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研究证明 ,子宫内膜异位症 (简称内异症 )的发生和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失调以及血管新生等因素有关 ,异位症患者血中的免疫球异常是继发于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各种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异位症的病理生理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尤其是腹膜局部防御系统缺陷 ,是异位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 ,血中的单核细胞可以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的异位种植和生长 ,同时腹腔中活化的巨噬细胞、NK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则可将残留的子宫内膜细胞破坏清除。而在异位症患者 ,由于单核细胞功能的改变 ,其外周血单核细胞却可以…  相似文献   

2.
3.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1],本病在病理上呈良性形态学表现,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侵蚀及远处转移能力,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引起EMs的原因多而复杂,弄清其病理变化对预防和治疗EMs将有很大的突破。随着医学的发展,对EMs的研究已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细胞因子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 6 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5例正常妇女为对照组 ,开腹手术中取腹腔液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 6 ,IL 8及TNF α。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子宫内膜异位症两组患者腹腔液中IL 6、IL 8、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 ,重度组患者腹腔液中IL 6、IL 8、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 (P <0 .0 5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免疫功能紊乱 ,细胞因子IL 6、IL 8、TNF α产生过量 ,细胞因子的量随疾病分期的增加而增高 ,可能共同参与内异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细胞因子RANTES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RANTE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12例非EM(对照组),12例Ⅰ,Ⅱ期EM(轻度组)及16例Ⅲ,Ⅳ期EM(中重度组)患者腹腔液中RANTES水平进行测定.对RANTES水平与EM评分(RAS)及痛经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重度组腹腔液中RANTE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度组与中、重度组之间及对照组与轻度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ANTES的水平与RAS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与痛经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EM患者腹腔液中RANTES水平异常升高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常见的妇科疾病,表现为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外,并具有生长和侵袭的能力。关于其发病机制,尽管提出了很多假说,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最近的研究显示,腹腔液中的很多因子在异位子宫内膜的种植、侵袭、新血管生成及增殖中起重要作用,趋化性细胞因子ENA-78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芡  赵仁峰 《华夏医学》2007,20(6):1416-1419
免疫因素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发病机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多种细胞因子均参与了EMT的发生、发展。但何种因子所起的作用更为关键仍不能确定。因此深入探讨细胞因子在EMT的作用,从而为寻求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细胞因子是由巨噬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介导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多肽类蛋白 ,在宿主抵御组织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涉及机体内多种生理、病理的复杂过程 ,与临床许多重要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密切相关[1 ] 。细胞因子是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如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 (IFN)、集落刺激因子 (CSF)、肿瘤坏死因子 (TNF)等 ,除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影响炎症反应等作用外 ,还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死亡的功能。子宫内膜异位症 (EMS)的免疫学观点日益深入 ,机体的CD4+ T细胞正常情况下处于前体状态 ,在某些因素作用下 (如细胞因子IL 4、I…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彦平  陈向伟 《医学综述》2001,7(6):340-343
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EM)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 ,在临床中发病率呈升高趋势 ,发病率高达 4 %~ 17% ,常可导致不育 ,不孕率高达 30 %~ 4 0 % [1 ] 。由于患者年龄较轻 ,容易复发 ,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育机能。但目前关于EM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无确切的结论。在对EM的研究中 ,过去认为EM的发病是由于经血倒流而导致的。但围月经期输卵管通畅的妇女 90 %有经血倒流[2 ] 。近年来 ,大量研究表明 ,内膜异位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EM患者常伴有局部及全身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异…  相似文献   

10.
061653 AHSG和IL-6基因多态性与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相关性研究;061654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病理特征分析;061655 1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061656 中期因子在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061657 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痛与盆腔病变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的利用动物模型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本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对策,需要构建实验动物模型.本文通过分析各种模型的优点和缺点,为选择性应用动物模型提供指导,从而更利于对该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并在局部生长、浸润、反复出血,从而引起疼痛、包块、不孕等临床表现的妇科常见疾病.这种性质良性而行为却类似恶性的疾病长期在病因及治疗上困扰着临床.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凋亡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就细胞凋亡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细胞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研究及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 ,其发病率近年明显增高 ,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治疗效果不满意。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发现内异症患者腹腔内细胞因子的改变与子宫内膜 (腺体和间质 )异位种植、生长、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有关 ,细胞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其中的调节和以此为目标的干预 ,将成为内异症治疗新策略的实验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的把动物模型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将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实验动物的选择、传统动物模型、新型特殊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疾病,是生育年龄妇女盆腔痛和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动物模型对本病的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所引起的病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与社会经济状况呈正相关,育龄期是该病的高发年龄。目前西医学治疗以药物和手术疗法为主,采用中医外治法可避免长期服用药物和手术的风险且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韩献平  苗芸  裘宇容  钟梅  高云飞 《广东医学》2006,27(8):1167-116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输卵管结扎术后免疫功能的差异,阐明二者的相关性,探讨输卵管结扎术是否能够阻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方法73例腹腔镜或剖腹探查术后病理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为观察1组,60例输卵管结扎术后再吻合患者为观察2组,60例卵巢冠囊肿或Ⅰ~Ⅱ°子宫脱垂要求行开腹术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3组外周血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细胞因子水平;用腹腔液对正常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的影响,间接反应3组腹腔液中NK细胞活性。结果观察1组中IL-6,IL-8,TNF-α及VEGF水平明显高于观察2组和对照组(P=0.0032),观察2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8)。3组腹腔液均可使正常人外周血NK细胞活性下降,而观察1组同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9),观察2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结论输卵管结扎术后通过机械阻断经血逆流、减少炎性介质释放、抑制新生血管发生以及维持正常的NK细胞活性和免疫功能等机制,避免异位内膜的生长,预防E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生长而产生的病变.EMs发病率近年明显升高,是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腹腔镜是EMs诊断的金标准.在EMs的诊断与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育龄妇女中EMs发病率约为10%~15%[1],而不育的妇女中EMs发病率约为30%~60%[2].以往EMs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及开腹手术方法.近10年来,腹腔镜的广泛应用,使其由诊断目的转变为治疗手段,它可以在确诊EMs的同时对EMs进行临床分期并给予适当的治疗.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surgery,LS)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瘢痕小、粘连少逐渐被广大医患所接受,且随着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改善,医师手术技巧的提高,LS对EMs的治疗上已经获得了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拟甚至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免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立群 《医学综述》2000,6(9):385-387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指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在子宫腔外,主要发生在生殖器、腹膜、膀胱和直肠等处,形成浸润性病变,是一种与不孕症密切相关、发生在育龄妇女的妇科常见疾病,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关EM的组织发生学研究者曾经提出过许多学说,能被人们接受的主要有三种,即体腔组织转化学说、种植学说和诱导学说.显然EM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很难用某种单一的理论来解释,Olive等(1993年)提出工EM是在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参与下随经血逆流的子宫内膜碎片发生异位种植引起的.目前这一理论己经被广泛地接受,除经血逆流以外的其他一些因素,如免疫功能的变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可能决定着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易感程度,例如免疫功能受损可以导致机体清除子宫内膜碎片的能力发生缺陷,从而使发生EM的可能性增加.大量地研究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伴有全身和局部免疫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