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甲基乙二醛(MG)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 年7 月-2017 年7 月在遵义第一人民医院市政府门诊部住院治疗或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08 例为研究组,同时期在该院进行体检且不合并高血压者208 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清BDNF 和MG 含量;比较两组认知功能;确定血清BDNF 与MG 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BDNF 含量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MG 含量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即刻记忆(IM)、延时记忆(DLM)、注意力(ATT)、视觉广度(LF)、标准化测验总分(ST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血清BDNF 与IM、DLM、ATT、LF 及STS 评分呈正相关(P <0.05);研究组血清MG 与IM、DLM、ATT 及STS 评分呈负相关(P <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血清BDNF 和MG 存在相关性,血清BDNF 降低和MG 升高均可提示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降低,为治疗高血压认知功能障碍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难治性强迫症(Refractory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ROCD)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血清浓度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研究。方法方便选取2012年7月一2014年4月在该院就诊的41例ROCD组和57名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和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BANS)评定患者的起病年龄、病程、Y-BOCS总分、RBANS总分等状况,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BDNF的浓度水平。结果 ROCD的血清BDNF浓度水平为(1.45±0.33)ng/mL,明显比健康对照组要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知功能中语言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D的血清BDNF浓度水平与性别、起病年龄、病程、Y-BOCS总分、RBANS总分无明显相关。结论 ROCD存在语言功能障碍,BDNF可能参与强迫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8年1月海南省安宁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82例作为病例组,另纳入同期体检的健康者90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卒中后抑郁患者BDNF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12.94±5.88)ng/ml vs.(23.25±8.79)ng/ml,t=-8.959,P <0.001],抑郁评分和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t=9. 767、5.054, P均<0.001);在病例组患者中,不同病灶体积、不同抑郁评分、不同NIHSS评分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 616、F=15. 204、t=-7.273,,P均<0.001);血清BDNF水平与病灶体积、抑郁评分、NIHSS评分之间均呈负相关(r=-0. 397、-0.432、-0.411,P均<0.001);利用血清BDNF水平、抑郁评分和NIHSS评分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诊断,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1.72 ng/ml、11.56分、16.78分,诊断准确度分别为57.34%、64.17%、58.89%。结论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明显降低,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血清BDNF水平也下降趋势,其对卒中后抑郁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养血清脑颗粒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症状改善及血清5-羟色胺(5-H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诊治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12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右佐匹克隆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养血清脑颗粒,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清5-HT、BDNF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59,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睡眠质量指数评分、血清5-HT和BDNF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睡眠质量均改善,5-HT、BDNF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血清5-HT和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可明显缓解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血清5-HT、BDNF水平。  相似文献   

5.
唐统波  曾胜  董秀兰 《海南医学》2021,(15):1954-1957
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外科术后化疗失眠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门诊部治疗的80例外科术后化疗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酸枣仁汤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不同亚型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CID)患者认知功能有无差异及各亚型间认知功能与客观睡眠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2年8月—2014年2月期间就诊于睡眠记忆障碍门诊的CID患者95例,根据患者主诉进行分型,包括入睡困难14例,早醒24例,维持困难24例,混合性33例。运用多导睡眠图评估患者一夜睡眠状况,次日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试。 结果 不同亚型CID患者注意(H=10.94,Ps<0.05)和延迟回忆(H=22.79,Ps<0.001)因子分差异性显著,即早醒组和混合组的相应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入睡困难组和维持困难组(Ps<0.05)。所有患者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视空间与执行功能(r=0.245、0.219;Ps<0.05)及语言(r=0.234、0.222,Ps<0.05)因子分与N3持续时间和N3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正相关;注意因子分与N2持续时间及N2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正相关(r=0.209、0.364,Ps<0.05);延迟回忆因子分与N2持续时间和N2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r=0.218、0.290,Ps<0.05)及N3持续时间和N3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r=0.335、0.343,Ps<0.05)正相关。 结论 CID各亚型患者间认知功能水平存在差异性,其中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延迟回忆等认知功能域与客观非快速动眼睡眠参数(NREM)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对癫痫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东营鸿港医院住院治疗的74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口服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20 mg/kg,每日3次),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口服丙戊酸钠治疗的同时加服艾地苯醌(每次30 mg,每日3次)进行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血清BDNF、IGF-1的水平,并通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进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BDNF与IGF-1水平分别为(9.4±3.5)μg/L、(146±32)μg/L,较治疗前[(6.4±2.1)μg/L、(114±38)μg/L]升高,且高于对照组[(6.4±2.4)μg/L、(115±3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26±6)分比(24±4)分],WCST评分各项(除试验数与完成分类数外)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完成分类数低于对照组[27±12比37±16,28±10比34±12,4.2±0.9比4.8±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地苯醌可以降低癫痫患者血清BDNF、IGF-1水平,从而提高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变化及认知功能影响。方法:收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6例,给予利培酮治疗16周,剂量为(4.23±1.35)mg/d。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认知功能和血清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变化,并对血清BDNF、GDNF水平与认知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PANSS量表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BDNF和GDNF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临床疗效越好,血清BDNF和GDNF表达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的认知功能各指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BDNF、GDNF浓度与认知功能各指标均有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认知功能各指标均无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治疗能够显著提高首发患者血清BDNF和GDNF水平,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症状,检测血清BDNF、GDNF水平有助于精神分裂症的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CBT)对首发抑郁障碍患者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proBDNF)水平与注意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的首发抑郁障碍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先后顺序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单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联合组在服用艾司西酞普兰的基础上,联合CBT疗法。分别测量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proBDNF,并使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的抑郁水平,使用持续性操作测验(CPT)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注意功能。采用SPSS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组间的差异性。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proBDNF值、HAMD-24评分、CP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周末,联合组proBDNF值、HAMD-24评分均低于对照组,CPT评分(2位数、3位数、4位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显著减低患者的抑郁症状,降低proBDNF值,提高注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帕金森患者10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对照组患者无认知功能障碍。比较两组患者的BDNF水平、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DNF水平(11.2±2.8)ng/ml、MOCA评分(23.3±2.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BDNF水平(13.6±2.5)ng/ml、MOCA评分(2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RP水平(4.2±1.4)mg/L,明显高于对照组(3.5±1.3)m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MOCA呈负相关(r=-0.813,P<0.05)。结论: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可能是引起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4):4-7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多导睡眠图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变化。方法?选取2017 年3 月~2018 年5 月在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60 例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考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ELISA 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DNF、NGF、NT-4 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抑郁伴睡眠障碍患者HAMD 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SQI 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DNF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GF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T-4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郁症与睡眠障碍存在双向作用关系,经过抗抑郁联合催眠剂治疗后,患者的HAMD、PSQI 评分显著降低,BDNF、NGF、NT-4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睡眠质量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组。比较两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一氧化氮(NO)]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评估两组认知功能。分析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及BDNF水平与MCCB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病例组MDA、GSSG、NO高于健康组,BDNF低于健康组(P<0.05)。病例组认知功能信息处理速度(SoP)、注意/警觉(AV)、工作记忆、词语学习(VrblLrng)、视觉学习(VisLrng)、社会认知、推理和问题解决(RPS)评分低于健康组(P<0.05)。病例组NO与SoP、VrblLrng、VisLrng评分呈负相关(P<0.05),GSSG与SoP、RPS评分呈负相关(P<0.05);BDNF与SoP、AV、VrblLrng、RPS评分呈正相关(P<0.05)。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氧化与抗氧化失衡及认知功能损害,氧化应激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水平和特点.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患者44名和正常对照者45名,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对患者疾病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抗抑郁药对急性脑梗死预后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该院1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干预组72例,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同时加用盐酸舍曲林治疗12周,对照组69例,仅进行常规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BI)指数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价卒中后情绪,简明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定认知功能,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结果 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NIHSS、HAMD评分分别为(1.77±0.58)分和(5.43±1.77)分,对照组分别为(4.06士0.79)分和(10.27±3.78)分,均较入组时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BI分别为(96.24士4.58)和(77.64±6.96),均较入组时明显升高(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血清BDNF水平分别为(8.38士0.74)、(5.72士0.67)ng/mL,均较入组时明显升高(P<0.05),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PSD发生率(10.0%)板对照组(53.6%)明显降低(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预防性应用抗抑郁药,可升高血清BDNF水平,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丁苯酞联合舍曲林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神经营养因子-3(NT-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158例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均分为联合组(79例,丁苯酞联合舍曲林口服)和舍曲林组(79例,盐酸舍曲林口服),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检测2组患者血清NT-3、BDNF及5-HT水平,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39)、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治疗效果;于治疗前、治疗第4及12周时,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治疗12周时,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94.94%)高于舍曲林组(81.01%,P<0.05),UPDRS、PDQ-39、HAMD及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舍曲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4、12周时,2组患者MMSE评分逐渐升高,且治疗4和12周时联合组高于舍曲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12周时的血清NT-3...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84-188
抑郁症作为常见精神障碍,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疾病负担重,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认知功能损害等症状。近年来抑郁症的认知功能损害症状受到广泛关注。认知损害不仅存在于抑郁症急性期,而且还可以作为残留症状持续至缓解期,残留的认知障碍是导致抑郁症复发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迫切需要既能改善抑郁情绪又能改善认知损害的药物。2017 年在中国上市的伏硫西汀是一种多模式新型抗抑郁药,在改善抑郁的同时可以改善认知症状,还可以调节血浆及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 rotrophic factor,BDNF)的水平上升高。本文旨对近年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的疗效、认知功能和对BDNF 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急性发作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组(观察组,n=40)和丙戊酸镁治疗组(对照组,n=40).连续治疗8周后,采用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估治疗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血清BDNF、GDN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BRM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00%vs.80.00%,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血清BDNF、G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血清TNF-α、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0水平,嗜睡、便秘、头晕、口感以及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在接受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喹硫平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血清BDNF、GDNF及炎性因子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伴失眠的疗效及对血清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抑郁症伴失眠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MECT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帕罗西汀治疗,MEC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MECT治疗,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来评估患者抑郁症状、睡眠质量,并检测患者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 MECT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MECT组HAMD-17评分和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MECT组血清5-HT、NE和BDN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帕罗西汀治疗基础上,增加MECT治疗能够上调血清神经递质和BDNF水平,更好地缓解抑郁症伴失眠患者抑郁症状和睡眠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原发性失眠患者中,存在睡眠知觉障碍与否的两种不同类型患者的睡眠生理及心理特征的异同。  方法  共纳入108例原发性失眠患者,其中整夜睡眠监测显示总睡眠时间超过6.5 h、睡眠效率大于85%且主客观睡眠时间差异≥60 min的为睡眠知觉障碍组,共22例,其余为非睡眠知觉障碍组。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心理测评。  结果  睡眠监测显示,与非睡眠知觉障碍患者相比,睡眠知觉障碍患者的睡眠结构更接近正常,总睡眠时间更长,睡眠潜伏期及入睡后觉醒时间更短,快速眼球运动(REM)期比例增加,浅非REM(NREM)期睡眠比例减少(P<0.05)。主观睡眠评估显示,两组均高估睡眠潜伏期、低估总睡眠时间及入睡后觉醒时间(P<0.05)。睡眠知觉障碍组患者的睡眠效率优于非睡眠知觉障碍组,前者睡眠知觉明显偏低,即前者睡眠时间估计误差更大(P<0.05)。两组各心理量表得分间无明显差异(P>0.05)。睡眠知觉障碍患者的主观睡眠潜伏期与抑郁自评量表得分间(r=0.472,P=0.027)存在相关关系,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间(r=0.401,P=0.064)无相关关系;客观睡眠潜伏期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r=0.192,P=0.392)、抑郁自评量表得分(r=0.159,P=0.479)间均无相关关系。  结论  两者的睡眠生理特征不同,心理特征相近,提示两个群体的治疗目标可能不同。抑郁情绪可能是睡眠知觉障碍患者高估睡眠潜伏期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