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ta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非上皮来源性肿瘤,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最常发生于胃(60%~70%)、小肠(25%~35%)[1],而发生于十二指肠的间质瘤较少,仅占小肠间质瘤的10%~20%[2],目前关于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7例,水平部5例,升部5例。17例中恶性9例,伴转移2例,低度恶性6例,良性2例。17例中腔外生长14例,腔内外生长3例,肿块最大径3~20cm,其中≥5cm者16例,<5cm者1例。肿物密度不均匀伴中心坏死13例,伴破溃5例,分叶状10例,增强动脉期周边强化15例,16例肿块边缘可见尖角征。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腔外生长不均质肿块、动脉期周边强化、尖角征。掌握这些CT表现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封书德  葛玲  王荣  付文杰 《武警医学》2005,16(4):288-289
长期以来,发生于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final mesenchymal tumor,GhMT)多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和神经鞘膜瘤等。近年来,随着病理检验技术的进步,发现这类肿瘤中除个别病例具有明确的平滑肌和神经鞘膜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特征外,大部分肿瘤无明确肌性或神经分化特征,类似未分化的幼稚间充质细胞,从而提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Y)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最常发生于胃(60%),以往常被误诊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CT在GIST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旨在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周兵奇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04-180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0-01期间在我院外科接受治疗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全部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病理诊断良性6例(50%),潜在恶性2例(16.67%),恶性4例(33.33%)。所有手术切除标本均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 ll7阳性9例(75%),CD34阳性8例(66.67%),细胞呈上皮样或菱形,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26个月,术后1年内复发3例,死于本病2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是胃肠道间质瘤的唯一根治手段。  相似文献   

6.
常秀娟  楼敏  杨永平 《人民军医》2009,(10):702-702
1病例报告患者男,46岁。曾于外院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和十二指肠占位病变,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后病理学诊断为间质性细胞瘤。3年后行CT扫描示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活检病理诊断为恶性间质瘤肝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Vimentin(+);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SCT在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病理风险分级。结果:12例中,位于十二指肠降部9例、水平部3例。CT平扫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出现中度或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多数肠腔扩张。免疫组化:CD117阳性10例、CD34阳性8例。风险分级:低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4例、高度危险性2例。结论:MSCT扫描可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术前定位、危险程度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影像学依据,确诊仍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我院1984~1992年经内镜检查发现,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平滑肌瘤6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男4例,女2例。年龄30~67岁。均以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不明而入院。间歇性柏油样便4~21次,伴有呕血1例,出血性休克1例,重度贫血2例。出血持续时间为2~10d。所有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上腹痛、饱胀,伴局限性压病。无黄殖及腹部包块。血红蛋白39~80g/L,平均639/L。粪隐血强阳性。二、X线检查6例均进行过多次上消化道钡剂检查,仅1例在第2次低张双重造影中提示本病,其余5例为阴性。其中1例曾在外院反复5次进行钡餐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另有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8例GIST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 18例均经术后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胃12例,小肠4例,结肠2例。16例完整切除,2例姑息切除,CD117阳性率96.2%,CD34阳性率75.6%。结论 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多变,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及应用分子靶向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一种新确定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过去曾称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怪异形平滑肌瘤、成平滑肌细胞瘤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已认识到该病是原发于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IT)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肿瘤,显示向胃肠道间质Cajal细胞(胃肠道起搏细胞)分化。KIT受体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能有效治疗恶性GIST。这些进展使得人们对GIST作为独立的实体达成了共识。近年来国外关于GIST的分子遗传学、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研究多见文献报道,国内相关影像学文献较少,现在的影像学教科书中依然沿用过去“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提高及更新对该病的认识。笔者综述近年有关GIST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其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是近十年来临床病理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认为它是不同于平滑肌瘤和雪旺细胞瘤的最为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现将我们发现一例结合文献,就其影像学检查及表现报告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73岁,因“间歇性右上腹部持续性隐痛2月”入院。查体:腹软,右上腹压痛。胃镜活检示:十二指肠黏膜组织慢性炎症。CT: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考虑平滑肌瘤。甲状腺功能八项提示:T30.5ng/ml(本院正常值0.9~2.2ng/m1),游离T31.3pmol/L(本院正常值3.19~9.15pmol/L),余指标正常。但患者无少汗、少语、乏力、厌食等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  相似文献   

13.
刘晓勤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594-159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2006年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6例(22.2%),潜在恶性4例(14.8%),恶性17例(63.0%)。胃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85.2%(23/27),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2006年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6例(22.2%),潜在恶性4例(14.8%),恶性17例(63.0%)。胃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85.2%(23/27),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半数以上可有消化道出血,还可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27例胃镜发现异常,28例腹部CT检查均发现异常。本组32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30例(93.7%),CD34阳性23例(71.9%)。手术切除后5例复发者二次手术治疗,2例行姑息性减瘤手术者于6月内死亡。结论电子胃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钡餐透视、腹部CT检查有助于手术前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确诊胃间质瘤,手术后应行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6.
小肠间质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病历简介 患者,女,61岁.3年来出现间歇性黑便共5~6次并伴腹痛,无呕吐及呕血.查体:贫血面容,腹部剑突下有压痛,中腹部可扪及约鸡蛋大小的团块样肿物,界限不清,活动性差.血常规:血红蛋白102g/L.小肠造影:中段空肠内可见半圆形充盈缺损,基地宽约3.5cm,边缘不光整,中央可见小龛影,病变周围正常肠袢呈外压形改变(图1).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传统上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瘤。近年的研究发现该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肌壁内Cajal间质细胞的间质性肿瘤。由于小肠间质瘤发病率低,文献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临床比较少见,笔者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导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以提高对其认识。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 ,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但可向平滑肌或神经分化 ,其组织学发生颇有争议 ,迄今还缺乏统一的良恶性诊断标准。以往认为 ,间质瘤主要发生于胃和肠 ,近来发现食管、网膜、肠系膜均可发生间质瘤 ,而目前GIST概念有待扩大。1 GIST的临床表现GIST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和黑便 ,可发生于各年龄段 ,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在成年人 ,但在儿童也有报道 ,而且发生于儿童的病例多为恶性。GIST发病男女无明显差异。以往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临床的应用.方法:收集2010-03~2012-04期间,在我院病理中心明确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25例,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5例中良性6例,交界性4例,恶性15例;各组间结果分析表明,在GISTs中CD 117和CD 34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17在GISTs不同部位、良性、交界性、恶性组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GISIs的鉴别诊断中CD117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