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和肝衰竭(LF)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方法 纳入CHB患者23例,失代偿期LC患者20例,LF患者6例和成年健康人9例,采用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肠道菌群DNA,应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应用相关生物学软件和统计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肠道菌群门分类水平分析显示,每个样本均以拟杆菌门为主,其次为变形菌门;CHB组拟杆菌门丰度 (617.83)显著高于LC组(343.16)、LF组(182.15)和健康组(23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变形菌门丰度(183.16)多于CHB组(35.86)、LF组(18.87)和健康组(53.40,P<0.05);属分类水平显示,CHB组、LC组和LF组均以拟杆菌属为主,其次为普氏菌属、梭菌属;CHB组普氏菌属丰度(345.28)较LC组(46.75)、LF组(5.63)和健康组(20.14)明显增多,LC组拟杆菌属丰度最少(150.28,P<0.05)。结论 CHB、LC和LF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有显著性差异。拟杆菌为肠道优势菌群,在各样本中菌群丰度发生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可能有助于对疾病发生和处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外科收治的51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择5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胆囊结石与健康个体的肠道菌群分别以其各自粪便菌群作为代表,肠道菌群以传统培养方法选择性培养并进行定量分析;肠道菌群的构成和组分根据微生物群落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细菌培养结果显示胆囊结石患者粪便中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明显增加,肠杆菌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患者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含量明显下降,乳酸菌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菌门水平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丰度较高,胆囊结石患者中变形菌门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个体(P<0.05),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含量在两类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细菌属水平上,粪肠球菌、拟杆菌属、普拉梭菌属、毛螺科菌丰度较高,胆囊结石患者中普拉梭菌、毛螺科菌、罗氏菌属的含量胆囊结石患者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结论]肠道菌群失调是机体从胆固醇代谢异常到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复方蜥蜴散凝胶通过调节胃癌前病变(PLGC)模型大鼠肠道内益生菌与致病菌平衡,修复损伤胃黏膜,抑制PLGC进展。方法 将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20只,模型组100只,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复合造模法制备模型。大鼠胃组织取材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病理检测分析黏膜组织情况,对收集的粪便样本进行16 S rRNA基因测序分析,采用R语言对菌群与通路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复方蜥蜴散凝胶治疗后发现7个菌属发生了明显变化,分别是阿克曼菌属、类杆菌属、粪球菌属、乳杆菌属、普雷沃菌属、瘤胃球菌属、苏黎世杆菌属。结论 复方蜥蜴散凝胶可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双向调节作用如增殖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平衡肠道菌群结构,治疗PLGC。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肠道菌群紊乱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方法取清洁级SD大鼠30只,按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粪菌移植组、假粪菌移植组、卒中后抑郁组5组,每组6只大鼠。对空白对照组大鼠常规饲养,假手术组仅在局部切开皮肤,游离颈动脉后直接缝合切口,粪菌移植组经直肠灌注卒中抑郁患者粪便细菌上清液进行粪菌移植,假粪菌移植组采用等量等渗盐水灌肠,卒中后抑郁组采用单侧颈总动脉不完全结扎法,配合孤养结合利血平注射法造模。在实验进行第7、14、21天通过蔗糖水试验、旷野试验观察其行为学改变,评价动物造模情况。造模成功后,检测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大鼠肠道细菌群落构成情况。结果 (1)第14、21天,粪菌移植组大鼠糖水消耗量、垂直运动及水平运动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和假粪菌移植组(均P0.05),卒中后抑郁组大鼠糖水消耗量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2)粪菌移植组大鼠大脑中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和假粪菌移植组明显降低(均P0.05);卒中后抑郁组大鼠大脑中肾上腺素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多巴胺、5-羟色胺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降低(均P0.05)。(3)粪菌移植组大鼠肠道中普雷沃菌属、颤克杆菌属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和假粪菌移植组明显降低(均P0.05),大肠杆菌/志贺杆菌属含量较假粪菌移植组明显降低(P0.05),卒中后抑郁组大鼠肠道中普雷沃菌属、大肠杆菌/志贺杆菌属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减少,颤克杆菌属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变化及肠道菌群构成的改变,尤其是大肠杆菌/志贺杆菌属、普雷沃菌属、颤克杆菌属比例的减低,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发T2DM(EOD)肠道菌群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新发T2DM患者39例,其中EOD患者21例(EOD组),其余18例为T2DM组,另选取同期长期居住长沙市健康人群29名为正常对照(NC)组。收集研究对象临床指标及粪便,行16S r RNA测序,比较各组肠道菌群差异。结果 与T2DM组比较,EOD组年龄、HDL‐C、FC‐P降低(P<0.05或P<0.01),HbA1c、糖尿病酮症比例升高(P<0.05)。与NC组比较,EOD、T2DM组α多样性Observed‐species指数、β多样性升高(P<0.05或P<0.01)。线性判别效应分析显示,与T2DM组比较,EOD组肠道菌群大肠杆菌‐志贺菌属、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属丰度升高(P<0.05),厚壁菌门的布劳特氏菌属丰度升高,拟杆菌门的普雷沃氏菌属、拟杆菌属丰度降低。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EOD组中富集的变形菌门、大肠杆菌‐志贺菌属、克雷伯氏菌属与BMI、FPG、HbA1c、TG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 16s rDNA 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和健康人群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探讨肠道菌群对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名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和23名健康对照者的粪便样本和临床资料,并对16s rRNA V3-V4区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应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进行菌群鉴定及差异性分析。结果 α多样性分析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的粪便微生物多样性降低(p <0.001)。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的菌群群落各自聚类,组间差异明显(p =0.001)。在门水平上,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 0. 01), 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却显著增加(p< 0. 001)。在科水平上,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菌群中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 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 月形单细胞菌科(Selenomonadaceae)和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de) 的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01),而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 0. 05)。在属水平上,另枝菌属(Alistipes), 类杆菌属(Bacteroides), 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 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 小杆菌属(Dialister), 普氏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 芽殖菌属(Gemmiger), 丝状菌属(Kineothrix), 巨单胞菌属(Megamonas), 副杆菌属(Parabacteroides), 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11个菌属的相对丰度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患者中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 0. 05),而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和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菌属的相对丰度则高于健康对照组(p< 0. 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较健康人群显著降低,其菌落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和肝衰竭(LF)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方法纳入CHB患者23例,失代偿期LC患者20例,LF患者6例和成年健康人9例,采用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肠道菌群DNA,应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应用相关生物学软件和统计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肠道菌群门分类水平分析显示,每个样本均以拟杆菌门为主,其次为变形菌门;CHB组拟杆菌门丰度(617.83)显著高于LC组(343.16)、LF组(182.15)和健康组(23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变形菌门丰度(183.16)多于CHB组(35.86)、LF组(18.87)和健康组(53.40,P0.05);属分类水平显示,CHB组、LC组和LF组均以拟杆菌属为主,其次为普氏菌属、梭菌属;CHB组普氏菌属丰度(345.28)较LC组(46.75)、LF组(5.63)和健康组(20.14)明显增多,LC组拟杆菌属丰度最少(150.28,P0.05)。结论 CHB、LC和LF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有显著性差异。拟杆菌为肠道优势菌群,在各样本中菌群丰度发生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可能有助于对疾病发生和处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患者(CP)胰腺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4月CP患者60例作为CP组及健康人60例作为HC组,收集血液及粪便样本,测定粪便菌群结构,分析菌群微生态结构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之间相关性。结果:CP组215个OUT,HC组1178个OUT,CP组肠道微生物均匀度及丰度低于HC组;CP组与HC组相比,参数Shannon、Chaol、PD、Sobs明显降低,Simpson明显升高(P<0.05),PCA、PcoA分析得出CP组微生物构成与HC组明显不同;CP组肠道微生物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属、变形菌门,HC组肠道微生物主要为粪杆菌属、厚壁菌门,2组肠道微生物组成明显不同;HC组IL-6、MCP-1、IL-8以及TNF-α水平与C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韦荣氏球菌属、拟杆菌属以及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等病原菌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巨单胞菌属等肠道益生菌呈负相关;E1正常组与E1偏低组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1水平与gL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雨蛙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胰腺炎肠道菌群的影响,挖掘与其发生高度相关的肠道共生菌。方法 将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AP组)和对照组(Control组)。通过腹腔注射雨蛙素构建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收集血清标本检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收集胰腺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收集大鼠粪便,借助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两组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并通过与大鼠生理指标表型进行关联分析进而挖掘肠道共生菌。结果 雨蛙素诱导的急性胰腺炎可显著升高大鼠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P<0.01),降低胰腺干湿比(P<0.01),造成胰腺组织结构弥漫性破坏;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两组间肠道菌群存在差异,其中急性胰腺炎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属水平上以埃希氏-志贺氏菌属、拟杆菌属和肠球菌属为主要优势属。结论 雨蛙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胰腺炎引起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降低及物种组成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模型,观察NAFLD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方法建立NAFLD大鼠模型,通过大鼠肝脏病理切片HE染色验证NAFLD模型的成立,利用16sRNA测序技术对粪便肠道微生物进行检测分析,探讨NAFLD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肝脏组织学检查显示NAFLD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明显,提示NAFLD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对照组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NAFLD组(P0.05)。提示对照组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丰富于NAFLD组。在门水平的变化情况提示,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均P0.05),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则较低(P0.05)。在科水平的变化情况提示,正常对照组以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拟杆菌科_S24-7为优势菌科,而NAFLD组则以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为优势菌科。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中的毛螺菌科、拟杆菌科、脱硫弧菌科、氨基酸球菌科、Christensenellaceae菌科等相对含量较高(均P0.05),而拟杆菌科_S24-7、普雷沃氏菌科、乳杆菌科等相对含量较低(均P0.05)。结论 NAFLD可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并且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患儿与健康儿童肠道菌群的物种分布和功能变化差异,初步揭示肠道菌群在诺如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10例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患儿粪便标本(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组,NoV组),以6例健康儿童粪便标本为对照(健康对照组,HC组),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肠道菌群物种的结构、丰度及功能差异,展示与诺如病毒感染相关的菌群物种及功能。结果 NoV组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广古菌门丰度增高,在菌纲水平上红蝽杆菌纲丰度增高,在属水平上梭状芽孢杆菌属丰度降低,在种水平上单形拟杆菌丰度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DA Score>2,P<0.05)。与HC组比较,NoV组大量与微生物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发生了显著改变,包括K25026、K12132、K00560、K07029、K01537基因表达上调,而K03406、K02406、K03563基因表达下调。NoV组6种代谢通路丰度显著增高,8种代谢通路丰度显著降低(LDA Score>2,P<0.05)。以上代谢通路的差异与相关功能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两肾一夹(2K1C)肾血管性高血压(RVH)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为RVH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K1C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2K1C手术制备RVH模型。无创尾套法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手术干预4周后,收集肠道中粪便并从中提取菌群DNA,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分析2K1C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肠道中优势菌群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进行定量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2K1C模型组尾动脉收缩压显著升高(164.77 mm Hg比122.08 mm Hg,P0.05),而假手术组尾动脉收缩压与造模前相比未发生明显改变(122.08 mm Hg比120.13 mm Hg,P0.05)。2K1C模型组与假手术组间肠道菌群多样性有明显差异(P0.05),且2K1C模型组肠道菌群多样性较低。2K1C模型组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含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2.335×10-3ng/g比1.805×10-2ng/g,0.048 ng/g比0.139 ng/g,P0.05)。结论 2K1C RVH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含量发生明显改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2K1C大鼠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肠湿热型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结肠镜活检收集47例大肠湿热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腺瘤组织(观察组)以及20例大肠湿热型结直肠腺瘤的瘤旁黏膜组织(对照组),提取组织DNA,对细菌16S rDNA序列V3-V4高变区进行PCR扩增,定量检测PCR产物,纯化后的混合DNA产物在Illumina MiSeq平台上对2组样本的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进行测定并分析组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在门水平上,2组样本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排名前10种的菌门中,变形菌门的丰度比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杆菌门的丰度比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2组样本的前20种优势菌种所共有的菌种中,埃希菌-志贺菌属的丰度比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单胞菌属的丰度比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湿热型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构成与瘤旁黏膜存在明显差异,腺瘤患者黏膜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失衡,形成了易于肿瘤生长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研究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所致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从"肠道微生态"这一全新角度为该模型提供更丰富的数据,也为深入探讨UC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2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UC模型组,模型组饮用4%的DSS溶液7d复制UC模型.收集两组大鼠粪便排泄物,采用PCR-DGGE法研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相似性及丰度;对优势条带进行回收测序,鉴定菌种.所得结果及数据采用Quantity one、Chromas、MGAE5、SIMCA-P+及SPSS18.0等软件进行分析.结果:DSS诱导UC后7d,模型大鼠出现便血、病理形态学改变等典型的UC炎性病变特征.样本优势条带菌种鉴定显示大鼠的肠道细菌主要归属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大类,但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P<0.05).菌种鉴定表明UC组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和毛螺科菌(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菌种显著较少,而双酶梭菌(Clostridium bifermentans)等菌种含量明显增多(均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膳食结构对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研究鞭虫感染者肠道疾病与饮食关系奠定基础。方法 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5个乡镇选取34名鞭虫感染者,收集研究对象膳食资料,通过16S rDNA测序平台分析不同膳食结构下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差异。结果 未发现膳食摄入量高低与肠道菌群α多样性或β多样性有关,但蔬菜、奶制品和肉制品三种膳食结构与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与组成有显著关联。不同蔬菜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3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3组)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相对丰度高于每日摄入量>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1组)(t=2.211,P<0.05);PDV3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低于PDV1组(t=2.246,P<0.05);PDV3组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低于每日摄入量300~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2组)(t=2.610,P<0.05)。不同奶制品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300~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2组)狭义梭菌属1相对丰度高于每日摄入量>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1组)(t=3.025,P<0.05);每日摄入量<3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3组)另枝菌属(Alistipes)相对丰度低于PDD1组(t=3.234,P<0.05);PDD3组瘤胃球菌UCG-014属(Ruminococcaceae UCG-014)相对丰度低于PDD2组(t=2.255,P<0.05)。不同肉制品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120~200 g的鞭虫感染组(PDM2组)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 2)相对丰度低于PDM1组(t=2.672、2.731,P均<0.05);每日摄入量<120 g的鞭虫感染组(PDM3组)小类杆菌属(Dialister)相对丰度低于PDM2组(t=2.402,P<0.05)。结论 不同膳食结构影响鞭虫感染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提示应重视日常膳食摄入对鞭虫感染人群肠道疾病的调节作用,通过补充蔬菜、奶制品、肉制品来降低狭义梭菌属1等有害菌丰度,提高双歧杆菌属和另枝菌属等有益菌丰度,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或避免鞭虫感染人群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重症肺炎(SP)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SP患者16例为观察组,体检健康者1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新鲜粪便,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粪便中的肠道菌群丰度(Ace指数、Chao指数)和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并比较两组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的肠道菌群丰度。比较两组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分析观察组属水平上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免疫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IgA、IgG均低于对照组,Simpson指数、WBC、NEUT及IgM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及双歧杆菌属、大肠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毛螺菌属、梭菌属相对丰度均低于对照组,拟杆菌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差异及出现药物性肝损伤时肠道菌群的变化,分析肠道菌群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LI)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的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的粪便标本,并根据患者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4周内是否发生肝功能异常分为肝损组(ATLI组)与对照组(Non-ATLI组),采集发生肝损伤时的粪便标本。利用实验室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通过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比较抗结核前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物种组成及组件丰度的变化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差异的肠道菌属与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菌群组成及相对丰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结构均发生了改变(P<0.05);通过LEfSe分析,两组患者之间共找到17个具有显著差异的分类群(P<0.05);进一步分析肠道差异菌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发现乳杆菌(Lactobacillus)、Herbinix、Anaerosporobacter、[...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顽固性便秘患者菌群移植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与肠道动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诊断并行菌群移植的顽固性便秘患者20例,均给予疗程为1周的菌群移植治疗,于治疗前后进行肠道动力检测、肠道菌群检测,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患者右半结肠传输时间(right colonic transit time,RCTT)、左半结肠传输时间(left colonic transit time,LCTT)和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时间(rectosigmoid transit time,RSTT)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 05);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丰度、Shannon-Wiener指数及最大Shannon-Wiener指数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 0. 05);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治疗前患者肠道菌群内梭菌目、肠杆菌科、埃希氏杆菌属、副杆菌属、假单胞菌科、考拉杆菌属、克雷白氏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大于治疗后,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内乳杆菌科、瘤胃菌科、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普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大于治疗前。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与RCTT呈显著负相关(r=-0. 561,P=0. 000),菌群丰度、双歧杆菌属、普氏菌属相对丰度与LCTT呈显著负相关(r=-0. 521,-0. 386,-0. 464; P=0. 001,0. 014,0. 003),梭菌目相对丰度与LCTT呈显著正相关(r=0. 453,P=0. 003),Shannon-Wiener指数、最大Shannon-Wiener指数与RSTT呈显著负相关(r=-0. 478,-0. 464; P=0. 002,0. 003),梭菌目相对丰度与RSTT呈显著正相关(r=0. 438,P=0. 005)。结论顽固性便秘患者菌群移植后肠道微生物具有明显改变,且与肠道动力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结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结肠癌患者手术前后粪便标本50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菌属细菌、梭杆菌属、梭菌属、双歧杆菌属和丁酸盐产生菌的数量及比例变化。结果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梭菌属、双歧杆菌属和丁酸盐产生菌的拷贝数量均明显下降,这说明手术对于肠道菌群有抑制作用。从各类菌所占比例变化来看,拟杆菌属、梭菌属细菌的比例变化未发生明显改变,梭杆菌属类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而双歧杆菌和丁酸盐产生菌在菌群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结论结肠癌手术对于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都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度参数,评价其与乙型肝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招募的健康志愿者、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与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各40例)的血液和粪便标本进行检验。根据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及相关生物信息学技术获得目标菌群相对丰度及差异,选用MetaStat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及乳杆菌属作为分子,参考肠型代表菌属,选择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及瘤胃球菌属作为分母,建立乙型肝炎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衡度比值(hepatits B cirrhosis dysbiosis indicator,HBCDI)。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HBCDI与MELD评分、INR的相关性,评价其与肝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以(肠球菌属+链球菌属+乳杆菌属)相对丰度/(瘤胃球菌属+普氏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为HBCDI,健康对照组、代偿组和失代偿组HBCDI分别为0.017、0.033及0.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95,P 0.001)。HBCDI诊断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AUC为0.75,与MELD评分、INR、TBil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P=0.05)、0.38(P=0.017)和0.19(P=0.048)。结论 HBCDI可反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程度,HBCDI越大,肝病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