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体外成骨诱导后的免疫原性。方法体外原代培养ADSC,成骨诱导1、7、14、21 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MHC-Ⅱ)的表达,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 lymphocyte culture,MLC)测定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SI)。结果 ADSC成骨诱导后1、7、14、21 d均未检测到MHC-Ⅱ表达;MLC未测到细胞明显增殖(1.15±0.12~1.16±0.18,P>0.05)。结论 ADSC体外成骨诱导后免疫原性低表达,适合作为异体移植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用脂肪源性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之前,如何建立有效稳定的肝细胞分化诱导方案,纯化并快速扩增性能稳定的类肝细胞等问题亟待解决。
目的:建立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转化为类肝细胞的程序化诱导体系。
方法:分离纯化Lewis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分3个阶段加入含有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制瘤素M细胞因子的诱导培养体系,使脂肪源性干细胞向肝细胞转化。
结果与结论: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7,14,21 d后,细胞阳性表达 ALB、AFP、CK18mRNA,表达量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增强,类肝细胞具有白蛋白合成功能。氨代谢和尿素的合成功能在9~12 d出现并持续存在。结果表明脂肪源性干细胞体外分段诱导可成功转化为类肝细胞。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的可能,为解决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提供有效途径。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10只,体重280~320 g,雌雄不限,麻醉、脱毛、消毒,于腹股沟处获取脂肪后进行ADSCs的体外分离、培养和传代,观察原代细胞的生长特点;取第3代细胞,成骨诱导后第16天行碱性磷酸酶(ALP)检测,成骨诱导后第23天行茜素红染色,成脂诱导后第12天行油红O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加入条件培养基向成纤维细胞诱导分化,于诱导后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摄片记录细胞形态变化过程,MTT检测各时相点的细胞活性;诱导后第6天和第8天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诱导后第8天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成纤维细胞主要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原代ADSCs呈长梭形贴壁生长,成骨诱导后可见ALP强阳性表达,茜素红染色可见红色矿化结节;成脂诱导后可见胞内红染脂滴聚集;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相关标志物CD90阳性表达,造血干细胞标记物CD45呈阴性表达; ADSCs向成纤维细胞诱导后第2天可见形态开始改变,部分细胞漂浮;诱导后第4天细胞呈水滴形或短棒状;诱导后第6天细胞呈有突起的多边形或三角形混杂;诱导后第8天细胞拥挤并铺满瓶底,呈细长纤维状; MTT检测表明,诱导后第2天的细胞活性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诱导后第4天、第6天和第8天细胞活性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可见,诱导后第6天细胞呈三角形,表面纤毛较多;诱导后第8天细胞呈细长纤维状,有小突起,表面纤毛密集;诱导后第8天绝大多数细胞vimentin呈阳性表达。结论 ADSCs在体外经诱导分化后可以具备成纤维细胞的形态特征;能表达成纤维细胞的标志蛋白。 相似文献
5.
赵剑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5,(3):361-363
<正>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外周神经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1],尤其在较长的外周神经缺损中可以解决自体神经移植供源不足的问题。近些年研究表明,施万(Schwann)细胞在外周神经发育和促进外周神经的再生和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3]。施万细胞作为外周神经组织工程中重要的种子细胞之一,但是自体来源的施万细胞数量和增殖能力有限,不能满足组织工程化的需要,因此获得充足的细胞用于移植成了问题的关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相似文献
6.
施万细胞对植入大鼠脊髓损伤区内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施万细胞对植入损伤脊髓内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及其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和克隆新生大鼠海马组织的神经干细胞;同时获取坐骨神经和臂丛神经,从中分离和纯化施万细胞。在移植前先用核荧光(Hoechst33342)标记神经干细胞。实验组为神经干细胞和施万细胞联合移植入大鼠脊髓半横断处,对照组为单独神经干细胞移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组织化学技术,在移植后7d、14d、21d和30d分别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神经干细胞比对照组迁移的更远,分化为神经丝蛋白染色阳性神经元样细胞的数量比对照组的多,并且有较长的突起长出。在30d实验组中,移植的神经干细胞有部分呈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阳性。而在对照组中,移植区内仅有少数呈AchE染色弱阳性的神经干细胞。结论 在脊髓损伤处,施万细胞可促进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迁移和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有些神经元样细胞能长出较长的突起,有些呈现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曾被认为是废物的脂肪组织正成为国外生物学上新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在脂肪组织中发现一新的成体干细胞: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adipose-derived adult stromal cells,ADAS cells),因其具有易获取,易扩增的特性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而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8.
外周血基质干细胞培养鉴定及其向施万细胞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外周血基质干细胞(PBMSCs)并诱导分化为施万细胞的潜能。方法从SD大鼠取血分离培养PB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其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检测与鉴定,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rdU作用4h后BrdU的阳性率。PBMSCs经β-巯基乙醇、全反式维甲酸及复合条件培养基等三个步骤向施万细胞定向诱导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100和P75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培养获得的PBMSCs中CD11b、CD29、CD45、CD49d、CD90及CD106的阳性率分别为19.97%、99.96%、46.62%、5.46%、71.22%和10.76%。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PBMSCs呈CD34阴性,而BrdU阳性率为(34.1±4.3)%。PBMSCs经定向诱导后S-100和P75的阳性率分别是(75.2±4.1)%和(78.9±4.6)%。结论从外周血分离获得的干细胞符合基质干细胞的特性,这些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诱导分化成为施万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作为成体干细胞的一种,脂肪源性干细胞具有可塑性并且能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心肌细胞。将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域后,能够分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构建新的血管故能改善心泵功能。
目的:全面了解影响脂肪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及移植的各种因素,以及目前临床及实验室研究中,应用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病的现状。
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 (1981-01/2010- 04)、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01/2010-04)、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筛查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主要检索主题词包括“脂肪源性干细胞; 心肌细胞;细胞分化;细胞移植;心肌病治疗”。
结果与结论:纳入综述文献6篇;试验研究报告24篇。目前脂肪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基本统一,已找到有效的体外扩增技术,但尚无直接方法进行干细胞鉴别;脂肪源性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在体内、体外均可进行,并具有早期分化特性,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有利于向心肌细胞的分化;应针对不同类型心肌病选择不同移植方法;干细胞磁标记技术可以对已经植入体内的脂肪源性干细胞进行活体动态监测;自体移植脂肪干细胞是心肌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但要将其成功用于临床实践还需找到可以抑制脂肪源性干细胞的促肿瘤细胞特性的方法以保证术后患者的长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脂肪源性干细胞在体外易于培养,增殖快,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目的:构建一种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的方法,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与表型进行分析。
方法:切取SD大鼠腹股沟脂肪垫,应用胶原酶Ⅰ消化,分离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形态变化,诱导成骨、成脂,分别行碱性磷酸酶、茜素红、von Kossa染色及油红O染色,绘制生长曲线及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
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呈梭形,增殖活跃,传代后形态均一,多次传代后细胞仍保持较强增殖能力,生长曲线呈“S”型。成骨诱导实验组碱性磷酸酶、茜素红、von Kossa染色阳性;成脂诱导实验组油红O染色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细胞CD29,CD44,CD105表达阳性,CD31,CD45表达阴性。提示SD大鼠腹股沟脂肪垫分离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在体外易于分离培养和传代扩增,特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并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表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胰腺提取液(RPE)对大鼠肌源性干细胞(MDSCs)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作用.方法:RPE诱导MDSCs通过形态学观察、双硫腙(DTZ)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显色、葡萄糖刺激实验和RT-PCR,对诱导细胞进行体外结构和功能鉴定.结果:RPE诱导后第5日有胰岛样结构出现;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诱导后第12日细胞团表达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而未诱导组细胞不表达上述蛋白;RT-PCR结果表明.诱导后第6日检测到PDX-1的表达,诱导后第12日检测到胰岛素1、胰岛素2、胰高血糖素和葡萄糖转运体2基因的表达.结论:体外经RPE诱导,大鼠肌源性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中发现从成体的脂肪组织中可以分离出一种间质干细胞,即脂肪源性干细胞,但传统的分离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目的:在脂肪源性干细胞传统的分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克隆筛选纯化脂肪源性干细胞。
方法:消化离心法分离Lewis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有限密度稀释法克隆化及条件培养基筛选,进行原代培养,以克隆筛选的脂肪源性干细胞为实验组,未克隆筛选的脂肪源性干细胞为对照组,观察细胞形态,对比生长曲线、倍增时间,流式细胞仪鉴定脂肪源性干细胞表面标记CD49d、CD29、CD44。
结果与结论:经克隆筛选的脂肪源性干细胞与未经克隆筛选的脂肪源性干细胞相比,前者形态均一,生长力旺盛,倍增时间短,多代培养后生长曲线无明显改变,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实验组与对照组在3~6代之间均表达表面标记CD49d、CD29、CD44。结果证实克隆筛选的纯化方法是脂肪源性干细胞原代培养的有效、经济的纯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从人脂肪组织中获取人脂肪干细胞(hADSCs)的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点、生物学特性、多谱系细胞分化的特点及间充质来源细胞表面相关标志的表达,探讨脂肪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应用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人脂肪组织,分时间段收集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29、CD34、CD44、CD45、CD105等间充质来源细胞表面相关标志抗原的表达;利用成脂、成骨及成软骨诱导培养基对hADSCs进行定向分化诱导,观察细胞随诱导时间延长形态的变化,分别于诱导第11、14、21天进行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及阿尔新蓝染色;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hADSCs的增殖功能。结果 ①原代培养的hADSCs接种48 h后大部分细胞贴壁,为多角形的单层细胞;第3代细胞分裂增殖旺盛,细胞细长且排列规律;第8~9代后细胞形态不规则,胞内颗粒明显增多。②第3代hADSCs的表面抗原标记结果:CD29、CD44、CD105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8.89%、93.73%、86.99%;CD34、CD45阴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16%、0.11%。③hADSCs成脂诱导第11天、成骨诱导第14天、成软骨诱导第21天时细胞分化达到高峰,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阿尔新蓝染色均为阳性;④第4、5、6代(P4、P5、P6)hADSCs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呈增长趋势,细胞平均从第24 h开始进入指数增长期,三代之间细胞增殖功能比较: P4>P5,P6>P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成功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目的细胞,经初步鉴定,证实其为hADSCs,同时成功对hADSCs进行了成脂、成骨及成软骨定向诱导分化。hADSCs的增殖能力可能会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有所下降;无血清刺激也可能会影响hADSCs的增殖功能,使其增殖能力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与三维打印(3DP)及戊二醛交联的明胶支架的相容性,筛选出最适合细胞生长的支架孔径,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化组织或器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提取大鼠ADSCs,并用流式细胞术和多向诱导分化的方法进行鉴定;然后与不同孔径的3DP明胶支架复合培养,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细胞活力分析仪检测其存活率;用MTT法检测二维(2D)与三维(3D)培养对ADSCs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获得的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具备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接种ADSCs到3DP明胶支架后,扫描电子显微镜可看到细胞呈椭圆形或纺锤形,区别于传统二维培养的梭形形态;透射电子显微镜可看到细胞在支架空隙内散在分布,细胞核、细胞器等结构清晰,表明其与支架的相容性良好;90μm孔径的支架细胞存活率最高;3D培养的方法更有利于维持ADSCs的活力。结论 ADSCs与3DP明胶支架的相容性良好,90μm孔径的支架最适合ADSCs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筋膜学假说”,探索未分化非特异性结缔组织(筋膜)支架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中的主要细胞储备成分——脂肪源干细胞(ADSCs)移植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4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和治疗对照组。利用糖皮质激素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后,经尾静脉移植ADSCs 3×106个/只进行治疗。测定血清Ca、P、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L3~L5椎体和右侧股骨骨密度以及左侧股骨最大载荷和刚度。结果 糖皮质激素注射12周后,模型组血清Ca和ALP、骨密度、最大载荷和刚度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而血清P明显升高 (P<0.01)。ADSCs治疗4周后,治疗组血清Ca和ALP、骨密度、最大载荷和刚度均明显升高,而血清P水平下降。 结论 移植异体ADSCs可以有效改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性能,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并为“筋膜学假说”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异体脂肪源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的抗衰老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从筋膜学的角度设计观察脂肪源干细胞(ADSCs)异体移植对衰老模型大鼠体内自由基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索一种新的抗衰老方法。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和治疗组(C组)。B、C组大鼠注射D-半乳糖(D-gal)复制亚急性衰老模型。C组大鼠在造模8周后,经尾静脉输入体外扩增培养的脂肪源干细胞3×106个。治疗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和脾脏指数。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NO、IL-2水平及脾脏指数均显著性降低,血清MDA水平显著升高;移植ADSCs后,治疗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NO、IL-2水平及脾脏指数均有所提高,而MDA含量显著降低。结论异体移植ADSCs可有效增强大鼠机体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延缓D-gal诱发的大鼠衰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鼠的脂肪干细胞(ADSCs)体外诱导为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方法。方法 经贴壁筛选法连续传代纯化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CD90、CD49d、CD106鉴定ADSCs。用EGF、激活素A、牛磺酸、视黄酸和视网膜细胞提取液单独诱导ADSCs;用EGF+牛磺酸、EGF+视黄酸、牛磺酸+视黄酸、EGF+牛磺酸+视黄酸联合诱导,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视紫红质、CK和S-100的表达。结果 原代ADSCs,CD45阳性率是1.6%,CD90是71.3%,CD49d是7.8%,CD106是3.5%。从传1代至传5代,CD45阳性率是0.8%~9.3%,CD90是84.7%~94.8%,CD49d是16.8%~31.0%,CD106是3.5%。各代ADSCs中,CD49d的阳性率均高于CD106。ADSCs的视紫红质的诱导效应是17.5%~46.0%,CK的诱导效应是19.7%~79.3%,S-100的诱导效应是27.3%~50.7%。结论ADSCs具有向光感受器细胞和RPE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体外原代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ADSC),并在细胞水平检测各种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NF)的表达情况,探讨ADSC是否可以作为神经损伤修复的种子细胞。方法:体外原代培养和鉴定ADSC,应用RT-PCR方法检测ADSC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 3,NT-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粘附因子(nerve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表达情况。结果:ADSC可以向脂肪和骨两方面分化;RT-PCR结果显示ADSC细胞NGF、BDNF、NT-3 mRNA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免疫荧光法检测到了高水平的NCAM。结论:ADSC具有干细胞分化潜能,并且能够表达NF和NCA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