 4 h尿微量白蛋白排量 (UAE)及肾小球滤过率等肾小球功能。结果 老年糖尿病患者尿 α1 - MG高于正常 ;在正常白蛋白尿阶段的老年糖尿病其尿 α1 - MG已明显高于正常 ,以后随病情进展加重 ,从微量白蛋白尿到临床蛋白尿 ,尿α1 - MG渐升高 ,反映肾小管间质损害逐渐加重 ;随尿α1 - MG升高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UAE渐升高 ,肾小球功能损伤渐加重。结论 老年糖尿病早期已有肾小管间质损害 ,尿 α1 - MG水平能敏感反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MA)、尿转铁蛋白(TRU)、尿免疫球蛋白G(IGU)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不同病理类型狼疮肾炎(LN)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放射散射比浊法、化学放光法测定SLE患者尿α1-MG、尿MA、TRU、IGU及尿β2-MG水平,并与健康人对照,分析尿微量蛋白水平与LN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①SLE患者尿α1-MG、尿MA、TRU、IGU(P均<0.01)及尿β2-MG(P<0.05)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伴有肾损害临床表现的SLE患者5项尿微量蛋白均明显高于无肾损害临床表现的SLE患者(P<0.05);无肾损害临床表现的SLE患者5项尿微量蛋白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尿β2-MG,P<0.01,其余P均<0.05)。②Ⅳ型LN尿MA、TRU、IGU水平明显高于Ⅱ型LN(P<0.05),尿MA水平明显高于Ⅲ型LN(P<0.05),尿α1-MG水平明显高于Ⅴ型LN(P<0.05),Ⅴ型LN尿MA水平明显高于Ⅱ型LN(P<0.01)。结论①尿微量蛋白能反映SLE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双重损害及损害程度,是SLE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②多项尿微量蛋白检测提示不同病理类型LN的肾损伤程度不同。尿MA及α1-MG可能是反映不同病理类型LN肾损害差异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不同尿白蛋白水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肾小管功能及其与尿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438例T2DM患者按Mongensen分期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11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106例)、大量白蛋白尿组(114例)、肾功能不全组(106例),另设正常对照组(87例),比较各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肌酐(Ucr)比值和24h尿Tamm-Horsrall蛋白(T-HP)水平.结果 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肾功能不全组尿NAG/Ucr(分别为9.48,9.68,9.99,10.12 μ/gcr)、RBP(中位数分别为0.09,0.62,3.02,2.96 m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NAG 9.01 μ/gcr,RBP 0.00 mg/L,P均<0.01);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和肾功能不全组尿β2-MG(中位数分别为0.11,0.12,1.4 mg/L)高于正常对照组(0.09 mg/L,P均<0.01)及正常白蛋白尿组(0.10 mg/L,P<0.01或0.05);各组间24 h尿T-HP无显著差异.分别联合检测尿RBP+NAG、RBP+β2-MG、NAG+β2-MG以预测正常白蛋白尿组肾小管损伤,敏感性分别为14.3%,16.1%,26.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常白蛋白尿组近端肾小管功能异常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舒张压、收缩压、糖尿病病程[优势比(OR)分别为2.38,1.25,1.10,1.20]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 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可能出现于微量白蛋白尿之前,联合测定尿NAG和β2-MG可敏感反映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血糖控制差、血压升高、糖尿病病程长是正常白蛋白尿期肾小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肾小管损伤标记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在不同类型肾脏病患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肾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干燥综合征肾损害9例、慢性马兜铃酸肾病14例、IgA肾病169例、狼疮性肾炎83例,均行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检测尿RBP、NAG酶、补体C3、α2-巨球蛋白对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进行半定量分级。分析上述四种肾脏病患者尿RBP、NAG酶的变化特点、与肾小管间质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及尿蛋白程度、蛋白尿选择性和肾功能对其的影响。结果:以肾小管间质损伤为主的干燥综合征肾损害及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尿RBP、NAG酶与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相关性良好,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肾小管间质的病变程度,受尿蛋白的质、量和肾功能的影响较小;在继发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损伤中,尿RBP、NAG酶的异常升高晚于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而出现(IgA肾病尤为明显),且除肾小管间质病变外,其水平高低还明显受肾小球疾病本身的影响,大量蛋白尿、尿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肾功能下降等均与尿。RBP、NAG酶升高相关。结论:尿RBP、NAG酶是评价肾小管间质损伤的良好指标。尿RBP、NAG酶与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其关联性因疾病的类型和特点而异:在以肾小管间质损伤的肾脏病中,尿RBP、NAG酶直接反映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而在合并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尿RBP、NAG酶异常升高可能晚于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出现,且其水平还与肾小球疾病的性质和临床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管功能,分析肾小管损伤标记物与亚临床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 29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UMA)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对照组(NC组,正常白蛋白尿及正常滤过率,n=100)、亚临床DN组(SDN组,正常白蛋白尿高滤过率,n =87)和早期DN组(EDN组,微量白蛋白尿,n=111).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24 h UMA、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β2-微球蛋白(β2-MG),生化法测定尿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半乳糖苷酶(GAL),分析各组肾小管损伤标记物及其与亚临床DN的关系.结果 与NC组相比,SDN组NAG较高(x2=9.032,P<O.01),而与ED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DN组RBP水平明显高于NC组及SDN组(x2=56.341,31.955,P均<0.01);NC组、SDN组、EDN组GAL、β2-MG水平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C组相比,SDN组及EDN组近端肾小管功能异常率较高(分别为59%,82%,78.2%,x2=42.658,P<0.01).SDN组肾小管损伤标记物中一项或两项异常者的比例高于NC组及EDN组.肾小管损伤标记物中两项异常者有发生亚临床DN的风险[优势比(OR)=2.9,P=0.005],但经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P>0.05).结论 肾小管损伤可能对早期肾功能减退的判断较肾小球损伤更重要,尿白蛋白正常但GFR升高的亚临床DN患者肾小管损伤标记物的水平升高及种类增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循证检验医学的思维方法,在众多肾病早期筛查的指标中,选出一组判断2型糖尿病(T2DM)早期肾脏损伤的组合.方法 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80例和T2DM组287例尿液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转铁蛋白(TRF)、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按超过健康对照组正常上限(x±2 s),统计阳性例数及阳性率.结果 肾小球、肾小管损伤指标mALB TRF α1-MG NAG或mALB TRF β2-MG NAG联合检测较传统mALB β2-MG联合检测及仅联合检测肾小球或肾小管损伤指标,检出率高.检测mALB TRF α1-MG NAG与mALB TRF β2-MG NAG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 肾小球、肾小管损伤指标联合检测中,建议选择mALB TRF α1-MG NAG或mALB TRF β2-MG NAG联检,影响因素少,结果稳定,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肾小管功能指标的表达变化特点,寻找更为敏感特异的生物学标志物,早期发现肾小管间质损伤。方法:经肾活检确诊的特发性FSGS组60例,对照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组(IMN)36例、微小病变组(MCD)30例。比较三组患者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白介素18(IL-18)、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eutrophil-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与临床病情的变化情况,分析FSGS患者不同病理亚型及不同性质小管间质病变时KIM-1、IL-18、NGAL的表达特点。结果:(1)蛋白尿水平相当的情况下,FSGS患者肾小管功能损伤明显,尿KIM-1、NGAL、NAG、RBP水平均高于IMN、MCD患者(P0.05)。(2)尿KIM-1升高的患者较正常者血胱抑素C(CysC)增高(P0.05);尿NGAL升高的患者较正常者蛋白尿、血BUN、尿C3、尿α2-MG均增高,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3)FSGS患者中,存在急性或慢性合并急性肾小管间质病变者与仅有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者相比,尿KIM-1、NGAL明显增高(P0.01),而血清白蛋白降低(P0.05)。(4)NAG、RBP尚在正常范围的患者KIM-1、NGAL、IL-18已经增高,病理亦证实其肾小管间质存在不同程度的急性病变。尿KIM-1、NGAL、NAG诊断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其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尿IL-18、RBP、CysC。结论:FSGS患者较IMN、MCD患者存在更为显著的小管间质损伤,其原因独立于蛋白尿严重程度之外。尿KIM-1、NGAL、NAG是诊断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有血脂异常的老年慢性肾小球肾炎CKD1-2期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以评估血脂异常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至2017年首次行肾活检诊断并符合CKD1-2期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老年患者111例,根据有无高脂血症分为高脂血症组(HL组,76例)和非高脂血症组(非HL组,35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质指数、高血压患病率、病理分布类型、血肌酐、高敏C反应蛋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L组的血尿酸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尿转铁蛋白、尿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NAG酶均高于非HL组,血清白蛋白低于非HL组(P<0.05);(2)HL组血管损伤评分高于非HL组(P<0.05),而肾小球硬化比例、新月体比例、系膜增生、肾小管损伤等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通过二元变量相关分析,24 h尿蛋白、尿转铁蛋白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相关,血尿酸、尿白蛋白与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相关,血清白蛋白、尿NAG酶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相关。结论伴血脂异常的老年慢性肾小球肾炎CKD1-2期患者尿蛋白、肾小管损伤更重,肾微血管病变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尿中性肽链内切酶(NEP)检测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探讨该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研究组分为对照组(n=100) 、单纯肾小球疾病组(n=31)、急性肾小管损伤组(n=44)、慢性肾小管损伤组(n=48)、马兜铃酸肾病组(n=13)、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组(n=13)。收集各组患者晨尿,用ELISA法测得尿NEP的浓度,并用相应尿肌酐值予以标化。同时检测各组患者的尿微量蛋白。 结果:急性肾小管损伤组尿NE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1), 慢性肾小管损伤组、马兜铃酸肾病组、CRF组尿NEP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 0.01),而单纯肾小球疾病组尿NEP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 =0.3027)。急性组尿NEP与尿NAG呈正相关,与其他几种尿微量蛋白间无相关性。在其他几组内,尿NEP与肌酐清除率(Ccr)呈正相关,与尿微量蛋白呈负相关。在肾小球疾病组内尿NEP与尿微量蛋白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尿NEP检测的ELISA法,并用于临床研究。对尿NEP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非损伤性测量手段,籍此帮助诊断近端肾小管损伤及判断病程。  相似文献   

10.
Lu GY  Guo XF  Wang ZY  Bai X  Su J  Ruan CG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42-44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VWF裂解酶(VWF-CP)活性,探讨VWF及VWF-CP在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残余胶原结合实验法及ELISA法分别对30例SLE患者血浆VWF-CP活性及VWF:AG水平进行检测。结果SLE患者血浆VWF:AG(114.6±16.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1.3±49.5)%(P<0.01),而血浆VWF-CP活性水平(57.7±16.3)%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6.6±1.8)%(P<0.01),狼疮性肾炎(LN)组(130.1±40.6)%血浆VWF:AG水平显著高于非LN组(97.6±27.6)%(P<0.05),而VWF-CP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浆VWF-CP活性水平与狼疮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R=-0.4316,P<0.05)。18例肾活检的LN患者中,Ⅳ型VWF水平最高,VWF-CP活性最低,其余3型之间无差别。30例初发SLE患者综合治疗4周后血浆VWF:AG水平显著下降,VWF-CP活性水平在治疗后SLEDAI评分≥9分者,无显著性升高,SLEDAI评分<9分者,有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SLE的血浆VWF升高,VWF-CP活性低下,参与SLE尤其是LN的发生发展,内皮损伤和自身抗体可能是致SLE患者VWF升高,VWF-CP活性低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低分子蛋白尿对2型糖尿病肾病病程进展的提示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蛋白尿对 2型糖尿病微量蛋白尿患者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的预后判断作用。 方法 对 6 6例 2型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患者的尿α1$C微球蛋白 (α1 MG)、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N 乙酰 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和 β2 微球蛋白 (β2 MG)排泄量进行检测 ,然后对患者进行 (4 18± 0 6 1)年随诊 ,根据随诊期间患者是否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和未进展组。 结果  6 6例患者中有 18例在随诊期间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 ,进展组初始尿α1 MG、RBP、NAG水平显著高于未进展组 (α1 MG :4 33± 2 15、1 5 0± 0 2 7mg/L ;RBP :6 3 6± 36 6、18 8±19 6ng/mmol;NAG :14 2± 1 4 4、2 4 5± 2 0 9U/mmol;均为P <0 0 1) ,但尿 β2 MG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进展组中初始尿α1 MG有 83 3%、RBP有 88 9%、NAG有 4 4 4 %高于正常值 ,显著高于未进展组 (P <0 0 1) ,但两组间初始尿 β2 MG异常者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随诊期间两组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均无明显差别。 结论  2型糖尿病微量蛋白尿患者尿α1 MG、RBP、NAG的测定有助于预测患者是否可能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 ,尿α1 MG、RBP、NAG水平的升高可能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之一 ,值得进一步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OSAHS患者35例和对照组30例,检测受试者尿视黄醇蛋白(uRBP)、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酶(uNAG),同时检测OSAHS患者的最低血氧饱和度(LSa02)、血氧饱和度低于90%累积时间占睡眠时间(入睡到清晨觉醒前时间段)的百分比(DT90%)和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观察不同程度OSAHS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结果 (1)轻、中度OSAHS组患者uNAG、uβ2- MG和uRBP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度OSAHS组患者的uNAG、uRBP、uβ2-M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也明显高于轻、中度组(P<0.05).结论 重度OSAHS患者存在肾小管损伤,严重低氧血症可能是肾小管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9(TLR9)在狼疮肾炎(LN)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和肾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细胞内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对照组和LN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及肾组织中TLR9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并对TLR9表达与临床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活动期LN患者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TLR9的表达率高于非活动期LN患者及对照组(P<0.01),且其表达率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抗双链DNA(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P<0.01).LN患者肾组织中肾小球、肾小管间质TLR9表达均较健康组织增高(P<0.01),其中国际肾脏病学会/肾脏病理学会(ISN/RPS)的Ⅳ型LN肾组织TLR9表达水平较Ⅱ、Ⅲ、Ⅴ型升高(P<0.01),且肾小球TLR9表达水平与肾小球细胞增殖程度、肾脏病理活动指数、尿蛋白定量(24 h)呈正相关(P<0.01).与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负相关(P<0.01);肾小管间质TLR9表达水平与肾脏病理活动指数、肾小管问质损害程度、尿蛋白定量(24 h)也呈正相关(P<0.01),与eGFR呈负相关(P<0.01).结论 TLR9参与了LN患者B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及肾脏病理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4.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判断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9  
目的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测定在判断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临床意义.万法144例经肾活检明确诊断的肾炎患者,根据病变肾小管-间质累及的程度半定量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分别测定其尿RBP、溶菌酶、NAG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敏感性以及与小管-间质损伤的病因及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尿RBP水平与尿溶菌酶具显著相关性(r=0.462,P<0.01),与尿NAG酶无明显相关性(r=0.013,P>0.05).144例患者中RBP升高者104例(72.2%),溶菌酶升高者48例(33.3%),NAG酶升高者100例(69.4%).尿RBP升高者中80.8%患者的NAG酶,40.4%患者的溶菌酶同时升高;溶菌酶升高者中RBP同时升高者91.67%;NAG酶升高者中RBP同时升高者84%.尿RBP升高发生率明显高于溶菌酶(P<0.01).尿RBP排泄与小管-间质病变严重程度相关,轻度、中度及重度病变三组分别为0.57(0.05~111.3)mg/L,4.84(0.06~200)mg/L,30.5(0.07~360)mg/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中毒性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尿RBP显著高于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分别为59.5(1.85~360)mg/L、7.28(0.2~55)mg/L,P<0.05.结论尿RBP较溶菌酶更能敏感地反映肾小管损伤及其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2DM患者近端肾小管损伤及肾功能下降的情况,分析二者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T2DM患者237例,检测患者尿α_1-微球蛋白(α_1-MG)、尿肌酐(Ucr)及血胱抑素C(Cys-C)浓度,分析T2DM患者中近端肾小管损伤及肾功能下降的比例及二者影响因素的OR。结果 237例T2DM患者中,α_1-MG/Ucr比值(α_1CR)升高者占67.93%,eGFR降低者占35.02%,仅α_1CR升高、但eGFR相对正常者占37.5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近端肾小管损伤和肾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其中性别(OR=2.136,P=0.047)、糖尿病病程(OR=1.058,P=0.020)及UAlb/Ucr比值(UACR)(OR=1.008,P=0.007)是引起近端肾小管损伤的危险因素;而α_1CR(OR=1.035,P0.001)是导致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近端肾小管损伤发生率高于肾功能下降发生率,且部分患者仅存在近端肾小管的损伤而无肾功能的异常。导致近端肾小管损伤和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各不相同,UACR仅是近端肾小管损伤的危险因素而不是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近端肾小管损伤是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小球,肾小管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了40例非临床糖尿病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Lb),转铁蛋白(TRF),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α1微球蛋白(α1-MG)含量,用多元回归分析糖尿病病程,患者年龄,血脂,血糖水平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尿mALb,TRF,NAG,α1-MG排出增多,其升高的阳性率分别为22.5%,10%,30%,37.5% ;糖尿病病程的长短与mALb,TRF,α1-MG的排出正相关;血糖水平影响上述四种微量蛋白的排出;总胆固醇水平仅与mALb,TRF的增加有关。结论 糖尿病早期即存在肾小球,肾小管功能障碍,尽早控制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可改善肾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白介素-10(IL-10)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肾组织中表达及巨噬细胞的浸润与肾脏病理和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波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测定正常肾组织和20例LN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和IL-10的表达及与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肾脏组织学指标和功能损害的相关关系.结果:①正常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仅个别巨噬细胞存在,几乎无IL-10表达,而在各型LN,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见浸润的巨噬细胞及IL-10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且病变严重的Ⅳ型LN尤为明显.②肾小球KP1 巨噬细胞与肾小球细胞数增多,LN活动指数、慢性指数均呈显著相关,IL-10 细胞数也与这些指标相关.肾小管间质中KP1 巨噬细胞数及IL-10 细胞与小管损害、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和慢性指数(特别是慢性指数)显著正相关.③肾小球肾小管间质中KP1 细胞数与24h尿蛋白排泄量、尿NAG排泄量有关,IL-10 细胞也与上述指标有关,而与血清学免疫指标无关.④肾小球KP1 与IL-10 细胞呈高度相关性,r=0.79(P<0.001),小管间质中KP1 与IL-10 细胞也呈高度相关性:r=0.76(P<0.001).70%KP1 细胞聚集在肾组织损害严重部位,同时IL-10阳性染色物主要存在于KP1 细胞中.结论:肾脏IL-10表达增加与巨噬细胞浸润在LN病理与功能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视黄醇结合蛋白 (retinol bindingprotein ,RBP) ,是维生素A的运载蛋白 ,相对分子质量为 2 12 0 0 ,由肝脏合成 ,主要在肾脏中进行代谢[1] 。因其分子量小能自由地滤过肾小球 ,而近端小管几乎将其完全吸收 ,因此正常尿RBP(uRBP)浓度极低。近端小管损伤时 ,uRBP常常会增多 ,因而临床上将uRBP作为肾小管功能损害的指标用于临床诊断。由于肾小管在肾小球疾病进程中常会不同程度地受累 ,鉴此 ,有人提出uRBP与肾小球疾病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并将它作为肾小球疾病药物疗效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本…  相似文献   

19.
肾小球巨大稀少症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小球巨大稀少症(OMN)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经肾活检确诊的8例OM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选取与本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单纯镜下血尿患者(n=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计算两组患者肾小球数目,并采用形态计量学方法测量肾小球直径、计算肾小球面积及体积. 结果:(1)本组患者男性7例,女性1例,起病年龄5~27岁;全部患者无肾脏病家族史;(2)肾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包括无症状性蛋白尿,2例高血压,就诊时4例患者血清肌酐升高,6例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NAG酶升高者占75%,禁水13h尿渗量下降者6例;全部患者就诊时均无肉眼及镜下血尿;(3)肾活检组织学检查证实OMN患者肾小球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P<0.01),肾小球直径增加,肾小球体积为对照组的2.83倍,8例患者均存在球性及节段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肥大及间质纤维化的比例分别占7例(87.5%)和6例(75%). 结论:OMN患者青少年即起病,无明确家族史,蛋白尿、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管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包括肾小球数目减少和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肥大及间质纤维化也很常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明确其与SLE患者病情活动及狼疮肾炎的关系.方法 分别检测40例SLE患者及35例健康人群的血清Hcy水平,并根据病情活动情况、肾脏有无受累分为SLE活动组、非SLE活动组及狼疮肾炎(LN)组、非狼疮肾炎组,分别比较各组Hcy水平及其与病情活动、肾脏受累的关系.结果 (1)SLE患者病情活动组、非活动组、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6.08±4.97)、(10.86±2.75)和(9.21±2.47)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LN组、非LN组、对照组血清Hcy分别为(18.12±4.57)、(11.62±5.17)和(9.21±2.47) μmol/L;(3)抗ds-DNA阳性组、阴性组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8.53±4.17)、(12.79±4.78) 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Hcy水平与SLEDAI评分、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与补体C3、C4、GFR呈负相关.结论 Hcy水平与SLE患者病情活动程度相关,并可作为预测其早期肾脏受累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