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鼠疫抗体的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已较普遍地应用于鼠疫监测工作中,为保证放免测定的准确性,我们对鼠疫菌F1抗原及抗体血清在不同保存条件下对放射免疫沉淀试验检测给果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4.
5.
鼠疫菌FI抗原(简称FI抗原),具有很强的特异性。鼠疫FI抗原致敏血球(简称FI血球)是鼠疫FI抗体间接血球凝集检测药盒(简称血凝正向药盒)的关键试剂。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在国内外已经成为鼠疫检测、诊断和科研的主要血清学方法之一,它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便快捷的特点。本文报道了初步试制FI抗原的效价,并且与标准冻干的FI抗原做比较,将其致敏到红血球表面上,生产出与标准冻干FI抗原敏感性一致的高质量液体鼠疫FI抗原致敏血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小鼠血清抗体滴度检测和对小鼠的保护力观察,评价鼠疫菌荚膜抗原(F1抗原)和重组rV270抗原对鼠疫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40只6~8周雌性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4个实验组(F1-10 μg+铝佐剂、F1-20μg+铝佐剂、rV-10 μg+铝佐剂、rV-20 μg+铝佐剂)和1个对照组,每组8只.将天然F1抗原和重组rV270抗原分别吸附到25%铝佐剂中免疫实验组小鼠,对照组小鼠以免疫等量的铝佐剂.每只动物每次后腿肌肉免疫100 μ1,初次免疫后,第21天加强免疫1次.所有动物分别于第1次免疫后第8周采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抗体滴度.同时用2000倍半数致死量(LD50)的鼠疫菌141强毒株皮下攻毒,观察14d,以观察免疫后保护效果.结果 对照组未产生抗体,F1-10 μg+铝佐剂组、F1-20 μg+铝佐剂组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30443.9、1∶21527.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82,P>0.05);rV-10 μg+铝佐剂组和rV-20μg+铝佐剂组的GMT分别为1∶13957.3、1∶18100.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08,P>0.05).用141强毒株皮下攻毒后,实验组小鼠全部存活,对照组8只小鼠全部死亡.结论 实验用天然F1抗原及重组rV270抗原具有较高的免疫活性,可作为鼠疫亚单位疫苗的主要组分用于鼠疫亚单位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对耶尔森鼠疫菌FraI抗原的认识耶尔森鼠疫菌FraI抗原(FractionI封套抗原)是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鼠疫专家委员会四报中确定的鼠疫菌4个毒力决定因子之一。该抗原成份是Baker(1952)提取并报道的。它是一种塘蛋白,分子量20000~50000Dal,至少可分成4个亚单位,即:  相似文献   

8.
阿拉善黄鼠感染鼠疫菌5d出现抗体,21~23d为高峰,阳性率为100%,阳性滴度为GMT969~1130,100d仍有阳性;鼠疫菌感染黄鼠2d检出鼠疫菌,3~4d达高峰,阳性率为100%,以后逐渐下降,7d后很少出现菌血症,仅有感染局部带菌。在鼠疫流行高峰期,抗体滴度高,检菌率也高;鼠疫流行处于末期或静息期,就很难检出鼠疫菌。因此在鼠疫监测工作中,检菌和检查鼠疫抗体应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预测F1抗原的B细胞表位,为抗F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探索适合我国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蛋白B细胞表位研究的可行性方案。方法采用EMBOSS网络平台以及DNAStar Protean软件分析F1蛋白的二级结构、可塑性、亲水性和抗原性指数等参数,进行B细胞表位的预测。结果F1蛋白的B细胞表位可能位于第106~132和141~155等区域内。结论预测结果为后续抗F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一定理论基础,表位预测法有利于我国鼠疫菌B细胞表位研究平台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摸索建立用布氏菌乳环抗原的血清学试验,以用于人畜血清中布氏菌抗体的检测。方法在制备并标化布氏菌乳环抗原的基础上,用此抗原分别做PAT、SAT、CAT、CFT、及DAgS-ELISA,同时与这些试验的常规方法对部分布氏菌感染的人畜血清及正常血清进行对比检测。结果5种常规血清学试验即RBPT、SAT、CAT、CFT及DAgS-ELISA与用布氏菌乳环抗原的5种血清学试验即PAT、SAT、CAT、CFT及DAgS-ELISA对部分布氏菌感染人畜血清进行对比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91.5%(65/71)、83.3%(60/72)、58.2%(39/67)、46.4%(26/56)、81.9%(59/72)以及94.4%(67/71)、83.3%(60/72)、56.7%(38/67)、54.5%(30/55)、80.6%(58/72)。并且对两种抗原的试验所得阳性率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χ2分别为0.220、0.000、0.950、0.360、0.005,P>0.05)。其所测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21、1∶23、1∶6和1∶19以及1∶109、1∶23、1∶10和1∶19。结论用布氏菌乳环抗原不仅适用做MRT对布氏菌感染奶特异性抗体的检测,而且可用此种抗原PAT、SAT、CAT、CFT及DAgS-ELISA对人畜血清布氏菌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常规方法制备的鼠疫菌F1抗原、抗体的组分进行分析,并观察其免疫交叉反应。方法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析抗原、抗体的组分;应用蛋白印迹观察其与相关细菌的免疫交叉反应。结果常规方法制备的鼠疫F1抗原、抗体组分复杂,混杂有其他多种蛋白;假结核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的全膜蛋白与F1抗体存在交叉反应。结论常规方法制备的鼠疫F1抗原、抗体不纯,影响鼠疫免疫学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弓形虫可侵入人体多个部位,其中脑部是其常见"庇护"场所之一,袭入颅内者可产生许多中枢神经症状,如癫痫、精神失常、失眠、头痛等[1~3].本文对158例慢性头痛患者进行了弓形虫抗原抗体检测,以探讨该病患者与弓形虫感染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用聚苯乙烯胶乳吸附鼠疫菌FI抗原检查鼠疫抗体,具有特异性强、快速、操作方法简单等特点,适用于野外对鼠疫大面积的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鼠疫耶尔森菌F1抗原(F1Ag)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F1Ag免疫Balb/c小鼠的免疫剂量和方法,探索操作性强、用时短和免疫效果好的方法.方法 7~9周龄Balb/c小鼠48只,按体质量随机分成6组:150、100、50、25μg组(第1次接种为皮下多点注射,F1Ag分别为150、100、50、25μg,第2、3次接种分别为皮下多点注射和腹腔注射,F1Ag量均为100 μg)、皮下接种组(3次F1Ag接种均采用皮下多点注射,每次100 μg)、腹腔接种组(3次F1Ag接种均采用腹腔注射,每次100 μg),每组8只.首次免疫接种F1Ag+等量弗氏完全佐剂(CFA)的乳化剂;3周后第2次接种F1Ag+等量弗氏不完全佐剂(IFA)的乳化剂;1周后第3次接种F1Ag(不加佐剂);1周后取小鼠尾血,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AgS-ELISA)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微量法检测F1抗体.结果 不同剂量(150、100、50、25μg)组小鼠血清F1抗体效价(DAgS--ELISA法:G=12 173.87、13 440.37、15 024.19、4466.72;IHA微量法:G=19 972.32、18 089.40、23 170.47、4871.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AgS-ELISA法:F=3.11,P<0.05;IHA微量法:F=4.11,P<0.05).150、100、50 μg组小鼠血清F1抗体效价明显高于25μg组(DAgS-ELISA法:t值分别为2.18、2.39、2.73,P<0.05;IHA法:t值分别为2.54、2.73、3.13,P<0.05).不同接种途径条件下,皮下注射组、腹腔接种组、100μg组小鼠血清F1抗体效价呈渐次增高趋势(DAgS-ELISA法:G=8933.44、9986.16、13 440.37:IHA微量法:G=13 777.25、16 384.00、18 089.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66、0.25,P>0.05).结论 F1Ag免疫小鼠首次皮下多点注射50μg,加强免疫(腹腔注射)100μg,可以缩短整个免疫周期,免疫效果良好,抗体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筛选抗低钙应答V抗原(LcrV)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分析抗体基因特点,检测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亲和力及功能。方法 使用PCR方法从鼠疫疫苗临床试验志愿者外周血细胞cDNA扩增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基因片段,构建ScFv噬菌体抗体文库。用LcrV对文库进行富集筛选,将获得的抗体基因表达成人IgG1后,测定抗体与LcrV抗原结合的特异性、亲和力、免疫调节功能以及保护能力。结果 成功构建了鼠疫耶尔森菌人源ScFv抗体文库,库容量为7.54×108。抗体文库经LcrV筛选后获得了3株抗LcrV抗体,命名为RV-B4、RV-D1和RV-E8。3株抗体重链为VH1-46和VH3-30,轻链分别为VL1-51、VK3-20和VK1-39。3株抗体经ELISA及Western blot验证均与LcrV特异性结合,其与V抗原结合的解离常数(KD)分别为2.1 nmol/L、1.24 nmol/L和42 nmol/L。RV-D1体外降低人THP-1分泌TNF-α,动物攻毒试验中未发现抗LcrV抗体的保护效果。结论 从鼠疫疫苗免疫人群获得了靶向低钙应答V抗原的人源抗体,以结合抗体为...  相似文献   

17.
1984年4月~1987年4月我们用鼠疫EV菌感染的小白鼠饲喂草原雕(Aquila rapax nipa-lensis)进行了鼠疫模拟感染试验。结果,在收集的吐物中进行鼠疫FI抗原及鼠疫菌检测均为阴性。从受试的草原雕血清中也未能检出FI抗体。用鼠疫EV菌经草原雕皮下注射感染,在其血清中能检出FI抗体,且至少可保持240天。用不同N浓度的HCI及NaOH溶液水解鼠疫EV菌,对用鼠疫EV菌感染的小白鼠在2N以上的HCl及0.4N以上的NaOH溶液中作用12小时,可使小白鼠全部或部分水解,用抗体中和、反向血凝以及细菌学方法对上述溶液进行检测,在1N以上的HCl与0.4N以上的NaOH水解液中未能检测到FI抗原,细菌培养阴性。而在1N以下的HCl与0.4N NaOH以下的水解液中,则能检测到FI抗原,并培养出鼠疫菌。在鼠疫EV菌菌体的水解液中,检出FI抗原及鼠疫菌的N浓度比前者稍低。实验结果证明足够N浓度的酸、碱溶液,作用于EV菌体或感染鼠,均能使菌体蛋白质分解,而丧失抗原性。  相似文献   

18.
鼠疫耶尔森菌LcrV抗原B细胞表位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测鼠疫耶尔森菌LcrV抗原的B细胞表位,为抗Lcr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探索适合我国鼠疫耶尔森菌蛋白B细胞表位组研究的可行方案。方法采用EMBOSS网络平台以及DNAStar Protean软件分析LcrV蛋白的二级结构、可塑性、亲水性和抗原性指数等参数,进行B细胞表位的预测和分析。结果LcrV蛋白的B细胞表位可能位于第16~24、26~31、45~50、175~181、208~213和280~289位等氨基酸区域内或附近,其中16~24、26~31、175~181、208~213等4个短肽都与文献报道相吻合。结论预测得到的表位为后续抗LcrV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表位分析和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预测结果的准确性高,有助于利用表位预测法建立鼠疫菌蛋白B细胞表位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分泌抗鼠疫耶尔森菌F1抗原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株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分泌抗鼠疫F1抗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方法用鼠疫菌F1抗原免疫雌性BALB/c小鼠,检测小鼠血清中的F1抗体,选抗体滴度最高的小鼠用于细胞融合,融合前3天F1抗原经腹腔注射加强免疫1次,然后取其脾脏细胞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P2/0骨髓瘤细胞混合,50%的PEG作为细胞融合剂,HAT培养液选择培养融合后的细胞,间接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F1抗体,阳性杂交瘤细胞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及再克隆。结果获得共计100余株分泌F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株进行了4次克隆化,经8个月保存后抗体分泌稳定。结论应用杂交瘤技术,在云南首次成功制备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鼠疫杆菌F1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建立了杂交瘤技术的实验程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RIHA,Kado,PCR法检测鼠疫菌Fra1抗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比较三种方法的优劣.方法采用反向间接血凝抑制法(RIHA)、Kado法及双重式聚合酶链(Pla-F1-PCR)反应三种方法.结果检测鼠疫菌Fra1抗原检出率分别为100%,93.5%和96.7%,经配对资料的卡方检验,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χ2=2.0, P<0.05).结论RIHA法仅适用于追溯诊断,质粒图谱在分子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双重式聚合酶链法不但具有快速、特异、敏感等特性,而且还可用于非典型菌株的检测,可为静息期鼠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