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湿疹不同分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客观记录97例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局部皮损、全身症状以及舌、脉象等资料,分析湿疹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97例湿疹患者中湿热困阻型所占比例最高(39.18%),其中湿重于热14例,热重于湿型24例;其次是风湿热困型(23.71%)。97例患者中包括急性湿疹27例,亚急性湿疹25例,慢性湿疹22例,急性发作23例。27例急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4例,风湿热困型10例,脾虚湿困型1例,风湿热夹脾虚型1例,督虚血瘀型1例;25例亚急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0例,脾虚湿困型7例,风湿热困型4例,脾肾两虚夹血瘀型2例,血虚风燥型1例,血热风燥型1例;22例慢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脾虚血燥型7例,脾虚湿困型6例,湿热困阻型4例,风湿热困型2例,血虚风燥型2例,湿熟瘀结型1例;23例急性发作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0例,风湿热困型7例,脾虚湿困型4例,脾虚血燥型1例,风湿热夹脾虚型1例。在四种主要证型中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χ2=0.72,P>0.05),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无明显差异(χ2=0.26,P>0.05),但在不同病程的分布有明显差异(χ2=4.02,P<0.05)。其中风湿热困型出现的频率随着病程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他证型则在0.5~5年的出现频率较高。结论湿疹主要的中医证候有风湿热困、湿热困阻(湿重于热、热重于湿)、脾虚湿困和脾虚血燥四种,在不同病程中分布的频率不同。  相似文献   

2.
痛风为临床常见且高发的代谢性疾病之一,关节、肾脏等沉积尿酸盐为其致病主因,但多数患者早期并无典型症状.青岛地区痛风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依据王琦教授中医体质理论通过对238例痛风患者的临床观察,调查痛风患者的体质分型及中医证候,以期发现青岛地区痛风发病特点与中医体质及证候分布规律,并将其运用于痛风的防治中,为青岛地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化治疗CHB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中医证候量表对594例轻度CHB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聚类,并结合变量频数分析对证型归属进行判定.结果:收集的轻度CHB病例均以肝郁脾虚为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合并有6个兼证,分别为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62.80%)、肝郁脾虚兼肝肾阴虚证型(24.24%)、肝郁脾虚兼肝郁化火证型(5.05%)、肝郁脾虚兼肝胃不和证型(3.70%)、肝郁脾虚兼中气亏虚证型(2.53%)和肝郁脾虚兼瘀血阻络证型(1.68%).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又进一步分为5个亚型,分别为脾虚为主型(45.30%)、普通型(22.52%)、气滞为主型(17.70%)、湿热为主型(10.46%)、肾虚为主型(4.02%).结论:肝都脾虚证型为轻度CHB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90例老年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对90例老年DGP患者填写证候观察表,建立一般情况和症状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DGP中医证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食后饱胀及脘腹胀满症状常常作为DGP的首发症状;其病位主要责之脾胃,与心肝肾有关;其病性为阴虚、阳虚为本;痰湿、气滞为标。结论 90例老年DGP患者的中医证候可初步归纳为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亏虚证四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临床观察表,采纳广东省中医院2004年1月—2007年6月住院并确诊冠心病房颤的病人259例,记录其性别、年龄、病程、冠心病类型、合并危险因素、心室率、房颤类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及主要临床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判别其中医证型。结果各种证型中以气滞血瘀型、痰浊阻滞型居多,各证型所占比例由多到少排列为气滞血瘀型(32.4%)>痰浊阻滞型(26.3%)>心脾两虚型(15.4%)>肝肾阴虚型(13.5%)>水饮凌心型(8.1%)>心阳不振型(4.2%)。结论冠心病房颤病因以血瘀为主。血瘀、痰浊、气滞是冠心病房颤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胃感觉的相关性.[方法]对330例FD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分型,通过饮水负荷试验,研究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胃感觉特点.[结果]330例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气滞证为主,占43.9%,以下依次为脾胃虚寒证(20.9%)、寒热错杂证(19.7%)、脾胃湿热证(15.5%).在不同亚型中脾虚气滞证者在PDS组、EPS组、PDS+ EPS组分别为89例、23例、33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与寒热错杂证在西医亚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中医证候的阈值饮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胃虚寒组的饱足饮水量明显小于其他3组(P<0.05),脾胃湿热组的饱足饮水量明显大于其他3组(P<0.05).[结论]FD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胃感觉与中医脾胃虚寒证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其与随访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纳入稳定期冠心病患者303例,详细记录入选时、半年、1年的中医证候情况及2年随访时事件发生情况。应用频数分布法,观察两组患者整体的证候分布。应用多因子降维(MDR)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结果频数法显示3个时间点(两个时间段)的演变趋势:两组的气滞、寒痰(第2时段)均呈现降低趋势,痰热证在事件组呈现逐渐增加。阴虚、气虚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阳虚的变化两组则呈现相反的方向。应用MDR来研究证候之间的转化,结果提示,第2个时点的阳虚转化为第3个时点的痰热、第2个时点的气虚转化为第3个时点的痰热与发生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结论证候演变中以气虚—痰热、阳虚—痰热的转化易引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中医证候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对333例住院EH患者行中医辨证和身高、体重测定,并计算BMI。333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9组,另外根据虚实辨证及夹痰、夹瘀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组。结果333例EH患者证候分布如下:阴虚阳亢证26例(7.8%),气虚痰浊证13例(3.9%),气虚血瘀证52例(15.6%),气阴两虚证20例(6.0%),痰瘀互阻证30例(9.0%)、气阴两虚,痰浊蕴阻证19例(5.7%)、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74例(22.2%),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61例(18.3%),气虚痰浊、瘀血阻络证38例(11.4%);根据虚实辨证将333例EH患者分为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3组,其中单纯虚证(气阴两虚证)与单纯实证(痰瘀互阻证)高血压患者的BMI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夹痰、夹瘀不同将333例EH患者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非夹痰夹瘀证4组,夹痰夹瘀证高血压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增大P〈0.05或P〈0.01),夹痰证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增高P〈0.05)。结论EH患者痰证的存在可能是影响BMI水平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EH合并肥胖的患者需要结合中医辨证采用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等方法协助减轻体重、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及CAG癌前病变中医证型分布,探讨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为CAG及CAG癌前病变的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牛兴东教授专家门诊收治的27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探讨发病情况及证型分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结果:271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在证型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中,肝胃气滞型以食管反流偏多,脾胃湿热型伴发糜烂者居多,胃络瘀阻型则多伴发异型增生,余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未见相关性。结论:CAG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等,其中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存在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临床中可通过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进行准确辨证,注重“调气活血解毒”,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截断病势、延缓恶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中医治疗提供辨证施治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提取94例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进行统计分析这类患者的证候学特点。结果: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依次为:脾虚湿阻证(80.8%),血瘀证(71.3%),湿热蕴结证(55.3%),肝气郁结证(44.7%),肝肾阴虚证(9.6%),脾肾阳虚证(4.3%)。其中同一患者常有几个证候重叠。结论: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的中医证候较少见单一证候,兼夹证多见。脾虚湿阻兼夹瘀热的复合证型,是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最特征性证候。  相似文献   

11.
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基因变异的变化规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机制。基因芯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证候的HBV前C区基因变异。不同位点变异率(%)与证候相关,肝肾阴虚1764(38%),1896(68%),1899(38%);瘀血阻络1762(93%),1764(90%),1899(50%)。不同证候变异株信号强度差异显著,1762、1764;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肝郁脾虚;1862:肝肾阴虚>肝郁脾虚;>1896:肝肾阴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郁脾虚;1899:瘀血阻络>肝肾阴虚>湿热中阻>肝郁脾虚。慢性乙型肝炎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中医证候相关,为分子证候辨证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据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异型增生结节(DN)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为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23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DN患者11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再生结节(RN)患者10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小肝癌(sHCC)患者70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医体质类型、实验室指标等资料。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法;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DN患者以气虚质(27例,23.89%)、血瘀质(26例,23.01%)、痰湿质(23例,20.35%)为主。3组患者在痰湿质、湿热质占比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22、6.383,P值均<0.05),从肝硬化RN患者、肝硬化DN患者到sHCC患者,痰湿质占比逐渐降低(30.48%vs 20.35%vs 14.29%),而湿热质占比逐...  相似文献   

13.
由于代谢组学从整体上反映生物体的功能水平与中医的整体思想高度趋同,并且代谢组学在整体的前提下同时可以做到精细测量,这正是中医学证候概念无法从微观上解读难以突破的关键问题所在,因此,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为从微观解读中医证候提供了可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开展中医证候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研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医实验研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指出了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中易陷入的几个误区,并阐明了研制工作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证候与肝组织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收集的82例轻度CHB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肝组织病理活检,分析中医证候与肝组织病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过聚类分析,82例轻度CHB中医证候可归为4型:肝气郁结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胆湿热证;以肝气郁结证和肝郁脾虚证为主,所占比例为74.39%;肝组织学炎症以G2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1、S2为主,经x2检验,P<0.05.结论:轻度CHB的4类中医证型符合CHB中医证候临床特点.肝组织学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以轻中度为主,且CHB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候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组由多种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 EOS)、肥大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 PMN )、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1〕,属中医学中"哮病"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哮喘是因痰气交阻,闭塞气道,肺的升降失职所致.病因多以风、寒、痰、热、瘀、湿为标,以肺、脾、肾三...  相似文献   

17.
胃上皮异型增生的新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异型增生的诊断标准,在东西方国家的胃肠病学术界存在着很大差异,曾一度导致诊断上的混乱.鉴于此.国际上制定了帕达瓦和维也纳新分类系统,对异型增生的诊断标准提出全新的概念,明确将高级别胃上皮异型增生作为胃癌最早期的镜下可见阶段,只是尚未发生浸润.因此,异型增生作为胃癌前病变这一描述已不再准确.深化对胃上皮异型增生的认识与理解,加强对其形成机制、可逆性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辨证论治对COPD有一定的疗效,历代医家为探索此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方法及治疗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因此,进行其中医证候研究概况总结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近年来文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3例经过肝脏大体形态学确诊的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Ishak组织学评分与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3例研究对象的肝组织Ishak组织学评分及与其中医诊断资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①证候分布特点为:肝气郁结(60.87%),湿热蕴结(21.74%),水湿内阻(13.04%),瘀血阻络(4.35%).②从Ishak炎症坏死的评分值(反映炎症坏死的情况)看,分级A、分级B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C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水湿内阻、肝气郁结、瘀血阻络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D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水温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总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水湿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③分期总评分值在瘀血阻络证候中最高,在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肝气郁结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无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无证可辨.结论:在该23例患者中,我们初步发现:①中医证候分布以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为主,正虚尚不明显,相应的肝脏炎症程度评分较低,而湿热蕴结型的炎症程度评分相对偏高;②此组患者肝组织形态学活检诊断肝硬化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 MCI)患者记忆损害特征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 114名病例来自于2009年5月至2010年1月成都市老年病医院住院病人.遗忘型MCI组45例,男26例,女19例;正常认知组31例,男22例,女9例.均自愿接受问卷调查及量表评估,结合病史资料及神经心理学评估结果最后作出诊断,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 ①MCI组的记忆、语言、定向、计算力等方面评分低下;MCI组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评分及MQ均明显低于认知正常组.②MCI组中医证候比较,肾虚髓减型最多(42.22%),其次分别为痰浊阻窍型(24.44%),气滞血瘀型(22.22%).虚实夹杂型患者中医辨证积分明显高于虚证型患者.但虚实夹杂型患者临床记忆等值量表评分及MQ、MMSE成绩与虚证型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CI记忆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记忆、语言、定向、计算力等方面.虚实夹杂型患者中医辨证积分明显高于虚证型患者,虚证型与虚实夹杂型MC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功能损害,但虚实夹杂型患者临床记忆等值量表评分及MQ、MMSE成绩与虚证型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可为MCI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