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测对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意义。方法:对59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进行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针电极肌电图检测,并随诊2~6个月。结果: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健、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传导速度减慢为主者,2个月内临床有75%完全恢复,6个月内有95%完全恢复;波幅下降为主者,2个月内有13%完全恢复,6个月内有33%完全恢复。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周围性面神经炎的诊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儿童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意义.方法:对59例儿童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进行双侧面神经传导和瞬目反射(BR)检测.结果:儿童周围性面神经炎患儿在病程早期健、患侧面神经运动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病程〉7 d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面神经炎患儿BR检测患侧刺激时的R1、R2及健侧刺激时的R2′波潜伏期延长或波形消失.结论:面神经传导和BR检查对周围性面神经炎患儿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电图,神经电图对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方法:对25例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肌电图、神经电图检查。结果:68块被检肌肉30块(44.1%)出现自发电位;106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测定,53条(50%)减慢,60条(56.6%)动作电位波幅降低;71条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34条(47.8%)减慢,56条(78.8%)动作电位波幅降低。结论: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肌电、神经电图改变均为周围神经损害,表现为髓鞘和轴索同时受损,并以轴索受损为主。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了解病损程度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72例周围性面神经炎进行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检测分析。根据电生理检测特征,将面神经炎分为三种类型:Ⅰ型面神经脱髓鞘病变型,Ⅱ型面神经轴索损害型,Ⅲ型为混合型。由此说明面神经炎有二种基本类型,即脱髓鞘型和轴索损害型。脱髓鞘型者,其临床预后较理想,轴索损害型者,其临床恢复慢,易留有后遗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瞬目反射(BR)和面神经运动传导测定以作早期诊断并评估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面神经炎预后的研究。方法:对2009年1~10月我院收治的病程1~7d的面神经炎患者58例,分为合并糖尿病组(Ⅰ组)23例与单纯面神经炎组(Ⅱ组)35例,均进行面神经传导测定和BR检测,随访3个月,并行组间比较。结果:患侧BR异常率为100%,面神经传导测定异常率为47%。Ⅰ组临床面神经重度损害14例,Ⅱ组临床面神经重度损害7例;两组波幅及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Ⅱ组好转率较Ⅰ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15.851,P〈0.001)。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面神经炎预后差,能通过BR及面神经传导测定早期作出诊断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梅-罗(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MRS)的临床、病理及电生理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6例MRS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按MRS的诊断标准,6例中4例为完全型。全部患者均有唇、面部水肿;5例出现周围性面瘫;4例有皱襞舌表现。其中2例家族史阳性。2例患者的病理活检结果支持MRS诊断。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面神经运动传导复合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引不出波形;面神经支配的肌肉针电极肌电图无运动单位电位,或募集相呈单纯相、峰值减低。结论:MRS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唇、面部水肿,周围性面瘫及皱襞舌。病程长、反复发作者多预后不佳。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判断该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9例军团病伴有肌痛、肌无力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肌电图(EMG)检查9例中。6例为肌源性改变,2例为多相电位增多.1例未见异常,神经电图5例检查中,2例感觉传导速度减慢,3例肌肉活检为肌炎性改变,表明军团病可以引起肌肉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肯尼迪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提高对此病电生理的认识。方法:对经基因确诊的3例肯尼迪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进行总结分析。3例患者均行神经传导和肌电图(EMG)检测。神经传导检查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和腓肠神经。检测项目包括运动神经潜伏期(Lat)、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潜伏期(lat)、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EMG:检查双侧舌肌、胸锁乳突肌、三角肌、第一骨间肌、胸椎旁肌、股四头肌、胫前肌。检测项目包括静止时的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P)的时限、波幅,重收缩时的募集相。结果:第1例患者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神经SNAP波幅低和SCV正常。第2例患者双正中神经运动Lat延长、CMAP下降,NCV减慢,双正中神经感觉未测及SNAP波幅,合并腕管综合征;其余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神经SNAP波幅和SCV均低。第3例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SNAP波幅低和SCV下降。本组3例患者EMG多块肌肉静息时出现2处以上的纤颤波、正尖波,轻收缩时MUP时限增宽,波幅增高,部分呈巨大电位,重收缩时呈单纯相或单纯混合相。结论:KD患者EMG呈广泛神经源性改变,可累及感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炎急性期EEG改变与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急性期进行了EEG检查,对其结果与临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46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急性期EEG异常16例(34.8%),EEG异常主要见于伴有面、舌部感觉异常的中、重型面瘫病例,异常程度主要是轻、中度异常,异常特点是以面竣对侧为主的低、中波幅θ活动。结论:周围性面神经炎中、重型急性中伴有脑电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肘管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对早期肘管综合征(cubitaltunnelsyndrome,CUTS)的诊断价值。方法:①对42例早期CuTS患者的肘部上、下各5cm(共10cm)运动诱发动作电位传导时间、波幅进行测定,计算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并与30例正常对照者的检测结果比较,确认肘管内嵌压部位;②对尺神经进行顺向感觉传导速度(SCV)测定;③对前臂肌与手内肌进行针电极肌电图检测,帮助判定尺神经损害。结果:CuTS患者肘管运动诱发动作电位传导时间、波幅及NCV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采用微移法逐点测定,均能找到具体嵌压部位;尺神经SCV明显减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针电极肌电图检测前臂肌与手内肌,提示尺神经受损而不累及其他神经。结论:肘管NCV测定对早期CuTS患者的诊断快捷、简便,可提供客观依据,为CuTS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arpaltunnelsyndrome,C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60例患者进行了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测定及针极肌电图(EMG)检测。结果:60例患者中,双侧病变39例,单侧病变21例。60例CTS患者99条患侧的正中神经中,15条感觉传导测定诱发波形消失,84条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和(或)感觉传导速度减慢;伴有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或动作电位波幅下降93条,6条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和诱发波幅正常。99条患侧的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EMG检测,77块呈神经原性损害。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在CTS的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面神经炎 (Bell麻痹 )患者的面神经传导速度与病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6 8例不同病程的Bell麻痹患者行健、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并和 1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面神经传导速度 :病程 <7天的患者的患侧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病程 >7天患侧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病程 1个月内完全恢复者患侧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病程 2个月、6个月内完全恢复和未完全恢复者患侧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不同转归组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程度越重 ,面神经功能临床恢复所需要的时间越长。结论 :Bell麻痹患者患病一周后的面神经传导速度可作为评价面神经功能及预后的一项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日本光电MEB-2200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对56例临床上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和30例健康人,进行了周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查及研究。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MCV或SCV至少有一项异常者37例,占66%(37/56例)。其中正中神经异常率为35.7%(40/112侧),尺神经异常率为26.8%(30/112侧),腓总神经异常率为61.6%(69/112侧)。而临床上确诊有周围神经病变者仅为17.9%(10/56)。病程大于10年的糖尿病患者组MCV、SCV与健康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率下肢高于上肢,且传导速度的改变呈双侧对称性并与病程有关。结论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3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测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30例患者行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以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在30例患者中,双侧病变者为9例,单侧病变者2l例,共有39病变.30例CTS患者中39条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均延长和感觉传导速度均减慢,30条正中神经感觉诱发波幅降低,37条正巾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延长,2条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和诱发波幅正常;29块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呈神经原性损害.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CT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平山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平山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学特点,以提高对平山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1例确诊为平山病的患者进行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肌电图(EMG)、F波及交感皮肤反应(SSR)等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结果:对126条神经进行检测,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总异常率为16.7%(21/126),主要表现为远端运动潜伏期(DML)延长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F波平均最小潜伏期为(28.70±3.10)ms,平均出现率为47.70%,总异常率为76.2%。患者患侧上肢及对侧上肢远端肌(不包括肱桡肌)EMG呈神经原性改变者分别为1000及90.5%,主要异常表现为出现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MUP)时限延长、波幅增宽、多相波增多及募集相等异常。上肢远端肌EMG异常率为91.5%,明显高于上肢近端肌的8.0%及下肢肌的3.5%。结论:平山病可出现神经电生理上的亚临床改变,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5例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患者进行神经肌电图(EMG)分析,分析其在诊断FSH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门诊就诊的15例FSHD患者,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患者双侧口轮匝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下肌、胫骨前肌进行针刺EMG测定,观察插入电位、轻收缩运动单位电位(MUP)及早募集情况、重收缩主动募集情况;对患者面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肩胛上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进行运动神经传导测定(MNCS),观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对患者双侧正中神经、腓肠神经进行感觉神经传导测定(SNCS),观察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结果:EMG表现为肌源性损害,MNCS表现为CMAP幅低,SNCS无异常。结论:肌电图为面肩肱型肌肉瘫痪无力患者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明确区分是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并可以判别肌源性损害的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肌电图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55例,性别不限,根据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CTS,病程3 d~3年,对其进行肌电图检查,记录正中神经支配拇指、示指感觉纤维的波幅和传导速度、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尺神经的运动及感觉传导,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环指差值,观察肌肉静息状态下有无自发电位。结果 被检的110条正中神经中,有105条(95.4%)正中神经/尺神经环指感觉电位潜伏期差值≥0.4 ms,有104条(94.5%)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有66条(60%)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有28条(25.4%)感觉传导波幅降低,有13条(11.8%)神经运动动作电位波幅降低。被检的110块拇短展肌中针极肌电图异常有13块(11.8%),其中有8块出现自发电位(纤颤电位、正锐波),有10块出现运动单位时限延长。尺神经的神经传导及小指展肌等肌肉的针极肌电图结果均正常。55例患者中,8例为轻度异常,26例为中度异常,21例为重度异常。结论 对临床初步诊断CTS的患者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可以提供正中神经受...  相似文献   

18.
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与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神经电生理改变的差异。方法:对60例ALS与CSM患者进行常规肌电图(EMG)、神经电图(ENoG)检测。EMG检测包括三肢体肌、胸锁乳突肌、胸段棘旁肌等肌肉,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运动单位电位(MUP)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测定运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MCV,SCV)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ML)、波幅(Amp)。结果:ALS与CSM中自发电位的异常率分别为:胸锁乳突肌39%和17.5%,胸段棘旁肌分别为93.3%和3.3%,肢体肌分别为88.1%和75%,ALS患者MUP时限、波幅的增高不同于CSM患者,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胸段棘旁肌EMG阳性率高、简便易行,为早期鉴别诊断ALS与CSM提供了更敏感的依据。同时表明电生理检测可作为ALS可疑或ALS与CSM两病并存患者的随访观察及判定病情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足下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特点、病因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以后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门诊无明显外伤的足下垂患者20例,对患侧下肢行神经及相关肌肉检测,通过所得数据分析足下垂患者患病原因。结果:7例诊断为腓总神经病,其中4例以腓骨小头上-下段传导速度减慢、动作电位波幅下降超过50%,为不良姿势、体位导致,3例为局部肿物压迫导致腓骨小头处卡压;7例以腓骨长肌、胫后肌、臀中肌、腰椎旁肌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腰5神经根病;6例为腓总神经、胫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腓骨长肌、股二头肌长头神经源性损害,臀中肌、腰椎旁肌肌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坐骨神经病。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足下垂患者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0例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企为临床提供客观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确诊为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检测神经包括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下肢腓总神经、胫神经、腓肠神经,检测肌肉为第一骨间肌、拇短展肌、三角肌、胫前肌、股直肌、肋间内外肌。观察电生理参数: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及感觉神经诱发电位波幅,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肌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及大力募集情况。结果: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8例,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3例,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波幅降低6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降慢4例,感觉神经诱发电位波幅降低2例,针肌电图可见神经原性损害4例,神经原性与肌原性混合损害2例。结论: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表现具有多样性,重症患者早期及多次电生理检测对于疾病诊断、动态评估病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