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儿童脑性瘫痪是患病率和致残率高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也得到提高,但因其对缺氧、黄疽、低血糖等的耐受能力低下,脑瘫的发生率并未降低,反而呈增高趋势,早产和产前因素逐步成为脑瘫的主要病因。由于病因及损伤时间不同,会使发育中的大脑产生不同的病理改变,导致不同的脑瘫类型。目前临床诊断脑瘫主要依据其高危因素、神经系统症状、肌张力异常、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及神经影像学异常。常规磁共振成像可发现脑内病变,但对脑组织内部结构不能进行深入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该文围绕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对于脑瘫患儿在诊断、评估、预后价值判断方面作以综述,便于将来对脑瘫患儿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临床作用.方法:随机将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接诊的48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康复护理,对实验组患者使用家庭康复护理,对两组的临床康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的ADL值、GMFM值等各项指标差异并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接受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独立行走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可行走者分别达到83.33%和58.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脑性瘫痪进行康复治疗时,使用家庭康复护理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以下简称脑瘫)是以非进展性中枢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本文就脑性瘫痪的治疗进展和预防进行复习并综述。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以下简称脑瘫)是以非进展性中枢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本文就脑性瘫痪的治疗进展和预防进行复习并综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卵巢囊性病变患者(89例,97个病灶)的临床资料,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一步划分为A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42例,50个病灶)、B组(卵巢输卵管积水、积脓,13例,16个病灶)与C组(卵巢其他囊性病变,34例,31个病灶),比较其三维肝脏容积超快速采集(LAVA)增强特点与病灶形态、原始相位图病灶形态学、R2*值、原始相位值及ADC值。结果A组造影增强后囊壁强化占比低于B组与C组(P<0.05);B组病灶囊壁薄占比低于A组与C组(P<0.05);3组病灶含有形成分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病灶含分隔占比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腊肠样病灶占比高于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囊壁见外高内低信号环以及出血性内磁敏感信号强度(ITSS)占比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R2*值高于非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原始相位值及ADC值低于非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为临床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有效手段,通过结合病灶形态等相关信息,利于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8.
儿童脑瘫的康复治疗是世界性难题,脑瘫的发病率也因产科技术及新生儿抢救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有所上升,这显得脑瘫康复工作艰巨而重要。欧美等国家已有相对完善的现代康复方法,而我国对脑瘫康复的研究起步较晚,面临着康复团队人员不足,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因此,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道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康复研究进展对脑瘫中西医结合康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394例3岁以内脑瘫患儿分组分型规范化治疗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瘫的总有效率、显效率及Gesell动作发育商改变均明显高于针刺治疗组、物理治疗组(P<0.001),并以痉挛型脑瘫疗效最好。提示综合治疗是脑瘫康复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住院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临床特征与康复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Bobath法、Vojta法、山本法、按摩、针炙、穴位药物注射法、言语训练、作业治疗、经络导平、痉挛肌治疗仪和中西药物等等,对该院儿童康复科住院的196例脑瘫患儿进行治疗前、后对照。结果:显效116例,进步73例,总有效率达96.43%;患儿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临床类型中痉挛型脑瘫效果最佳;病情越轻有效率越高;无合并症有效率高于有合并症。结论:康复疗效与脑瘫患儿的临床特征有一定关系,接受治疗的时间、年龄、类型、病情及有无合并症有关。接受治疗早、年龄小、病情轻、无合并症有效率高;接受治疗晚、年龄大、病情重、疗程短、有合并症有效率低。  相似文献   

11.
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综述了脑性瘫痪(CP)的病因、病生理、早期诊断及综合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脑MRI的表现及其与脑瘫类型、出生胎龄、年龄、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4例脑瘫患儿的临床与MRI表现。 结果 184例脑瘫患儿MRI异常率为88.6%,早产和足月儿组MRI异常率分别为95.9%和83.6%。痉挛型双瘫、四肢瘫、偏瘫、肌张力低下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脑瘫MRI异常率分别为82.1%、100%、100%、80.6%、80.0%、100%和81.8%。各类型脑瘫的MRI异常表现不同:痉挛性四肢瘫的异常MRI表现广泛、弥漫的两侧脑损伤,痉挛性双瘫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为主(56.7%),不随意运动型多有基底节区病变(75%),共济失调型均有小脑发育不良,偏瘫型多为单侧脑损伤(90%)。不同出生胎龄的MRI特点不同,早产儿脑损伤以PVL多见(71.6%);足月儿脑损伤表现多样性且病变广泛。在不同年龄段中,1岁以内的患儿MRI异常率最高(93.6%),头颅MRI异常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高危因素中MRI异常率较高的依次是:出生低体重、早产、缺氧窒息。 结论 MRI 影像改变与脑瘫类型、胎龄、年龄、高危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早期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疗法对97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97例小儿脑瘫患儿,显效42例,有效33例,进步7例,总有效率为84.54%;其中1岁以内56例,显效33例,有效19例,进步2例,总有效率96.43%。结论:脑性瘫痪治疗及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用于脑性瘫痪患儿康复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联合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联合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行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比较两组训练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训练治疗前后盖泽尔发展诊断量表(GDS)评分及MRI征象,以及两组训练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干预组训练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1,P<0.05)。两组神经系统完善和功能情况比较,训练治疗后适应性行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及个人-社会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训练治疗前,且联合干预组训练治疗后适应性行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及个人-社会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5,t=4.407, t=2.961, t=2.409, t=3.471;P<0.05)。联合干预组训练治疗后MRI征象变化情况比较,室旁白质软化、脑发育不良及基...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观察多种推拿手法联合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的效果。方法 择在本科予多种推拿手法联合治疗的脑瘫患儿50例,比较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和生活活动能力和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66)、肌张力(Ashworth)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儿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使用多种推拿手法联合治疗脑瘫患儿,可有效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肌张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脑性瘫痪病儿的临床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脑性瘫痪的病因与临床治疗效果的关系及早期治疗的结果,对76例脑性瘫痪就诊病儿进 行临床病因分析、体格检查、CT/MRI形态学检查、分型,临床选用营养脑细胞药物,经络导频、激光透照,药物穴位透入 及功能训练等方法。结果,76例中治愈率23.7%,显效率26.3%,有效率32.9%,无效率17.1%,总有效率82.9%,>2 岁就诊者总显效率为45.5%。1岁前后治疗对比有显著性差异(U=2.266,P<0.05)。脑性瘫痪的大多数病因是可通过 围产期保健加以预防的,年龄愈小治疗效果愈佳,CT/MRI无明显损伤者治疗效果好,以综合治疗方法效果为佳。因此, 疑脑性瘫痪者应尽早行形态学检查,以早期确定治疗与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多模态影像诊断浸润性乳腺癌的价值及与相关肿瘤标志物表达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20例,根据病理类型分为浸润组(浸润性乳腺癌,n=89)和非浸润组(非浸润性乳腺癌,n=31).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CEUS)、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扫描,分析其影像学特征、CEUS及DCE-MRI定量参数,评估多模态影像对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不同影像学定量参数与癌胚抗原(CEA)、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 PS)和糖类抗原153(CA153)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χ2=10.561)、淋巴结转移(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00)和灌注情况(χ2=10.094)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浸润组患者的峰值强度(PI)、强化率和信号增强比率均明显高于非浸润组,峰值时间明显低于非浸润组(t值分别为6.210、4.247、2.218、9.651,P<0.05);浸润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 IC)类型以Ⅱ型为主,与非浸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3,P=0.013).CEUS诊断浸润性乳腺癌的准确率为76.67%,灵敏度为81.11%,特异度为63.33%;DCE-MRI诊断浸润性乳腺癌的准确率为84.17%,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70.83%;其联合检测诊断浸润性乳腺癌的准确率为94.17%,灵敏度为96.63%,特异度为87.10%.CEUS联合DCE-MRI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高于CEUS、DCE-MRI单独诊断(Kappa值分别为0.846、0.417、0.541),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诊断(χ2=10.674,P<0.05).浸润组患者的血清CEA、TPS和CA153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浸润组(t值分别为4.864、3.348、7.673,P<0.05);PI、强化率、信号增强比率与血清CEA、TPS、CA153水平均呈正相关(PI:r分别为0.708、0.726、0.681,P<0.001;强化率:r分别为0.576、0.583、0.607,P<0.001;信号增强比率:r分别为0.496、0.527、0.573,P<0.001);峰值时间与血清CEA、TPS、CA153水平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93、-0.651、-0.647,P<0.001).结论 多模态影像对浸润性乳腺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提高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且CEUS、DCE-MRI定量参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作为浸润性乳腺癌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在城市社区早期筛查儿童脑性瘫痪的有效性评价。方法 在安徽省两座城市通过社区妇幼保健专业人员对8137名婴儿,分别于3、6、9、12月龄时运用“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中的运动里程碑评价作为筛查第一步,有1项运动里程碑发育异常者运用该筛查表的原始反射和姿势反应检查,作为筛查的第二步,其中有1项异常者由临床医生进行脑瘫诊断。结果 在一般人群中对4个年龄组婴儿分两步筛查,其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99.8%,阳性预测值为48.5%,阳性似然比为449.3。结论 运用“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通过分步筛查策略,可有效地在婴儿期筛查脑性瘫痪患儿,为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20.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康复应在ICF-CY框架下进行精准的评估,以融入社会为目标,选择有循证医学依据的康复治疗方法。提倡人权康复,在游戏中主动康复,多学科协助的大康复理念,医教结合、功能康复、全面康复,集中康复与社区家庭康复相结合,个体化规范化治疗,通过网络康复平台全面提升儿童康复水平。目前康复新技术有运动想象疗法、镜像疗法、活动观察训练、任务导向性训练、全身振动训练、限制性诱导疗法、马疗、水疗、 悬吊运动疗法、密集运动训练治疗计划、虚拟现实技术和Astym疗法等。康复机器人、深部脑刺激术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