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性腋动脉破裂出血的发生在临床上较为罕见, 其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 诊断和治疗是否及时对预后影响很大, 延误治疗是导致患者截肢及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腋动脉解剖位置复杂, 手术难度大, 常须借助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tiography, DSA)动脉造影等明确诊断, 同时治疗上需借助血管介入等手段行微创手术。现将本院近期收治的一例腋动脉破裂大出血抢救成功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管介入放射学》原著由欧洲介入放射学和血管外科学的权威专家编写,中文版由著名介入放射学专家杨仁杰教授主译、张小明教授主审。本版共21个章节,对血管介入放射学作了全面的介绍。作者将自身临床经验与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相结合,对常见血管疾病的治疗适应证、方法、疗效、并发症和预后等进行了准确、合理的评价。本版内容更加丰富,专业技术更加实用。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狭窄的DSA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结果 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颈动脉造影显示全部患者颈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面积狭窄百分比≤50%者26例,狭窄程度>50%而≤70%者66例,狭窄程度>70%者50例.3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拟行血管内支架者,37例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7% (64%~100%)下降到约32.4% (0~58%).结论血管内介入技术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联合放化疗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技术方法。方法收集15例经活检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血管介入联合CT导向下放化疗粒子植入双重靶向治疗,术后2个月复查肿瘤情况。结果植入病例全部一次性成功。总有效率(CR+PR)86.7%(13/15)。所有病例均未发现放射性肺炎或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介入联合放化疗粒子植入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探讨超声介入操作技术的训练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介入操作技术的训练方法,掌握超声介入基本操作技术.方法 分别用水、萝卜、冬瓜、肉类、凉粉及豆腐等材料进行超声介入操作练习;并尝试制作囊肿、脓肿、血管及胆管模型,进一步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囊肿硬化及胆管置管等介入操作;通过与临床操作对比评价训练效果.结果 与水、萝卜及肉类材料相比,凉粉、豆腐为最佳的超声介入模型制作材料.利用该材料能制作有效的穿刺活检、囊肿、脓肿、血管及胆管模型,并且具备取材方便,价值低廉等优点.结论 凉粉、豆腐是最佳的超声介入模型制作材料,能满足穿刺活检、囊肿硬化、胆管置管超声介入操作技术的训练要求,尤其适用于徒手穿刺技术,是超声介入初学者的有效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6.
由于冠状动脉等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rstenosis)问题对临床介入技术的困扰,刺激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改进和发展,近些年来出现了预防介入治疗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新技术--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s,DCBs),已经取得初步临床应用效果. 一、DCBs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机制 1.DCBs基本概念和历史:DCBs是球囊扩张术或球囊成形术等介入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治疗性球囊药物释放技术,它是将抗血管内膜增生的药物涂置于球囊表面,当球囊到达病变血管壁并被撑开、扩张,与血管壁内膜接触时,通过撕裂血管内膜并加压快速释放、转移药物在局部血管壁内的技术,药物在局部起到抗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从而预防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1-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血管内介入诊疗方法、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 284例血管破裂出血或血管闭塞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成形术、溶栓术及血管造影诊断.结果 205例介入栓塞止血成功率 94%,其中 150例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大咯血止血率 92%, 35例肝癌血管破裂止血率 100%, 42例动、静脉闭塞,用成形术 溶栓术再通率 75.8%.结论介入微创治疗在急诊医学中是一种抢救某些危重患者的有效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周丽娜  方鹏 《当代护士》2016,(3):119-121
目的分析"新"型流程护理技术在介入(导管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让行冠状动脉血管介入造影检查、植入支架患者到介入(导管室)感觉"新"型护理技术的感动服务。方法冠状动脉血管介入造影检查、植入支架患者感受"新"型流程护理技术工作设计合理化、人性化、内部设施和环境设计简洁化,便于护理人员技术操作。结果进一步规范冠状动脉血管介入造影检查、植入支架患者在"新"型流程护理技术工作中严格达到护理流程顺畅,护理操作得心应手,患者护理满意。结论冠状动脉血管介入造影检查、植入支架患者在"新"型流程护理技术模式实践中,实现患者安全护理、爱心护理、耐心护理、细心护理和责任护理。  相似文献   

9.
非离子型造影剂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造影及经血管的造影检查以提高成像质量, 其导致的过敏反应包括快速超敏反应和延迟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不常见但一直是受到临床的关注[1]。非离子型造影剂的过敏临床表现多样, 包括皮疹、荨麻疹、喉头水肿致咳嗽、呼吸困难等, 严重者可出现心悸、胸痛、顽固性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本研究报道一例冠状动脉介入术中, 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过敏致顽固性心源性休克, 升压药物无效情况下, 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痉挛, 并予以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及硝普钠解除冠状动脉痉挛, 从而稳定了血液动力学状态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血管损伤是创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下肢血管损伤通常有比较高的截肢率和病死率[1].运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穿透性、钝性和医源性血管损伤代表了现代创伤医学的划时代进步.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通过腔内介入技术处理的68例下肢血管损伤患者的诊疗经验,探讨腔内介入技术在血管创伤修复中的应用指征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介入医学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 :大型放射诊疗设备的研制、各种介入器械生产工艺、技术的提高、人们对微创治疗的观点更加接受、医疗技术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日益提高等等。在介入和血管腔内治疗方面 ,没有优秀的移植物 ,剩下的只能是空谈。下面简要回顾一下国外血管移植物研究的开拓者们的标志性成就 ,这些内容对于专注于介入学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学的研究者可能有所启发。1 介入前期朴素的腔内血管外科阶段[1]历史上限于对血管病理生理认识、血管替代物材料、吻合技术、抗生素的不足 ,切开修复病变血管的手术往往归于失败 ,于是中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直接介入与易化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2名,随机分为两组。易化介入组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直接介入组静脉注射安慰剂。然后尽快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观察30d全因死亡率、梗死相关血管再闭塞、术前与术后梗死血管开通率、左室射血分数和出血并发症。结果易化介入组与直接介入组30d死亡率、梗死相关血管再闭塞、左室射血分数、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梗死血管开通率易化介入组高于直接介入组[39(59.1%)vs.16(24.2%),P<0.05];术后血管开通率两组相近[63(95.5%)vs.62 (93.9%),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h内采用易化介入与直接介入相比,30d死亡率、左心功能有改善趋势。而出血并发症未见增加,其预后可能优于直接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心脏介入术并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在介入术后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26例病人为对象,回顾分析病人病历资料,探讨介入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心理因素是病人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主要原因,占比53.85%。对疼痛刺激耐受力低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第二大原因,占23.08%。此外,过度压迫或牵拉、血容量相对不足和空脏脏器刺激也可能引发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占比分别为11.54%、97.69%、3.85%。[结论]应强化心脏介入术病人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并注重补充血容量和疼痛护理,以有效预防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消息     
《介入神经放射学》已出版由Robert W.Hurst等主编、李佑祥、吕明翻译的《介入神经放射学》已于2011年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介入神经放射学涵盖了神经外科学、神经放射学和神经病学等多个专业,它通过整合先进的神经影像和血管内技术,指导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借助于先进影像模式和微型器械输送的结合,神经介入技术目前已成为对多种最常见的神经科疾病的创新性治疗手段。这些进展为以往只能应用开放性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了非侵袭性治疗途径,同时也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急性顽固性鼻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急性顽固性鼻出血的介入操作技术、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急性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的血管造影后,选择适当栓塞材料栓塞双侧病变区供血动脉血管床,随访30d观察动脉栓塞疗效及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31例栓塞后活动性出血停止或明显减少,治疗有效率91.17%。2例(6.25%)栓塞后1个月内复发出血。19例(55.9%)术后出现颜面部麻木、肿疼、张口受限等轻度并发症,1例(2.94%)术后肿疼明显须对症治疗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双侧动脉内栓塞是治疗急性顽固性鼻出血的有效介入方法,细致、规范操作和栓塞材料的合理选择是保证治疗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经桡动脉穿刺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在临床上已逐渐替代了经股动脉穿刺技术,它具有患者无需绝对卧床休息,血管穿刺局部出血、血肿、血管并发症少,止血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腹膜后肿瘤的解剖位置独特,确诊时多处于晚期,外科手术很难完全切除.介入诊疗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可重复等优势,在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临床应用于腹膜后肿瘤的介入诊疗技术主要包括影像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活检术、血管造影术、血管栓塞术、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及经皮消融术等.多学科联合治疗是改善腹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D-LC/MS/MS)测定人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的候选参考方法, 并对方法性能进行评价。方法以[13C6-15N]-血管紧张素Ⅱ为内标, 重量法准确称取血浆及一定量内标混合, 同时加入酶抑制剂, 经硫酸锌溶液蛋白沉淀、反相固相萃取板处理, 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 质谱选择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检测血管紧张素Ⅱ及内标的特定离子碎片。按照ISO15193要求对所建方法进行线性、灵敏度、精密度、回收率等性能评估及不确定度的评价。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在10~1 000 pg/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5), 检测下限7.68 pg/g, 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7.14%~102.85%, 批内不精密度≤3.21%, 批间不精密度≤2.96%, 总不精密度≤3.67%。结论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检测方法, 该方法准确可靠, 有望成为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测定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介入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于2019年1月—9月期间开展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及介入诊疗,分析治疗前后的临床差异,继而探讨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50例患者经诊断后,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42例患者病变程度较为严重,7例患者执行球囊扩展治疗后有效,1例患者执行球囊扩张治疗无效,图像质量优38例,良好11例,差1例,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8.00%。结论: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的介入诊疗中具有十分良好的临床表现效果,图像质量高,分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 ,相对于其他传统的外科学专业 ,血管外科均为年轻专业。最近十几年来 ,国内正式提出了腔内血管外科学的概念 ,随着血管镜技术、腔内隔绝等技术的不断拓展 ,并联用了PTA(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 )、支架成形等介入技术 ,已应用到从主动脉到外周静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