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多发伤并发症的早期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理论对严重多发伤并发症早期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武汉市同济医院收治的11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依据救治方式分为损伤控制组(55例)和常规方式组(61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休克和"致死性三联征(LTD)"的纠正情况、术后并发症和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损伤控制手术和常规确定性手术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并发症的早期控制情况.结果 采用两种不同救治方式后,损伤控制组手术持续时间为(67.43±19.52)min,休克和"致死性三联征"纠正时间分别为(6.77±3.16)h和(11.54±4.10)h,常规方式组手术持续时间为(163.95±55.41)win,休克和"致死性三联征"纠正时间分别为(22.51±11.65)h和(34.55±5.63)h,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损伤控制组并发症人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27.27%和3.64%,常规方式组并发症人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63.93%和9.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早期应用损伤控制理论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早期纠正休克和LTD,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浆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 HBP)极端升高(HBP >300 ng/mL)患者的临床特征, 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这类患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血浆HBP >300 ng/mL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入院28 d后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统计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共纳入121例入院48 h内血浆HBP >300 ng/mL的患者, 年龄(55.66±17.21)岁, 其中男性73例(60.3%), 入院诊断多为休克(55.4%)。28 d死亡53例, 总病死率为43.8%。与存活组比较, 死亡组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27.70±8.68)分vs. (15.19±6.63)分]、呼吸机支持率(94.3%vs. 48.5%)、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入住率(96.2%vs. 72.1%)和休克诊断率(83.0%vs. 33.8%)明显较高, 心率、肝功能、电解质、二氧化碳分压、乳酸、D-二聚体明显升高,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对外周血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地将南京市第一医院ICU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5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随机数字法)对照的原则分为氢化可的松治疗组和对照组,同时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及18例脓毒血症患者进行对比,采取人选的健康志愿者和患者发病的0 h,24 h,48 h,72h,168 h的外周血,用Annexin V法和流式细胞仪,动态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的凋亡情况.组间两两比较时采用LSD-t检验法.结果 在初始状态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亚群的凋亡为(11.01±4.52)%,健康对照组为(4.41±1.45)%,脓毒血症患者为(7.87±3.82)%;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亚群的凋亡多于健康对照组(P<0.05)及脓毒血症患者(P<0.05);而初始状态下感染性休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8+亚群的凋亡为(11.33±19.62)%,健康对照组(9.62±8.32)%,脓毒血症患者(13.09±15.84)%,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休克对照组患者24 h,48 h,72 h外周血CD4+亚群的凋亡分别为(13.51±6.85)%,(19.39±6.63)%,(15.33±6.21)%,治疗组24 h,48h,72 h外周血CD4+亚群的凋亡分别为(17.4±7.21)%,(22.61±5.64)%,(25.73±6.91)%,治疗组的CD4+亚群的凋亡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感染性休克对照组患者24 h,48 h,72 h外周血CD8+亚群的凋亡分别为(11.49±11.73)%,(12.74±10.39)%,(13.28±16.6)%,治疗组24 h,48h,72 h外周血CD8+亚群的凋亡分别为(9.49±8.9)%,(15.32±18.17)%,(13.68±16.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68 h后,感染性休克对照组和治疗组外周血CD4+亚群的凋亡分别为(5.64±4.58)%vs.(6.79±6.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68 h感染性休克对照组和治疗组外周血CD8+亚群的凋亡分别为(12.72±19.69)%vs.(13.88±13.28)%,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氢化可的松治疗感染性休克时,CD4+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多,而CD8+亚群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01~2004-03我院急诊科157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来院后早期液体复苏,不同方法对创伤性休克救治效果的关系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15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即刻复苏组死亡率386%(33例),延迟复苏组死亡率27%(20例)。其中以1~2h内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时两组间患者在离开急诊科时,收缩压无明显差异。结论延迟复苏能减少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其中以1~2h内限制输液量是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诊的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液体复苏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进行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颅内出血进展发生率、凝血功能,休克指数、24 h平均补液量及GCS评分、GOS评分。结果 :观察组ARDS、MODS、颅内出血进展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休克指数均明显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GCS评分、凝血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TT、PT、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平均补液量低于对照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更优,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稳定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脓毒性休克快速反应小组(septic shock rapid response team, SSRRT)对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1 h集束化治疗策略实施依从性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就诊的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选标准:符合拯救脓毒症运动国际指南Sepsis 3.0诊断标准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 排除标准:年龄<18岁、妊娠患者、外院转入已接受液体复苏和(或)血管活性药物患者、需急诊手术者、急诊滞留时间<1 h者、拒绝放置中心静脉置管或有置管禁忌证患者和拒绝知情同意。2021年1月建立SSRRT, 根据SSRRT建立前后分为SSRRT实施前组和SSRRT实施后组。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诊断脓毒性休克时生命体征、乳酸、液体复苏量、血管活性药物最大泵入速度, 1 h集束化治疗策略实施情况以及ICU和28 d病死率。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 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 连续变量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研究期间共有289例急诊患者符合纳入标准, 根据排除标准排除11...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严重延迟复苏烧伤休克患者早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延迟休克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6例烧伤总体表面积32%~92%、深Ⅱ度至Ⅲ度的严重延迟复苏烧伤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ECL)法动态检测10例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时并发心力衰竭者(休克伴心衰组)和26例延迟复苏休克期渡过较平稳者(休克复苏后平稳组)入院即刻、入院3 h及伤后24、48、72、168 h血浆BNP、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同时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 心衰组人院3 h及伤后24、48、72 h血浆BNP浓度(ng/L)较平稳组明显升高(入院3 h;1 521.38±121.11比391.36±63.27,伤后24 h:2 516.86±193.25比360.79±146.56,伤后48 h:1 587.76±169.23比398.92±77.46,伤后72 h:974.45±166.33比283.43±68.15,均P<0.01),LVEF明显降低(入院3 h:0.33±0.03比0.58±0.09,伤后24 h:0.36±0.09比0.60±0.10,伤后48 h:0.35±0.08比0.62±0.11,伤后72 h:0.39±0.10比0.64±0.10,均P<0.05);两组LDH(μmol·s-1·L-1:平稳组人院即刻2.87±0.50、入院3 h 3.02±0.43、伤后24 h 4.02±0.87,伤后48 h 6.90±0.87、伤后72 h 3.64±0.75、伤后168 h 2.67±0.45,心衰组分别为2.97±1.40、3.84±0.37、4.29±0.45、8.50±0.38、3.84±0.62、2.30±0.38)及CK-MB(U/L:平稳组入院即刻59.12±13.75、入院3 h 70.39±10.72、伤后24 h 79.29±17.27、伤后48 h 67.44±12.77、伤后72 h30.28±7.13、伤后168 h 21.44±3.15,心衰组分别为65.76±16.38、81.46±7.92、86.43±14.19、72.53±11.27、36.39±6.18、22.85±7.26)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浆BNP浓度测定可作为严重烧伤休克复苏时检测心衰的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发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SIRS与休克的关系.方法:多发伤412例,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并进行SIRS评分以及按休克严重程度分组,分析多发伤后SIRS与休克的关系及多发伤病死率与SIRS评分的关系.结果:多发伤后SIRS发生率为87.6%,SIRS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5).随休克严重程度的增加,SIRS发生率明显升高(r=1,P<0.01).同时多发伤病死率也随着SIRS分值的增加而增高(P<0.05).结论:大多数多发伤患者发生了SIRS,发生SIRS后病死率较高.SIRS的发生率与休克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积极抗休克治疗及早期进行脏器功能支持应是防治SIRS的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412例多发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仿  陈宁波 《华西医学》2005,20(1):34-35
目的 :分析多发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SIRS与休克的关系。方法 :多发伤 4 12例 ,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 ,比较两组的病死率 ,并进行SIRS评分以及按休克严重程度分组 ,分析多发伤后SIRS与休克的关系及多发伤病死率与SIRS评分的关系。结果 :多发伤后SIRS发生率为 87 6 % ,SIRS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 (P <0 0 5 )。随休克严重程度的增加 ,SIRS发生率明显升高 (r=1,P <0 0 0 1) ,同时多发伤病死率也随着SIRS分值的增加而增高 (P <0 0 0 5 )。结论 :大多数多发伤患者发生了SIRS,发生SIRS后病死率较高 ,SIRS的发生率与休克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积极抗休克治疗及早期进行脏器功能支持应是防治SIRS的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系列分析研究,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8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 男65例, 女63例, 年龄(57.82±5.79)岁, 年龄范围为46~7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统一治疗措施, 统计急诊救治效果, 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收集调查其临床资料,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因素, 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128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良好率为87.5%(112/128);急诊救治效果良好患者的休克程度、病情程度均优于急诊救治效果差的患者, 合并脊柱、四肢, 受伤至救治时间≤1 h、有院外处理状况、年龄<60岁占比高于急诊救治效果差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显示, 年龄≥60岁, 重度休克, 重伤, 受伤至救治时间>1 h、无院外处理状况及合并头颅、腹部、胸部损伤为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经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救治的324例多发伤患者的年龄、伤后就诊时间、损伤严重评分、主要创伤部位、并发休克情况各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 .结果 死亡78例,存活246例,总死亡率为24.1%.在伤后1 h内就诊的患者死亡率为16.7%,超过1 h就诊者为37.4%;16≤ISS24、25≤ISS≤40和ISS>40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5.7%、19.2%和41.3%;无休克与合并轻、中和重度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1.8%、13.6%、27.7%和46.9%,各因素下患者死亡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17.298,P<0.01;x2=29.010,P<0.01和x2=30.503,P<0.01).不同年龄和不同主要创伤部位患者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2.004,P>0.05和x2=4.48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无休克与合并轻度休克患者间死亡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P=0.745),其余各相关因素下患者死亡率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就诊时间、损伤严重评分、休克程度均对伤员预后产生重要影响.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注重创伤救治的时效性与整体性,积极防治休克,对于提高多发伤伤员的救治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儿童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脓毒症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⑴符合脓毒症休克诊断标准;⑵休克治疗开始48 h内完善心脏超声检查, 休克治疗期间动态监测心脏超声。排除标准:⑴既往有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肌病、器质性心脏病史者;⑵合并急性脑梗死、脑出血、坏死性脑病者;⑶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者;⑷资料不完整者。以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50%或LVEF较入科时的LVEF降低10%定义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比较左心收缩功能不全与左心收缩功能正常患儿临床资料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或χ2检验, 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结果脓毒症休克患儿左心收缩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0.0%, 发生于休克病程第(2.4±1.3) d, 左室射血分数最低值为(42±8)%, 于休克病程第(6.7±3.3) d恢复正常。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儿(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液体早期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EGDT达标、血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和28d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10-2010-10收住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组(霍姆组)、3%高渗氯化钠组(高钠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组(万汶组)、生理盐水组(NS组)。分别经中心静脉通路输入相应的复苏液体,配合林格液对患者进行包括6h早期液体复苏在内的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分别记录各组患者在液体复苏前及复苏0、1、3和6h的心率(HR)、MAP、CVP、24h血乳酸值,并计算24h血乳酸清除率。观察EGDT达标情况、升压药物使用情况、复苏前及复苏72h的APACHEⅡ评分变化以及28d病死率。结果:①共收集符合条件标准的病例51例:霍姆组12例、高钠组10例、万汶组14例、NS组15例。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MAP、CVP、HR、APACHEⅡ评分、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研究液体用量在各组间比较,霍姆组与高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S组、万汶组各自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液体总量在各组间比较,NS组与其他3组比较,万汶组与霍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钠组与霍姆组、高钠组和万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林格液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随复苏时间延长,MAP逐渐升高,HR逐渐减慢,MAP、HR在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复苏时间延长,CVP逐渐升高,在复苏1h、3h和6h时,霍姆组CVP均高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复苏1h时,霍姆组CVP高于万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钠组CVP显著高于NS组(P<0.05);④复苏24h血乳酸值及其清除率在各组间比较,以及复苏后72hAPACHEⅡ评分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⑤各组患者使用升压药例数、使用升压药>3d例数及EGDT达标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整体病死率为45.10%(23/51),28d病死率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中,应用霍姆有利于提高CVP,但对需要应用升压药时间、EGDT达标、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以及28d病死率并无无显著影响;对某些需限制性液体管理的患者,使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或高渗盐水可以减少补液总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参附注射液对多发创伤并发休克患者凝血系统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7年2至2011年12月间前瞻性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90例多发创伤合并休克的患者(排除创伤前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和出血未确定性控制者),按随机(随机数字法)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参附注射液50 ml+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次/12 h,连续7d;分别检测2组伤后治疗前、治疗后3、7d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间年龄、性别、创伤严重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于治疗3、7d后上述检测指标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参附注射液对严重多发创伤并发休克患者凝血系统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提高集束治疗依从性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感染性休克集柬治疗依从性,以及提高依从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连续收治的成人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分为培训前(2007年1月至2007年9月)和培训后(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两个阶段,研究两个阶段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各项指标的依从性、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28d病死率.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符合条件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其中培训前51例,培训后49例.培训前与培训后相比,集束治疗6 h的依从性分别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OT)(19.6%vs.55.1%),红细胞压积HCT(64.7%vs.91.8%),气道内平台压(ss.2%vs.95.9%),激素使用(41.2%vs.62.3%),强心药物使用(41.2%vs.65.3%),血糖控制(45.1%vs.79.6%).同时培训前与培训后相比,集束治疗24 h的依从性分别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35.3%vs.65.3%),红细胞压积(35.3%vs.73.5%),气道内平台压(86.3%vs.97.9%),激素使用(31.4%vs.69.4%),强心药物使用(52.9%vs.67.3%),血糖控制(47.1%vs.83.7%).培训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ICU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1)及28 d病死率明显降低(55.1%vs.76.5%,P<0.05),而气道内平台压和24 h强心药物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依从性低,继续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依从性,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创伤性休克早期低压液体复苏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0月我院急诊科1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采用低压和正压液体复苏的救治效果,以及两种方法对Hb、PT、PLT、Hct的影响。结果:1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早期低压复苏组死亡率20.73%,正压复苏组死亡率37.18%,其中以1~2h内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可降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其中休克后1~2h内控制输液量是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儿童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脓毒症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脓毒症休克诊断标准;(2)休克治疗开始48 h内完善心脏超声检查,休克治疗期间动态监测心脏超声。排除标准:(1)既往有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肌病、器质性心脏病史者;(2)合并急性脑梗死、脑出血、坏死性脑病者;(3)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者;(4)资料不完整者。以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或LVEF较入科时的LVEF降低10%定义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比较左心收缩功能不全与左心收缩功能正常患儿临床资料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结果脓毒症休克患儿左心收缩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0.0%,发生于休克病程第(2.4±1.3)d,左室射血分数最低值为(42±8)%,于休克病程第(6.7±3.3)d恢复正常。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儿(n=18)与左心收缩功能正常患儿(n=42)相比,血行感染(77.8%vs.40.5%,P=0.018)、小儿危重病例评分[(64±13)vs.(76士14),P=0.003]、入室乳酸值[3.80(3.15,5.88)mmo/L vs.2.70(1.85,3.80)mmol/L,P=0.001]、左室射血分数[(42±8)%vs.(67±5)%,P<0.001],呼吸机应用(83.3%vs.50.0%,P=0.033)、正性肌力药与血管加压药物应用(100.0%vs.64.3%,P=0.009)、6 h复苏成功率(38.9%vs.73.8%,P=0.010)、28 d病死率(38.9%vs.12.8%,P=0.02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性别、休克指数及致病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行感染(OR=7.358,95%CI:1.198~45.197,P=0.031)、入室乳酸值(OR=1.743,95%CI:1.041~2.917,P=0.034)是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脓毒症休克患儿左心收缩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0.0%,多发生于休克病程2.4 d,病程1周恢复正常,与28d病死率相关。血行感染、高乳酸值是脓毒症休克儿童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休克早期患者有创和无创血压监测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休克早期患者的有创和无创血压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休克患者血压监测的最佳方法。方法对56例休克早期患者选择同侧肢体动脉进行有创和无创血压监测,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休克早期患者在早期(48 h内)有创血压明显低于无创血压,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后期(48 h后)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休克早期患者,在早期(48 h)应采用有创血压监测,以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在后期(48 h后)可以用无创血压监测代替有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9.
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66例,按休克期平均每小时尿量进行分组,分成高尿量组及低尿量组,将两组烧伤休克期补液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血乳酸值进行比较。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均出现血乳酸值升高,高尿量组在液体复苏6、24、48h各时点的血乳酸值均低于低尿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经抗休克治疗48h后,血乳酸值均低于入院时基础血乳酸值(P0.05)。烧伤休克期高尿量组血乳酸值低于低尿量组,补液后高尿量组更有利于血乳酸清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加用胸腺五肽(TP-5)对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SIgA的影响.方法 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规复苏组和TP-5复苏组,每组36例.常规复苏组选用乳酸林格液复苏;TP-5复苏组在常规复苏的基础上早期加用TP-5.在休克前(t0)、休克复苏前(t1)及休克复苏或复苏给药后12 h(t2)、24 h(t3)、48 h(t4)、72 h(t5)各时间点采集肠道黏液,应用ELISA试剂盒测定SIgA含量,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小肠上皮损伤指数评分.结果 与休克前比较,复苏前后两组SIg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随复苏时间的延长,SIgA含量逐渐升高,两组复苏后12 h、24 h、48 h、7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休克复苏前及复苏后12 h、24 h、48 h小肠上皮损伤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P<0.01),随复苏时间的延长,小肠上皮损伤指数逐渐回降,TP-5组复苏后24 h、48 h明显优于常规复苏组(P<0.05).结论 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早期联合应用TP-5较常规复苏治疗可显著提高SIgA的分泌量,加快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完整性的恢复,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有益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