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显微内窥镜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2020年1—12月收治的8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open-lumbar-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OPEN-TLIF)治疗,观察组44例,采用显微内窥镜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植骨融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d对比,观察组Osweste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均优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B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74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下,观察组行BKP治疗,对照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结果 两组术后的VAS评分、 ODI评分及伤椎Cobb角均低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P <0.05);两组术后的VAS评分、 ODI评分及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水泥注入量多于对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BKP手术在缓解OVCF患者疼痛、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改善腰椎功能方面可以取得与PKP相似的效果,并能够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收治85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39例患者行PLIF(PLIF组),46例患者行TLIF(TLIF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椎间高度、椎间角度,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PLIF组术中出血量为(740±150)ml,TLIF组为(435±12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术后6、12个月ODI和VAS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椎间高度、椎间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6个月ODI、VA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高度、椎间角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ODI、VAS、椎间高度、椎间角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优良率为82.1%(32/39),TLIF组为84.8%(39/4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0%.结论 PLIF和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均可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效果,TLIF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术后恢复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4.
詹民 《现代医院》2014,(5):37-39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开窗术和椎板切开减压术在临床治疗腰椎爆裂骨折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68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病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以椎板切开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以后路椎板开窗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脊髓功能和影像学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脊髓功能评分(ASIA)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ASIA评分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角、椎管占位、椎体高度比都显著性优于术前,p<0.05;术后观察组的Cobb角、椎管占位、椎体高度比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椎板切开减压术,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椎板开窗术治疗后,脊髓功能、影像学指标及随访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插入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插入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 4 3例 ,5 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症 13例 ,椎管狭窄症 19例 ,退变性椎体滑脱 7例 ,椎弓崩裂性滑脱 4例。使用两种插入式融合器 :高分子聚醚醚酮融合器 31例 ,表面钛涂层融合器 12例。均行后路椎间融合术 (PLIF)。测量术前、术后 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 ,椎体间活动域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2 1个月。融合率 90 .7%。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得到满意恢复。疗效评定结果术后 3个月及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 86 .1%及 93.1%。结论 插入型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腰椎不稳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对6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改良经单侧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2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7例,退变性滑脱7例.累及单节段48例,累及双节段14例.通过观察融合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0(22.77±3.82)个月.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及椎弓根钉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年椎体间融合率为96.8%.依据JOA评分,优34例,良2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3.5%(58/62).术后VAS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充分减压同时能减少进入椎管带来的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ELTA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轻中度、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采用DELTA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治疗的24例为DELTA组, 采用传统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MIS-TLIF)术式治疗的24例为MIS-TLIF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腰腿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以及腰椎融合率(Bridwell椎间融合分级)。结果 DELTA组手术时间长于MIS-TLIF组, 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少于MIS-TLIF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且DELTA组术后各时点的腰腿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均优于MIS-TLIF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胸腰椎B型骨折经伤椎单节段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B型骨折患者,随机方法分组。A组患者接受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治疗,B组患者接受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性,术后随访1年以上,对比分析两组椎体前缘压缩率、后凸Cobb氏角的差异性。结果:与B组对比,A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椎体前缘压缩率明显小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后凸Cobb氏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B型骨折采用伤椎单节段固定治疗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椎体前缘压缩率改善情况方面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引导下撬拨复位治疗胸腰椎不稳定型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90例胸腰椎不稳定型爆裂性骨折患者,按组间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A组(30例)和对照B组(30例)。观察组行3D打印技术引导下撬拨复位治疗,对照A组行后前入路钛网重建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对照B组行后正中入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比三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疼痛程度、脊髓损伤情况、影像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A组、对照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对照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s角、椎管内占位百分比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对照B组术后VAS评分、ASIA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s角...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脊柱不稳的重建方法和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椎间植骨选择.[方法]选择收治的腰椎段不稳患者78例,根据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对照组行椎问自体髂骨块植骨,实验组行椎间自体棘突椎板连接处结构植骨.对两组患者术后融合率、融合所需时间以及疼痛改善和影像学诊断结果进行记录,应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融合率、融合所需时间、疼痛缓解评分程度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术后随访时(6个月,12个月),对照组患者的椎间隙高度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而对照组患者椎体滑脱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P<0.05),在维持椎间隙高度及减少腰椎滑移危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棘突根部与椎板连接处结构椎问植骨融合治疗脊柱不稳安全可行、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李建 《现代养生》2015,(4):63-64
目的:分析胸腰椎B型骨折经伤椎单节段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B型骨折患者,随机方法分组。A组患者接受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治疗,B组患者接受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性,术后随访1年以上,对比分析两组椎体前缘压缩率、后凸Cobb氏角的差异性。结果:与B组对比,A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椎体前缘压缩率明显小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后凸Cobb氏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B型骨折采用伤椎单节段固定治疗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椎体前缘压缩率改善情况方面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与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35例,侧方入路组采用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一期后路组采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Cobb角矫正情况、胸腰椎功能(ODI)及疼痛程度(VAS)。结果:术后1mo,两组ODI及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一期后路组低于侧方入路组(P0.05);术后3mo,两组Cobb角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或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胸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矫正Cobb角,前者在改善患者胸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方面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价值,以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手术治疗的新鲜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8例,按伤后接受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A、B两个治疗组,进行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观察指标与神经损伤恢复程度比较。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伤椎高度恢复、Cobb角及椎管占位情况,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按ASIA2000标准进行分级及评分。结果:68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68例患者的伤椎高度、Cobb角及椎管占位均获得明显改善;组间比较,A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损伤恢复结果提示,A、B两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A组患者的恢复程度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显著,伤后手术时间越早,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在全身情况允许时,对脊髓损伤患者尽可能在早期行内固定减压手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腰椎融合术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对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腰4-5节段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组(A组),半椎板切除椎间融合组(B组)。分别评价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的影像学指标变化,及临床效果变化。结果:A组患者中ASD的发生率为83.9%(73/87),B组患者中ASD的发生率为39.5%(32/81),患者的VAS和ODI评分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全椎板切除减压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半椎板切除术后。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在预防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分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椎板开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0年4月-2013年8月收治的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设计并给予患者脊柱后路椎板开窗术治疗,对比术前术后患者的Cobb角以及椎管面积残余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前cobb角和椎管面积残余率与术后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椎板开窗法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最大程度保留后柱结构,同时可较好实现复位,恢复胸腰椎的正常生理形态以及功能,可减少手术创伤,且操作简单,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减少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为临床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远期临床疗效,并与ALIF和PLIF术进行比较。方法 2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TLIF进行治疗,同期各选择腰椎退变性疾病20例患者行ALIF和PLIF术进行治疗,术后采取相同的术后管理及功能锻炼标准,2年后比较术前术后患者腰痛、腿痛VAS评分和各组之间VAS评分。结果术后2年各组腰痛、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TLIF组腰痛、腿痛VAS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术后2年各组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上升(P<0.05),而TLIF组JOA评分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LDDS)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42例行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的LDDS患者。统计42例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留院观察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对比手术前、术后1 w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矢状位前凸角、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躯干偏移及冠状位躯干偏移。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用时(205.13±10.3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30.52±50.23)ml、平均术后留院观察时间(8.25±1.35)d;与术前相比,术后1 w及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均较低,SF-36评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1 w相比,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均显著降低,SF-36评分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 w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矢状位前凸角、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躯干偏移及冠状位躯干偏移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w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矢状位前凸角、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躯干偏移及冠状位躯干偏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神经功能缺损等严重并发症,未出现钛棒、椎弓根螺钉断裂、Cage移位、固定失败等情况。结论对LDDS患者予以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疼痛及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38例)及B组(42例),两组分别行传统入路或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效果的差别。结果 B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P〈0.05);随访7~27月,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压缩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分别为91.93±3.65%、4.37±1.62°和6.87±0.63,B组分别为91.78±3.58%、4.40±1.65°和6.90±0.6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螺钉断裂及骨折复位丢失。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对机体损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撑开式椎问融合器行腰椎后路椎问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撑开式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定期随访摄X线片及CT,观察滑脱率及椎间隙高度指数矫正情况,椎间融合情况,并应用奥氏失能指数(ODI)评价腰背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0~160(123.3±16.4)min;术中失血量350~600(464.0±78.7)ml。患者随访12~36(24.3±7.3)个月,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期间20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根据改良Maenab分级标准,优1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0%(18/20)。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ODI评分、滑脱率明显低于术前,末次随访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指数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滑脱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发生椎间融合器下沉或移位、椎间隙塌陷及椎间隙高度明显丢失等情况。结论应用撑开式椎问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椎间融合率高、手术并发症少、可重建腰椎正常生物力学性能等优点,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开窗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比较,以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胸腰维爆裂性骨折28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组,采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开窗椎管减压治疗无神经损伤或轻微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共16例,采用常规后正中入路手术12例,分别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椎板间隙开窗椎管减压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侧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Frankel评分的恢复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开窗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相对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