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心律失常概述心律失常主要是患者过于激动而产生于窦房结或者是外窦房结激动发生异常,处于激动的传导受阻、经异常通道传导或者是缓慢,也就是患者的心脏活动起源或者是传导出现障碍,从而引发患者的心脏搏动节律或者是频率出现异常。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心律失常属于较为重要疾病。此病可以单独发病,同时可以和其他相关的心血管病伴发。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张斯文  孙轶华 《医学研究杂志》2021,50(2):9-12,16, 16
外泌体是细胞激活或损伤释放到细胞外液中的一种囊泡状物质,其内部装载了多种蛋白质、脂质和mRNA/microRNA,在机体细胞间的通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前期关于外泌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肿瘤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领域,而近年来外泌体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外泌体在糖尿病心肌病、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等疾病中取得了较多进展,可能成为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个潜在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外泌体是细胞外囊泡的一种,包含多种蛋白质、脂质及核酸,介导细胞间的物质传递与信号转导,从而调控机体正常或病理状态。人体内多种细胞均可分泌外泌体,外泌体可参与机体血液凝固、炎症、细胞迁移与分化、肿瘤侵袭与转移等过程。外泌体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高压、心肌梗死、心肌肥大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外泌体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4.
外泌体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膜性囊泡,既可在细胞间传递活性物质,还可通过调控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参与细胞活动。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上皮细胞获得间充质细胞特性的过程,在众多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外泌体在EMT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外泌体可促进细胞发生EMT,赋予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促进血管新生和加快肿瘤 生长;另一方面,外泌体亦可抑制EMT,发挥减弱肿瘤细胞侵袭能力,抑制心、肝、肾纤维化,改善心肌梗死等作用。外泌体可能 是通过携带EMT相关蛋白或miRNA,调控EMT相关信号通路发挥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是小儿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一种表现。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日见增多。说明对本病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均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发展。一、心律失常的概述正常心脏冲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定的频率、速度和一定的程序传布激动至心房与心室。从解剖生理学角度来讲,心律失常主要是产生冲动和传导冲动系统发生障碍的结果。故心律失常归纳为两大类:(一)冲动起源异常引起:(窦房结以下的异位节律点释放)1.各种过早搏动:房性、结性和室性。  相似文献   

6.
外泌体是内吞作用起源的脂质微囊泡,其内容物含微小RNA、mRNA转录本、蛋白质和脂质等。外泌体的分泌过程与细胞生理、病理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外泌体内容物成分会发生应激性变化。因此,心血管疾病发生过程中产生的外泌体内容物成分可以作为疾病状态判断的标志物。此外,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还能够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为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外泌体是一种可由任何类型的细胞释放的纳米级膜性囊泡,内含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其由多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后被释放到细胞外。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免疫调节中,外泌体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外泌体在AD的病理进展中具有双重作用,其内容物(微RNAs)为AD的诊断和评估提供了新型的生物学指标。同时,外泌体还可通过转运蛋白和核酸介导细胞间通信,并以其独特的生物特性成为药物传递的载体,从而在AD中发挥治疗作用。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外泌体在AD中的作用机制和作为诊断标志物及药物载体的个体化、精准化应用。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却不能用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肌组织病变解释的心肌疾病。该病为2型糖尿病(T2DM)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晚期糖尿病心力衰竭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在广泛微血管病变和代谢紊乱基础上出现广泛心肌组织的灶性坏死,逐渐出现亚临床心功能障碍,并逐渐进展至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重症患者甚至发生猝死。其机制尚不明确,也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30-150 nm的小囊泡,含有多种RNA和蛋白质,现如今,外泌体特指盘状囊泡,直径在40-100 nm。多囊泡体是外泌体的主要来源,其是由细胞内的溶酶体微粒通过内陷而形成,其外膜与细胞膜融合以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外泌体存在于自身的体液中,能从一些可培养的细胞分泌出来。外泌体作为一种特异性分泌出来的膜泡,可以作为细胞间通讯的一种工具。外泌体中的某些生物成分可能在DCM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对DCM的治疗有着一定作用。现主要从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外泌体在DCM治疗中的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DCM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外泌体是人体内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囊泡,可被分泌至人体多种体液中,包括血清、尿液、唾液以及卵泡液等。体液中的外泌体在细胞分化、增殖/生长、凋亡、血管生成和炎症等多种生物学和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微小RNA(miRNA)作为外泌体囊泡中的一种物质,是一种17~24个核苷酸的小非编码RNA,通过与信使核糖核酸(mRNA)上的互补序列结合从而促进mRNA降解或翻译抑制,参与介导转录后调控。外泌体miRNA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癌等多种妇产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疾病的监测及治疗方面,外泌体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0.
外泌体是生物体内一类由内质网加工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的双层脂质囊泡体,其内含多种生物信息分子,如脂质、蛋白质、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等,其中lncRNA可通过与miRNA、蛋白质等相互作用形成信号调节通路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外泌体lncRNA的调节作用更是丰富了现有生物调控网络。近年来研究发现,lncRNA及外泌体lncRNA参与了内皮细胞、心肌细胞、单核细胞等相关细胞的功能调控,进而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本文将对近年来lncRNA及外泌体lncR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生物标志物作用、相关病理机制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正>心律失常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此外,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电解质紊乱,胸腔或心脏手术,某些药物副作用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亦可诱发心律失常。临床所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抗快速心律失常药和抗缓慢心律失常药2类。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常采用阿托品和异丙肾上腺素等治疗,本文主要介绍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定顺序,依次下传至心房、房室连接处、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使全心肌激动。当激动的产生或传导发生异常时,就使心脏活动的频率和节律发生紊乱,称为心律失常。中国每年死于心  相似文献   

12.
<正> 心律失常是小儿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一种表现。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日见增多。说明对本病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均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发展。一、心律失常的概述正常心脏冲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定的频率、速度和一定的程序传布激动至心房与心室。从解剖生理学角度来讲,心律失常主  相似文献   

13.
外泌体是可由大多数细胞分泌的小囊泡。外泌体及其包含的microRNA、mRNA、蛋白质在细胞间通讯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外泌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及免疫治疗,并可作为诊断疾病的有效生物标志物。此外,外泌体可被用作药物传递的生物载体。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包括血管损伤、免疫异常、内脏器官及皮肤纤维化。近年来,在研究SSc的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推动了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外泌体的组成、功能,外泌体在SSc发病以及诊治方面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外泌体是由细胞向外界分泌的一种细胞外囊泡,其能抵抗外界的破坏而稳定存在于人体体液中,并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交流和信号转导。近年来,外泌体微RNA(miRNA)成为肾脏疾病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可作为多种肾脏疾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和狼疮肾病等)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外泌体miRNA在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也表现出潜在的研究价值。但外泌体miRNA在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未来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外泌体作为细胞间生物信息的载体,在细胞间信号传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广泛参与细胞自噬、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免疫调节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外泌体通过其传递的内容物影响目标细胞的自噬水平。自噬是一种细胞分解代谢过程,可通过消除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和受损的细胞器来维持细胞内稳态,目前的研究表明自噬与心脏的衰老和萎缩密切相关。因此,调节自噬可能是未来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通过综述外泌体的生物发生和自噬的意义以及外泌体和自噬之间的关系,总结介绍了外泌体调控自噬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作用及其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外泌体是由多种细胞释放的纳米级脂质囊泡,能够通过他们的载体介导细胞间信号和通讯。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进展中也起着重要而复杂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从免疫细胞中提取的外泌体对这些病理状态显示出多效性作用,但上述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的证实与解释。在这篇综述中,笔者首先描述了外泌体的生物发生、成分和生物学特性,然后讨论了免疫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内皮功能障碍等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免疫细胞来源外泌体作为一种活跃的细胞间通讯体,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释放到细胞外基质的纳米级膜性囊泡,其由脂质双层膜包裹。外泌体富含细胞特异的蛋白质、脂类以及核酸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细胞间的重要信息载体,广泛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外泌体在一些肺部炎症性疾病的发病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故外泌体有望作为这些疾病的新型诊断标志物及生物治疗靶点。本文作者综述了外泌体在肺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形成及/或激动传出发生障碍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持久性心动过缓。病变可波及心房、房室交界处及心室内传导系统,因此尚可伴发异位快速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处功能障碍以及房内、房室、室内传导阻滞等。现将1974年以来观察到的35例病窦作一临床分析,并复习文献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直径为30~100 nm,由细胞主动分泌到细胞外的膜性囊泡,可以从尿液及其 他生物体液(如血浆、羊水、唾液、腹水等)中提取并分离出来,其携带的蛋白质、核酸、脂类等可在细胞间传递遗 传物质,并参与细胞的免疫调节。尿外泌体在生理状态下主要来源于面向管腔的各种细胞,其内含有的蛋白质、 RNA 等参与慢性疾病微环境中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最近的研究表明,尿外泌体的提取分离可以作为某些慢性疾 病的诊疗标准,甚至可判断预后。该文总结了在代谢性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中尿外泌体的治疗应用及作用机制 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是指窦房结及其周围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窦性激动发放过缓、激动形成或窦房传导障碍等心律失常。其病因包括窦房结动脉疾病(如冠心病、炎症性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特发性心肌纤维化等)、心肌病、高血压、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但以冠心病居首位[1]。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其病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