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健全合理高效的医保支付方式是深化医疗改革和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步。DRG和DIP是当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二者基于按病种打包付费的思想实现医疗费用的精准控制。本研究在梳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根据多源流理论解释为何在已实行DRG支付方式改革的基础上再次开展DIP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分析实行DIP支付方式改革的政策驱动力。研究表明,DRG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受阻、国内试点成果的支撑以及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与历史经验构成了实施DIP支付方式改革的三条核心动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廓清DIP与DRG之间的内在逻辑,为DIP支付方式改革政策落地以及未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协同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医保支付方式,合理有效的医保费用支付方式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控制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和科学有效地使用医保资金的关键所在。研究通过分析对比我国目前已经开展的按项目付费、按单元付费、按人头付费、按疾病病种付费(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总额预付费等医保费用支付方式的不同特点和政策要求,同时对比分析欧美西方发达国家的医保支付管理经验,以求探索、总结先进管理经验,为我国的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可参考的样本。通过国内外医保付费方式的对比分析发现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包括探索实施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制度、根据病种和诊疗特点实行不同支付方式、实施全面总额控制下的医保支付方式、全面推行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 intervention packet,DIP)为主的多元付费方式。通过对国际改革的政策及实践经验总结分析,进而对我国深化医改和推进医保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的管理实践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住院医疗服务DRG点数法付费实施情况,为完善DRG付费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某市2021年上半年医保患者住院业务、病案分组、分组效能、基金支出等DRG数据,与2019年同期进行对比分析,了解DRG付费实施半年来有关情况及存在问题。结果:从DRG付费实施半年度数据看,住院费用与医保统筹基金支出增速得到有效控制,人均统筹基金支出显著下降。病案质量不断提高,异常病例、空白病组及医院反馈数量减少明显,DRG入组及分组效能指标平稳,人均住院时长、住院均费、人均负担都下降。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看,三级医院出院人次保持合理增长,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出院人次下降,医保统筹基金进一步从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流出至三级医院。结论:DRG付费实施半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目前已经出台按床日付费等完善DRG的新政策,进一步支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在DRG付费下的运营,医疗机构也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更好地适应DRG付费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实现DRG/DIP付费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本文梳理分析了医院协同推进DRG/DIP付费改革的任务,总结医院DRG/DIP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医院DRG/DIP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与医保部门信息系统的衔接,需以数据为基础,围绕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提升病案数据质量两条主线开展运营分析,并重视医保基金监管稽核,从而为DRG/DIP改革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海南某市试点医院DRG支付改革实践中取得的成效,为进一步全面铺开DRG支付改革提供依据,丰富CHS-DRG支付改革的实证研究。方法:运用扎根理论和访谈调研法,对某市试点医院2021年7~12月正式实施CHS-DRG付费的基本医疗保险住院病例数据与2020年7~12月按项目付费的病例数据从服务能力、服务效率、住院费用和医疗质量和安全4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某市试点医院在正式实施CHS-DRG支付改革后DRG总组数增加23个组,总权重增加2 176.84,CMI增加0.07,平均住院日下降0.54天,平均住院费用下降5.91%,低风险组死亡率降低46.67%,30天内再住院率降低1.82%。结论:医保DRG支付改革带动医疗机构扩大了疾病的诊疗范围,提升了试点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减少了医药费用的增长,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安全,同时也促进了试点医院相关部门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6.
DRG支付方式在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具有特殊性,应用DRG支付方式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结合DRG支付方式与中医医疗服务特点,探讨中医医院实施DRG付费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从营造技术环境、建立医保协商谈判机制、开展以成本为中心的资源精细化管理、建立强化DRG付费正向激励的绩效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梳理分析国内医保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DIP)改革研究与实施现状、对医保患三方利益主体的影响情况以及现存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与推广按病种分值付费方式提供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DIP付费方式相关研究,对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按病种分值付费作为本土特色的原创医保支付方式,目前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发文数量逐年递增,国外则聚焦于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研究。此外,国内先行地区在DIP实际付费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DIP对医保患三方都带来一定利弊影响,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结论:加强学科建设,扩大国际影响力;健全按病种分值付费机制,进一步完善细分病种标准;实地调研评估各地DIP运行情况,初步探索总结DIP付费实践经验;借鉴地方经验,探索中西医协同发展道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践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核理念等。  相似文献   

8.
总编导读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10):I0001-I0001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本期第一版块“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栏目中的首篇文章《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人头支付”改革及其效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1]63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门诊医疗费用的支付要结合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的普遍发展,适应基层医疗机构或全科医生首诊制的建立,探索实行以按人头付费为主的付费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深圳市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的改革经验和成效,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借鉴。方法:分析深圳市DIP改革的具体措施,对实施DIP前后医保基金的安全性、住院患者费用和具体病种费用情况进行对比,对政策实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实施DIP后,2020年医保基金结余率有所提升,全市住院患者总费用比2019年降低2.98%。某具体病种自费病人总费用比DIP病人的总费用高16.85%,在总费用、平均住院日、检查占比和化验占比等方面高于DIP病人。结论:医保基金保持较好安全性,DIP对深圳市医保基金的结余率、住院患者总费用及控制过度检查产生了积极作用。DIP已成为主要结算方式,可建立病种分值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提升病种库、病种分值同临床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付费制度的发展及其对军队医院的影响,为军队医院应对新的医保支付改革及更好地加强医院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DRG付费制度的初衷及实施手段进行分析,结合军队医院保障对象、运行模式、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DRG付费的普及是大趋势,军队医院引进DRG付费制度已成必然,相关研究仍未形成成熟体系,不能充分发挥DRG付费的优势。结论 DRG付费制度对于军队医院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军队医院应该牢记使命,主动作为,积极探索DRG付费模式在军队医疗体系的运用,实现为军服务、为战保障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u GH  Zheng 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5):3169-3170
我国的医保制度的医疗保险模式和发展情况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医疗保险支出的过快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医疗保险基金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有的按项目付费的支付制度。为了保证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把完善支付制度作为今后改革的重要方向。医保的支付方式基本分为两类:预付制和后付制。预付制主要有总额预付制、按人头支付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按病种支付)等,后付制主要有按服务项目支付和按服务单元支付等。目前我国大多实行的是按项目付费,其缺点是医疗收入与服务费用支出直接挂钩,易诱导医院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对医疗保险机构来说,医疗支出不可预计,医疗服务项目繁多,  相似文献   

12.
支付方式是指购买方将费用支付给提供方的方式。从医保购买服务的角度来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一种价格的改革,涉及4个价格要素:计价单位、付费标准、质量标准和支付先后时间。而相关改革的实质是改变4个价格要素,即计价单位从按项目付费为主,转变为按结果付费;付费标准从国家的医疗服务定价,转变为依据医疗机构的服务成本和历史数据;质量标准更加规范;支付时间从后付制转为预付制。  相似文献   

13.
全民医保制度建立实施后,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在95%以上,医保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随着医改及DRGS的深入推进,医疗保障机构对医疗机构监督、制约的加强及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如何做好医院内部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医院医保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医保部门为了确保基金安全及可持续运行,DRG本质上就是付费方式的改革,它对于促进医疗机构的精细化管理,不断推动医疗机构加强内涵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倒逼医院采取更积极措施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合理检查、治疗,主动控成本,提效率,降支出,不断提升医疗费用控制的能力水平和医疗服务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为例,分析医疗机构实施按病种分值(DIP)付费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继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为进一步完善DIP付费方式提供思路。方法:运用SWOT分析模型,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4个方面综合评价。结果:优势分析方面:药品和耗材成本下降,医疗性收入占比增加,医保支付费用降低,患者报销比例增加。劣势分析方面:介入耗材价格下降,供应商供给不足,医疗机构易出现不规范诊疗行为。机会分析方面:DIP付费方式为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提供保障,为试点地区的探索提供借鉴经验。威胁分析方面: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智能化、统一化,病案首页编码的准确性亟需加强。结论:DIP付费本质上是要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落实,在满足广大患者就医需求的同时,合理分配和使用医保资金。医疗机构要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克服自身不足,规避外部威胁,最优化使用医保资金,促使医疗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了解上海市医疗机构医生对医疗联合体内不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态度。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3个级别医疗机构各50名医生进行调查。通过Excel 输入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三级医院医生对按项目支付方式的认可程度最高(90%)。二级医院医生对按病种分类支付方式的认可程度最高(78%)。社区卫生中心医生对按人头支付方式认可程度最高(84%)。 结论: 3个级别医疗机构医生对不同医保支付方式认可程度不同,据此建议在医疗联合体内实行混合医保支付模式,并引入第三方支付主体作为监督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医疗机构费用调控的影响,为医保政策调整及医疗机构管理提出建议.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16-2018年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结算病例费用总体、科室、病种的基金支付、患者支付、医院盈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8组DRG结算病例的例均基金支付下降,例均患者支付增加;监护及辅助呼吸设备费...  相似文献   

17.
背景门诊医疗服务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住院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全面推进,门诊按人头付费、门诊病例分组(APG)点数法等多元支付方式的改革将逐步提上日程。目的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按人头付费的实践,以及目前北京市慢性病管理的情况,探索适合北京市慢性病按人头付费的测算方案,为北京市实施慢性病按人头付费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4种常见慢性病,以北京市C区和H区为例,对研究现场的医疗、医保等基本医疗数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进行分析,设计出适合所选地点的慢性病人头费标准的测算方法,并测算基层门诊主要慢性病按人头付费的标准,为推进门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改革提供参考。结果 根据两地2017—2019年的医保数据和公共卫生经费,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测算出H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人头费标准分别为4 693.11、6 597.70、5 644.46、6 437.78元/人;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测算出C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人头费标准分别为4 884.18、5 960.63、3 733.93、3 886.66元/人。结论 ...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院院长》2008,(8):16-16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医保“总额预付制”(DRG~PPS)试点将在京展开。该制度是将疾病分成若干大组,再根据每组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细分,形成各个不同的诊断组,每个组将被科学地测算出一个应付金额,医保部门按应付金额向医疗机构支付医疗费。如果医疗机构实际发生医疗费用出现超支,超支部分由医院自己承担。  相似文献   

19.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是通过按病组打包付费制度设计,将医保基金的"穿底"风险从医保部门转移至医疗机构.为规避医保超支拒付风险,医疗机构主要从控制成本、增加收益和优化收治结构三方面对其经济行为进行调整.本文主要对DRG付费体系下医疗机构经济行为变化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卫生费用增长迅速,其增长速度已快于经济水平的增长速度[1].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启动了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也成为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成为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好的支付方式既能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又能激励定点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1].北京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于2011年开始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医保基金总量控制,2012年十余家医院进入总额预付及按病种付费试点,2013年在全市定点医疗机构推行总额预付管理.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保障基本,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总额指标,通过"按月预付,年终清算"的方式建立"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过程管理,重点日常费用监控,加大对违规费用的查处,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标准,调动和发挥定点医疗机构加强医保管理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以保证质量、控制成本、规范诊疗为核心的医疗服务评价与监管体系,控制医疗保险费用过快增长,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更好地保障参保人员权益.为适应支付方式改革,提前做好准备,我院按照北京市总额预付的管理办法,从2012年6月开始着手准备,逐步摸索出一条医保控费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