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腓总神经电刺激对慢性偏瘫病人步行用力和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足下垂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在步行周期的摆动期功能性电刺激(FES)腓总神经被认为是切实可行的。本研究旨在调查1988年设计的Odstock足下垂刺激仪(ODFS)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偏瘫致足下垂时同步采用低频电(LFES)刺激患肢腓总神经疗效。方法 24例偏瘫致足下垂HBO治疗同步LFES刺激腓总神经的患者为实验组,24例同期HBO常规治疗的偏瘫伴足下垂患者为对照组。以临床疗效足下垂恢复的时间及程度为判定指标。结果 实验组比对照组非常显著的疗效。结论 在HBO治疗偏瘫时同步LFES刺激腓总神经治疗足下垂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但其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据报道,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共约有700万患者,并且发病率仍以接近每年9%的速度上升~([1])。卒中患者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运动系统失去了高位神经中枢的控制,患侧下肢出现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导致足下垂等异常步态,严重影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独立转移能力,并且行走过程中容易造成关节扭伤,影响康复效果~([2])。因此,如何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是早期康复治疗的关键。佩戴踝足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运动功能恢复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骼肌张力过高,主要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引起的牵张反射亢进所致。许多患者出现踝阵挛、小腿三头肌挛缩、足下垂等,与肌肉纤维与肌腱的物理特性改变有  相似文献   

5.
足下垂多见于脑卒中偏瘫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是导致偏瘫步态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尽管目前临床上治疗足下垂的方法众多,如体疗、针灸、按摩和电刺激等,但疗效不甚理想.赵文汝等[1-3]经多年临床实践,研究的六步法中医导引术、神经训导康复技术和神经训导虚模实际训练技术,用于神经潜能开发和运动程序重建的训练,获得了良好的恢复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为证实神经训导虚模实际训练技术治疗偏瘫足下垂的疗效,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外科治疗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我院1995年7月至2004年7月收治的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全椎板切除3例,半椎板切除6例,椎板开窗2例。结果11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8个月至7年)。急性损伤6例,优4例,良1例,可1例;慢性损伤5例.优2例,良2例,差1例;总优良率81。8%。足下垂完全恢复6例,恢复时间6个月内3例,1年内2例,1-2年1例。结论足下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尽快手术,彻底减压。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偏瘫下肢常表现为足下垂内翻,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电刺激疗法是临床常用的矫治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低频电刺激在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比较和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功能性电刺激的临床疗效与各自优势,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策略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足下垂的预防作用。方法纳入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预防足下垂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足下垂发生情况(干预有效率)及干预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FMA下肢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足下垂的发生,为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防足下垂功能带的制作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足下垂又称垂足畸形,下肢瘫痪患者极易形成,预防足下垂是康复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临床上多数使用足板托、丁字鞋、沙袋,使足与躯体成直角,可预防足下垂,这些虽能起预防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沙袋,不能很好的固定而移位,导致不能长期保持肢体良肢位,而足板托与丁字鞋虽能很好的固定,但对于患者翻身时容易引起肢体受伤或不易受力.为解决上述问题,我科设计了防足下垂功能带,2007年1月至今应用于40例患者,临床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防足下垂牵引装置在预防长期卧床伴下肢主动运动功能缺陷患者足下垂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治疗型的弹力袜、弹性绷带、羊羔毛、软魔术贴等材料,制作预防足下垂的装置并应用于临床。结果18例采用防足下垂牵引装置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发生1例足下垂。人院时患者肢体功能评分为(56.78±16.45)分,出院时为(66.11±9.89)分,入院时和出院时比较,t=一2.0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防足下垂牵引装置可预防长期卧床伴下肢主动运动功能缺陷患者足下垂的发生,而且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预防足下垂是护理瘫痪患者的重要内容,不仅应用于骨科,也应用于神经内外科。因瘫痪患者易发生足下垂、足外旋等并发症,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目前,预防足下垂的主要措施是让患者穿上布鞋,再用硬箱子夹于足底与床尾之间;或让患者的足部直接伸到床尾,身高较高者可做到,但身高较矮者头部距离床头过远。上述方法费时、费力且效果不确定。自2012年2月起,我们自行设计了足下垂预防架并应用于242例患者中,仅10例患者发生轻度足下垂,  相似文献   

12.
对于脊髓损伤的病人来说,通常脊髓损伤节段越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损害越明显,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常有极显著的活动功能障碍,而应用植入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系统,则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颈部脊髓损伤病人活动功能障碍的方法。1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系统的作用机理 高位脊髓节段的损伤导致的是上位运动神经元的损害,这种上位运动神经元的损害使其失去了对下位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调控能力,因此下位神经元极易为很小的刺激所激动而导致持续的,痉挛式的收缩,而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系统可以以一种协调的方式来激动下位运动神经元,这样可以使下位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功能可调式足下垂矫正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穿戴由我科自主研发的多功能可调式足下垂矫正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 Maryland 足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指数);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足下垂、压疮、肌肉萎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Maryland 足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足下垂、压疮、肌肉萎缩、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多功能可调式足下垂矫正鞋可有效保持患肢功能位,增强下肢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步行训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Fasanella-Servat法上睑下垂矫正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所接收治疗的18例上睑下垂患者,采用改良Fasanella-Servat法上睑下垂矫正术进行治疗,手术后随访治疗一年,对比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本次参与研究的18例上睑下垂患者,手术拆线的时候,所有患者都表示对手术临床疗效比较满意。手术后没有一例感染,没有上睑内翻和外翻、角膜溃疡、暴露性角膜炎、上睑迟滞、眼睑无法闭合等等并发症。手术后随访治疗一年,没有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论对于上睑下垂患者,采用改良Fasanella-Servat法进行治疗,组织损伤较小,操作简便,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少,结合手术后早期眼睑调整,对于轻度和中度以及重度上险下垂患者,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修复价值,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后置弹性踝足矫形器对单纯足下垂患者踝足功能和步态的影响.方法8例单纯足下垂患者(坐骨神经损伤5例,腓总神经损伤3例),使用后置弹性踝足矫形器,观察踝足矫形器对踝足功能的影响、行走的速度、步频和跨距的改变.结果后置弹性踝足矫形器可在矢状面控制踝足跖屈运动,辅助背屈,增大跨距.结论单纯足下垂患者使用后置弹性踝足矫形器可以提高其行走功能,达到被动矫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足下垂是由于脊髓损伤后引起下肢胫骨前肌群肌力降低,小腿三角肌痉挛引起足跟腱挛缩等原因使踝关节不能背曲。足下垂一旦发生,矫正过晚将会发生足部的内翻、畸形,影响患者下地行走,严重者给患者造成终身残疾。所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早期康复护具的使用利于保持下肢功能位, 可减少足下垂、关节痉挛畸形、压伤的发生, 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降低致残率。但目前临床常用的防足下垂护具在固定患者足部时, 足跟处无支撑结构;固定不充分, 足部易倾斜, 脱滑出支撑位;固定角度调节不便, 不利于保持防足下垂效果。鉴于此, 笔者设计一种防足下垂的辅助装置, 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能否更好的帮助中风患者足下垂后功能康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早期护理,观察组采用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参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方法进行踝背屈功能测定[1]。结果 一般早期护理与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治疗足下垂,但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治疗足下垂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纯性的一般早期护理(P<0.05)。结论 中风患者足下垂后通过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能更好的促进足下垂肢体踝关节背屈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国内外肉毒毒素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肢体痉挛的治疗及相关研究出发,探讨影响肉毒毒素临床作用的因素及对策。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8-01/2005-05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肉毒毒素治疗肢体痉挛相关的文献,检索词“botulinumtoxin,spasticity/spastic”,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3-01/2005-05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肉毒毒素治疗肢体痉挛相关的文献,检索词“肉毒毒素,痉挛”,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从资料中选取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然后选择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纳入标准: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肉毒毒素治疗肢体肌肉痉挛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②临床试验研究包括平行对照组。③治疗组采用了含肉毒毒素的治疗。排除标准:非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肌张力异常,综述类文献,没有对照组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98篇关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肉毒毒素治疗肢体肌肉痉挛的临床试验。49个试验纳入标准。排除的49篇中6篇是综述,43篇为无对照组。资料综合:49个试验包括2679例患者,分别对肉毒毒素治疗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肢体痉挛进行评价。在治疗过程中明确功能目标,采用个体化剂量,应用电刺激准确定位,确保A型肉毒毒素最大限度地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作用位点相结合,发挥其最大的生物学效应。而注射后采用电刺激、牵张等相应的康复治疗可以增强治疗效果。结论:肉毒毒素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肢体肌肉痉挛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其应用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深刺廉泉穴辅以药物治疗脑卒中引起的球麻痹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球麻痹是以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为主要症状群的一种病症,其临床常分为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和肌源性球麻痹.[1]真性球麻痹是因疑核、舌下神经核及其神经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假性球麻痹是因双侧大脑皮质及皮质脑干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肌源性球麻痹是因延髓神经支配的肌肉病变所致,为双侧性,无感觉障碍,常见于重症肌无力、肌炎、运动神经元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脑卒中引起的球麻痹,药物治疗疗效多不理想,我们对一组脑卒中引起的球麻痹患者,采用深刺廉泉穴辅以药物治疗的方法[2],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