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7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复方丹参液静滴和非那根肌注治疗,治疗组加用利多卡因静滴治疗。两组患者在病因、年龄、性别等方面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自2005年9月-2006年11月以来,我们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654—2、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应用治疗眩晕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杨海珊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4,16(2):56-56
眩晕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性感觉障碍,临床上常见,可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与非前庭系统性眩晕。我们自1998年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治疗眩晕,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利多卡因合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眩晕症30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我科2000年1~8月间采用利多卡因与刺五加注射液联合治疗眩晕症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男20例,女40例;年龄最小为19岁,最大为81岁,平均48.6岁;原发病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梅尼埃综合征11例,脑梗死6例,植 相似文献
6.
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摆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多种疾病都可引起该症状。我科2004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眩晕4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利多卡因治疗眩晕30例广州市交运医院(510120)王小红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见于多种病症,如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症、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以往没有一种药物和疗法适用于所有眩晕病人的,因此,目前尚未有较好的治疗方法。于云己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654-2与丹参联用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8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68例用利多卡因100mg、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分别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对照组60例用654-210mg、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3天。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联合丹参治疗眩晕症效果优于654-2联合丹参。 相似文献
9.
纳洛酮、利多卡因均可治疗眩晕症,而联合应用效果如何,报道少.现将我院纳洛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利多卡因在激素依赖型哮喘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组11例,采用2%利多卡因溶液化吸吸入,对照组10例,给予生理盐水雾化吸入。2周后,所有患者激素量减半,分别测两组患者激素减量前及激素减量2周后FEV1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激素减量前后FEV1及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激素减量后FEV1较减量前下降,症状分较减量前升高,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有助于激素依赖型哮喘患者减少激素剂量及症状控制。 相似文献
12.
任新元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12):1160-1161
目的:评价相同浓度利多卡因加罗比卡因与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8例ASAⅠ~Ⅱ级甲状腺肿物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加罗比卡因组(Ⅰ组)和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组(Ⅱ组),每组49例。两组分别用0.75%利多卡因加0.25%罗比卡因10ml和0.75%利多卡因加0.25%布比卡因10ml阻滞颈深丛神经,随后分别以相同浓度局麻药液10ml阻滞颈浅丛神经,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Ⅱ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对抬头肌的影响显著弱于Ⅱ组(P〈0.01)。结论:两种方法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均产生较好的麻醉效果,利多卡因加罗比卡因对运动神经阻滞较弱,更适用于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膀胱水扩张加肝素碱化利多卡因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例IC患者采用麻醉下膀胱水扩张后,膀胱灌注肝素2.5万U+5%碳酸氢钠5mL+2%利多卡因10mL+O.9%氯化钠溶液15mL的混合溶液,每周2次,4周后改每周1次,共16次。治疗前后进行Ic症状评分(ICSI)、问题评分(ICPI)及综合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lO个月。治疗后10例患者症状显著缓解,6例患者有效,4例患者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0%。治疗前ICSI为10~17(14.80±1.94)分,ICPI为7~15(13.30土2.11)分。治疗4、12周后ICSI分别为(10.60±3.05)、(8.55±3.73)分、ICPI分别为(10.00土2.20)、(7.75±2,99)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肝素碱化利多卡因是治疗Ic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哇活盾号 相似文献
14.
15.
利多卡因与配伍羟丁酸钠的利多卡因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极化免疫测定(fluorescencepolarizationimmunoasay,FPIA)法测定8名受试者利多卡因及另8名受试者的配伍羟丁酸钠的利多卡因的血药浓度.按双室血管处给药模型回归分析取得两组药物动力学参数.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单独给利多卡因组药物动力学参数与配伍羟丁酸钠的利多卡因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加阿托品用于人工流产的效果。方法 分别选择50例人工流产患者分实验组与对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宫颈内口明显扩张,手术时间偏短,疼痛明显减轻,不增加出血显。结论 利多卡因加阿托品用于人工流产,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不需要专职麻醉人员观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T组和Y组,各40例。分别予1.72%碳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T组),2%盐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Y组)。两组患者均选择T12~L1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3ml作为试验剂量,再注入10ml局麻药作为初始量。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舒适度(BCS)评分、术者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监测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不良反应,感觉神经阻滞情况(采用针刺皮肤法)、切皮前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采用Bromage评分法)和入室(T0)、术前(T1)、切皮(T2)、术毕(T3)的HR、MAP、SpO2及呼吸频率(f)。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及MAP、HR、呼吸频率(f)、Sp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疼痛评分T组低于Y组(P〈0.05),BCS评分T组高于Y组(P〈0.05)。T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平面时间显著短于Y组(P〈0.05)。切皮前T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优于Y组(P〈0.05)。T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Y组(P〈0.05)。T组术者满意度优于Y组(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优于盐酸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和维拉帕米对在体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及血流动力学的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1.0mL/kg)处理组,利多卡因(10.0mg/kg)处理组,维拉帕米(2.0mg/kg)处理组.用丝线阻断左冠状动脉中段20min,在再灌注前2min经静脉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利多卡因或维拉帕米.松开丝线实现再灌注20min.记录实验全过程中动物的左室收缩(舒张)压(LVSP/LVDP)、压力/时间微分(±dp/dt)以及标Ⅱ导联心电图.结果:比较再灌注20min后(30min)与再灌注开始时(10min),药物干预对于LVSP和±dp/dtmax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而对LVDP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药物干预对于QRS波群时程(DQRS)和ST段抬高平均值(MST)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物干预对于HR和PRI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结论:用利多卡因和维拉帕米对RA进行干预时,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和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利多卡因可显著缩短DQRS,维拉帕米可显著减轻ST段抬高,并可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但是两者对心肌功能均有较大的影响,易造成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