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目的经皮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UGTI)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的方法学探讨及可行性评价. 方法15例经股动脉径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医源性股动脉PS患者接受了UGTI治疗.男性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8.5±12)岁,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14例.单腔的单纯型PS9例,2腔或3腔的复杂型PS 6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UGTI)治疗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方法15例经股动脉径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医源性股动脉PS患者接受了UGTI治疗.男性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8.5±12)岁,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14例.单腔的单纯型PS9例,2腔或3腔的复杂型PS 6例.分析PS的形状、大小、颈部长度与宽度、凝血酶剂量、治疗结果以及并发症.UGTI后24h、5~7d接受二维超声随访.结果PS平均容积为(13±4.89)cm3.共注射凝血酶21次,平均每次注射凝血酶剂量,单腔为(250±120)IU,双腔或多腔为(650±150)IU.9例单腔患者全部一次成功,初级成功率为100%;6例双腔或多腔的复杂PS患者4例首次成功,初级成功率为66.7%.1例复杂PS24h出现"再通".1例复杂PS患者15d出现"再通",经重复3次注射凝血酶后,封闭成功.次级成功率达到100%.无一例出现血栓形成、感染、过敏等并发症.结论UGTI治疗股动脉PS安全有效,可作为经股动脉途径介入诊疗术所致医源性股动脉PS的首选治疗,PS的几何形状是初级成功率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经皮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UGTI)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的方法学探讨及可行性评价.方法15例经股动脉径路选择性冠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术后医源性股动脉PS患者接受了UGTI治疗.男性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8.5±12)岁,选择性冠脉造影1例,经皮冠脉介入14例.单腔的单纯型PS9例,2腔或3腔的复杂型PS6例.局麻后在超声引导下准确定位注射器针头,单纯PS尽可能在瘤腔底部,远离瘤颈部,复杂PS首选在远端瘤腔的底部,注射凝血酶速度宜慢,剂量为100~800IU凝血酶,超声下观察瘤腔内血栓形成,UGTI后24小时、5~7天接受二维超声随访.结果PS平均容积为13cm3±4.89cm3.共注射凝血酶21次,单腔注射凝血酶剂量为250IU±120IU,双腔或多腔为650IU±150IU.9例单腔患者全部一次成功;6例双腔或多腔的复杂PS患者4例首次成功,1例24h出现"再通",1例15天出现"再通",经重复3次注射凝血酶后,封闭成功.无一例出现血栓形成、感染、过敏等并发症.结论掌握正确的UGIT操作方法是治疗股动脉PS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减少操作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采用正确的UGTI方法可作为医源性股动脉PS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和比较超声引导下压迫法 (UGCR)和注射凝血酶法 (UGTI)治疗心导管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PS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心导管术后股动脉PSA的临床特征 ,以及序贯接受UGCR和UGTI法治疗的经过和结果。在彩色多普勒确定PSA后 ,UGCR法是用手压迫、加压包扎载瘤动脉近端和PSA颈部直至PSA瘤腔中血栓形成 ;UGTI法是超声波引导下将 18~ 2 0G针经皮穿刺使针头进入瘤腔内注射猪凝血酶。均于术后 2 4h、5~ 7d超声波复查。结果 :11例首次接受UGCR法治疗者中 4例成功 (首次成功率 36 .4 % ) ,5例接受重复压迫后有 1例成功 ,总成功率为 4 5 .5 % (5 / 11) ;UGCR治疗成功者的 5例中有 4例股动脉PSA最大直径 <2cm ,其中 2例接受抗凝剂治疗 ;在压迫中 10例有程度不等的局部不适、疼痛 ,有 8例在压迫中因局部疼痛而采用药物止痛 ,有 2例因出现血压增高、心绞痛发作而被迫放弃 ;UGCR治疗失败的 6例中 ,有 1例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 ,5例改行UGTI治疗成功。采用UGTI治疗 15例股动脉PSA ,其中 10例首次接受UGTI治疗有 9例成功 (首次成功率 90 % ) ,6例为经重复UGTI治疗成功 ,UGTI总成功率为 10 0 %。单纯型PSA有 9例均一次性治疗成功 ,而 6例复杂型PSA需 2次或以上重复注射凝血酶。实际注射凝血酶剂  相似文献   

5.
凝血酶注射封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对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UGTI)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对机体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价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PS的可行性.方法:15例经股动脉径路选择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术后医源性股动脉PS患者接受了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男性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8.5±12.0)岁,选择性冠脉造影1例,经皮冠脉介入14例.单腔的单纯型PS9例,2腔或3腔的复杂型PS6例.分析PS接受凝血酶治疗剂量、治疗结果以及机体凝血指标.注射凝血酶前、注射凝血酶后24小时、注射凝血酶后5~7天测定了以下指标: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活化的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共注射凝血酶21次,平均每次注射凝血酶剂量,单腔为(186±120)IU,双腔或多腔为(388±150)IU.9例单纯型PS患者全部一次成功;6例双腔或多腔的复杂型PS患者4例一次成功,2例复杂型PS患者出现"再通",经重复注射凝血酶后,封闭成功.无一例出现其他部位血栓形成、感染、过敏等并发症.注射凝血酶前后,机体各项凝血指标间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PS安全有效,PS瘤腔内局部注射凝血酶对机体凝血系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和比较超声引导下压迫法(UGCR)和注射凝血酶法(UGTI)治疗心导管术后股动脉PSA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心导管术后股动脉PSA的临床特征,以及序惯接受UGCR和UGTI法治疗的经过和结果.男5例,女16例,平均年龄(66.5±5.2)岁.发现股动脉PSA至接受治疗为平均(2.6±3.7)d,PSA平均直径(3.5±1.5)cm.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IPSA)是介入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既往的处理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近年来,许多非外科手术性的处理方法不断出现,其中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法(UGTI)在治疗IPSA中具有疗效高、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的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UGTI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操作后假性动脉瘤(PSA)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UGTI)与超声引导下压迫(UGCR)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0年6月~2006年6月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操作后出现假性动脉瘤患者共37例。其中,UGTI组:有接受UGTI治疗患者21例,UGCR组:有采用UGCR治疗的患者16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成功率、平均治疗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等护理指标。结果:UGTI组的各种护理指标均优于UGCR组(P〈0.05~0.01);但PSA直径〈4cm的假性动脉瘤,UGTI组与UGCR组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若动脉瘤直径≥4cm,UGTI的疗效明显优于UGCR。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 10例心导管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 1998年至 2 0 0 1年心导管术后出现的假性动脉瘤患者 10例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假性动脉瘤的发生。记录假性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和大小。治疗方法包括超声引导下压迫法 (ultrasound gui dedcompressionrepair,UGCR)、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 (ultrasound guidedthrombininjection ,UGTI)和外科修补术。结果 :穿刺部位经超声或手术证实 6例在股浅动脉。 2例直接行动脉修补术治愈 ,3例经UGCR后治愈 ,3例UGCR失败后行动脉修补术 ,2例UGCR失败后采用UGTI 5 0 0~ 10 0 0U的治疗方法。随访无复发 ,未见血栓、感染、神经压迫等并发症。结论 :UGTI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但仍需要更多的样本以探讨该方法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Ultrasound 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UGTI)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9月,对70例动脉置管术后出现的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进行了UGTI,凝血酶注射成功封闭动脉瘤腔后平卧4~6h,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后1~3d复查超声,30d临床随访。结果:70例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36例,年龄34~82岁,平均(62.6±10.7)岁。经皮股动脉造影术后发生36例,支架置入术后发生33例,肱动脉置管术后1例。单囊腔PSA63个,复合囊腔PSA7个(≥2个腔),瘤腔平均大小为  相似文献   

11.
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IPSA)是介入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既往的处理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近年来,许多非外科手术性的处理方法不断出现,其中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法(UGTTI)在治疗IPSA中具有疗效高、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的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UGTI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P选择素(P-selection,PS)的变化及其与冠心病严重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78例冠脉介入治疗者(治疗组)和46例冠脉造影者(对照组)治疗前后1hIL-8、CRP和PS的血浆浓度,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介入治疗后IL-8、CRP和PS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冠脉造影前后IL-8、CRP和PS无明显变化(P>0.05)。多支病变患者IL-8、CRP和PS水平明显高于单支和双支病变患者(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浆IL-8、CRP和PS短期内显著增高。IL-8、CRP和PS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和灭活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有关。外源性PS治疗ARDS已有许多研究,但其疗效文献报道相差较大。作者阐述PS异常的机制及其在ARDS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常用PS制剂,并重点分析影响PS疗效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14.
马沛然 《山东医药》1994,34(3):48-49
1980年滕原用人工合成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未成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取得了良效,以后迅即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和应用,展示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我国已有报告自制PS治疗新生儿型和获得性RDS(NRDS、ARDS)。现作一综述。 一、PS的成分、制剂和用法 1986年Yu报告PS中磷脂占80%、中性脂肪10%、蛋白质1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肺泡复张手法(RM)及两者联合治疗ARDS的疗效.方法 健康新西兰长耳白兔28只,反复温盐水肺泡灌洗建立ARDS动物模型,行容积控制通气,通气稳定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S组、RM组及PS+RM组,每组7只,分别气管内注入安慰剂、外源性PS、实施RM或PS联合RM治疗,观察动脉血气及呼吸力学指标的变化.处理后4 h处死动物,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评价肺损伤程度.结果 (1)对照组、PS组、RM组和PS+RM组的PaO2分别为(74 ±15)、(234±42)、(231±17)和(253±52)mm Hg(1 mm Hg=0.133 kPa),PS、RM和PS+RIM3组均高于对照组(F=84.201,P<0.01),PS、PS+RM组氧合改善稳定,RM组PaO2随观测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2)4组的PaCO2分别为(56±11)、(46±10)、(51±8)和(46±10)mm Hg,对照组明显高于PS、PS+RM组(F=4.234,P<0.05).RM组PaCO2随时间延长呈增高趋势;(3)4组动物气道峰压分别为(33±2)、(23±1)、(24±2)和(22±1)cm H2O(1 cm H2O=0.098 kPa),静态肺顺应性(Cst)分别为(1.1±0.3)、(1.7±0.3)、(1.5±0.1)、(1.9±0.4)ml/cm H2O,PS、RM、PS+RM 3组气道峰压、Cst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F值分别为74.911、15.863,均P<0.01).RM组Cst改善较PS+RM组差(q=2.58,P<0.05);(4)PS、RM、PS+RM 3组动物肺损伤评分分别为3.9 ±0.8、6.1±0.7和4.2±0.6,均低于对照组的13.5±0.7(F=369.6,P<0.01),RM组高于PS及PS+RM组(q值分别为6.35、5.70,均P<0.01).结论 ARDS早期补充外源性PS或实施RM均能有效改善氧合及肺脏顺应性,但RM后易出现肺泡再萎陷及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PS联合RM治疗能防止肺泡再萎陷,并可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6.
封成芳  陈宏琼  廖沛光 《内科》2014,(2):166-168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HMD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37例,采用PS联合NCPAP治疗;对照组患儿35例,采用PS联合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肺炎发生率(21.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儿呼吸机所致肺损伤及气漏发生率分别为20.0%和14.3%,显著高于观察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联合NCPAP可有效治疗新生儿HMD,减少常频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9例NRDS患儿分两组,治疗组19例给予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20例单纯机械通气治疗,其余治疗两组相同.观察应用PS前后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变化及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病死率.结果 应用PS后动脉氧分压(PaO2)升高(P<0.01),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EEP)及吸入氧浓度(FiO2)下降(P<0.01);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对NRDS有明显疗效,与单纯机械通气比较,能改善患儿的氧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8.
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UGTD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对36例经皮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发生的股动脉PSA进行了UGTI,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34482(63.5±10.8)岁。造影术后发生11例,支架置入术后发生25例。凝血酶注射成功后平卧4~6h,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后1~3d复查超声,30d临床随访。结果36例患者,单囊腔PSA32个,复合囊腔PSA4个(≥2个腔),瘤腔平均为(2.98±1.30)cm×(1.84±0.75)cm,凝血酶注射剂量为250~1000(644.29±239.10)U,34例患者1次UGTI即刻闭合瘤腔,2例注射凝血酶500U后动脉与瘤腔通道血流明显减弱,在超声引导压迫下5min闭合。UGTI治疗PSA成功率为94.4%0(34/36)。1例注射凝血酶1000U后虽然瘤腔闭合,但股浅动脉内血栓形成,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注射凝血酶500U后瘤腔闭合,但2min后出现寒颤、高热过敏反应,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1d复发2例,1例超声引导压迫后瘤腔闭合,另1例再次注射凝血酶1000U成功闭合,30d临床随访无复发,UGTI治疗PSA复发率为5.6%(2/36)。结论UGTI治疗股动脉PSA是一简单、安全、快速、耐受好的方法,可作为临床治疗PS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CPB)术后的呼吸功能不全有较高的发生率。近年研究认为CPB术后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异常变化很可能是造成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CPB术后肺的病理生理变化与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十分近似。应用外源性PS治疗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收到较好效果。因此,理论上PS治疗CPB术后的呼吸功能不全也应该有效。本文就PS体内组成及其功能、CPB对PS的影响、CPB术后临床应用外源性PS的现状和今后展望加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王利舟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1):2081-2082
目的探讨早期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MAS的患儿共34例,在早期用PS的为治疗组,未用PS的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机械通气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早期用PS,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肺氧合功能、两组病例上呼吸机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预后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氧合指数,低于对照组。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上呼吸机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并发症,预后好。对照组有并发症,预后差。结论早期用PS能有效改善MA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阻止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上呼吸机时间、用氧时间及病程,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