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大剂量rHuEPO(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患者时对机体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IR)及其相关铁代谢的影响。方法对36例肾性贫血患者给予rHuEPO1万IU皮下注射,每周1次,连续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血、行骨髓穿刺检查以检测血中sTfR、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和骨髓外铁、铁粒幼细胞、总红系所占百分数(E%)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患者治疗后sTfR显著增高(P〈0.01);而骨髓外铁、铁粒幼细胞、SF均显著降低;红系增生较治疗前明显活跃(P〈0.01)。sTfR与RBC呈正相关(r=0.632.P〈0.01);与Hct呈正相关(r=0.757,P〈0.01);与骨髓E%呈正相关(r=0.775,P〈0.01);与其他参数无相关性。结论sTfR在大剂量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患者后迅速升高,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不仅;隹确地反映机体铁贮存状况,也反映机体骨髓红细胞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2.
韩叶光  符生苗  蔡俊宏  符克英  王茹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0):1270-1270,1295
目的探讨肾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血清铁参数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测定274例慢性肾衰患者(CRF)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参数,并以122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u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肾衰组血清中血红蛋白(ri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SI)、转铁蛋白(TRF)、总铁结合力(TIBC)低于对照组(P〈0.01),而慢性肾衰组血清铁蛋白(S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肾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铁参数的检测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伴缺铁性贫血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42例CRF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血液自动分析法进行血红蛋白(nb)、红细胞压积(Hct)检测;双吡啶比色法测定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铁蛋白(SF);生物索-亲和索-酶联免疫法测定sTfR。结果:sTfR在CRF伴缺铁组明显升高;与CRF不伴缺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sTfR含量能更加快速、真实地反映体内铁贮存情况,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使用复方中药合剂治疗肾性贫血对患者红细胞系及铁代谢的影响。方法对69例肾性贫血患者给予复方中药合剂治疗连续8周,同时补充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取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及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oluble Transferrin Receptor,sTfR)血清浓度,并行骨髓穿刺进行骨髓显微图像分析和铁染色、部分骨髓标本行电镜观察,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2周分别取血测RBC,Hb,HCT,Ret%和SI,SF水平;观察治疗前后骨髓形态学变化,并对骨髓增生情况、sTfR、E%、各类幼红细胞比率、G/E、外铁、铁粒幼细胞百分数等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①患者在治疗后2周Ret%,RBC,Hb,HCT等开始上升,8周时比用药前有显著增高(P〈0.01),总有效率89.85%。②治疗前骨髓显微图像4例(8%)示骨髓增生减低,可见棘细胞和环状红细胞,电镜下可见中幼红细胞核周间隙增宽,晚幼红细胞的胞膜厚薄不均匀;治疗后骨髓红系增生较治疗前明显活跃,各类幼红细胞比率及E%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以晚幼红增生最为明显。③治疗后sTfR显著升高,而其它铁指标均明显降低。结论①对慢性肾脏疾病3—5期的患者给予复方中药合剂治疗可有效地刺激骨髓红系增生,证实该中药合剂治疗肾性贫血疗效显著。②该中药合剂治疗后红细胞形态有明显改善。③sTfR作为一种新的铁参数,不仅准确地反映机辩扶贮存状况,而且也反映机体骨髓红细胞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5.
崔明姬  窦海川  王桂英 《吉林医学》2008,29(15):1264-1266
目的:观察静脉补铁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纠正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5例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在试验前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数(RBC)、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和总铁结合力(TIBC),计算出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HCT〈33%作为贫血的指标,将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补铁组和口服补铁组。静脉补铁组13例,给予森铁能(蔗糖铁注射液),分次输入,口服补铁组12例,给予速力菲(琥珀酸亚铁)0.3/次,3次/d。两组患者均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3000U/次,每周2次皮下注射,口服叶酸30mg/d,共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重复检测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静脉补铁组RBC、HB、HCT、SF及TSAT水平的改善与口服补铁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贫血的治疗,在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同时,静脉补铁较口服补铁能更好地纠正贫血,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衰患者的铁代谢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慢性肾衰患者的血清铁参数,探讨肾性贫血患者的铁代谢状况.方法:将慢性肾衰患者45例,按血肌酐(Cr)水平分为氮质血症期组和尿毒症期组.分别测定慢性肾衰患者的Cr、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铁蛋白(SF)、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1(IL-1),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肾衰患者血清中Hb、Hct、SI、TIBC、TS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CRP、IL-1和SF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肾性贫血的患者存在铁代谢紊乱及铁超负荷的倾向.此外,慢性肾衰患者体内存在持续的慢性炎性反应,加重了铁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转铁蛋白(Tf)在儿童缺铁性贫血合并急性感染(iron deficiency with acute infection,IDAI)中的变化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IDAI组、单纯缺铁性贫血(IDA)组、IDAI组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sTfR、Tf、铁蛋白(SF)水平。常规铁染色观察骨髓储存铁。结果IDAI组和IDA组患儿sTfR、T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IDAI组治疗后血红蛋白(Hb)上升至100g/L以上,但与对照组还有差距时(P〈0.05),sTfR、Tf值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sTfR、Tf对诊断缺铁性贫血特异强,测定结果不受感染因素干扰,是临床判断贫血合并感染儿童是否缺铁和监测疗效的可靠指标,临床应用价值优于SF和骨髓储存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特点及与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及运铁蛋白(TF)的关系。方法:选择76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病例组.5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其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酸(Ua)、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TF、SI、TIBC指标,并进行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肾功能各项指标明显升高,RBC、Hb、HCT、MCV、SI、TIBC、TF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DW正常。结论: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贫血,按MCV/RDW分类法属于正细胞均一性贫血,铁代谢异常是肾性贫血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T2DM)转铁蛋白受体指数的变化,探讨T2DM铁贮存状况并为诊断铁贮存提供一个新指标。方法 T2DM患者30名,对照组30名。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双)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测血清铁蛋白(SF)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转铁蛋白受体指数(sTfR/lgSF比值)降低,SF值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sTfR.水平降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SF与ST双呈负相关(r=-0.288,P=0.03),T2DM组无此相关性。结论 转铁蛋白受体指数在T2DM组明显降低,说明T2DM患者存在由铁过载引起的铁代谢紊乱:转铁蛋白受体指数可全面地反映铁贮存情况。  相似文献   

10.
王靓倩  王静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540-3541
目的探讨蔗糖铁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肾性贫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终末期肾病MHD肾性贫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给予对照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给予观察组蔗糖铁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贫血、铁代谢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积压(HCT)、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血清铁蛋白(SF)]。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30/33),高于对照组的71.86%(23/32)(P<0.05)。治疗后,观察组Hb、HCT、SI、TSAT、SF均高于对照组,TIBC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蔗糖铁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终末期肾病MHD肾性贫血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缺铁、贫血症状。  相似文献   

11.
曾婷  宋超英  陆静忠 《疑难病杂志》2014,(11):1130-1133
目的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pro-hepcidin水平,探讨其与RA患者贫血、疾病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RA患者为RA患者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RA患者疾病活动度通过疾病活动度积分表28(DAS28)评估。检测受试者的血红蛋白、血清铁、结合铁、铁蛋白、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ICRP)、类风湿因子滴度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滴度、血清pro-hepcidin水平,并比较组间差异及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RA患者组血红蛋白、血清铁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而ESR、CRP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铁蛋白、pro-hepcidi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RA患者活动亚组(DAS28>5.1分)血清中铁蛋白、CRP、ESR、pro-hepcidin水平显著高于不活动亚组(DAS28≤5.1分)(P<0.05)。pro-hepcidin水平和RA疾病活动指标如DAS28、关节肿痛数、ESR和CRP、铁蛋白均呈正相关(r=0.596、0.406、0.502、0.567、0.420,P<0.05,P<0.01)。而血清中pro-hepcidin水平在RA伴和不伴贫血患者中无明显差异。结论 RA患者血清中pro-hepcidin水平可反映疾病活动度,临床上pro-hepcidin有望作为判断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另一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剂量间断补铁治疗小儿轻度缺铁性贫血(IDA)的临床效果及其细胞学分析。方法:46例轻度IDA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与硫酸亚铁2mg(kg.次),每日3次,饭后口服;试验组按照元素铁2mg(kg.次),隔日1次,早餐后口服,连续服用2个月。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结束时检测血液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铁(SI),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蛋白(SF)水平,并记录患儿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铁剂治疗后,两组RBC、Hct、Hb、MCV、MCH及MCHC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SI及SF显著升高(P均<0.01),但TIBC则降低(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隔日补铁治疗婴幼儿轻度缺铁性贫血优于每日补铁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制剂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20例纳入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60例: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制剂治疗为观察组,仅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为对照组,治疗10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液指标、治疗效果、生存质量。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2)血液指标: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总铁结合力(TIBC)、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改善(P<0.05,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5,P<0.01);而对照组除Hb、HCT、TIBC改善明显(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质量: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营养、人际关系、应对压力等评分均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除运动、营养2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几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制剂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助于促进造血、改善贫血、提高整体生存质量,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铁代谢指标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谭春萍  李毅  赵广 《医学综述》2014,(8):1512-1514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铁代谢状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作为糖尿病组,另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体检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铁、转铁蛋白(TRF)、铁蛋白(SF)、运铁蛋白饱和度(TS)、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代谢指标。结果糖尿病组患者FPG、HOMA-IR水平、HbA1c、血清铁、SF、TRF、TS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t=8.64,8.57,7.98,6.75,3.75,15.68,6.75,P<0.05);经Pearson检验,血清铁与SF含量呈正相关(r=0.384,P<0.05),血清铁、SF与TRF均呈负相关(r=-0.472、-0.685,P<0.05),血清铁、SF、TRF与CysC呈正相关(r=O.674,0.637,0.602,P<0.05);HOMA-IR与SF呈正相关(r=0.653,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以血清铁、SF、TRF增高为主的铁超负荷,其可作为糖尿病早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铁代谢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各30例患者的血清铁、未饱和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和铁蛋白,并与30例健康对照比较。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OP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均明显降低(P〈0.01),而铁蛋白则明显升高(P〈0.01);与COPD缓解期患者比较,未饱和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均明显升高(P〈0.05);与健康对照比较,COPD缓解期患者未饱和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均明显降低(P〈0.01),而铁蛋白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对COPD患者进行铁代谢指标的检测,对判断疾病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功能、血清全段甲状腺旁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血钙、血磷、外周血红系及血小板(PLT)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52例长期维持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作为病例组,4JD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试验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检验指标,比较两组的变化并对患者肾功能、血清iPTH、血钙、血磷、外周血红系及血小板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清尿酸(UA)、血清iPTH、血磷(P)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钙(Ca)、血红蛋白(HGB)及PLT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PTH与UA、P和CRP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5,0.577,0.526,P〈0.01);血清iPTH与HGB、PLIT无相关性(P〉0.05);血清铁饱和度(IS)与血清转铁蛋白(SF)、PLT卫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24,0.298,(P〈0.05);HGB与IS、SF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30、-0.433,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除肾功能受顿外,普遍存在继发性甲旁亢、高磷、低钙及贫血等症状,且各项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高磷是各种关系中相关性最强元素,有效的降低血磷对治疗患者继发性甲旁亢及由此引起的并发症,缓解病情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2):1658-1659,1662
目的:分析糖尿病前期状态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水平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确诊为糖尿病前期患者30例为糖尿病前期组,设同期来院体检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取两组空腹12h肘静脉血,测定血清铁蛋白(SF)、空腹血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C反应蛋白(CRP),并采用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各项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前期组S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前期组血清SF水平与FBG、TC、TG均明显正相关(r=0.30,P〈0.001;r=0.09,P〈0.01;r=0.07,P〈0.05)。结论:糖尿病前期状态患者血清SF明显升高,且二者呈正相关,临床上对血清SF水平测定,有助于早期的发现潜在的DM患者,对DM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冉建平  米绪华  张杰 《四川医学》2009,30(5):639-642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蔗糖铁(简称静脉组)与口服多糖铁复合物(简称口服组)治疗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同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治疗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两组均有升高,静脉组比口服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升速度快于口服组;静脉组不良反应少于口服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用蔗糖铁治疗MHD患者的肾性贫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Hepcidin、白细胞介素-6(IL-6)和铁蛋白(SF)在癌症患者中的表达特点以及在癌症相关性贫血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双抗夹心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方法检测190例癌症患者的血清Hepcidin、IL-6和SF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另以同期30名健康献血员做为对照组。结果①癌症患者的血清Hepcidin和IL-6分别为40.67±7.98ug/L和17.99±47.56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17±5.21ug/L和7.89±9.62ng/L(P〈0.01,P〈0.05)。癌症贫血患者的血清Hepcidin和IL-6分别为51.99±32.56 ug/L和39.36±82.63 ng/L均明显高于无贫血患者的36.63±31.99 ug/L和10.78±22.00 ng/L(P〈0.01,P〈0.05)。②癌症患者的SF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2.33±46.52ng/L和53.18±13.38ng/L,P〈0.05);但贫血和无贫血患者之间则无显著差异。③癌症Hepcidin与IL-6呈正相关(r=0.216,t=3.0182,P〈0.01);与SF呈负相关(r=-0.270,t=3.8571,P〈0.01),但SF与IL-6不相关。④癌症患者血红蛋白值与Hepcidin和IL-6呈负相关(分别为r=-0.165、和-0.152,均为P〈0.05);但与SF不相关。结论癌性贫血患者高表达Hepcidin和IL-6,Hepcidin与IL-6呈正相关、与SF呈负相关,它们在癌性贫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癌症患者高表达SF,但有无贫血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癌症患者血红蛋白值与Hepcidin和IL-6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