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室颤动波形对电击除颤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总结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心室颤动(VF)206例,探讨VF波形对电击除颤成功率的影响。结果:VF振幅越低,电击除颤成功率越低。VF的频率是(6.79±2.26)Hz时,有较高的电击除颤成功率。结论:VF波形是电击除颤成功率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心室颤动(VF)电击除颤效果的因素,提高VF的救治质量。方法对本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VF患者206例进行分析,比较电击除颤成功组与失败组年龄、VF持续时间、VF振幅、VF频率、除颤次数、胺碘酮用量、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VF电击除颤成功组与失败组在年龄、除颤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F振幅、VF频率、VF持续时间、胺碘酮、肾上腺素用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F振幅、频率及持续时间决定电击除颤时机,正确把握才能保证电击除颤效果。合理应用胺碘酮、肾上腺素可以提高电击除颤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张志平 《中外医疗》2012,31(17):30-31
目的探讨电击除颤治疗冠心病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选取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跳骤停患者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行常规的冠心病心跳骤停抢救术,即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同时行有效心脏按压;实验组行高能量电击除颤,辅之于常规抢救。观察心电图变化,以除颤后复跳并转为窦性心律为抢救成功,记录除颤次数及两组患者复苏使用时间。结果实验组49例除颤样本中,1次除颤成功13例,2~3次除颤成功28例,8例无效;对照组1次除颤成功8例,2~3次除颤成功21例,20例无效。实验组抢救时间≤5rain成功率87.2%,6~10min除颤成功率65.3%,11-60min除颤成功率38.5%:对照组抢救时间≤5min成功率70.1%,6~10min抢救成功率53.9%,11-60min抢救成功率11.3%。结论电击除颤,配合常规的气管插管及胸外按压辅助呼吸,对恢复心脏骤停冠心病患者的自主心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期电击除颤效果相对更佳。  相似文献   

4.
通过心室颤动(VF)持续时间与VF波形对CPR与电击除颤优先次序的影响阐述心室颤动患者的电击除颤策略。  相似文献   

5.
胸外电击除颤使用电能大小,尚无法提出固定数字;常倾向于认为越大效果越好。但在动物实验上,曾显示高电能似不如低电能更为有效。Weaver等,于1982年发表了249例在医院外发生的心跳骤停病例中,随机使用175瓦·秒或320瓦·秒的除颤效果。在其它复苏措施使用的同时,两组胸外电击除颤第一次的效果相同;皆有61%患者成  相似文献   

6.
赵达明  张锦龙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2):1092-1093
目的使医务人员在对心室纤颤(室颤)性心搏骤停的急救中,正确地选择电除颤的能量,从而确保有效地实施电除颤,提高心搏骤停的急救水平。方法根据除颤波型或除颤仪类型,结合"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科学推荐治疗共识会议"("共识会议")与相关指南,介绍电除颤的能量选择方法。结果成人单相波除颤首次电击采用360J,后续电击选择相同的能量水平;双相波除颤首次采用150~200J或120J,后续电击选择相同或递增的能量方案。结论在对室颤性心搏骤停实施电除颤时,应根据除颤波型或除颤仪类型选择能量。医务人员需要在领会"共识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加强对相关指南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王祖棣  周智文 《中外医疗》2010,29(34):76-7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高能量电击除颤治疗心跳骤停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2例中有9例经1次或多次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结论早期应用高能量电击除颤、配合胸外按压及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是恢复自主心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心电监测下对 178例心跳骤停病人中需电击除颤的 113例立即使用美国进口的“惠普”或“菲康”心电除颤器进行除颤 ,首次常规电能 2 0 0J或 4~ 6J/kg ,根据情况使用相同或递增能量进行连接 2~ 3次重复除颤或间断再次除颤。结果发生室颤立即或在 5min内进行除颤 2 6例 ,其中胸前叩击除颤成功 7例 ,1~ 3次电除颤成功 11例 ,失败 8例 ,成功率6 9.2 % ;心跳骤停 5~ 10min常规心肺复苏及除颤 5 5例 ,其中 1~ 3次电除颤成功 17例 ,3次以上 8例 ,失败 30例 (电击后变为直线 2 6例 ,一直未能转复 4例 ) ,成功率 45 .7% ;心跳骤停至少在 10min以上常规胸外心脏按压加注射药物后出现粗室颤适合电除颤者 32例 ,其中 1~ 3次电除颤成功 6例 ,3次以上 4例 ,其余电击除颤失败 (电击后变直线 ) 2 2例 ,成功率31.2 %。提示 :①除颤效果与原发病、发生心跳骤停至除颤时间、除颤时病人的病理生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②电击除颤不能盲目地作为心室纤颤首选和唯一有效的除颤方法 ;③对目前公认的 4~ 6J/kg能量及目前使用的各型除颤器最大输出能量是否适应临床需要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9.
电击心脏使心律失常恢复正常的方法称为电转复术(electroversion)。触电主要死于室颤,如果及时再次施行电击,可使室颤消失而恢复窦性心律,外文countershock(反电击法)一字可以渊源于此。所谓除颤,仅是指消除房和室颤而言,它只是电击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双相波自动电击除颤仪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心脏骤停并进行心肺复苏患者29例,以是否应用体外双相波自动电击除颤仪进行除颤操作为分组标准,对除颤组及未经除颤组心脏复苏率和最终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除颤组共11例,心脏复苏成功9例,成功率81.81%,最终生存4例;未经除颤组18例,心脏复苏成功7例,成功率38.89%,无最终生存病例,两组心脏复苏成功率存在明显差异(x2=5.328,P=0.021).结论:体外双相波电击除颤在基层医院心脏复苏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复苏困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中心脏复苏困难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113例心脏复苏情况进行。结果:全组病例在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苏79例,电击除颤复苏34例,复苏困难9例(除颤3次以上);复苏困难病例,经及时调整血气和电解质、药物辅助及反复电击除颤等处理后均复苏成功。结论:心脏复苏困难应当与心脏本身的病变,电解质的紊乱及心肌保护欠佳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心脏手术复苏困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中心脏复苏困难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对我院1996年6月至2004年4月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106例心脏复苏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在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苏54例,电击除颤复苏52例,复苏困难8例(除颤3次以上),复苏困难病例,经及时调整血气和电解质、药物辅助以及反复电击除颤等处理后均成功复苏。全组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心脏复苏困难可能与心脏本身的病变,电解质的紊乱及心肌保护欠佳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陈结文 《中原医刊》2007,34(21):77-77
心脏骤停是临床医学上最危急的疾病之一,若不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随时有牛命危险或造成不可逆转的衰竭。心脏电击除颤术是及时恢复患者的心跳最有效的抢救措施,我科经正确使用心脏电山除颤术,成功抢救2例心脏骤停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程立顺 《安徽医学》2007,28(4):381-383
用较强的脉冲电流在极短的时间内经胸壁或直接经过心脏消除心律失常使之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称为电复律(也有人称之为电击除颤或电击),实验和实践证明,电击除颤术的推广和使用是医学史上的重要进步,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急救存活率的关键,是救治心脏骤停患者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将对心脏电复律的历史现状与若干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24例41次心室纤维性震颤(下称室颤)抢救,指出室颤多见于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缓慢心室率也可诱发室颤。电击复律成功与发生室颤至进行除颤时间的长短、除颤应用的电能、患者全身状态、心功能情况,及预防室颤复发治疗措施有密切的关系。本组病例多为原发室颤,除颤复转成功率达82.9%。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并分析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击除颤在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3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抢救措施基础上,予倍他乐克(5~15mg).一次静脉注射5mg,持续时间>5min,如无效间隔10min重复注射,最大剂量≤15mg,每次注射后均电击除颤1次(除颤方法,第1次200J能量,第2次300J能量,第3次3...  相似文献   

17.
茹雪  朱继红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1):1029-103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心室颤动(VF)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28例AMI并发VF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及除颤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药物和电击除颤对原发性VF疗效好、转复率100%,对继发性VF疗效差。住院期间病死率高达90%。结论 AMI并发症VF与梗塞后的病理改变等因素相关;行为应激因素为VF的诱因;电击除颤对原发性VF疗效好。药物治颤胺碘酮疗效优于利用卡因。  相似文献   

18.
心搏骤停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紧急情况,常见于触电病例,也多发于麻醉手术过程中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绝大多数原因由室颇引起,国外曾有心搏骤停超过4分钟就不能复活的论断[1].我国医务工作者已成功抢救多例循环停止8分钟以上的病者[2].作为心搏骤停抢救,紧急施行电除颤是首选的抢救措施,但由于我国实际国情,我市地区实际情况,某些情况下,是无法普遍地实施电击除颤的,现总结我院4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无法电击除颤情况下,选用大剂量利多卡因抢救心搏骤停7例成功,其自主循环停止时间均有8分钟以上,现将体会介绍如下:临床…  相似文献   

19.
麻醉与手术期间心脏骤停抢救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醉与手术期间骤停抢救中的有关问题,以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例心脏骤停病人的抢救措施;结果:本组8例,复苏成功6例,复苏成功率为75%,痊愈率为50%;结论:心脏停跳后,分秒必争实施抢救,苦确诊室颤,电击除颤应先于其它复苏措施进行;当电击除颤无效时,应首选溴苄胺配合再次电击除颤,宜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胸外心脏按压无效后,宜及时实施人心脏按压,以提高心肺复苏特别是脑复苏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CPR)的急救方法 物理救治:①电除颤: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最初的心律失常是室颤,占90%,而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电击除颤。心搏停止在1分钟内进行电击除颤患者,长期存活率90%,每延迟1分钟,除颤成功率下降7%~10%。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减小了胸外按压的间歇,按压通气比例为30:2;强调“用力按压,快速按压”(100次/分),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和胸外按压间歇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