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体外反搏治疗对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比色分析法分别测定了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和10例非脑血栓形成患者体外反搏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activatorinhibitor,PAI)活性及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结果:检测到脑血栓形成患者在体外反博(ECP)后,血浆t-PA活性增高伴有D-dimer含量增加;在非脑血栓形成患者有血浆t-pA活性增高无D-dimer含量变化。PAI的活性于两组中均无变化。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后,脑血栓患者血浆中t-PA水平升高,并可使纤维血块溶解。  相似文献   

2.
了解体外反搏治疗对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比色分析法分别测定了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和10例非脑血栓形成患者体外反搏前后血浆组织型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activatorinhibitor,PAI)活性及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结果:检测到脑血栓形成患  相似文献   

3.
采用发色底物法及放免法检测了30例老年期高血压病(EH)患者和30例健康老年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空腹血浆胰岛素(In)、血糖(G)水平,分析了纤溶活性与胰岛素敏感性(IS)的相关性。结果发现:EH患者血浆PAI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浆t-PA活性及IS明显低于对照组;IS与PAI显著负相关,与t-PA显著正相关。提示:纤溶活性异常与胰岛素抵抗共同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定安对手术患者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25例手术患者快速输注血定安(Gelofusinc)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D-二聚体、α-纤溶酶抑制物(α-PI)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输入血定安1000ml后即刻、2h.24h.对t-PA.PAI.D-二聚体、α2-PI活性均无明显影响,P均>0.05。表明血定安不影响手术患者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5.
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t-PA眼内应用进展临床学院眼科周■,综述,李平华,审校中图分类号R988.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aur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是一种新型溶栓酶,它已熟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6.
凝血纤溶指标测定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21例急性心肌梗塞(Acutr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28全乐稳定心绞痛(Unstale angina pectoris,UAP)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血浆D-二聚体(D-Dime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plasminogen,t-PA)及其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应用发色底物法(CS)测定了两类原发性头痛:偏头痛及紧张性头痛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快速抑制物(PAI-1)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两类原发性头痛患者血浆t-PA活性变化不明显,而PAI-1 活性均明显增高,说明两类原发性头痛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及血浆纤溶活性的异常。原发性头痛者中存在着缺血性CVD的高危个体,临床医师应对其引起重视,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以防止脑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填精化瘀汤对AS鹌鹑纤溶活性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填精化瘀汤可显著降低实验性AS鹌鹑全血及血浆粘稠度,能提高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升高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比值,有助于恢复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9.
尿激酶型纤溶蛋白激活物(urokinasetypyplas-minogenactivator,uPA)存在两种形式:单链uPA(scu-PA)及双链uPA(tcu-PA),前者又称尿激酶原(pro-urokinase,pro-UK),后者又称为尿激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研究脑血管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功能。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对急性脑梗塞50例、急性脑出血30例与正常组40例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脑梗塞急性期较正常对照组t-PA活性明显降低(t=24.11,P<0.001),PAI活性明显升高(t=26.11,P<0.001),脑出血急性期t-PA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8.56,P<0.001),而PAI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t=22.52,P<0.01)。对急性脑梗塞病人治疗前后两项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t=15.77,t′=17.07P均<0.01)。结论急性期脑梗塞及脑出血存在t-PA、PAI平衡障碍,但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使两者平衡障碍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5例用尿激酶、15例用去纤酶溶栓治疗的急性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体内的组织型纤棠麦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的含性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PAI)的活性在治疗前后的改变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1)尿激酶可以显著地提高t-PA的活性,降低PAI的活性,这种作用在用药后0.5h最明显,维  相似文献   

12.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 torone,PAI 1)是纤溶系统的主要生理抑制剂 ,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 ,可与组织型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和u PA)特异性结合 ,使二者迅速失活 ,从而发挥抗纤溶作用。PAI 1活性升高 ,可使纤溶活性降低 ,抑制纤维蛋白水解和细胞外基质 (ECM)降解 ,促进血栓形成和ECM积聚 ,引起或加重血栓栓塞性疾病和组织器官的纤维化、硬化。在冠心病、2型糖尿病和肾小球疾病等许多疾病中 ,PAI 1活性升高 ,并成为此类疾病的独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及临床心性事件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后分别取血浆测定以下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纤溶酶原(PIg)活性,D-二聚体(D一dimer)含量。并观察住院 15 d内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性死亡,PTCA或CABG等临床心性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后血浆t-PA及PIg活性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而PAI—1活性在治疗后明显降低,总的临床心性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增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纤溶系统活性,从而使临床心性事件发生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4.
测定2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作期和13例恢复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与正常组比较,AMI患者发作期血浆t-PA活性明显降低,PAI质性明显升高,恢复期时其血浆活性基本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病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SR)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和-1(PAI-1)的关系.方法:EH病人59例,正常对照46例。测定血浆PAI-1、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空腹血糖(GLU)、胰岛素(INS)、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  相似文献   

16.
红花黄色素(safflowyellow,SY)为红花中的有效部位之一。红花作为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广泛使用,但对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SY具有抗血栓作用[1],为了更好地了解它的作用机制,我们测定了家兔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及抑制剂(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PAI)活性变化的情况,并对家兔血浆纤溶面积与tPA及PAI之间的相关性作了研究。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7.
对血浆纤溶系统活性与脑梗死再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发争底物法对50例脑再梗死患者及121例随访未再发的初次脑梗死患者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脑再次梗死组PAI活性显著高于初次脑梗死组,而t-PA活性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提示PAI活性升高中能是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用底物显色法测定了29例隐匿性冠心病病人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活性水平。结果发现隐匿性冠心病病人的t-PA,PAI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血液中t-PA,PAI的活性异常仅是冠心病病人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马建波  魏任雄 《宁波医学》2000,12(9):411-412
目的 测定脑血栓患者治疗前后纤溶活性的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案。方法 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定量检测纤容酶原(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以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的活性,并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D-二聚体(D-D)。结果脑血栓患者治疗前t-PA活性较低,PLG、PAI活性较高,D-D含量增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t-PA活性增强,PLG、PAI活性减弱,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有升高趋势。结论脑血栓患者病程中纤溶系统存在着动态变化,测定其纤溶活性的变化,将有助于诊治。  相似文献   

20.
检测原发性肺癌48例的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a_2巨球蛋白(α_2-MG)、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纤溶激活活性(FAA).血浆纤溶激活抑制活性(FI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结果表明,肺癌患者抗凝活性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而纤溶活性增强,血液抗凝与纤溶状态异常与肿瘤期别有关,α_2-巨球蛋白有突出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