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方法根据CT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NAFLD患者(48例)和健康人(43例),超声测定外周血管硬化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相关指标,检测生化和内皮舒张功能指标,心脏CTA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结果 NAFLD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M-1,(185.1±36.2)ng/ml]、血内皮素-1[ET-1,(104.8±19.3)pg/ml]和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15.5±2.3) cm/s]显著高于健康人(85.4±17.3)ng/ml、(67.5±12.1)pg/ml和(13.6±2.4)cm/s,(P<0.05),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8.1±2.4)%]明显低于健康人(13.2±3.5)%,(P<0.05);此外,NAFLD患者颈动脉IMT厚度(1.31±0.35)mm、劲动脉(31.3%)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35.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76±0.18)mm、9.3%和11.6%,(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AFLD分别与IMT、劲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NAFLD与CVD密切相关,NAFLD患者可能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应定期进行IMT和粥样斑块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180例患者,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对所有患者颈动脉、肱动脉进行扫查,检测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分别测量肱动脉内径。根据颈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分为内膜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内膜增厚组中再分亚组为内膜弥漫性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清中MMP-9、hs—CRP浓度并分析其与超声结果的关系。结果内膜增厚组血清中MMP-9、hs-CRP浓度较内膜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不稳定性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与内膜弥漫性增厚组相比,血清中MMP-9、hs-CRP浓度明显增高(P〈0.05,P〈0.01);不稳定性斑块组与稳定性斑块组相比,血清中MMP-9、hs-CRP浓度明显增高(P〈0.05);内膜增厚组肱动脉内皮功能(Flow—MD)与血清中MMP-9、hs-CRP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791,-0.886(P〈0.001)。结论血清中MMP-9、hs—CRP浓度增高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不稳定性及肱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入选的187例未经治疗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总动脉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组。采用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同时行心脏超声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高血压患者分为LYH组与无LYH组。结果①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正常组血清hs—CRP分别为(6.34±1.35)mg/L和(2.34±0.53)mg/L,LVMl分别为(138.6±16.8)g/m。和(105.5±8.5)g/m2,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LVMI均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②LVH组和NLVH组血清hs—CRP分别为(6.42±3.53)mg/L和(2.75±1.08)mg/L,IMT水平分别为(2.89±0.46)mm和(0.72±0.23)mm,LVH组血清hs—CRP、IMT均高于NLVH组(P〈0.01,P〈0.05)。相关分析表明,hs—CRP与LVMI及IMT均呈直线正相关(r=0.58,P〈0.05;r=0.53,P〈O.05)。结论血清hs—CRP与LVMI、IMT均密切相关,表明hs—CRP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并且可能在高血压心血管重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高血压前期外周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方法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结果高血压前期组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处内-中膜厚度均较正常血压组增厚(P〈0.05);高血压前期组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FMD)显著低于正常血压组(P〈0.05);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FMD高血压前期组与正常血压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已存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血管内皮功能已经受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焦虑或抑郁情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112高血压病患者被均分为高血压合并焦虑或抑郁组(EH+A/D组)和单纯高血压组(EH组),测定两组病人血清CD62P、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内皮素(ET).1等血栓前状态指标水平。结果:与EH组比较,EH+A/D组CD62P[(4.52±2.01)%比(8.38±1.96)%]、vWF[(155.28±23.11)%比(185.23±22.21)%]、PAI-1[(54.35±13.21)ng/L比(79.88±14.53)ng/L]、ET-1r(121.56±33.32)ng/L比(152.78±30.23)ng/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而t-PA[(19.37土11.46)ng/L比(9.56±8.32)ng/L]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焦虑或抑郁情绪会通过激活血小板、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及纤溶系统的失衡,加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胆红素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关系。方法:记录60例代谢综合征(MS)患者体重、身高、血压,测定血糖、血脂、血清胆红素。根据颈动脉IMT值,分为内膜正常组(18例)、内膜增厚组(22例)、斑块组(20例),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内膜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比较,MS患者斑块组总胆红素[TBIL,(17.99±6.15)μmol/L比(14.10±6.24)μmol/L比(10.59±5.86)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13.17±5.13)μmol/L比(9.78±5.18)μmol/L比(6.79±5.10)μmol/L]明显降低(P〈0.05~0.01),且内膜增厚组TBIL、IBIL明显低于内膜正常组(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越重,血清胆红素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斑块、内皮功能与内皮素 1和C 反应蛋白的关系。  方法 :选择 10 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性 5 6例 ,女性 5 3例 ,平均年龄 (60 8± 6 2 )岁。应用B型超声对所有病例颈动脉、肱动脉进行扫查 ,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粥样斑块 ,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分别测量肱动脉内径 ,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液中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然后分析超声结果与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的关系。  结果 :随着IMT增厚 ,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亦增大 ,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粥样斑块 1、 2、3级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高于粥样斑块 0级 (P <0 0 5 )。加压充血后 ,肱动脉管径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Flow MD)与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是 -0 62 7、 -0 693 (P <0 0 0 1)。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中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增高与肱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老年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来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47例门诊及住院的老年病人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52例),高血压病组(EH,54例),糖尿病组(DM,41例)以及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各组人群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粥样斑块发生率。全部入选人员检测血脂、空腹血糖及测量血压、体重指数(BMI)、腰围等。比较四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及血脂、血糖等变化。结果MS组与EH组、DM组比较: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1.12±0.03)mm比(0.99±0.07)mm,(1.12±0.03)mm比(0.87±0.05)mm;分别P〈0.05,P〈0.01];斑块总积分明显增高(3.57±0.03比2.42±0.03,3.57±0.03比2.43±0.03,均P〈0.01);MS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61.5%)明显高于EH组(33.3%)、DM组(12.2%),均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血脂中MS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EH组和DM组(P〈0.01,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EH组(P〈0.05),总胆固醇明显高于EH组和DM组。结论MS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单纯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更严重,代谢综合征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高尿酸血症患者四肢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四肢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74例高尿酸血症患者和60名正常人的四肢动脉进行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四肢动脉血管形态,有无斑块,管腔狭窄或闭塞,测量舒张期内-中膜厚度(IMT)及其踝/肱动脉的收缩压比值指数(ABI)、趾/肱动脉的收缩压比值指数(TSPI)的改变。结果(1)高尿酸血症患者四肢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平均IMT增厚明显高于对照组,ABI、TSPI比值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四肢动脉的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加,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四肢血管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EH)患者大动脉粥样斑块、内皮功能与白细胞介索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 选择109例EH患者,其中男56例,女53例,平均年龄(60.8±6.2)岁。应用B型超声诊断仪对所有病例颈动脉、肱动脉进行扫查,检测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对肱动脉内径进行检测。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液中IL-6、TNFα的浓度。结果IL-6、TNFα与IMT呈正相关,粥样斑块组IL-6、TNFα高于非粥样斑块组,P<0.05。加压充血后,肱动脉管径平均扩增率(Flow-MD)IL-6、TNFα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329、-582,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液中IL-6、TNFα浓度增高与动脉细胞功能受损、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及对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1-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84例,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和贝那普利阿托伐他汀联合组,分别治疗12周,每周测血压2次,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除联合组显示降脂外,2组在降低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方面,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联合组治疗后较贝那普利组治疗后改善更显著(P〈0.01)。结论贝那普利和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能有效降低1~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水平、补体C3与血压及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3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压值的不同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CRP、UA与血压的相关性,对各组患者分别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清CRP、UA、补体C3,B超观察颈动脉内膜变化,按B超结果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各组间CRP、UA、C3水平。结果高血压3级患者CRP、UA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2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高血压患者CRP、UA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异常组CRP、UA、补体C,值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加,UA、CRP的浓度亦逐渐增高;颈动脉内膜异常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UA、CRP和补体C3浓度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CRP、UA浓度与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产检测高血压患者(25例)和正常血压患者(18例)休息、反应性充血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高血压组较正常血压组明显减弱(7.14±3.20)%∶(13.71%±6.3)%(P〈0.01),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比较血管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失调,高频超声能准确可靠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贝前列腺素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血清胱抑素C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28例。对照组予低蛋白饮食、人胰岛素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贝前列腺素钠40μg,口服3次/d,共使用12周。检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24h UAER)、血清胱抑素C(Cys-C)、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内皮素-1(ET-1)水平,同时利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FM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 h UAER、血清Cys-C、ET-1较对照组显著降低,Ccr、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FMD)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贝前列腺素钠有效地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清Cys-C及24h UAER水平,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分级、脉压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高血压1级46例、2级56例、3级58例),4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量血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血脂并行颈部血管B超检查;同时根据脉压,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被分成3组,比较三组间颈动脉血管B超检查结果。结果:①各高血压亚组血清hs-CRP水平[1级(1.90±3.34]mg/L),2级(2.50±2.39)mg/L,3级(12.00±35.76)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77±2.80)mg/L,逐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②各高血压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1级:50.00%,2级:53.57%,3级:86.2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5.58%,P均0.001),逐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③随着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增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33.33%∶62.16%∶83.93%,P均0.001)。结论:高血压和脉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3—8月在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6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135例和斑块组211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其空腹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阳性率,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无斑块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低于无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与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141,P=0.01;r=0.142,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二者共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90例,高血压患者78例,以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量血压、体重指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脂、血糖、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行颈部血管B超检查,比较3组间上述临床生化指标及颈动脉血管B超检查结果;同时根据HbA1C水平,9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被分成两组,进一步比较颈动脉血管B超检查结果。结果:①血清hs-CRP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3.76±4.83)mg/L及高血压组(2.21±3.73)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08±2.85)mg/L,P0.05];②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及健康对照组(80.00%:62.82%:40.00%,P均0.001);③HbA1C≥6.5%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bA1C6.5%组的(86.21%:68.75%,P0.05)。结论:糖尿病及高血压均可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HbA1C≥6.5%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更高,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应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诊断动脉硬化,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高频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检测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5例血压正常的健康人在静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以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反应性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扩张显著低于血压正常的健康人(7.62%±5.10%)vs(14.53%±3.82%),P<0.01,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引起肱动脉内径扩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3%±3.20%)vs(18.87%±4.35%),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高频超声可以是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无创、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 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分为氢氯噻嗪组50例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56例,两组患者每日晨起分别口服氢氯噻嗪片25 mg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片,连续12周,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血生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指标,以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钾明显降低(P <0.05或P<0.01),尿酸明显升高(P<0.01),治疗前后vWF、EDD、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hs-CRP及vWF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EDD明显提高(P<0.05),治疗前后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vWF、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可以逆转,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在降压同时可以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