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发生时,肝脏中多形核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浸润与肝损害间的关系。方法 W 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急性胰腺炎组,急性胰腺炎PMN消耗组及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h,6h,12h及24h观察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在急性胰腺炎诱导6h后,肝组织中MPO明显增加并呈进行性增高,同时,肝脏的病理改变及肝功能损害也呈进行性加重,消耗循环PMN后,肝组织中MPO水平明显下降,肝脏的病理改变及肝功能损害也同时得以减轻。结论 肝组织中PMN浸润在急性胰腺炎肝损害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烧冲复合伤后多形核白细胞的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 (PMN)及粘附分子ICAM 1,E selectin在急性胆管炎肝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急性胆管炎大鼠肝组织PMN聚集情况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 ;并用抗ICAM 1单抗及抗E selectin单抗预处理急性胆管炎大鼠 ,观察其对肝功能损害的影响。结果急性胆管炎大鼠肝组织PMN数量进行性增多 ,PMN开始主要聚集在肝窦 ,12h后在肝细胞周围聚集逐渐增多 ;血浆LDH及ALT水平明显升高 ,肝组织ATP含量、血酮体比值 (KBR)显著降低。抗ICAM 1及E selectin单抗预处理可使急性胆管炎大鼠血浆LDH ,ALT水平明显降低 ,KBR及肝组织ATP含量升高。结论 肝脏PMN的浸润在胆道感染肝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 ,ICAM 1和E selectin与急性胆管炎时肝功能损害及肝能量代谢障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肝切除时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 SQ  Liang LJ  Peng BG  Li DM  Lü MD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1607-160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肝切除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肝切除治疗有胆管炎发作病史的12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切除时离最近一次急性胆管炎控制后的时间间隔分为3组。A组:炎症控制后≥3个月手术(n=73);B组:炎症控制后≥1个月、<3个月手术(n=28);C组:炎症控制后1个月内手术(n=25)。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结石残留率等。结果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644·0±625·7)ml,明显高于A组的(409·2±250·7)ml和B组的(423·2±237·1)ml,C组的输血量和需输血人数亦显著高于A组和B组。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石率和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结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炎症控制后的肝切除时机为炎症控制后≥1个月。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整合素(CD11/CD18)是粘附分子中整合素的β_2亚家族,它仅表达在白细胞上,参与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及其它细胞的相互作用。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中,多形核白细胞(PMN)的渗出与聚集与白细胞整合素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选择性地阻断白细胞整合素的粘附途径可在阻止炎症的发生发展、减轻肺损伤方面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多形核粒细胞体外介导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么改琦吴咸中为探讨多形核粒细胞(PMN)与脏器损害的关系,我们将过度激活的PMN与内皮细胞(EC)共同培养,观察PMN对EC的直接损伤作用。1.材料与方法:(1)主要试剂:α1-蛋白酶抑制剂(α1-PI);超氧化...  相似文献   

8.
腺苷蛋氨酸对肝叶切除术后急性肝损害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腺苷蛋氨酸对肝切除时急性肝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自2002年7月~2002年11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科收治的、肝门阻断后肝切除术的40例肝肿瘤患才,进行术后护肝治疗。随机分成三组:A组(n=10),腺苷蛋氨酸+甘利欣;B组(n=10),腺苷蛋氨酸+甘利欣+苦参碱;C组(n=20),腺苷蛋氨酸。治疗从手术当天开始,连续7天,除使用1,6-二磷酸果糖(FDO)外,均不用其他保肝药物。术后第3、7天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和前白蛋白(PAB);术后第4、8天评估患者的食欲和疲劳状况。11例Caroli病人,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肝功能各指标在手术前后均发生明显变化。术后3天TBil、DBil、ALT、AST、AL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AB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7天趋向于恢复,同术后3天比较,除ALP和A、B组的PAB外,均有显著性差异。γ-GT变化无规律。A组和C组、B组和C组的肝功能恢复速度无显著性差别。三组的食欲、疲劳程度在术后4天、8天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腺苷蛋氨酸对肝叶切除术后急性肝功能损害有保护作用,单独使用腺苷蛋氨酸同联合应用部分保肝药物相比,疗效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急性重症胆管炎并发多脏器衰竭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旭天  范立新 《普外临床》1993,8(4):227-228
  相似文献   

10.
11.
为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 ( I C A M1) 和 E选择素 ( Eselectin) 在急性胆管炎肝微循环变化中的作用, 对急性胆管炎时肝脏组织学、肝脏血流量及肝组织伊文思蓝 ( E B) 含量的变化, 以及 I C A M1 和 E选择素单抗预处理对以上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 急性胆管炎时肝窦内皮细胞及肝细胞出现变性和结构破坏, 肝窦及肝细胞周围多形核粒细胞 ( P M N) 数量显著增多, 肝微血管血流量明显减少, 肝组织 E B含量显著增高, 肝窦通透性增高; 而抗 I C A M1 及 E选择素单抗预处理使以上损害均明显减轻。由此表明, I C A M 1 及 E选择素在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动态检测兔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模型发病过程中肺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和VitE含量,结合肺功能和肺组织学的检测,发现发病6小时肺组织VitE明显下降(P<0.01),且随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肺LPO至12小时时明显上升,24小时时急剧上升,同时肺组织超微和显微结构出现类似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改变。血PO2至24小时时方明显下降,而PCO2明显上升。肺LPO升高与肺VitE呈负相关,与肺组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作者认为ACST引发急性肺损伤与内毒素引起的氧自由基释放,从而引发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害有关,而肺组织抗氧化物质的不足可能是促进肺损伤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作者动态观察了25例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患者手术前后2周内血小板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血小板在ACST发病过程中明显活化,并与病情轻重和胆道梗阻程度成正比,而且血小板结构和功能均有显著变化。血小板活化持续不恢复静息状态则提示病情更严重和预后不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ACST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也有利于了解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4.
重症胆管炎死亡影响因素分析(附169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梁斌 《肝胆外科杂志》2002,10(4):285-287
目的 探讨重症胆管炎死亡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69例重症胆管炎病人的年龄等8项因素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病人年龄、入院时血压、血小板数目、合并器官功能不全、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在死亡组与非死亡组之间有显著关系,既往有无胆管炎病史及不同发病时期死亡率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影响重症胆管炎死亡因素很多。凡病人年龄大、入院时有休克、术前血小板低于50000/mm^3、病人合并多个器官功能不全、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时机选择不当都会增加病人的死亡率,重症胆管炎近年来发病率下降,但死亡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15.
重症急性胆管炎术后经双腔T管行胆道冲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40例行手术治疗的重症急性胆管炎病人随机分为二组:冲洗组20例,术中放置双腔T管,术后用抗生素溶液持续冲洗胆道7天,对照组20天,术中置普通T管,术后持续引流胆道。结果发现,冲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体温,白细胞计数和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的时限亦短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血清TNF活性与胰组织损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与胰腺炎时胰组织损害的关系,采用胰胆管宪注射法制成SD大鼠急性坏死胰腺炎(ANP)模型,尔后分批处死动物,取血测定其血清TNF活性,并同步观察胰组织损害情况。结果:实验组血清TNF活性从0.5小时开始升高,4小时时达最高峰;胰腺病理损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血清TNF活性与胰组织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由此提示:TNF与ANP的病理损害可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创伤性肝破裂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创伤性肝破裂的诊断、治疗的经验和教训。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创伤性肝破裂。结果 本组中,车祸伤54例,刀刺伤28例,坠摔伤20例,其它18例。单纯肝破裂6l例,合并其它脏器损伤者59例。腹腔穿刺、B超和CT检查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92.3%、93.8%和93.6%。入院时休克108例。术中发现腹腔内积血300~3500ml,平均1350ml。肝修补75例,肝部分切除33例,保守治疗12例。全组治愈率93.3%(112/120)。结论 早期诊断是及时救治创伤性肝破裂的首要环节。出血性休克是刨伤性肝破裂致死的主要原因,抢救的重点在于纠正出血性休克。严重肝损伤应当机立断进行手术治疗。根据伤情选择肝修补、肝修补加明胶海绵或大网膜填塞和肝脏部分切除,止血不满意还需加作选择性肝动脉结扎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type,ACST)患者胆汁和外周血中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变化与肝胆系统和全身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25例ACST患者术中、术后7天、14天胆法和外周血中ET、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进行了动态测定。结果 术后7天、14天上述指标明显降低(P〈0.05和P〈0,01),外周血和胆汁中ET浓度  相似文献   

19.
四氯化碳复制大鼠肝硬变模型,通过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比较硬变肝与正常肝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差异和意义。结果显示:肝硬变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反应与正常大鼠不同,再灌注时肝脏一氧化氮合成释放显著增加,肝组织ATP含量明显降低且长时间难以恢复等,可能是肝硬变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更敏感、更易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