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董志  王述文 《光明中医》2011,26(3):420-421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科学理论,提出浊病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饮食精微不能正常转输布散,滞留蓄积脉道而为浊(糖浊、脂浊、蛋白浊、微量元素浊)。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变为有害的多余产物,而成为浊邪。浊邪导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脉道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少和排除,浊邪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聚集形成浊毒痰瘀混杂复合物。血为载体,浊毒痰瘀混杂复合物,可以随血液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异位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形成组织器官浊病。  相似文献   

2.
张玉栋 《光明中医》2012,27(2):217-219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学说,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机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无力运化饮食精微(脂质),精微蓄积而为浊(脂浊).脂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为有害多余的产物而为浊邪,浊邪所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高脂血症).浊邪是浊病最基本最重要的病理产物,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蕴积体内过多可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混杂复合物沉积于破损的经脉壁上,浊毒与痰瘀聚集积郁日久化热,邪热与“浊毒与痰瘀聚集物”演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脉络症积)的形成.郁热致使AS斑块局部温度升高和斑块破裂,若病变部位在心脏血管(心络),导致血栓形成,心络(冠状动脉)腔闭塞,而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防治大法为益气(健脾补气),祛浊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3.
浊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科学理论,提出浊病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饮食精微不能正常转输布散滞留蓄积脉道而为浊.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变为有害的多余产物,而成为浊邪.浊邪导致的疾病而为血浊病.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脉道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地减少和...  相似文献   

4.
刘完素提出病邪兼化学说,包括病邪相兼和病邪转化两种形式,而痰浊、血瘀两种病邪的相兼与转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最为常见。痰浊和血瘀既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又是两种致病因素,在某种病理因素的作用下兼化致病,形成"痰瘀兼化"病机,在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居重要地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胡镜清研究员首次明确冠心病"痰瘀兼化"病机。本文对病邪兼化尤其是痰瘀兼化,以及痰瘀兼化所致的痰瘀互结证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做一阐述,旨在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瘀兼化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痰浊、瘀血、毒邪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整个病理过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从痰、瘀、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要注意三者常胶结为病,阻滞损伤脉络,而"络以通为用",故祛痰通络、化瘀通络、解毒通络等通络方法可有效祛除脉络中的痰、瘀、毒邪,指导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足本虚标实,湿、痰、浊、瘀、膏、脂等淤积于经络,阻塞经络,将"湿、痰、瘀、浊、膏、脂"统称为"腐"。化腐再生法是据糖尿病足"腐邪阻络、营卫不和,经脉、络脉闭塞"的病因病机制定的治疗方法,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具有化湿、化痰、化瘀、泄脂等功用的药物"化腐",同时选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作用的药物,鼓动孙络、浮络的再通而发挥"再生",从而达到改善糖尿病足"腐邪阻络,经络闭塞"的状态,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7.
痛风性肾病属"痹症""历节病"等范畴,与脾肾不足、痰瘀湿浊密切相关,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是致病之本,痰瘀湿浊是致病之标,当从脾肾论治。健脾则脾之运化升清功能正常,水谷得以化生精液,湿浊之邪难以生成;补肾能使肾藏精、主水、分清泌浊功能正常,精微物质得以保留,湿浊之邪得以排泄;化痰祛湿,泄浊通络,活血化瘀,经脉流畅,则痰瘀湿浊之邪不能滞留为害。急性发作期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明显加剧,邪气实,以风湿热痹及风寒湿痹为主,方选二陈汤;慢性稳定期正虚邪恋,脾肾虚衰为主,方选温脾汤。临症辨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从痰浊瘀血理论论述老年性痴呆的基本病因、病机,确立老年性痴呆的治疗原则。文章通过研究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文献中关于痰浊瘀血与老年性痴呆的论述,运用中医学理论系统论述痰浊瘀血与老年性痴呆形成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脏腑气血阴阳俱虚是老年性痴呆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痰浊瘀血是老年性痴呆的直接原因。痰瘀之邪上蒙清窍、阻痹脑络,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神志方面的一系列疾病,故应重视痰瘀理论与老年性痴呆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为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死因之一。王明福主任医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痰浊"范畴,临床以痰浊阻遏型为多见。病情存在邪实和正虚两方面,邪实主要是痰、瘀、毒,正虚主要是脾、肝、肾虚损,基本病理痰浊瘀血为标,脾肝肾虚为本。痰浊阻遏、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故运用化痰降浊活血、疏肝健脾益肾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虚实夹杂.虚为脾肾两虚,实为痰浊、瘀血、毒邪蒙闭清窍.脾肾两虚为其本,瘀、浊、毒为其标.老年性痴呆主要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有关,继而因虚致瘀、因虚生痰,痰瘀互阻日久化毒,瘀血、痰浊、毒邪既是脏气虚衰的结果,又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虚与瘀、浊、毒相互影响,交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而损伤脑络,是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根源.  相似文献   

11.
对高血压病的病机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肝阳上亢、甚或阳亢化火、肝火亢盛是高血压病急性发作期的主要病机,肝肾阴虚、脾肾两虚是高血压病缓解期的主要病机,而"痰湿瘀浊,阻塞脉道"贯穿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痰湿、瘀血等病理因素中,湿邪是始动因素。高血压患者出现的颈动脉斑块属于痰湿、瘀血等浊邪范畴,其中软斑属于"痰湿"浊邪范畴,硬斑、动脉钙化属于"瘀血"浊邪范畴。介绍从平肝化浊角度来治疗高血压病的临证经验,并附典型病例1则。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学说,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机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无力运化饮食精微(脂质)各归其所,精微蓄积而为浊(脂浊)。脂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为有害多余的产物而为浊邪,浊邪所致的病而为浊病(血浊病——高脂血症)。浊邪是高脂血症最基本病理产物,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体内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少和排出,浊邪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混杂复合物在心络壁沉积,形成斑块状脉络"癥积",致心络管腔狭窄,心络阻塞而致心络(动脉)粥样硬化。浊毒与痰瘀聚集郁而化热,热邪积聚于局部而致心络壁溃烂和糜烂,致使心络平滑肌细胞凋亡,斑块纤维帽衰竭,纤维帽厚度变小而致斑块溃疡,致使稳定斑块变为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合并血栓形成,心络腔闭塞,而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防治大法为益气,袪浊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3.
虚湿痰瘀为消渴病病机的四大关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永山 《新中医》2008,40(1):98-99
人多以阴虚内热为消渴病病机的基本特点.然笔者认为,该病是以虚为主,又兼夹有水湿、痰浊、瘀血等的本虚标实之证,虚、湿、痰、瘀是消渴病病机的四大关键.而其治疗也应首先确立补虚的治则,在此基础上再衡量湿、痰、瘀的轻重缓急而用药.  相似文献   

14.
开窍通腑化浊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规律,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基本病机是上实,即邪气实。风、火、痰、瘀等浊邪合而为患,闭塞脑窍,而致中风。提出开窍通腑化浊治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采用开窍通腑化浊法具有醒脑开窍、通利浊邪、标本兼治、邪去正安之功。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学说,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机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无力运化饮食精微(脂质),精微蓄积而为浊(脂浊)。脂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为有害多余的产物而为浊邪,浊邪所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高脂血症)。浊邪是高脂血症最基本最重要的病理产物,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体内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少和排除,浊邪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混杂复合物在心络壁沉积,形成斑块状脉络“症积”,致心络管腔狭窄,心络阻塞而致心络(动脉)粥样硬化。浊毒与痰瘀聚集积郁日久化热,热邪积聚于局部而致心络壁溃烂和糜烂,致使心络壁平滑肌细肌凋亡,斑块纤维帽厚度变小,形成斑块溃疡,致使稳定斑块变为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合并血栓形成,心络腔闭塞,而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防治大法为益气(健脾补气),祛浊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6.
浅谈冠心病从痰瘀分型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华 《光明中医》2009,24(9):1787-1788
痰是津液不化所致病理产物,瘀是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根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分四型,即气虚血瘀,痰浊阻滞;心阴亏虚,瘀痰同病;气阴两虚,痰浊痹阻;心阳亏虚,痰瘀同病.依据痰瘀寒热性质的不同分为两型:寒凝血瘀,痰浊阻滞;痰热瘀血,阻滞心脉.根据所累及脏腑不同分为四型:心肺同病,肺气不畅;心脾同病,脾胃损伤;心肝同病,情志抑郁;心肾同病,肾中元阳不足.  相似文献   

17.
内生"五邪"是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生理功能异常所致的综合性病机变化,与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及病理改变关系密切,从内风、内火、内寒、内燥、内湿的角度阐述AD的中医病机及治法对于临床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内生"五邪"所致AD的病机及相应治法主要有:肝失疏泄,风阳上犯,治宜疏肝理气、滋阴潜阳;火热上攻,扰乱心神,治宜滋阴降火、清心宁神;寒凝血瘀,痰浊阻窍,治宜温肾益阳、化痰消瘀;燥伤精血,髓减脑消,治宜滋阴润燥、填精充髓;脾虚阳微,痰浊内阻,治宜健脾益阳、化痰开窍.在临床实际中,AD可能并非单一病机致病,可为"五邪"兼夹为病,临证应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高尿酸血症的病因病机为饮食失宜、情志失调等各种因素所导致脾失健运,久之及肾,脾肾俱虚,造成湿、热、痰、瘀、毒邪痹阻而成。高尿酸血症疾病过程中多兼加湿浊和瘀血,湿浊和瘀血既是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二者在疾病过程中相互影响,渐成浊瘀交阻之标象。在治疗高尿酸血症时既要注重治病必求于本,又要标本兼治。笔者认为高尿酸血症的病机关键为脾肾亏虚,阴火内生,浊瘀交阻,以补脾益肾、清阴火、降浊化瘀为治疗大法。脾肾亏虚是高尿酸血症的根本病机。  相似文献   

19.
从痰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临床上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在补肾的基础上 ,从痰瘀论治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个人的体会介绍如下。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是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是肾虚 ,如《石室秘录》中所指出的“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 ,而以肾虚致渴 ,则无不同”。肾虚日久 ,脏腑功能不足 ,不能帅血 ,致血流缓慢 ,瘀阻脉道而为血瘀 ;肾虚不能主水 ,水湿内停 ,则聚而成痰。瘀血、痰浊由肾虚而发 ,为继发因素。痰浊形成后 ,随气血流行 ,停留于所过之处 ,必影响气血运行 ,而致瘀血 ;瘀血内阻 ,血不行则为痰。故痰瘀互生 ,结而不解 ,百变丛生。在糖尿病周围神…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1]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以肾小球硬化为主要病理特征,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可归属中医学的"肾消"、"下消"、"水肿"、"尿浊"、"肾劳"等范畴.本文就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在以往认识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基础上,多数医者认为瘀和毒亦为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病机特点.马东明等[2 ]认为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为肾络瘀阻,消渴日久,致肾之气阴两虚,肾络亏虚,络脉失养,而内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瘀滞在肾络,津凝痰聚,痰瘀郁热,胶结成毒,络毒蕴结,肾络阻滞,诸症丛生.何泽等[3]认为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为肾元亏虚,毒损肾络,病性本虚标实、气阴亏虚为本;痰湿、浊毒、瘀血等为标实之证.早期表现为气阴两虚,逐渐肾体虚损劳伤,肾用失司,气血俱伤,脉络瘀阻,湿浊瘀血内蕴化毒;毒邪是主要矛盾,贯穿消渴肾病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