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方双辛喷雾剂对豚鼠过敏性鼻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东  陈卫军  胡志林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751-2752
目的考察复方双辛喷雾剂对豚鼠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4-二异氰酸甲苯酯(TDI)为致敏原,建立豚鼠鼻变态反应模型,以鼻炎滴剂为对照,设置复方双辛喷雾剂高、中、低3个剂量组,经过处理,测定各组豚鼠鼻黏膜内组胺含量。结果复方双辛喷雾剂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鼻炎豚鼠模型的各种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动物鼻腔分泌物量、喷嚏次数、抓鼻次数明显减少;复方双辛喷雾剂还能显著降低豚鼠鼻黏膜中组胺含量(P(0.01)。结论复方双辛喷雾剂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具有方便、安全、副作用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辛挥发油对过敏性鼻炎(AR)豚鼠行为学指标、鼻黏膜病理形态和血液组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将FMMU豚鼠4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R模型组、辛芩颗粒组、细辛挥发油组,每组10只。采用鸡卵清蛋白全身致敏与局部攻击方法制作AR豚鼠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辛芩颗粒组给予辛芩颗粒4.65g·kg-1,细辛挥发油组给予细辛挥发油按生药量计0.45 g·kg-1,观察豚鼠行为学指标和鼻黏膜病理形态的变化,测定血液组胺含量。结果:细辛挥发油组鼻痒、喷嚏、清涕等行为学指标及鼻黏膜炎症程度均有明显改善,血液组胺含量明显降低。结论:细辛挥发油能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的局部症状,降低血液组胺含量,改善鼻黏膜炎症的局部浸润,达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小青龙汤对过敏性鼻炎豚鼠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比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小青龙汤对过敏性鼻炎(EAR)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卵清蛋白建立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辛芩颗粒对照组(4.65 g.kg-1)、小青龙汤组(7.44 g.kg-1)、麻黄附子细辛汤(2.33 g.kg-1),另设正常对照组。3个药物治疗组每天ig给药1次,给药共14 d,以治疗前后的行为学体征积分、血液组胺和鼻黏膜切片病理变化为观测指标。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组、小青龙汤组和辛芩颗粒组的治疗后体征积分和血液组胺含量均有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麻黄附子细辛汤组的血液组胺含量(3.64±0.83)mg.L-1与小青龙汤组(4.58±0.51)mg.L-1和辛芩颗粒组(4.36±0.13)mg.L-1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对鼻黏膜炎症变化的修复略优于小青龙汤和辛芩颗粒。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能改善过敏性鼻炎豚鼠症状,对血液组胺的降低和鼻黏膜的修复优于小青龙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蒙药十三味红花密诀丸对AR大鼠血清中组胺、白三烯的影响,探讨其治疗AR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卵清蛋白诱导性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并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鼻炎康组(409 mg·kg~(-1))、十三味红花密诀丸高剂量组(1100mg·kg~(-1))、十三味红花密诀丸中剂量组(550 mg·kg~(-1))、十三味红花密诀丸低剂量组(275 mg·kg~(-1)),连续喂药21 d后,HE染色观察大鼠鼻黏膜病理切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组胺与白三烯的含量。结果:蒙药各剂量组和鼻炎康组行为学评分均得到有效改善,通过组间比较,蒙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行为学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和鼻炎康组;通过HE染色观察,2种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鼻黏膜的充血、水肿、炎性损伤;蒙药各剂量组与鼻炎康组还能够显著改善AR大鼠血清中组胺、白三烯的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三味红花密诀丸不但能显著改善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也能改善AR大鼠血清中组胺、白三烯水平,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文洁  朱建梅  李婕  袁广明  向飞军 《中成药》2011,33(6):934-937
目的 观察玉屏风颗粒(黄芪、白术和防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效作用.方法 建立卵蛋白致大鼠及豚鼠过敏性鼻炎模型,并观察玉屏风颗粒对过敏性鼻炎症状的改善作用;通过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实验测定IgE效价,并观察药物对大鼠鼻黏膜病理学变化的影响.结果 1.对过敏性鼻炎大鼠连续用药7 d,大鼠IgE抗体水平降低,抗血清样本呈阴性;连续用药14 d,可以明显改善大鼠过敏鼻炎症状,与模型组比较P<0.01.2.对豚鼠过敏性鼻炎模型连续给药10 d后,玉屏风颗粒组症状好转率>80%;玉屏风颗粒治疗组鼻黏膜的嗜酸细胞增多,鼻黏膜溃疡、腺体增生以及充血水肿等病理学改变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玉屏风颗粒对过敏性鼻炎大鼠和豚鼠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制附子总碱对过敏性鼻炎(AR)豚鼠行为学指标、鼻黏膜病理形态和血液组胺含量的影响,同时测定制附子总碱的半数致死量(LD50),对其临床应用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40只FMMU豚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R模型组、辛芩颗粒组、制附子总碱组,每组10只。采用卵清蛋白全身致敏与局部攻击方法制作AR豚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和AR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辛芩颗粒组每天给予辛芩颗粒4.65g/kg,制附子总碱组每天给予总碱提取物按生药量计1.13g/kg,观察豚鼠行为学指标和鼻黏膜病理形态的变化,测定血液组胺含量;对制附子总碱进行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制附子总碱组鼻痒、喷嚏、清涕等行为学指标及鼻黏膜炎症程度均有明显改善,血液组胺含量明显降低;制附子总碱的LD50为56.3g/kg制附子。结论:制附子总碱在临床用药方面是安全的;制附子总碱能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降低血液组胺含量,改善鼻黏膜炎症的局部浸润,达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6,(1)
目的研究山柰酚对卵清蛋白诱导的豚鼠过敏性鼻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卵清蛋白模型组、山柰酚(5 mg/kg)组、山柰酚(20 mg/kg)组、氯雷他定(2 mg/kg)组。除正常组和卵清蛋白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在造模成功后连续7 d给药。通过记录豚鼠抓鼻和打喷嚏次数,评价过敏性鼻炎的症状;ELISA试剂盒检测豚鼠血清中组胺、免疫球蛋白Ig E、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4的水平;HE染色观察豚鼠鼻黏膜病理形态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鼻黏膜组织中TNF-α和IL-4的表达量。结果山柰酚能明显改善豚鼠过敏性鼻炎的症状(P0.05),降低血清中组胺、Ig E、TNF-α和IL-4的水平(P0.05),降低鼻黏膜组织中TNF-α和IL-4的表达水平(P0.05)。在光镜下观察,山柰酚会明显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结论山柰酚对卵清蛋白诱导的豚鼠过敏性鼻炎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清开消炎方对卵清蛋白(OVA)致大鼠过敏性鼻炎(AR)的疗效.方法 以OVA为致敏原建立大鼠AR模型,实验分正常组,模型组,清开消炎方高、中、低剂量组,鼻炎康组,藿胆丸组,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测定其血清总IgE水平及组胺含量、鼻分泌物及血液嗜酸性粒细胞(EOS).同时,观察鼻黏膜组织学变化.结果 清开消炎方各剂量组动物鼻瘁、喷嚏、清涕、EOS浸润明显减轻,鼻黏膜厚度变薄(P<0.01);血清总IgE以及组胺水平降低.结论 清开消炎方能缓解AR大鼠鼻部症状,对AR可能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辛芩片对豚鼠鼻超敏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蓉  余彦  杜俊蓉  刘剑  张杰  卫婷  李欣  李江  龙锐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0):785-788
目的:研究辛芩片对豚鼠鼻超敏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2,4二异氰酸甲苯酯(TDI)为致敏原,对豚鼠行鼻内给药建立鼻超敏反应实验模型,观察辛芩片对豚鼠鼻超敏反应模型鼻部症状、病理组织学及对鼻黏膜中组胺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结果:辛芩片能明显减轻鼻部症状及鼻黏膜病理改变,可显著降低鼻超敏反应模型豚鼠鼻黏膜中组胺的含量、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结论:辛芩片对鼻超敏反应有显著疗效,可有效防治变应性鼻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敏水滴鼻剂治疗变应性鼻炎药效。方法以卵清白蛋白致敏大鼠制做I型变态反应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鼻敏水组、药物对照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及测定其鼻黏膜组胺含量、鼻分泌物和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水平。结果行为学积分,给药后鼻敏水组、药物对照组行为学积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鼻敏水组积分低于药物对照组(P<0.01);鼻敏水组和药物对照组鼻黏膜含量、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鼻敏水组和药物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鼻敏水组和药物对照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记数、总IgE水平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鼻敏水组和药物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敏水滴鼻剂能降低实验性大鼠鼻黏膜组胺含量,抑制或降低其血清总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记数,提示鼻敏水滴鼻剂对变应性鼻炎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丝瓜藤提取物治疗鼻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卵清白蛋白和Al(OH)3建立小鼠过敏性鼻炎模型,按剂量灌服相应药物10 d,观察小鼠的症状和鼻黏膜组织形态学的病理变化,并检测血清中的组胺含量及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丝瓜藤氯仿部位提取物能有效改变鼻炎小鼠鼻黏膜病理改变,减少血清中组胺含量及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从而达到治疗鼻炎的作用。[结论]丝瓜藤治疗鼻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组胺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双辛鼻鼽散(SXBQS)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药效。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致敏和鼻内滴注激发的方法建立卵清蛋白(OVA)诱导的BN大鼠AR模型,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盐酸西替利嗪组及SXBQS高、中、低剂量组。药物干预3周,基于行为学评价初步探讨SXBQS治疗AR大鼠的时效量效关系,通过检测血清Ig E、组胺含量,镜下观察大鼠鼻黏膜病理学变化,研究SXBQS药效。结果 SXBQS灌服后1 h即可明显缓解BN大鼠鼻部过敏症状,起效时间长于12 h。SXBQS高、中剂量组可明显抑制鼻黏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轻黏膜水肿。SXBQS各剂量组及盐酸西替利嗪组大鼠血清Ig E均较模型对照组下降,其中SXBQS高、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XBQS各剂量组及西替利嗪组血清组胺含量均较模型对照组降低,SXBQS高剂量组及盐酸西替利嗪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XBQS通过抑制炎性水肿,下调血清组胺、Ig E水平,发挥治疗AR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消风宣窍汤对过敏性鼻炎豚鼠行为学及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40只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消风宣窍汤组、氯雷他定组,每组10只。采用10%二异氰酸甲苯酯(TDI)橄榄油溶液致敏豚鼠建立过敏性鼻炎动物模型,灌胃治疗1周,观察豚鼠行为学变化,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IL-5、IL-12含量。结果:消风宣窍汤能明显减轻豚鼠过敏性鼻炎鼻部过敏症状以及鼻黏膜上皮炎细胞的浸润,对过敏性鼻炎豚鼠血清IL-5有显著的降低作用(P0.01),对IL-12有显著的升高作用(P0.01),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并且效果优于开瑞坦组(P0.05)。结论:消风宣窍汤治疗AR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IL-5和升高IL-12水平实现的,提示IL-5和IL-12在AR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刻克痒搽剂的止痒及消肿机制.方法:Schultz-dale反应、抗组胺止痒试验、角膜表面麻醉试验.结果:刻克痒搽剂原液、0.5倍稀释液及2倍浓缩液均能极显著地抑制卵蛋白致敏豚鼠离体回肠肌的过敏性收缩反应(P<0.01);对豚鼠足背组胺致痒阈有非常显著的提高作用(P<0.01);对豚鼠角膜具有显著的表面麻醉作用(P<0.05和P<0.01),上述试验均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刻克痒搽剂的止痒和消肿机制可能与其抗Ⅰ型超敏反应减少组胺等活性物质释放,提高皮肤组胺致痒阈和表面麻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消风宣窍汤对变应性鼻炎豚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40只Hartley豚鼠被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消风宣窍汤组及氯雷他定组,每组各10只。建立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药物干预7 d后,比较各组豚鼠鼻部症状行为学评分、鼻黏膜分泌物阳性细胞计数、血清IgE、组胺及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消风宣窍汤组及氯雷他定组的鼻部症状行为学评分、两种阳性细胞计数、血清IgE、组胺、NF-κB、IL-4、IL-6、IL-17水平、病理组织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IFN-γ、IL-12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消风宣窍汤组的血清IgE、组胺水平较氯雷他定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风宣窍汤可有效改善鼻部症状行为学评分,减少鼻黏膜分泌物阳性细胞计数,降低Th2相关细胞因子IL-4、IL-6水平,并增高Th1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12水平,同时还抑制了血清NF-κB、IL-17的表达,减少IgE的合成及组胺的释放,达到免疫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敷灸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和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变化的影响,观察敷灸对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将过敏性鼻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敷灸组和中药组,治疗1疗程后,观察患者血清IgE水平、症状、体征、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含量等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水平、症状、体征及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含量等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敷灸组优于中药组。结论:敷灸能降低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Ig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含量,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  相似文献   

17.
向阳  王寅  李宁 《吉林中医药》2014,(6):620-623
目的探讨经方薯蓣丸对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 7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通窍鼻炎片组、辛芩颗粒组、经方薯蓣丸高、中、低剂量组(32、16、8 g/kg),每组10只。采用OVA复制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干预组分别采用不同浓度薯蓣丸浓缩水煎液灌胃。干预14 d后,比较干预前后各组大鼠行为学积分、血清IgE、IL-4含量及鼻黏膜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造模后各组大鼠行为学积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干预后各组行为学积分、血清IgE含量(辛芩颗粒组13.30±4.76μg/mL、通窍鼻炎片组11.45±5.27μg/mL、高剂量10.78±5.32μg/mL、中剂量8.10±6.16μg/mL、低剂量13.56±3.41μg/mL)、血清IL-4含量(辛芩颗粒组20.03±3.91 pg/mL、通窍鼻炎片组17.26±8.02 pg/mL、高剂量14.84±7.37 pg/mL、中剂量14.40±5.22 pg/mL、低剂量15.91±6.93 pg/mL)较模型组(19.42±2.97μg/mL、30.60±4.83 pg/mL)均有降低(P<0.01);中剂量组的行为学积分和血清IgE、IL-4含量较辛芩颗粒及通窍鼻炎片明显降低(P<0.01,P<0.05);干预各组鼻黏膜炎症细胞浸润减轻,中剂量组对组织的修复效果突出。结论经方薯蓣丸对变应性鼻炎大鼠有显著干预作用。降低血清IgE、IL-4含量,减少鼻黏膜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从而缓解变应性鼻炎大鼠行为学症状,可能是该方干预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成药》2014,(1)
目的考察利湿口服液(苦参、金银花、陈皮、茯苓皮、车前子、地肤子)的主要药效作用。方法通过对豚鼠磷酸组胺致痒阈的测定、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发豚鼠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及接触性湿疹豚鼠模型的试验,观察利湿口服液高、中、低剂量与中药对照药肤痒颗粒和西药对照药二盐酸西替利嗪片的药效。结果利湿口服液高、中剂量能显著提高磷酸组胺致痒阈(P<0.01),对DNCB诱发豚鼠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P<0.01),对豚鼠慢性接触性湿疹有显著的防治作用(P<0.01),利湿口服液高剂量减少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和炎性细胞的作用与肤痒颗粒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利湿口服液具有止痒、防治接触性湿疹、接触性皮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千柏鼻炎片及其有效成分对小鼠过敏性鼻炎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BALB/c雄性小鼠在实验第1,7,14天ip 200 μL 0.5 g·L-1卵清白蛋白(OVA)以及20 g·L-1氢氧化铝.从第22天起每只小鼠鼻腔滴注50 g·L-1OVA溶液20 μL,连续滴注10 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OVA.除对照组外,取造模成功的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其中鼻炎模型组连续7d鼻腔滴注50 g·L-1 OVA溶液10 μL;千柏鼻炎片组、绿原酸组和对羟基肉桂酸组在OVA滴注前10 min ig给药,剂量分别17.2 g·kg-1,260,30 mg·kg-1;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在OVA滴注前30 min sc 5 mg·kg-1;对照组则继续用生理盐水滴注.测定各组动物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和组胺的含量,并取小鼠鼻黏膜HE染色病理切片进行观察.结果:千柏鼻炎片、绿原酸和地塞米松明显抑制过敏性鼻炎导致的喷嚏、搔鼻和流清涕等典型症状(P <0.001),并使鼻黏膜充血、水肿和炎性损伤减轻.干柏鼻炎片、绿原酸和地塞米松还能够显著地抑制由过敏性鼻炎引起的血清中IgE和组胺含量的增加(P<0.001).结论:千柏鼻炎片对过敏性鼻炎有治疗作用,绿原酸可能是千柏鼻炎片的药效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药物注射疗法对变应性鼻炎(AR)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穴位刺激因素和药物因素在穴位药物注射疗法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采用卵清蛋白致敏的方法复制AR模型。模型成功的大鼠保留4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穴位注射药物组(穴药组)、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穴生组)、非经非穴点注射药物组(非经非穴药组),每组11只。穴药组将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和转移因子混合液注射于双侧"迎香"穴及"印堂"穴,每穴0.1mL,隔日1次,共7次;非经非穴药组将药物混合液注射于大鼠左右胁下1寸处和左臀部"后海"穴与"环跳"穴连线中点3个非经非穴点,给药剂量、时间同穴药组;穴生组将生理盐水注射于穴位,取穴、注射剂量和时间同穴药组。观察治疗前后大鼠的一般行为学变化并评分,HE染色法观察鼻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组胺含量。结果:模型组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穴药组、穴生组较模型组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明显降低(P0.01),非经非穴药组无明显变化(P0.05)。3个治疗组间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比较,穴药组明显低于穴生组、非经非穴药组(P0.05,P0.01),穴生组明显低于非经非穴药组(P0.01)。结论:穴位药物注射疗法对AR有治疗作用,能有效缓解症状,有效抑制鼻炎发生重要介质组胺的释放,减轻鼻黏膜局部炎性损伤。穴位药物注射疗法的效源根本因素来源于穴位刺激,而效源增效因素来源于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