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敌草快(DQ)混合百草枯(PQ)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日至2022年3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45例百草枯、敌草快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混合组、百草枯组(PQ组)和敌草快组(DQ组)。对比三组临床指标、器官功能不全, 不同中毒剂量与预后的差异。根据混合组患者90 d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 对比生存组与死亡组各指标差异。将各指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 经Log-Rank检验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混合组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混合组31例, PQ组92例, DQ组22例。三组对比年龄、中毒量、器官功能不全个数、PSS评分和APACHE II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主要损伤器官为肠道、肾脏、肝脏、肺脏和神经系统, 各器官损伤比例高于PQ组和DQ组。三组对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HB、肌酐、AST、乳酸、PT和APTT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中毒组口服<20 mL均存活, 口服20 ~50 mL共8例, 均死亡, 口服51 ~100 mL共11例, 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敌草快中毒(acute diquat poisoning, ADQP)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州市职业病防治医院2015年8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ADQP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中毒后30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 评估指标对ADQP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9例ADQP患者, 其中存活组40例, 死亡组39例。存活组和死亡组的年龄、中毒剂量、白细胞计数、谷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肌酐、血尿素、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 SII)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中毒剂量(OR=1.018, 95%CI: 1.001~1.035,P=0.03...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在百草枯(PQ)中毒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3例PQ中毒致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氧合指数(OI)分为轻、中、重度3组,比较各组患者APACHE II评分、EVLWI、PVPI指标差异。依据不同的临床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观察2组患者入组后0、12、24、36、48、60、72h的OI、EVLWI和PVPI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预后的指导价值。结果:所有患者28d总病死率为39.1%(9/23),轻度、中度、重度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10.0%(1/10)、54.5%(6/11)和100%(2/2);死亡组0、12、24、36、48、60、72h的OI值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P0.01),死亡组24、36、48、60、72h的EVLWI值及12、24、36、48、60、72h的PVPI值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死亡组患者OI值显著降低,EVLWI、PVPI显著增高,生存组变化不明显;EVLWI与OI呈显著负相关(r=-0.660,P=0.000);PVPI与OI呈显著负相关(r=-0.592,P=0.000)。结论:血管外肺水(EVLW)评估可用于PQ致ARDS患者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降钙素原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PQ)患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特点,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毒后28 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详细记录患者的中毒剂量、尿百草枯浓度、中毒距就诊时间、中毒距血液灌流时间等一般资料.在患者入院第1,3,7天分别测其血清PCT等生化指标.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PCT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PCT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28例患者存活72例,死亡56例.其中,有90例患者入院第1天测得PCT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最后死亡48例.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死亡组患者PCT动态水平与生存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d:(0.96±0.13)vs.(0.08±0.01),3d:(1.12±0.14)vs.(0.28±0.05),7d:(1.22±0.14)vs.(0.20±0.03),P<0.01];动态观察发现,死亡组PCT呈逐步上升趋势,生存组于第3天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病程早期PCT水平与中毒剂量、尿百草枯浓度、CRP、WBC、ALT、CR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4、0.724、0.723、0.332、0.700、0.414,P均<0.01).结论 急性百草枯中毒后早期PCT水平升高与中毒剂量及尿百草枯浓度呈显著相关性,可作为反映百草枯中毒严重程度的指标;动态监测PCT水平变化,对了解病情发展、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CRT)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core,SOFA)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72例,评估入科后28d的预后并分为生存组(44例)和死亡组(28例),比较两组间CRT、SOFA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差异及预测指标。结果死亡组患者治疗后12h、18h、24h的CRT与生存组比较明显延长,SOFA评分与生存组比较增加显著(P<0.05);入科后12h的CRT及SOFA评分是预后的影响因素;入科后12h的CRT≥中位数、SOFA评分≥中位数患者的28d累积生存率与CRT<中位数、SOFA评分<中位数患者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2h后的CRT、SOFA评分及联合指标对预后具有预测价值,且联合指标的预测效能优于单一指标。结论入科后12h的CRT及SOFA评分是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两项指标联合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能够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百草枯浓度及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在判定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8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38)和存活组(n=47),采用半定量比色法检测尿样中百草枯浓度,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ib)。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相关指标在预测患者预后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存活组患者服毒剂量小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尿百草枯浓度、PT和APTT均低于死亡组,而INR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在预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时,尿百草枯浓度:曲线下面积0.777(95%CI:0.680~0.874),灵敏度61.3%,特异度89.4%;PT:曲线下面积0.864(95%CI:0.785~0.943),灵敏度73.7%,特异度91.5%;APTT:曲线下面积0.890(95%CI:0.821~0.960),灵敏度92.1%,特异度72.3%;INR:曲线下面积0.651(95%CI:0.535~0.767),灵敏度36.2%,特异度89.5%;尿百草枯浓度与PT、APTT和INR并联:曲线下面积0.960(95%CI:0.920~1.000),灵敏度92.1%,特异度93.6%。结论尿百草枯浓度联合PT、APTT和INR在评估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9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ICU住院的重症中暑患者, 根据患者30 d存活情况分组。记录患者的基础资料, 分析入院24 h内血常规、肝肾功能、肌钙蛋白、脑钠肽、心肌酶谱、凝血常规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Ⅱ。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重症中暑30 d死亡风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NLR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评估NLR对重症中暑患者30 d死亡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高风险患者30 d累积生存率。结果共纳入重症中暑患者115例, 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n=92)和死亡组(n=23)。死亡组患者NLR明显高于存活组患者(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COX...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患者的临床特征, 探索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收住本院接受ECPR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的存活状态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 探讨和死亡及预后不良相关的危险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5例ECPR患者, 出院时死亡62例(65.3%), 存活33例(34.7%), 与存活组患者相比, 死亡组患者低血流时间[40(30, 52.5) minvs. 30(24.5, 40)min ]和总停搏时间[40 (30, 52.5) minvs. 30 (24.5, 40)min]更长、总住院时间[3 (2, 7.25) dvs. 19 (13.5, 31)d]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辅助时间[26.5 (17, 50)vs. 62 (44, 80.5), h]更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降钙素原(PCT)联合CURB-65评分对急诊重症肺炎(SP)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16例急诊SP患者,根据入院后28 d内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82)和死亡组(n=34),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于入院24 h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计算CURB-65评分并测定血清sRAGE、PCT水平,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探讨急诊SP患者不良预后影响因素并分析血清sRAGE、PCT、CURB-65评分对急诊SP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年龄、慢性心血管疾病占比、血肌酐、纤维蛋白酶原、血清C反应蛋白(CRP)、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分、血清sRAGE、PCT水平、CURB-65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5);血清PCR、sRAGE、PCT水平、APACHEⅡ、MODS、CURB-65评分是影响急诊SP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sRAGE、PCT、CURB-65评分预测不良预后的AUC分别为0.833、0.853、0.862、0.965,敏感度为76.47%、76.47%、64.71%、91.17%,特异度为79.27%、80.49%、95.12%、86.58%,联合诊断价值较高。结论血清sRAGE、PCT、CURB-65评分是影响急诊SP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可作为急诊SP临床预后的辅助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患者睡眠质量、机械通气情况等临床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及早期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降钙素原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尿素氮最高值水平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不同预后的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上述相关检验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1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6. 4%。死亡组机械通气比例、睡眠质量差的比例(PSQI≥16)高于存活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可知血清尿素氮与重症肺炎预后具显著相关性(P 0. 05)。结论:不同预后的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比例及睡眠质量存在差异;血BUN水平存在差异,这个指标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其衍生指标对早期死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判断脓毒症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西京医院急诊科2021年10月1日—2022年4月30日的脓毒症患者114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Cox回归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预后相关性热图分析,最后对筛选出的指标进行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结果:114例患者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90例)和死亡组(24例),对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提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收缩压、舒张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SOFA评分、NEWS评分、氧分压、吸氧浓度分数、氧合指数、血乳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淋巴细胞比值(RLR)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Cox回归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预后相关性热图分析提示RDW、RLR可能是影响脓毒症预后的指标,RDW、RLR与脓毒症预后的ROC曲线分析显示二者预测效能良好,其中RLR稍优于RDW。结论:RDW和RLR是影响脓毒症预后的相关因素,可用于临床判断脓毒症早期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低钾血症在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18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百草枯中毒死亡的因素;根据入院时血钾浓度分为低钾血症组83例与非低钾血症组99例,比较2组生存率,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钾水平评估百草枯中毒患者存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钾血症与死亡的关系.结果 182例患者中存活70例,死亡112例,病死率为61.53%;死亡组年龄,服毒量,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钾、CO2总量、阴离子间隙和尿百草枯浓度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毒量(OR=0.057,95%CI:0.916~0.975,P=0.016)、尿百草枯浓度(OR=1.937,95%CI:0.039~0.536,P=0.004)、血清钾(OR=-1.725,95%CI:1.259~24.995,P=0.024)、血肌酐(OR=0.048,95%CI:0.913~0.996,P=o.034)和阴离子间隙(OR=0.225,95%CI:0.654~0.976,P=0.028)是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清钾为3.45 mmol/L时,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60 d存活的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68.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钾血症组生存率(7.23%)明显低于非低钾血症组(64.65%)(P<0.05),低钾血症是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OR=8.943,95%CI:4.082~19.593,P=0.000).结论 百草枯中毒早期低钾血症可能是爆发型百草枯中毒的特征,低钾血症可作为评估患者死亡风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其清除率对重度脓毒症患者生存状况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04例重度脓毒症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入院第1、3、5、7天PCT水平,并计算PCT清除率(PCTc)。根据患者28d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评价这些指标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结果该研究共纳入204例患者,生存组129例,死亡组75例,病死率36.8%。生存组患者年龄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年龄(P0.05);生存组患者入院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评分(P0.05);死亡组患者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较生存组高(P0.05)。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入院PCT水平、感染来源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1天PCT(PCT-1)和PCT-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PCT-5和PCT-7血清PCT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生存组患者PCTc-3、PCTc-5、PCTc-7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血清PCT绝对值并不能作为判断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PCTc则可以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生存状况的良好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76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根据不同预后分为生存组12例和死亡组64例。比较两组入院后1、3、7 d血清PCT水平变化,并进一步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入院后1、3、7 d,死亡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均高于生存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后1、3、7 d,血清PCT水平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0.78、0.83。结论 PCT水平是评价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潜在因子,动态检测血清PCT水平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65岁)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探讨基础营养和疾病状态对老年M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11个中心收治的255例老年MCL患者的临床资料, 主要指标包括年龄、性别、MIPI评分、治疗方案及疗效, 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50例有白蛋白水平及基础疾病资料的老年MCL患者进行老年综合疾病评估, 分析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和基础营养状态, 以及老年综合疾病状态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在纳入的795例MCL患者中, 老年MCL患者255例(32.1%)。老年MCL好发于男性(78.4%), 中位年龄69(65~88)岁, 初诊时多为晚期(88.6%)。老年MCL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3%, 完全缓解率为33.3%。3年总生存(OS)率为42.0%, 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21.2%。老年MCL患者相较年轻患者更易合并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疾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与PFS期相关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包括高龄(P=0.021)、Ann Arbor分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microRNA的表达变化对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07—2017-12期间我科收治的57例百草枯中毒患者,依据28d是否存活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RT-PCR检测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入科24h血清中miR-21、miR-29、miR-155、Let-7d的水平;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入科24h血清中miRNA相关细胞因子,分析临床指标与百草枯中毒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生存组25例,死亡组32例。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入科24h外周血中miRNA-21、miR-29、miR-155表达显著升高,Let-7d则明显下降;死亡组患者血清中IL-10显著下降,TGF-β则无明显变化。死亡组24h内的中毒剂量,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白细胞计数(WBC),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乳酸(Lac),miR-21,IL-10等指标明显高于生存组,miR-21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负相关。结论:外周血中miRNA-21可作为早期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心衰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并评估血清胱抑素C(Cys C)及左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LOVT-VTI)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0月—2022年10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的150例90周岁以上的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大于50%分为2组,并根据28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ROC曲线评估Cys C及LOVT-VTI对高龄心衰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50例高龄心衰患者死亡46例,病死率为30.67%。死亡组的PCT、Cys C、Lac和NT-ProBNP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而e-GFR、LVEF、TAPSE、MAPSE和LOVT-VTI均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LVEF<50%组的病死率高于LVEF≥50%组(45.50%vs 15.10%,P<0.05)。LVEF<50%组的NT-ProBNP、Cys C显著高于LVEF≥50%组(P<0.05),而e-GFR、TAPSE、MAPSE和LOVT-VTI均显著低于LVEF≥50%组(P<0.05)。高龄心衰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凝血与血小板分析仪的凝血与血小板的相关指标对判断重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9月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86例患者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入科时的一般资料、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凝血与血小板分析仪数据。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65例和死亡组21例,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根据指标界值分组及生存分析。结果死亡组的年龄及APACHEII评分、肌酐水平及PF值均高于生存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F值与重症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PF的曲线下面积为0.700,界值为3.3(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52.5%、71.5%和87.5%)。生存分析显示PF>3.3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PF≤3.3组的3.524倍。结论凝血与血小板分析仪的指标PF能够判断重症的预后,PF>3.3提示重症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百草枯(PQ)中毒患者体内的水平,探讨其对PQ中毒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58例PQ中毒患者,按其生存状况分为生存组(n=20)和死亡组(n=38),比较2组间血清MPO、MDA和SOD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PO、MDA和SOD预测PQ患者预后的可行性,并根据各指标预测PQ患者死亡的临界值(cut off),将所有PQ患者分为高值组和低值组,分析其就诊后2个月内的生存状况。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MPO、MDA和SOD预测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结果:死亡组患者血清MPO和MDA水平均高于生存组,而SOD水平低于生存组(P0.05);血清MPO、MDA和SOD用于预测PQ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2、0.798和0.748;血清MPO、MDA和SOD高、低组PQ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P0.01)。结论:血清MPO、MDA和SOD可作为PQ患者的预后预测因子,高MPO、高MDA和低SOD水平的PQ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的评判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科的200例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至少2年的生存随访,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按照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记录各组入院24 h的一般临床资料,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s count,NEU)及淋巴细胞计数(ly mphoc y te count,LYM)并计算两者间比值(NLR)]、肌酐、尿素氮、胆红素、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肺动脉收缩压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NLR预测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并以Kaplan-Meier法绘制观察指标不同水平下的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各指标提示预后的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NLR,CRP,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肺动脉收缩压、尿素氮、肌酐、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生存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生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NL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0(P0.01),高于肌酐(AUC=0.716)、中性粒细胞计数(AUC=0.655)、肺动脉收缩压(AUC=0.652)及CRP(AUC=0.643)。当NLR截断值为4.7时,其灵敏度为74.2%,特异度为72.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NLR值水平较高组预后明显差于水平较低组(P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NLR是提示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0.05)。结论:NLR水平与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预后呈明显相关;NLR水平越高则提示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