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曾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是一种传播迅速、对人类生存危害极大的传染病, 其在老年群体中的危重患者比例要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近期国家管控政策将其调整为乙类乙管后[1], 感染人数迅速增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约有8%的患者出现肺炎表现[2], 重症和危重患者所占感染人数的百分比虽然很低(据报道2022年2~6月份上海地区奥密克戎BA.2感染者发生重症、危重症风险仅为0.27%)[3], 但是由于当下总体感染总数已达中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 所以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绝对数不容低估。鉴于在已知危重患者中, 死亡患者多为老年人, 多伴随各类基础性疾病, 且病毒主要损伤肺及肾、心、脑等重要脏器;而终末期直接致死的主要表现为肺功能严重损害(俗称白肺), 所以救治的重点理应从处理肺部损伤入手。  相似文献   

2.
由新型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自2019年12月底爆发以来, 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大规模传播[1]。近来奥密克戎毒株也呈现出普遍易感性, 且有症状的患者比例高。患者可出现高热、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疲劳、恶心、胸闷、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并且可同时出现凝血、心血管、消化、泌尿、免疫等系统的损伤, 甚至发生速发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2]。国内研究显示奥密克戎毒株导致的重症率为0.27%-~0.50%[3]。  相似文献   

3.
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南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级教授、恩师吴宗耀教授因感染新冠, 医治无效, 于2023年1月27日20时25分仙逝, 享年89岁。您的离去, 让我们失去了一位驰名中外的大教授、大先生, 让我失去了我最爱戴、最尊重的恩师, 是康复医学界和西南医院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4.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有缺陷病毒, 需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才能复制。HD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 但全球不同区域的HDV感染人数不一, 目前尚无丁型肝炎确切的全球流行率数据。我国属于抗-HDV低度流行地区, 然而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抗-HDV阳性率较高。与HBV单独感染比较, 慢性HBV/HDV重叠感染会更快、更易进展为肝硬化、肝失代偿和肝细胞癌。抗HBV核苷酸类似物(NAs)对控制HDV感染无效, 新批准药物布尔韦肽(BLV)治疗慢性丁型肝炎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前也未发现耐药突变。  相似文献   

5.
在人体众多的免疫细胞中, 中性粒细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占血液白细胞的60%, 是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 在抵抗病原中处于一线位置。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寿命短而快速更新的细胞, 大量中性粒细胞常驻于肺部, 参与肺部的免疫反应。目前的研究显示, 中性粒细胞在对抗病毒感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另一方面, 中性粒细胞在免疫损伤及急性肺损伤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作用。最近研究发现, 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以及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的生成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发病及进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对其作用与机制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COVID-19的复杂发病机制, 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靶点。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在全球范围广泛流行, 对人类健康和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 可由复制转录复合物的不连续转录产生亚基因组RNA。这种不连续转录由转录调控序列调控, 通过切换基因组RNA上的模板产生。目前检测亚基因组RNA的方法主要有二代测序技术、纳米孔测序技术、逆转录液滴数字聚合酶链反应和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等。病毒进入感染细胞进行复制时才会产生亚基因组RNA, 因此亚基因组RNA是较好的反映病毒复制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时光荏苒, 岁月匆匆。作为中国急诊医者, 直面新冠感染疫情, 继续驻足于抗疫的前线。狂吻岁月, 似火流年, 激情澎拜, 一路飞扬。作为华夏急诊学人, 探索人类疾病与健康, 依然盘桓于知识的海洋。静守时光, 兰香泼墨, 厚古薄今, 奋发向上。古人曰, 士欲宣其义, 必先读其书。2022年度国外急诊医学的新进展, 将改变人们以往的经验与认识。下面将介绍急诊医学领域中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新理论与新概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马方综合征(MFS)临床实验室基因诊断流程, 对MFS家系进行临床实验室基因诊断。方法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对2020年1月至12月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就诊的2个MFS家系患者FBN1基因进行测序分析, 然后利用Sanger测序验证二代高通量测序结果, 同时对家系正常人及100名健康人进行突变位点Sanger测序以明确家系中FBN1基因致病性突变, 并于2个家系孕妇孕中期指导其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MFS临床实验室诊断显示2例MFS患者FBN1基因分别存在c.2560T>C 杂合突变、c.6772T>C杂合突变的致病性突变, 2个家系中正常人及100名健康人均未见此突变;产前诊断显示家系一胎儿存在FBN1基因c.2560T>C杂合突变, 为MFS患儿, 家系二胎儿FBN1基因未见突变, 建议继续妊娠, 产后随访结果与临床实验室诊断结果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MFS临床实验室基因诊断流程, 对明确MFS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年女性, 无明显诱因双眼伴异物感多天, 根据患者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通过患者眼内虫体的检出及镜下观察, 明确诊断为结膜吸吮线虫病。经过针对性治疗,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近年来哮喘的诊疗趋于精准医学, 哮喘的个体化治疗首要是立足于个体化诊断, 但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及临床表型各异, 其高度异质性也带来了实现个体化诊治的巨大挑战, 基于多维度、多手段的诊断与评估是重要的实践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据WHO统计, 截至2022年12月19日, 全球累计确诊COVID-19病例超过6.49亿, 死亡人数逾664万, 其中我国累计确诊病例1 007万, 死亡3.13万(含港澳台地区, 其中本土死亡5 235例)[1]。2022年初,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共同组织专家撰写了《成人血液病患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共识)[2], 为我国血液病患者进行新冠疫苗接种提供了重要指导。2022年以来, 具有更强免疫逃逸和传播力的Omicron变异株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流行株, 同时新冠病毒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 新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根据疫情发展和Omicron变异株致病力下降的现状,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先后发布了优化疫情防控策略的二十条和新十条, 表明我国疫情防控策略发生了巨大转变。为适应这一变化, 使我国血液病患者更为合理有效地进行新冠疫苗接种及感染防控, 现对2022版共识进行更新和修订, ...  相似文献   

12.
心率变异性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之一, 因其无创、方便、快捷等优点, 目前被广泛应用。各种心脏疾病, 包括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及心肌疾病等, 均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密切联系, 因此心率变异性也成为临床预测心脏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就心率变异性的研究现状及在临床常见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是救治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1], 在众多机械通气相关性并发症中, 人机异步(patient-ventilator asynchrony, PVA)是发生频率最高, 且是最容易被临床所忽视的主要问题之一, 处置不当将显著增加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2]。所以提高对PVA的早期监测、识别及管理能力尤为重要。反向触发(reverse triggering, RT)作为一种临床广泛存在但又尚未被充分诊断的特殊PVA形式, 早期识别与处理对重症患者的肺保护性通气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现对RT情况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对RT的识别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全球发生率高、预后差的重大卫生问题[1,2]。我国每年有约105万人遭受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 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的发生率也比较高, 但出院存活率却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1,2,3,4,5,6]。分析当前我国心肺复苏领域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心脏骤停的预防、预警、早期互救体系还不完善, 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复苏后综合征的处理和康复治疗上各地发展不充分、不规范、不平衡[5,7,8]。通过加强心脏骤停中心(cardiac arrest centre, CAC)建设, 优化心脏骤停复苏整个链条中相关资源的配置和救治流程, 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9,10,11,12]。2018年浙江省在国内率先正式提出复苏中心的概念[7], 相对于心脏骤停中心可能更符合国人的表达习惯。复苏中心是指医疗机构针对心脏骤停患者建立的专门体系, 涵盖从心脏骤停预防到急救、监护、治疗、康复的全过程, 通过整合各种医疗资源并优化整个...  相似文献   

15.
侵袭性真菌病是感染病学、微生物学、临床药学等学科共同的焦点。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和真菌研究小组教育与研究联合会诊断标准中, 确定诊断和极似诊断对应有不同的真菌学检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组织专家制定指南, 就真菌侵入人体导致的血流感染、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眼部感染、胸腔腹腔感染、关节感染等的适应证、适用样本、检测技术、结果解释和会诊等真菌学信息给出了共识性推荐意见, 包括了常见的念珠菌、曲霉、毛霉、肺孢子菌、隐球菌、马尔尼菲篮状菌、镰刀菌、赛多孢等, 为该病的临床诊治防控和真菌学检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某新型冠状病毒定点医院临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实验室进行核酸污染监测及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于2022年3月14日至5月16日每周一对某新型冠状病毒定点医院临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实验室实验过程中以及消毒后各高风险实验活动区域及实验室工作人员防护物品表面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采样,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各高风险实验活动区域及实验室工作人员防护物品表面共40处采样点采集760份样本。样本处理区有8个采样点检出阳性, 阳性率为27%(27/100), 其中以生物安全柜、转运箱外表面和编号样本架阳性检出率最高, 分别为5/10、4/10和6/10。核酸检测区有7个采样点检出阳性, 全部出现在PCR综合实验间, 阳性率为7.1%(10/140), 其中以样本传递窗和核酸检测区门把手阳性检出率最高, 均为4/20。来自样本处理区的阳性样本靶基因Ct值显著高于核酸检测区。实验人员防护物品表面的检出阳性率为20%(16/80), 部分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外层手套阳性检出率最高可达9/10。消毒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实验室各区域及实验人员防护物品表面的核酸残留能够被有效清除。结论实验...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30年, 高分辨力经阴道和经腹超声探头的发展、高敏感血流彩色多普勒技术的改进, 以及早孕期超声检测胎儿颈后透明层厚度(nuchal translucency, NT)预测染色体异常的普及, 使得早孕期超声检查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多年的早孕期超声应用研究证实其在妊娠风险评估和早期检测重大畸形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2]。30多年前Gembruch等[3]首次报道了应用经阴道二维灰阶与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此后文献证实了有明显结构改变的CHD可以在早孕期(11~13+6周)的超声检查中被筛查出来, 甚至获得正确诊断[4,5,6]。一项对63个早孕期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 即使是在低危人群, 早孕期超声检出心脏结构畸形的敏感性也可达0.558, 早孕期获得诊断的CHD占所有孕期可检出CHD的63.67%。而在高危人群中CHD的检出敏感性更高, 达0.6774, 早孕期获得诊断的CHD占所有孕期可检出CHD的79.86%[7]。早期发现的严重结构改变的心脏异常多数预后不良, 及时诊断对妊娠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随着质谱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检验领域, 配置质谱仪器、建设临床质谱实验室已成为众多医疗机构及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的选择。与常规生化免疫系统相比, 质谱分析检测系统对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更为严格, 需配备的辅助设备、耗材、试剂种类更为繁多, 手工操作环节更加繁琐, 同时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更高。目前尚缺乏临床质谱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如何建设安全高效、工作流程顺畅且符合质量规范要求的临床质谱实验室仍是医疗机构面临的严峻考验。为规范医疗机构临床质谱实验室建设,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生化检验学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联合领域内专家从临床质谱实验室通用要求、人员、环境、仪器、试剂及耗材要求等方面制定共识。  相似文献   

19.
负压性肺水肿(negative pressure pulmonary edema, NPPE)又称为梗阻后肺水肿, 是一种潜在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引起上呼吸道梗阻的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NPPE。儿童NPPE并不常见, 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NPPE临床特征的认识, 本研究对18例NPPE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范围内,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近几十年来心肺复苏技术不断进步, 但CA患者预后仍然不容乐观。与心肌梗死、脑卒中相似, CA救治具有高度的时间依赖性, 且CA导致的全身系统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使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因此CA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参与、及时有效、综合专业。的集束化治疗策略。研究表明将CA患者运送至反应迅速、综合救治水平较高的医疗中心, 生存率可从30.8%上升至58.7%, 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比例升高近3倍[1]。在这种背景下, 心脏骤停中心(cardiac arrest center, CAC)的概念应运而生, 旨在为CA患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综合集束化治疗策略, 改善患者生存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