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GA)和区域阻滞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 RA)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572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内科合并症、术前卧床时间、骨折原因、手术和麻醉方法、术后心肺并发症以及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应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率的影响。结果:8例老年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8/572,死亡率1.4%),其中RA组5例(5/392,死亡率1.3%),GA组3例(3/180,死亡率1.7%),两组患者间住院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0.18,95% CI:0.03~1.05,P=0.057)、年龄(OR=1.22,95% CI:1.07~1.38,P=0.002)、术前肺部合并症(OR=12.09,95% CI:2.28~64.12,P=0.003)和手术方式(OR=9.36,95% CI:1.34~64.26,P=0.024)是术后发生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6例患者术后发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36/572,发生率6.3%),其中RA组19例(19/392,发生率4.8%),GA组17例(17/180,发生率9.4%), 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3,95% CI:1.07~1.19,P<0.001)、高血压(OR=2.72,95% CI:1.24~5.96,P=0.012)和术前脑血管合并症(OR=2.11,95% CI:0.99~4.52,P=0.054)是发生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56例患者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56/572,发生率9.8%),其中RA组19例(19/392,发生率4.8%),GA组37例(37/180,发生率20.6%),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3,95% CI:1.07~1.19,P<0.001)、术前肺部合并症(OR=2.89,95% CI:1.28~7.05,P=0.020)、术前卧床时间(OR=1.11,95% CI:1.04~1.18,P=0.003)和麻醉方法(OR=5.86,95% CI:2.98~11.53,P<0.001)是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A和GA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无显著影响,但RA组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GA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方式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荥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97例急诊P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射联合静脉泵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心肌灌注分级(TMPG)、校正TIMI帧数(CTFC)、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即刻TMPG改善,观察组TMPG≥2级获得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即刻CTFC减少,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LVEF升高,而LVESV降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33%vs.25.53%)(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联合静脉泵注替罗非班治疗急诊PCI疗效优于单纯静脉泵注,其能够改善心肌灌注分级,提高心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稳定粗隆间骨折前侧皮质阳性或阴性支撑对术后康复结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老年粗隆间骨折140例,分组为阳性支撑组和阴性支撑组,术后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及训练计划,记录患者的出血量、负重时间以及Harri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等。 结果 稳定骨折组术后功能康复及负重时间不受支撑方式的影响,但是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稳定骨折组中阳性支撑与阴性组比较,负重时间、Harris评分以及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稳定骨折,阳性支撑或者部分的阴性支撑也能达到满意的术后康复效果;对于不稳定骨折,阳性支撑或者中立支撑是必须的,否则会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术后的CT检查应该常规应用,从而指导术者制定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老年人髋部骨折麻醉与管理等有关问题予以总结和讨论。方法 选择L2-3间隙行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2.5~3.5cm,用1.5%利多卡因,含1:30万肾上腺素(高血压及糖尿病人除外),试验量3~4ml,观察5~10min,确定无背麻和其它不良反应后,分次小量注入硬膜外腔,首次诱导用药6-15ml,麻醉阻滞范围多在T10以下,对呼吸循环影响小,再辅以小量的镇静药使其入睡,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稳定病人的心律、血压,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结论 老年人髋部骨折内固定术适宜用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观察两组术中一般情况、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麻醉前、麻醉完成时间、切皮时、术毕即刻、术后30?min的SPO2、PetCO2和Ppeak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SPO2、PetCO2和Ppeak无差异(P?>0.05);②两组的SPO2、PetCO2和Ppeak比较无差异(P?>0.05);③两组SPO2、PetCO2和Ppeak变化趋势无差异(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HR、MAP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HR、MAP有差异(P?<0.05);②两组HR、MAP有差异(P?<0.05);③两组HR、MAP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两组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VAS评分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及变化趋势上有差异(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在全髋置换术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腰椎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筛选出临床最佳安全剂量。 方法 选取择期行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剂量组(L组)、中剂量组(M组)和大剂量组(H组),每组20例。取患侧在上侧卧位,于L3~4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穿刺成功后于蛛网膜下腔注射0.375%布比卡因(0.75%布比卡因+无菌注射用水),按照单位身高0.033mg/cm、0.05 mg/cm、0.08 mg/cm分别计算出剂量。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入室(T0)及给药后各时点(T1~T5)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及心率(heart rate,HR)的变化;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固定时间、患侧麻醉阻滞节段数、麻醉阻滞持续时间;术中、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H组血管活性药使用频次高于L组和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3组MAP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H组MAP和HR波动幅度最大,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固定时间短于L组和M组,且M组短于L组(P<0.05);麻醉镇痛持续时间长于L组和M组(P<0.05);术后1 d H组的Bromage评分高于L组和M组(P<0.05);3组MMSE评分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H组波动幅度最大,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术中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L组和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0.033 mg/cm小剂量布比卡因轻比重腰椎麻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为临床安全推荐剂量。  相似文献   

8.
郭荷英  赵红梅 《浙江医学》1997,19(2):116-117
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是确保手术顺利的关键。现就我院1995年以来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手术72例施行硬膜外阻滞的情况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男32例,女40例;年龄75~80岁30例,81~89岁39例,90岁以上3例,最大年龄94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2例,γ钉、鹅颈钉内固定术40例。术前心电图异常43例(59.72%),包括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各类早搏等。合并冠心病17例(23.6%),高血压病21例(29.16%),慢支肺气肿24例(33.3%),以及糖尿病和贫血等。部分患者并存两种以上疾病。 术前苯巴比妥钠100mg、阿托品0.5mg肌注,心率>80次/分者免用阿托品。穿刺点选L_(1,2)或L_(2,3)。向骶部置管2.5~3.0cm,平卧位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3~5ml,不加肾上腺素),测定麻醉平面后,再分次少量注入0.3%地卡因或0.2%地卡因 1.6%利多卡因混合液,平均剂量10±3 ml,阻滞平面多数控制在T_(10)~S_5,有2例T_6~S_5。麻醉前S_pO_2为93%~97%,给氧后上升至97%~99%。全部病例在麻醉后持续面罩及鼻导管吸氧至手术结束。因麻醉引起血压下降12例,手术刺激或出血引起血压下降19例,共计3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0年2月收治获得随访的髋部骨折住院患者217例,其中手术治疗172例,非手术治疗45例.分析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死亡等情况.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非手术组(P<0.01),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护理常规及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护理,试验组采用《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安全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评后根据评估的分值结果制定康复运动护理干预措施,于术后1、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对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试验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制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运动护理干预措施能安全、有效地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IFF)的髋关节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治疗的76例IFF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接受PFNA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PFNA组和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36例患者作为关节置换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PFN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关节置换组[(121.58±20.63) vs.(257.46±38.50) mL],而下地负重时间长于关节置换组[(12.68±3.24) vs.(5.04±1.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第3个月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70.25±3.39) vs.(62.41±3.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第6、12个月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为治疗IFF的有效术式,术后并发症少且能恢复髋关节功能。但PFNA术中出血量较少,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下地负重时间较短、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和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模式对反复发作性呼吸暂停(AOP)患儿近期疗效、血氧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反复发作性AOP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NCPAP辅助模式治疗;观察组采用HHFNC模式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近期疗效、有创通气率、无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首次哺乳时间、实现全肠道喂养时间和治疗前后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肺泡-动脉氧分压(a/APO_2)水平。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有创通气率、无创通气时间及氧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首次哺乳时间、实现全肠道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PaO_2、PaCO_2及a/APO_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PaO_2、PaCO_2及a/APO_2水平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相较于NCPAP模式,HHFNC模式辅助用于反复发作性AOP患儿治疗可有效控制呼吸暂停发作,缩短首次哺乳和实现全肠道喂养所需时间,并有助于降低鼻部损伤和腹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老年患者转子间骨折术后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应用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我院骨科收治的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术前因低能量损失致转子间骨折的9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随访,分析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败率,髋部Harris功能评分,髋部再骨折情况及病死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早期活动下肢.抗骨质疏松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为2.0~3.0个月,平均2.6个月;非抗骨质疏松组为3.0~7.0个月,平均4.1个月.内固定失败率:抗骨质疏松组(5.2%)与非抗骨质疏松组(11.1%)相比更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抗骨质疏松组(平均89.5分)相比非抗骨质疏松组(平均83.0分)更高.髋部再骨折均未发生.抗骨质疏松组病死率(6.5%)较非抗骨质疏松组(11.1%)低.结论 转子间骨折术后早期应用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内固定失败率低,病死率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髋部骨折对中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髋部骨折对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了201名50岁以上髋部骨折出院病人在骨折前和骨折后的日常生活功能。结果:11项日常生活功能在骨折后均明显降低,到骨折后1年时仍有近80%的髋部骨折病人日常生活功能没有完全恢复。11项目常生活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从3.5个月到13.1个月不等,恢复最快的是上、下床功能,恢复最慢的是购物功能。另外许多日常生活功能在骨折后1 ̄2年间没有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在老年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及麻醉效果。方法将64例老年胫、腓骨骨折患者分为硬-腰组(36例)和全麻组(28例),分别给予硬-腰联合麻醉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腰联合麻醉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均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O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与克氏针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98例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克氏针治疗;观察组给予AO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87.76%vs. 65.31%)(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8.38%vs. 34.69%)(P0.05)。结论 AO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可以提高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住院时间短、愈合快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异丙酚对老年及非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8月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异丙酚与瑞芬太尼实施复合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10 min、麻醉30 min以及术后5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h、4 h、6 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老年、非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187例确诊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各种因素对手术治疗结果的影响。结果 患者年龄、伤前基本生活能力 (ADL)、行走能力、术前健康状况的美国麻醉学会 (ASA)分级、术后并发症等对治疗结果有明显影响 (P <0 .0 5 ) ;而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方法等无明显影响 (P >0 .0 5 )。结论 术前ASA分级可很好预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死亡率 ,伤前ADL是影响术后功能康复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绿色通道建设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经治的115例高龄(≥75岁)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治流程不同分为绿色通道组(58例)和常规处理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的术后全身并发症和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绿色通道组手术等待时间(中位数43.6 h)明显短于常规处理组(中位数136.8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绿色通道组住院时间[(4.3±1.2)d]明显短于常规处理组[(8.5±2.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通道组11例(19.0%)发生并发症,常规处理组29例(50.9%)发生并发症,常规处理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绿色通道组(P<0.01);绿色通道组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处理组[3.4%(2/58) vs 14.0%(8/57),P<0.05;3.4%(2/58) vs 15.8%(9/57),P<0.05],两组患者肺栓塞、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心肌梗死、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绿色通道建设应用于高龄髋部骨折的治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早期手术有利于缩短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髋部功能的康复,对老年髋部骨折的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出现肺部并发症的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符合标准的237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呼吸系统基础疾病、不同年龄组、手术干预、治疗方法等相关因素与出现肺部并发症的关系。结果:237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79例出现肺部并发症(约占33.33%);不同年龄组出现肺部并发症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18);手术干预前后患者肺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74);保守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出现肺部并发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10)。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并发肺部并发症,认为高龄、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及保守治疗是引发肺部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