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0,(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WHO命名为COVID-19,属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为了确保疫情期间安全、正常地开展康复诊疗工作,由中国康复医学会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国家医疗主管部门的相关指南和方案并参考相关文献,经反复讨论制订了本共识。共识对康复诊疗过程中的医务人员、患者及其陪护、探视人员及康复诊疗场所的防护,康复介入的阶段、类型、方法等均提供了指导意见。强调疫情期间按照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分类指导、安全有效的基本原则开展工作。本专家共识可供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相关学科以及其它康复医疗机构使用,并为今后可能发生类似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康复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3.
庄辉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4,(3)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有缺陷病毒, 需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才能复制。HD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 但全球不同区域的HDV感染人数不一, 目前尚无丁型肝炎确切的全球流行率数据。我国属于抗-HDV低度流行地区, 然而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抗-HDV阳性率较高。与HBV单独感染比较, 慢性HBV/HDV重叠感染会更快、更易进展为肝硬化、肝失代偿和肝细胞癌。抗HBV核苷酸类似物(NAs)对控制HDV感染无效, 新批准药物布尔韦肽(BLV)治疗慢性丁型肝炎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前也未发现耐药突变。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是救治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1], 在众多机械通气相关性并发症中, 人机异步(patient-ventilator asynchrony, PVA)是发生频率最高, 且是最容易被临床所忽视的主要问题之一, 处置不当将显著增加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2]。所以提高对PVA的早期监测、识别及管理能力尤为重要。反向触发(reverse triggering, RT)作为一种临床广泛存在但又尚未被充分诊断的特殊PVA形式, 早期识别与处理对重症患者的肺保护性通气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现对RT情况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对RT的识别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马方综合征(MFS)临床实验室基因诊断流程, 对MFS家系进行临床实验室基因诊断。方法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对2020年1月至12月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就诊的2个MFS家系患者FBN1基因进行测序分析, 然后利用Sanger测序验证二代高通量测序结果, 同时对家系正常人及100名健康人进行突变位点Sanger测序以明确家系中FBN1基因致病性突变, 并于2个家系孕妇孕中期指导其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MFS临床实验室诊断显示2例MFS患者FBN1基因分别存在c.2560T>C 杂合突变、c.6772T>C杂合突变的致病性突变, 2个家系中正常人及100名健康人均未见此突变;产前诊断显示家系一胎儿存在FBN1基因c.2560T>C杂合突变, 为MFS患儿, 家系二胎儿FBN1基因未见突变, 建议继续妊娠, 产后随访结果与临床实验室诊断结果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MFS临床实验室基因诊断流程, 对明确MFS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构建百草枯(paraquat, PQ)中毒引起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9-20至2022-01-16期间因急性PQ中毒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的患者, 收集患者基本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按照7∶3的比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 列线图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 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有效性。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PQ患者718例, 323例(45.0%)患者院内发生AKI, 378例(52.6%)院内死亡, AKI组患者病死率高于非AKI组(72.8%vs. 36.2,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毒至就诊时间(OR=1.018, 95%CI:1.006~1.030)、入院时白细胞计数(OR=1.128, 95%CI:1.084~1.17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OR=1.017, 95%CI...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率不断增加, 导致多黏菌素成为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重要防线, 但随着多黏菌素的使用增多, 其耐药率也逐渐升高。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机制多种多样, 以外膜修饰脂多糖为主。参与这一过程的基因除位于染色体上的双组份系统phoPQ、pmrAB、crrAB及负性调控跨膜蛋白mgrB基因外, 质粒携带的移动性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也能介导外膜修饰。其中, mgrB基因变异对多黏菌素耐药起关键作用。本文主要阐述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机制, 以更好遏制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发生。 相似文献
9.
孟庆义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2)
时光荏苒, 岁月匆匆。作为中国急诊医者, 直面新冠感染疫情, 继续驻足于抗疫的前线。狂吻岁月, 似火流年, 激情澎拜, 一路飞扬。作为华夏急诊学人, 探索人类疾病与健康, 依然盘桓于知识的海洋。静守时光, 兰香泼墨, 厚古薄今, 奋发向上。古人曰, 士欲宣其义, 必先读其书。2022年度国外急诊医学的新进展, 将改变人们以往的经验与认识。下面将介绍急诊医学领域中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新理论与新概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脑脊液EB病毒检出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 1100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因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送检脑脊液病毒检测, 其中19例脑脊液EB病毒检测阳性,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19例脑脊液EB病毒阳性患者中男12例, 女7例, 年龄<18岁5例, ≥18岁12例, 中位年龄27(5~58)岁。急性髓系白血病7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 霍奇金淋巴瘤1例, 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全部19例患者均为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其中二次移植1例。19例患者均有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抽搐或癫痫发作), 其中13例患者伴发热。10例头颅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19例患者中6例诊断为EB病毒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位诊断时间为移植后50(22~363)d。9例(47.3%)患者外周血EB病毒检测阳性, 均予以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治疗(其中2例患者行腰椎穿刺鞘内注射给药), 治疗后7例患者血EB病毒转为阴性。19例患者中2例复发, 2例死于EB病毒感染, 2例... 相似文献
11.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的生存率与第一目击者立即心肺复苏(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快速除颤、院前急救系统的响应时间与高级生命支持的质量、院内救治效率等密切相关[1,2,3,4]。本文报道由120调度员指导第一目击者对1例OHCA患者CPR及AED除颤、救护车急救人员现场恢复患者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院内多学科合作, 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in-artery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与机械通气的支持下, 植入支架1枚, 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2.
13.
脓毒症(sepsis)是指宿主对感染的失控反应, 使器官功能发生障碍, 危及生命[1,2]。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由感染引起的循环衰竭和细胞代谢异常引起的脓毒症的亚型, 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所致[3]。其病死率约为20% ~ 63%, 每年相关治疗费用极高, 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 相似文献
14.
侵袭性真菌病是感染病学、微生物学、临床药学等学科共同的焦点。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和真菌研究小组教育与研究联合会诊断标准中, 确定诊断和极似诊断对应有不同的真菌学检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组织专家制定指南, 就真菌侵入人体导致的血流感染、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眼部感染、胸腔腹腔感染、关节感染等的适应证、适用样本、检测技术、结果解释和会诊等真菌学信息给出了共识性推荐意见, 包括了常见的念珠菌、曲霉、毛霉、肺孢子菌、隐球菌、马尔尼菲篮状菌、镰刀菌、赛多孢等, 为该病的临床诊治防控和真菌学检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曾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是一种传播迅速、对人类生存危害极大的传染病, 其在老年群体中的危重患者比例要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近期国家管控政策将其调整为\"乙类乙管\"后[1], 感染人数迅速增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约有8%的患者出现肺炎表现[2], 重症和危重患者所占感染人数的百分比虽然很低(据报道2022年2~6月份上海地区奥密克戎BA.2感染者发生重症、危重症风险仅为0.27%)[3], 但是由于当下总体感染总数已达中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 所以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绝对数不容低估。鉴于在已知危重患者中, 死亡患者多为老年人, 多伴随各类基础性疾病, 且病毒主要损伤肺及肾、心、脑等重要脏器;而终末期直接致死的主要表现为肺功能严重损害(俗称\"白肺\"), 所以救治的重点理应从处理肺部损伤入手。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浙江省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中心 浙江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 浙江省高压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浙江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浙江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4)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全球发生率高、预后差的重大卫生问题[1,2]。我国每年有约105万人遭受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 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的发生率也比较高, 但出院存活率却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1,2,3,4,5,6]。分析当前我国心肺复苏领域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心脏骤停的预防、预警、早期互救体系还不完善, 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复苏后综合征的处理和康复治疗上各地发展不充分、不规范、不平衡[5,7,8]。通过加强心脏骤停中心(cardiac arrest centre, CAC)建设, 优化心脏骤停复苏整个链条中相关资源的配置和救治流程, 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9,10,11,12]。2018年浙江省在国内率先正式提出复苏中心的概念[7], 相对于心脏骤停中心可能更符合国人的表达习惯。复苏中心是指医疗机构针对心脏骤停患者建立的专门体系, 涵盖从心脏骤停预防到急救、监护、治疗、康复的全过程, 通过整合各种医疗资源并优化整个...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北京2022年冬奥会医疗急救转运情况, 探讨疫情下举办大型赛事医疗救治保障, 为合理统筹并优化冬奥场馆和涉奥酒店急救资源和救治流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7日冬奥村正式启用至2月20日冬奥会闭幕期间北京和延庆赛区涉奥医疗急救转运情况, 分析冬奥会与城市、场馆与酒店急救服务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 涉奥人员平均每万人急救转运7.5人次, 其中损伤与疾病类病例平均每万人为4.8人次、涉奥疫情相关病例平均每万人为2.7人次。涉奥酒店急救服务是场馆的1.7倍;主要疾病类型为疫情相关性疾病467例(39.51%)、外伤236例(19.97%)、呼吸系统疾病165例(13.96%)、消化系统疾病65例(5.50%)、心血管疾病48例(4.06%)、皮肤疾病38例(3.21%), 手部冻伤3例。结论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医疗急救服务平稳有序, 外伤和上呼吸道感染是冬奥会期间最主要的伤病, 运动员以外伤为主, 无危重病例, 工作人员急救转运比例较大, 应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本体感觉测试下踝关节振动觉、位置觉及运动觉的差异。方法选取存在本体感觉障碍的脑卒中患者28例(患者组)和健康志愿者22例(正常组), 其中患者组按照卒中侧别, 分为右侧脑卒中组(10例)和左侧脑卒中组(18组)。对患者组的健侧及患侧、正常组的优势侧及非优势侧, 先后进行振动觉阈值测试、被动关节角度重置测试、主动关节角度重置测试、运动最小阈值测试, 分析并比较健康志愿者与脑卒中患者之间、脑卒中患者患侧与健侧之间、左侧脑卒中患者与右侧脑卒中患者之间的本体感觉差异。结果患者组患侧振动觉阈值[(28.91±22.53)μm], 跖屈15°[(5.49±5.39)°]和背伸5°[(4.48±3.89)°]的被动位置觉绝对差值, 跖屈15°[(5.23±4.34)°]、跖屈30°[(3.26±1.73)°]和背伸5°[(4.97±3.48)°]的主动位置觉绝对差值, 跖屈20°[(11.21±15.57)°]、跖屈10°[(7.47±8.40)°]和中立位0°[(5.63±6.32)°]的运动觉阈值, 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患者组健侧振动觉阈值[(5.90...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灾害救援及急诊分诊理论, 以四川援长春医疗队执行长春工人体育馆方舱医院(简称长春工体方舱)救援实践为例, 介绍如何快速组建医生团队以实现批量患者的高效应急救治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横断面分析和前瞻性观察方法开展研究。横断面分析2022年4月支援长春工体方舱医院的四川医疗队医生的基本情况。工作量为2022年4月3月至28日在长春工体方舱的患者总数。在任务开始时、任务第1周、第3周利用五分评分法反映医生身心状态、压力状态和救援成就感。动静态分时舱内外联动排班和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方案在方舱运行10 d时完成全部实施, 对比方案实施前后医生查房效率和自评分变化, 总结救援成绩。结果承担长春工体方舱医院运维的四川援长春医疗队56名医生来自14家医院12个专业科室。在常规培训及分工基础上, 通过动静态分时舱内外联动排班及基于信息化的患者分区分级管理措施的实施, 批量患者入舱收治时间从每人(14.64±10.09)min缩短至(6.80±5.10)min(P<0.01), 静态查房时段每位医生每小时可查看患者数从(28.50±12.26)人提高到(68.43±19.95)人(P<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