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吾师曾升平教授,早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继求学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擅用温药治疗多种疑难重病,精于四诊,对舌诊尤多独到经验,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舌色苔色皆有冷暖之分一般说来,红、黄为暖色调,灰、白为冷色调,以诊病之寒热。此言其常,但亦有变。舌色红而鲜活者乃是真热。若红而晦暗不鲜,或红中见隐隐青光(即青紫之色),此皆寒邪内阻、阳气拂郁使然,乃属真寒假热,温之则其舌转淡,持续用药,舌转红润者愈。舌苔黄而鲜明者乃是真热。若黄而晦暗水滑,或白底罩黄腻之苔,或黄白相间,此皆真寒假热,温之则苔转白腻,持续用药,苔转薄白者愈。若苔黄…  相似文献   

3.
吴雄志 《河南中医》2001,21(1):48-49
曾升平教授,擅用温药治疗多种疑难重病.精于四诊,对舌诊尤多独到经验,其于寒热之辨,痰湿之分,尤能示人以法,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舌诊经验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锋 《中医杂志》1997,38(11):697-698
“前贤四诊以望为先,而望以辨舌为要,以其根于至深,发于最著,内外相应,转变甚速,最显而最可凭也”(江西清末名医姚国美语)。故中医精详于舌而理验俱丰,虽至今日,仍有不少独到之处亟待我们进一步挖掘与整理。笔者在师从于我院名誉院长姚荷生时,就不禁为其音诊的真知灼见而慨叹。现对其经验谈几点看法。1 黑苔须辨水火燥湿:黑为水色,水被火焚,成炭亦黑,故黑色之苔,有阴阳之分,如肾水上凌,来克心火,此黑因阴盛而现也;心火偏亢,火反似水,此黑因阳盛  相似文献   

5.
肺癌已成为目前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的大中城市,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上升为首位。由于肺癌发病早期隐匿性强,容易被疏忽或失治误治,确诊时大多已是中晚期,此时肺癌患者大多体质虚弱,且多伴发其他疾病,机体各器官代偿功能差,失去手术或根治性放疗的机会,一些病人连姑息性放疗和全身化疗也难以耐受,中医中药成为其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许彭龄教授临床擅治脾胃病,他认为舌诊作为中医重要的诊疗手段,对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预后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均有指导意义。许教授在长期的临床中,对脾胃病的诊治有一整套的治疗经验,通过观察舌形、舌质、舌苔来判断脾胃病的性质,邪气的深浅,正气的盛衰,以及疾病的预后与转归,为中医脾胃病的辩证,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舌诊为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客观指标之一,在中医学的诊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医学中也同样具有一定的作用。笔者现就舌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进展做一概述。 1 协助诊断病情 土佐宽顺[1]对198例胃部疾病患者进行了舌苔和胃黏膜的内窥镜所见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胃糜烂、表层性胃炎,随着病情的加重,舌苔增厚,黄色加深;萎缩性胃炎如病情加重,而舌苔反变薄,并多显示白色,提示舌苔变化与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变化相对应,观察舌苔性状有一定的诊疗意义。赵氏等[2]在诊治乙型病毒性肝炎过程中发现,舌质红,苔黄腻,多为急性肝炎…  相似文献   

8.
舌诊琐谈     
舌诊为祖国医学的望诊之一,而望诊列于四诊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借以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脏腑的虚实,以及推断邪正消长的病理变化。舌诊对于辨证论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迄今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独特手段之一。“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苔为胃气的反映。舌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直接或间接相联系。脏腑之精气,通过经脉上营于舌;脏腑之病气,因经络关系反映于舌。并发现舌的一定部位与一定脏腑相联系,反映相关脏腑病理变化的规  相似文献   

9.
舌诊览要     
舌诊是望诊的主要内容之一,亦是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舌诊在诊断中的作用。本文从舌诊源流、舌的脏腑配属、舌诊规范等方面对这一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作了较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0.
11.
12.
梁玉瑜为清末岭南诊断学名家,以舌诊见长,创见良多。注重舌体的脏腑、经络的联系,重视察舌色、舌质、舌苔及异常舌态,形成一套集舌象、病机、用药对应的综合、立体的舌诊治疗方案,值得后世借鉴与发扬。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高培质教授运用舌诊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经验,包括舌诊在眼病治疗中的意义、病毒性角膜炎舌诊的特点、病毒性角膜炎与细菌性角膜炎因、机、辨证之不同以及验案赏析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舌诊源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舌诊是以舌质和舌苔状态来探究体内气血阴阳运行、脏腑功能变化的常用诊察手段。临床上通常是观察舌象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据此辨证论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对舌诊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沿革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发展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蔡渔琴 《中医杂志》1993,34(12):716-717
钱远铭研究员运用舌诊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经验丰富。他认为舌质是判断正气虚实,舌苔是观察邪气进退之重要依据。临床上若出现舌质不变而舌苔由薄而厚,由少而多,始终不退者,不论其苔色若何,多为实证。其病机在邪气  相似文献   

16.
从辨舌苔不惟色,亦需重其形;以芒刺主郁,故关乎热病;并观舌苔与舌质以明病势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临诊查舌苔除关乎舌苔色之轻重、舌苔质之厚薄、津液之润燥外。对于舌苔的分布形态、范围及稀疏等亦需重视。认为舌苔分布失均,厚薄不等是气机结滞的表现。舌苔满布舌面,甚及舌尖及边者,不论舌苔厚薄与否,均是湿气历久,弥漫经络之表现。芒刺不论虚火实火,唯有热邪郁结,令气壅塞,气失宣通才易形成芒刺。若舌质暗红或淡红不均,舌面欠于平整者,是气血不和之情。  相似文献   

17.
18.
李老认为 ,中医贵在识证 ,识证重在脉舌。望舌可以洞观五脏 ,关键在于分清虚实。千病万病 ,无非虚实 ,千药万药 ,不外补泻 ,倘能辨清虚实 ,则知其要也。舌诊分为望舌质、舌苔、舌体、舌态 4个方面。舌质 :淡、胖、嫩、滑则为虚 ,或为阳虚 ,或为血虚 ,或为气虚等。苍、老、坚、敛则为实 ,或为热证 ,或为里实热证或见于脏腑 ,或见于外感热病极期。望舌质好比是“烤肉条” ,若肉条在水中浸泡 ,则颜色淡、发胖、质嫩而滑 ;若肉条在阳光下曝晒 ,则颜色深红苍老而坚敛。一实—虚 ,了然心中 ,言简意赅 ,形象而贴切。舌苔 :黄、灰、黑、干 ,则为实。…  相似文献   

19.
20.
张仲景舌诊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